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溶液的浓度
一、选择题(共16题)
1.某温度时,将20g KNO3溶解在100g水中恰好饱和。关于该饱和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A.m(溶质)∶m(溶剂)=20∶120 B.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0%
C.升温后,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 D.降温后,溶质质量分数减小
2.下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的溶解度大于b的溶解度
B.c一定是熟石灰的溶解度曲线
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从t2℃降温至t1℃,a、b析出的晶体质量相等
D.n点说明了在t2℃时,a、b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是相同的
3.和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如表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温度/g 物质 0 10 20 30 40 50 60 70
13.3 20.9 31.6 45.8 63.9 85.5 110 138
27.6 31.6 34.0 37.0 40.0 42.6 45.5 48.3
A.两者的溶解度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B.20℃将31.6g溶于68.4g水可配制31.6%的溶液
C.40℃时升高温度可将的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D.20℃~30℃之间的某一温度下,和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可能相等
4.卡卡腹泻,上网查到饮用质量分数约为0.9%的生理盐水可以防脱水。下列关于该生理盐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A.该生理盐水各组分的化学性质保持不变,但又具有单一组分所不具备的新性质
B.该生理盐水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是因为溶液中各种粒子保持静止不动
C.该生理盐水可用来除铁锈
D.该生理盐水溶质与溶液的质量比为9:100
5.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肯定增大
B.5g某物质溶解在95g水中,所得溶液中该溶质的质量分数不一定是5%
C.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
D.一定温度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肯定不能再溶解任何物质了
6.有一包镁粉和氧化镁的混合物共18g,与一定量的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只得到溶液,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60g,则原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为
A.8g B.10g C.12g D.6g
7.KNO3、NaNO3、NaCl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KNO3的溶解度比NaCl大
B.将KNO3饱和溶液升温,溶液中KNO3的质量分数变大
C.KNO3饱和溶液中含少量NaCl,可通过蒸发结晶的方法提纯
D.将204g 40℃的NaNO3饱和溶液降温至0℃,析出31g晶体
8.下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时,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
B.℃时,30g乙加到100g水中形成饱和溶液
C.℃时,各100g饱和溶液降温到℃析出固体甲多于乙
D.℃时,75g甲的饱和溶液中加100g水得到20%的溶液
9.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升高温度时,饱和溶液一定能变成不饱和溶液
B.有晶体析出的溶液一定是浓溶液
C.在20 ℃时,50 g水中最多溶解18 g氯化钠,则2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 18 g
D.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质量与溶剂质量的比为1:9
10.某厂以氯化钠和硫酸铵为原料制备氯化铵及副产品硫酸钠,其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硫酸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B.氯化铵和硫酸钠仅在30℃时的溶解度相等
C.将50℃时硫酸钠饱和溶液降温始终有晶体析出
D.40℃时硫酸钠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约为33.3%
11.如图所示,在室温下的饱和食盐水中放了一个塑料小球。若通过增大溶液密度的方式使小球略上浮,下列方法可行的是 。
A.升温到60℃
B.恒温蒸发部分水
C.恒温加入一定量的水
D.恒温加糖
12.A、B、C三种不含结晶水的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t1℃时,A的饱和溶液65g中含有溶剂50g
B.将t2℃ 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时,C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保持不变
C.在t2℃,A、B两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同
D.要从B溶液中得到B,通常可采用蒸发溶剂使其结晶的方法
13.甲、乙两种不含结晶水的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t1℃时,20g甲物质加入到80g水中,可以得到100g甲溶液
B.t2℃时,甲、乙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相等
C.t3℃时,甲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乙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D.甲溶液中含有少量乙,可以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得到较纯净的甲晶体
14.某温度下,在100g质量分数为20%的KNO3不饱和溶液甲中加入10gKNO3固体,恰好得到饱和溶液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蒸发溶液也可以使甲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B.乙溶液的质量分数为 30%
