课件14张PPT。学法指导教法设计情境陶冶法畅想感悟法运用“班班通”4品乐趣读自豪
端午的鸭蛋
汪曾祺
快乐 自豪
爱乡思乡
热爱民俗文化
板书设计《端午的鸭蛋》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本文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本单元意在让学生关注民风民俗,感受生活乐趣。本文是民俗文化中的食文化,小小的鸭蛋渗透着作者对故乡的乡土风情、民韵习俗的思恋之情。
2、教学目标:新课标要求“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结合单元特点,我制定了本文的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了解端午习俗,感受鸭蛋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
【过程方法目标】:①运用“班班通”,让学生综合资料,简要讲述见闻,有条理地发表见解。②以赏析及讨论的方式,感受作者的思乡情,激发学生对民族深厚文化的热爱,从而品味文章的韵味和情致。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提倡珍惜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重点难点:根据新课标:“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的理念确定了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品味平淡自然韵味十足的语言,感受传统习俗蕴涵的情趣。?
【教学难点】: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珍惜之情。
二、教学策略
本课教学,我主要通过朗读来品味语言,引导学生从表面感知、分析感悟到反思归纳、最终认识中国传统文化。
1、教法设计。为了使学生把握重点、突破难点依据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本节课我主要采用教法:有效运用“班班通”、情境陶冶法、畅想感悟法。
2、学法指导:教育家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教学,就是“教”学生“学”。散文表现生活情趣的手法,对八年级学生来说是个难题。根据学情,我做如下学法指导: 朗读品味法、情感体验法、讨论探究法。
三、教学过程
1、回忆端午(导入)
播放儿歌《五月五是端午》导入,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表达及学习的兴趣。然后学生回忆本地的端午风俗。这体现了课标中“语文课程要加强综合性,沟通与生活的联系”这一理念。
2、了解风俗(感知)——我国古代教育名著《学记》中:“君子之教,喻也”告诉我们,教师应善于引导。引导的方式之一就是提问,问题应当能启发思考,培养能力。据此,我设计三个问题。
问题1:汪曾祺家乡的端午有哪些风俗?(这个问题着眼于培养学生自主搜索文章关键信息的能力。)
学生回答时,教师适时展示相关图片。图片的展示,让学生加深了理解,拓宽了视野,达到了预设的知识目标。
问题2:作者写七种风俗时有无详略之分?(引出放黄烟子和吃十二红是作者家乡特有的风俗)复习选材的标准。
问题3:作者最难忘的是什么?(引出鸭蛋,过渡到下一环节)
3、感受情趣(解读)
学生思考问题:这枚鸭蛋为何让作者念念不忘。
(品乐趣,提示学生带着童心去发现孩子内心的快乐,并学会紧扣词句品味快乐。如“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抓住“扎”、“吱——”、“冒”畅想品味吃鸭蛋时的动感和快乐,感受生活情趣。
(读自豪,鼓励学生用各种方式展现作者的自豪。如“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由学生表演,注意对神态与语气的处理,让学生身入其境体验作者的自豪感。
教师总结:这枚鸭蛋,我们不仅尝到了作者童年的乐趣,更品出了生活的真谛——只有用心用情,方能有滋有味。
叶圣陶先生说过:“国文本是读的学科”,“读”可以帮助学生品出语言的韵味。该环节的两个步骤均采用学生默读、师生交流、学生美读的流程。扣住词句,由读带品,品中美读。既调动了学生自主活动的积极性,又锻炼学生的阅读、想象、朗读等能力。
领悟真情(品读作者)
问题:作者仅仅是在赞扬高邮的鸭蛋吗?(学生讨论探究作者的思乡情)指导学生讨论后明白:不论是简单的“我的家乡”,还是深沉的“曾经沧海难为水”;不论是点点滴滴的习俗,还是心心念念的童趣,都蕴含着永恒的乡愁。
课件展示:1939年夏,19岁的汪曾祺告别高邮踏上了漫长而艰难的出外求学之路。走的时候,他风华正茂,青春焕发,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从此一别故乡就是多年,待到他日重回家乡时已是满头华发、饱尝人生苦酒的花甲老人了!
《汪曾祺的乡愁》“汪老终其一生,也等不到了。汪老的故乡,留在他的笔墨里。他的一支笔,把他的故乡化为了一条小溪,在山中淙淙流淌,汇入江河湖海。平实的文字掩不住他的乡情,这文字里,有多少不是他的乡愁呢?……一个人的故乡,已经融化在他的记忆里,血液中,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它会相伴一个人的始终,荣辱与共,不离不弃。”
作者资料的展示,沟通文本与课外知识的联系,使学生领悟到这小小的鸭蛋饱含的是漂流异乡的游子那浓浓的赤子之情啊。每个人在回望家乡时,尘封的往事便会深情地注视着他,让他既欢乐又悲伤,既惆怅又温暖……
5、重视传统(拓展)
欣赏视频《橘颂》,了解端午节丰厚的文化内涵,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出示:“由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巴黎时间2005年11月24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 吉林延边大学朝鲜和韩国问题研究所所长高敬洙教授认为对作为起源国的中国来说,也是敲一下警钟:在无形文化遗产方面如何进行保护和发展。”学生畅谈感悟,学会珍惜传统文化。
学生齐读汪曾祺的话:“风俗是一个民族集体创作的抒情诗。”这位亲切的老人用一颗赤诚的心教会我们要热爱家乡,热爱生活,更要热爱我们的民俗文化。因为它是我们的根,是我们的魂,是我们民族共同的声音。
最后让学生在优扬的弦律中深情地朗诵小诗,把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情,对汪曾祺先生的敬揉合起来,让它化作一条深沉的河流,流进每个人的心灵。
(屏幕显示)
在我们流淌的血液里
我们至少要知道
端午节,端午的鸭蛋
它是我们抹不掉的民俗文化和民族的印记!
一枚小小的绿壳鸭蛋
它既是汪老先生“常绿的童心”
也是我们民族“常绿的童心”
更应该是长驻我们心底的“常绿的童心”。
此环节让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热点,并能联系文化背景和所学知识,对生活现象作出自己的评价。使他们对中国传统习俗、传统文化有一个理性的认识。 附:板书设计(它能够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把握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端午的鸭蛋
汪曾祺
快乐 自豪
爱乡思乡
热爱民俗文化
四、【应用说明】
本课教学有效使用“班班通”,实现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班班通,它能创设教学氛围,让学生“爱学”、“乐学”;它能增强语文教学的直观性与生动性,让学生“易学”;它能把课堂与时代结合起来,让学生“善思”,最终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品德情感得到全面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