C.该温度下,KNO3的溶解度为30g D.升高温度,甲、乙两溶液的质量分数都增大
15.将50g98%的浓硫酸配制成9.8%的稀硫酸,需要水的质量为
A.250g B.350g C.450g D.500g
16.如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丙物质不饱和溶液可通过升高温度变为饱和溶液
B.t2 ℃时,甲溶液的质量分数大于乙溶液的质量分数
C.P点表示t1 ℃时,甲、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均为20 g
D.将t2 ℃下的甲、乙、丙饱和溶液降温至t1 ℃,溶质质量分数为乙>甲>丙
二、综合题(共6题)
17.2020年春节前后,我国大面积爆发新冠肺炎疫情。过氧乙酸是一种医疗上常用的广谱高效消毒剂,对公共场所进行消毒时使用过氧乙酸消毒液。过氧乙酸的分子结构如图所示。通过计算回答:
(1)过氧乙酸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____ ,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_____ (精确到0.1%)。
(2)过氧乙酸是一种无色的液体,有辛辣味,具有强氧化性,温度稍高即分解放出氧气,并生成醋酸(C2H4O2)。请写出过氧乙酸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 ,该反应的基本类型为 _________ 。
(3)过氧乙酸能杀灭病毒的主要原理是具有强氧化性,让病毒表面的蛋白质外壳变质,致使病毒死亡。强氧化性属于 ______ (填“物理”或“化学”)性质。
(4)溶质质量分数为0.5%的过氧乙酸溶液常用于空气和地面消毒。某小区要配制0.5%的过氧乙酸消毒溶液200kg,需要10%的过氧乙酸溶液 _____ kg,加水 _____ kg。
18.利用废旧电池铜帽(含Cu、Zn)制取海绵铜(Cu),并得到硫酸锌溶液,主要流程如图(反应条件已略去):
已知:2Cu+2H2SO4+O22CuSO4+2H2O。
(1)要使过程Ⅰ中反应速率加快,可采用的措施______(写出一个即可)。
(2)过程Ⅰ中需加入试剂为______(填化学式)。
(3)过程Ⅱ中进行过滤操作,在操作过程中使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和______,其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
(4)过程Ⅲ中有气体产生,写出产生该气体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5)固体C的成分是______(填化学式)。
(6)为了得到纯净的海绵铜,过程Ⅲ中过滤后应______、干燥。
(7)电池铜帽为铜锌合金。某课外活动小组为测定铜帽中铜的质量分数,设计实验如下:取铜帽样品10g放入烧杯中,然后把40g稀硫酸分四次加入到烧杯中,其反应的情况如表所示: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加入稀硫酸的质量/g 10 10 10 10
剩余铜帽样品的质量/g 8.7 7.4 M 6.5
表中的M的值为______,此铜帽样品中锌的质量分数为______。
19.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如图所示装置回答有关问题:
(1)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集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应_____(填“正”或“倒”)放在桌面上。若用G装置收集二氧化碳,应从_____(a或b)通入。若用D装置收集二氧化碳,验满方法是_____
(3)A装置中长颈漏斗必须伸入液面以下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A和B装置均可制取CO2,与A相比较,B装置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
(5)若用如图G装置采用排水法收集H2,请简述操作步骤_____________
(6)某同学欲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取溶液34g于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二氧化锰,完全反应后,称得烧杯内剩余物质的总质量是32.8g,将杯内剩余物质过滤、洗涤、干燥后得滤渣2g,求过氧化氢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_____________
20.滁河被称为六合的“母亲河”,曾经污染严重,经治理,水质得到明显改善。请回答下列问题:
(1)检验滁河水是硬水还是软水,可用的物质是________,生活中常通过____来降低水的硬度。
(2)活性炭能除去水中有颜色、有异味的物质,这是利用活性炭的______性。
(3)下列有关水的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___(填字母)。
A 农业和园林浇灌改大水漫灌为喷灌、滴灌
B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易形成酸雨
C 硝酸铵溶于水,溶液温度升高
D 工业废水不经处理可以直接排放
(4)以下是实验室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流程示意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托盘天平左盘中固体氯化钠的质量为______g,量筒中水的体积为____mL。
②所配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小,其原因可能是____(填字母)。
A 氯化钠固体不纯 B 往烧杯中加水时有水洒出
C 量取水时,仰视读数 D 装瓶时,有少量溶液洒出
(5)将80g某物质加入50g水中,充分溶解,测得溶液的质量随温度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请填空:
①A点时,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______。
②A、B、C三点所对应的溶液,一定属于不饱和溶液的是___(填字母)。
③若保持溶剂的质量不变,从C点对应的溶液获得该物质的晶体,可以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
21.现有FeCl3和CuCl2的混合溶液195.2g,向其中加入铁粉,反应的先后顺序为:2FeCl3+Fe=3FeCl2、CuCl2+Fe=FeCl2+Cu。加入铁粉质量与反应后溶液中剩余固体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
(1)由FeCl3转变FeCl2的过程,铁元素的化合价是______价变到______价;
(2)m(剩余固体)>6.4g时,剩余固体的成分是______,向此剩余固体中加入盐酸,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3)求当加入11.2g铁粉时,反应后所得溶液中FeCl2的质量分数______。
22.某研究小组欲检验草酸晶体样品分解产物并测定器质量分数(假设杂质不参与反应).草酸晶体(H2C2O4 2H2O)的理化性质见表.
(1)加热分解草酸晶体最适宜的装置是 (填图1字母序号).
(2)图2是验证热分解产物中含CO,CO2的装置
①仪器a和b的名称分别是 和 .
②证明存在CO2的现象是 ,证明存在CO的现象是 ,D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③装置A的作用是 ,气囊的作用是 .
(3)为测定样品中草酸晶体的质量分数,设计两种如下方案.
熔点
沸点
热稳定性
与碱反应
101°C~102°C
150°C~160°C升华
100.1°C失去结晶水,175°C分解成CO2,CO,H2O
与Ca(OH)2反应产生白色沉淀(CaC2O4)
①称一定量样品用上图装置进行实验,测得装置D反应前后的质量差,由此计算出的实验结果比实际值偏低,排除仪器和操作的因素,其原因可能有:CO未完全反应、 .
②称取8.75g草酸晶体样品配制50.00g溶液,取10.00g溶液加适量的稀硫酸,然后滴加25.00g3.16%KMnO4溶液,恰好反应完全.
(已知:2KMnO4+5H2C2O4+3H2SO4=K2SO4+2MnSO4+10CO2↑+8H2O)则KMnO4溶液显 色,25.00g3.16%KMnO4溶液中KMnO4的质量 g.请计算样品中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M2(H2C2O4)=90,M2(H2C2O4 2H2O)=126,M2(KMnO4)=158].
参考答案
1.D
【详解】
A.由题意可得,m(溶质):m(溶剂)=20:100,错误;
B.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0%,错误;
C.因为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升温后,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溶质质量不变,溶质质量分数不变,错误;
D.因为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减少,降温后,有固体析出,溶质质量分数减小,正确;
故选D。
2.D
【详解】
A、比较溶解度大小,必须指明温度,不符合题意;
B、从溶解度曲线可以看出,c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但是c不一定是熟石灰,还可能是气体,不符合题意;
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从t2℃降温至t1℃,t2℃时,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同,但是t1℃时,b的溶解度大于a的溶解度,故a、b析出的晶体质量不相等,不符合题意;
D、n点为t2℃时,a、b两种物质溶解度曲线的交点,故t2℃时,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则在t2℃时,a、b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是相同的,符合题意。
故选D。
3.B
【详解】
A、由KNO3和KCl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表可知,两者的溶解度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故A正确;
B、20℃KNO3的溶解度为31.6g,20℃将31.6g KNO3能溶于100g水形成饱和溶液,68.4g水溶解的硝酸钾的质量小于31.6g,不能配制31.6%的KNO3溶液,故B错误;
C、KCl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40℃时升高温度可将KCl的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故C正确;
D、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的溶质分数=,20℃~30℃之间的某一温度下,两者的溶解度相等,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可能相等,故D正确。故选B。
4.A
【解析】
A、溶液具有均一性即各部分性质相同,生但又具有单一组分所不具备的新性质,故A正确;B、该生理盐水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是因为溶液中各种粒子均匀混合在一起,故B错误;C、生理盐水中的氯化钠属于无机盐,不能与铁锈中氧化铁反应,故C错误;D、该生理盐水溶质与溶液的质量比为0.9:100,故D错误。故选A。
5.B
【详解】
A、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若采用的改变温度至恰好饱和的方法,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错误;B、将5g某物质完全溶解于95 g水中,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不一定是5%,例如5g的氧化钙溶于100g水中,生成的氢氧化钙微溶,溶液中的溶质小于5g,溶质的质量分数小于5%,正确;C、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也可能是稀溶液,如氢氧化钙的饱和溶液为稀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也可能是浓溶液,错误;D、一定温度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还能再溶解其它的物质,错误。故选B。
6.D
【详解】
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镁和氢气,氧化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镁和水,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为硫酸镁,硫酸镁中镁元素的质量为,则原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为,故选D。
7.D
【详解】
A、由于没有指明温度,无法比较溶解度大小,故错误;
B、KNO3溶解度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将KNO3饱和溶液升温,没有晶体析出,溶液中KNO3的质量分数不变,故错误;
C、KNO3溶解度会随着温度的降低减小较快,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所以KNO3饱和溶液中含少量NaCl,可通过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故错误;
D、204g 40℃的NaNO3饱和溶液中水的质量为100g,溶质质量为104g,降温至0℃,溶解度的变化为104g-73g=31g,析出31g晶体,故正确。
故选D。
8.D
【详解】
A、t1℃时,甲和 乙的溶解度曲线交于一点,故该温度下两物质溶解度相等,故正确;
B、t1℃时,乙的溶解度是30g,根据溶解度概念,100水中溶解30g,正好达到饱和状态,故正确;
C、甲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大,乙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小,将t2℃的甲乙饱和溶液各100g降温到t1℃时,析出固体甲多于乙,故正确;
D、t2℃的甲的溶解度为50g,向50g水中加入25g甲,搅拌后得甲的饱和溶液为75g,加100g水,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100%=14.3%,故错误;
故选:D。
9.D
【详解】
A、对于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的物质来说,不能通过升高温度的方法是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故A不正确;
B、浓溶液是相对的概念,有晶体析出不一定是浓溶液,但是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故B不正确;
C、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100g溶液中最多溶解的质量,这里50g水中最多溶解18g,所以说100g溶液中最多溶解的质量应为36g,故C不正确;
D、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的溶液可以理解为是90g水中溶解有10g氢氧化钠,所以溶质质量与溶剂质量的比为1:9。故D正确。故选D。
10.D
【详解】
A、根据溶解度曲线,硫酸钠的溶解度在0到40℃时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温度高于40℃时随温度的升高溶解度在降低,故选项说法错误;
B、从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以得知,两种物质在30℃和60℃时溶解度都相等,故选项说法错误;
C、将50℃时硫酸钠饱和溶液降温,温度在40℃到50℃之间时无晶体析出,在温度小于40℃时有晶体析出,故选项说法错误;
D、从溶解度曲线可以得知40℃时硫酸钠的溶解度为50g,故饱和的硫酸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择D;
11.D
【详解】
A、氯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升温到60℃,饱和食盐水变为不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不变,不会使小球上浮,不符合题意;
B、恒温蒸发部分水,饱和食盐水还是饱和溶液,由于温度不变溶解度不变,溶质质量分数不变,不会使小球上浮,不符合题意;
C、恒温加入一定量的水,饱和食盐水变为不饱和溶液,溶液质量增加,溶质不变,溶质质量分数减小,不会使小球上浮,不符合题意;
D、恒温加糖,能继续溶解,溶质的质量增加,溶液的密度增大,能使小球略上浮,符合题意。
故选D。
12.C
【详解】
A、由于在t1℃时,A的溶解度是30g,即在100克水中最多溶解30克A,则在50克水中最多溶解15克A,即在t1℃时,A的65克饱和溶液中含有溶剂50克,故A正确;
B、由于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因此将t2℃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时,C的饱和溶液就会变成不饱和溶液,但C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保持不变,故B正确;
C、由于在t2℃时,A和B的溶解度相等,但是由于两者是否处于饱和状态无法确定,所以质量分数是否相等无法确定,故C错误;
D、由于B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因此应采取蒸发溶剂的方法从溶液中得到晶体,故D正确;
故选:C。
13.C
【详解】
A、t1℃时,甲的溶解度是20g,20g甲物质加入到80g水中,可以得到100g甲溶液错误,应该是96g甲的饱和溶液,故选项错误;
B、t2℃时,甲、乙饱和溶液质量未知,溶质的质量不能确定,故选项错误
C、t3℃时,甲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乙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正确,因为在该温度下,甲的溶解度比乙大,故选项正确;;
D、甲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甲溶液中混有少量的乙,应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得到较纯净的甲,故选项错误;
故选C。
14.A
【解析】
A. 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以蒸发溶剂、改变温度、增加溶质,故蒸发溶液也可以使甲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正确;B. 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0%≠30%,错误;C.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是在一定温度下,100g溶剂里最多溶解的物质的质量,设该温度下KNO3的溶解度为x,则=,解得x=37.5g,错误;D. 升高温度,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没有增多,故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错误。故选A。
15.C
【详解】
设需要水的质量为x.则50g×98%=(50g+x)9.8%,解得,x=450g;故选C。
16.B
【详解】
A.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增加而减小,所以不饱和溶液可通过升高温度变为饱和溶液,说法正确。
B.t2 ℃时,甲物质的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大于乙物质的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选项说法错误。
C.P点表示t1 ℃时,甲、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均为20 g,说法正确。
D.将t2 ℃下的甲、乙、丙饱和溶液(丙的溶解度最小,甲的最大)降温至t1 ℃(乙的溶解度最大),所以溶质质量分数为乙>甲>丙,说法正确。
故选:B
17.76 63.2% 分解反应 化学 10 190
【详解】
(1)根据分子结构示意图,可知过氧乙酸的分子式为C2H4O3,所以相对分子质量=(2×12)+(4×1)+(3×16)=76;氧元素质量分数= ;
(2)反应物过氧乙酸,反应条件为加热,生成物为醋酸和氧气,据此书写化学方程式,所以该反应化学方程式为;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了两种生成物,符合分解反应特点,所以属于分解反应;
(3)通过强氧化性将蛋白质变为新的物质,有新物质生成,发生化学反应,所以为化学性质;
(4)0.5%的过氧化氢溶液中含有过氧化氢的质量=200kg×0.5%=1kg,设10%过氧化氢溶液质量为m,m×10%=1kg,m=10kg,加入水的质量=200kg-10kg=190kg,所以需要10%过氧化氢溶液的10kg,加入水的质量为190kg。
18.搅拌或增大硫酸浓度等 H2SO4、O2 漏斗 引流 Zn+H2SO4=ZnSO4+H2↑ Zn、Cu 洗涤 6.5 35%
【详解】
(1)要使过程Ⅰ中反应速率加快,可采用的措施:搅拌、增大硫酸浓度等。
故填:搅拌或增大硫酸浓度等。
(2)过程Ⅰ中锌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铜与硫酸、氧气在加热条件下生成硫酸铜和水,所以需加入试剂为H2SO4、O2。
故填:H2SO4、O2。
(3)过程Ⅱ中进行过滤操作,在操作过程中使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和漏斗,其中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
故填:漏斗;引流。
(4)固体C中含有锌和铜,物质D是硫酸,过程Ⅲ中有气体产生,是因为锌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Zn+H2SO4=ZnSO4+H2↑。
故填:Zn+H2SO4=ZnSO4+H2↑。
(5)固体C的成分是过量的锌和反应生成的铜。
故填:Zn、Cu。
(6)为了得到纯净的海绵铜,过程Ⅲ中过滤后应洗涤、干燥。
故填:洗涤。
(7)由第一次数据可知,10g稀硫酸能和1.3g锌反应,如果第三次稀硫酸完全反应,则剩余固体质量应该是6.1,而第四次剩余固体质量是6.5g,说明第三次锌已经完全反应,表中的M的值为6.5,所以锌质量是:10g﹣6.5g=3.5g,此铜帽样品中锌的质量分数为×100%=35%。
故填:35%。
19.CaCO3+2HCl═CaCl2+H2O+CO2↑ 正 a 用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熄灭则已收集满 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中逸出 能控制反应的速率 G装置内装满水,H2从b端通入 20%
【详解】
(1)在实验室中,常用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气体;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
(2)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收集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应口向上正放在桌面上;若用D装置收集二氧化碳,二氧化碳集满时会聚集在瓶口,验满时用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熄灭则已收集满;
(3)A装置中长颈漏斗必须伸入液面以下的原因是:液封,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逸出;
(4)分液漏斗可以控制液体的滴加速度,进而控制反应速率,所以B装置与A装置比较,优点是:能控制反应的速率;
(5)若用如图G装置采用排水法收集H2,集气瓶中注满水,插入带导管的橡皮塞,向导气管b通入H2,直至排净集气瓶中的水;
(6)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得,生成的氧气的质量为34g+2g﹣32.8g=3.2g,设34g过氧化氢溶液中过氧化氢的质量为x,
x=6.8g,
所以过氧化氢溶液溶质质量分数==20%。
20.肥皂水 煮沸 吸附 BCD 12 68 AC 50% C 冷却热的饱和溶液(或降温结晶)
【详解】
(1)检验滁河水是硬水还是软水,可用的物质是肥皂水,生活中常通过煮沸来降低水的硬度。故填:肥皂水,煮沸。
(2)活性炭能除去水中有颜色、有异味的物质,这是利用活性炭的吸附性。故填:吸附
(3)A、农业和园林浇灌改大水漫灌为喷灌、滴灌,分别可节水40%和70%以上,故正确;
B、二氧化硫与水反应生成亚硫酸,易形成酸雨,故错误;
C、硝酸铵溶于水,使溶液温度降低,故错误;
D、工业废水不经处理坚决不可以直接排放,故错误。故填:BCD
(4)①氯化钠的质量为,溶剂水的质量为80g-12g=68g,则托盘天平左盘中固体氯化钠的质量为12g,量筒中水的体积为68mL。故填:12,68
②所配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小,其原因可能是氯化钠固体不纯或量取水时,仰视读数。故填:AC
(5)①A点时,溶液质量为100g,说明只有50g溶质溶于50g水中,则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50%。故填:50%
②B点所对应的溶液质量为130g,说明40℃时已经达到饱和,继续升温至60℃,C一定属于不饱和溶液。故填:C
③若保持溶剂的质量不变,从C点对应的溶液获得该物质的晶体,可以采用的方法是冷却热的饱和溶液。故填:冷却热的饱和溶液
21.
(1) +3 +2
(2) Fe、Cu Fe+2HCl═FeCl2+H2↑
(3)
解:设原混合溶液中氯化铁的质量为x。
,x=32.5g,铁和氯化铁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中氯化亚铁的质量为:32.5g+5.6g=38.1g。
由图像可知,加入11.2g铁粉时,铁和氯化铁、氯化铜均恰好完全反应,剩余固体为反应置换出的铜,质量为6.4g,此时溶液的质量为:195.2g+11.2g-6.4g=200g。设铁与氯化铜反应生成氯化亚铁的质量为x。
,x=12.7g
反应后溶液中氯化亚铁的质量为:38.1g+12.7g=50.8g,则反应后所得溶液中FeCl2的质量分数为:=25.4%。
【解析】
(1)
化合物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1,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由FeCl3转变FeCl2的过程,铁元素的化合价由+3价变为+2价;
(2)
分析加入铁粉质量和剩余固体质量图可知,加入铁粉的质量<5.6g时,铁和氯化铁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加入铁粉的质量大于5.6g,小于11.2g时,铁和氯化铜反应,置换出单质铜,加入铁粉的质量>11.2g时,反应不再发生,所以当剩余固体质量大于6.4g时,剩余固体为Fe、Cu;此时加入盐酸,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2HCl═FeCl2+H2↑;
(3)
见答案
22.(1)c
(2)①烧杯、酒精灯
②B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D中黑色固体变成红色 CO+CuOCu+CO2
③除去草酸蒸汽,防止对二氧化碳的检验产生干扰;收集一氧化碳,防止污染空气
(3)①生成的铜又被氧化 ②紫红 0.79g 90%
【详解】
试题分析:(1)草酸的熔点较低,受热容易熔化,用c装置加热草酸时不容易下流,适宜用来加热草酸.
故填:c.
(2)①仪器a和b的名称分别是烧杯、酒精灯.
故填:烧杯;酒精灯.
②证明存在CO2的现象是:B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证明存在CO的现象是:D中黑色固体变成红色.
故填:B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D中黑色固体变成红色.
D中氧化铜和一氧化碳在加热时反应能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O+CuOCu+CO2.
故填:CO+CuOCu+CO2.
③装置A的作用是:除去草酸蒸汽,防止对二氧化碳的检验产生干扰;气囊的作用是:收集一氧化碳,防止污染空气.
故填:除去草酸蒸汽,防止对二氧化碳的检验产生干扰;收集一氧化碳,防止污染空气.
(3)①一氧化碳部分反应,生成的铜重新被氧化等因素都能够导致计算出的实验结果比实际值偏低.
故填:生成的铜又被氧化.
②高锰酸钾溶液是颜色紫红色的.
故填:紫红.
25.00g3.16%KMnO4溶液中KMnO4的质量为:25.00g×3.16%=0.79g.
故填:0.79.
设10.00g溶液中含草酸晶体的质量为X,
由2KMnO4+5H2C2O4+3H2SO4=K2SO4+2MnSO4+10CO2↑+8H2O可知,
5H2C2O4 2H2O→5H2C2O4→2KMnO4,
630 316
X 0.79g
=
X=1.575g,
50.00g溶液中含草酸晶体的质量为:1.575g×5=7.875g,
草酸晶体的质量分数为:×100%=90%,
答:样品中草酸晶体的质量分数为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