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几种常见的盐
一、选择题(共16题)
1.生活中处处充满化学。下列做法不会理的是( )
A.食品包装袋中充入氮气延长食品保质期
B.用熟石灰做海苔、蛋黄派等食品的干燥剂
C.食用松花蛋时,可加入适量食醋消除蛋中所含碱性物质的涩味
D.烹调食物时使用适量食盐和味精做调味品
2.常温下将下列各组内的溶液两两相互混合,均能发生反应的是( )
A.Ba(NO3)2、K2CO3、Na2SO4
B.AgNO3、HCl、MgCl2
C.NaOH、MgSO4、BaCl2
D.Ca(OH)2、K2CO3、HCl
3.“劳动创造幸福,实干成就伟业。”下列劳动所涉及的化学知识正确的是
选项 劳动项目 化学知识
A 用明矾处理较浑浊的天然水 明矾主要起杀菌消毒作用
B 煮水时,若水的硬度大,易结垢 硬水中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
C 在盐田中晾晒海水,得到粗盐 盐除去泥沙即可得到纯净的氯化钠
D 用含小苏打的发酵粉焙制糕点 小苏打(NaHCO3)的化学名称是碳酸钠
A.A B.B C.C D.D
4.下列药品中,不需要密封保存的是
A.石灰石 B.浓硫酸 C.氢氧化钠 D.生石灰
5.下列有关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具有对应关系的是( )
A.MgO具有高熔点,可用于制耐火材料 B.NaHCO3受热易分解,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C.金属铜具有金属光泽,可用作导电材料 D.浓硫酸具有脱水性,可用作干燥剂
6.“分类”是认识物质世界的一种重要方法。下列物质的分类不正确的是( )
A.P2O5﹣﹣氧化物 B.Na2CO3﹣﹣碱
C.CuSO4﹣﹣盐 D.HNO3﹣﹣酸
7.下列物质是按照酸、碱、盐顺序排列的是
A.KNO3、NaOH、HCl B.Ca(OH)2、HCl、NaCl
C.H2SO4、Na2CO3、BaSO4 D.HNO3、KOH、CuSO4
8.现今有些药房出售“冲泡式”感冒药。这类药剂经温水调和,杯中会有气泡,饮用方便。冲泡式感冒药剂之所以会有气泡,是因其含有柠檬酸以及下列物质中的( )
A.碳酸氢钠
B.氢氧化镁
C.阿司匹林
D.咖啡因
9.下列说法正确( )
A.固体二氧化碳可用于人工降雨:二氧化碳能与碱反应
B.某固体中加稀盐酸产生无色气体,证明该固体中一定含有CO32-
C.认识物质俗名:①氢氧化钠——纯碱 ②氢氧化钙——熟石灰
D.浓硫酸可作为干燥剂:浓硫酸具有吸水性
10.下列物质的名称或俗名,属同一种物质的是
A.生石灰 熟石灰 消石灰 B.冰 干冰 可燃冰
C.烧碱 苛性钠 火碱 D.石灰石 熟石灰 大理石
11.下列各种物质的名称或俗称和化学式表示的是同一种物质的是
A.生石灰,大理石,CaCO3
B.火碱,纯碱,NaOH
C.铁锈,氢氧化铁,Fe(OH)3
D.熟石灰,消石灰,Ca(OH)2
12.化学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下列有关认识正确的是
A.过滤可以除去天然水中所有杂质
B.为延长食品的保质期,可在食品包装袋内充入氧气
C.在铁桶中用硫酸铜溶液和石灰水配制农药“波尔多液”
D.利用洗涤剂的乳化作用去油污
13.碳酸钠的水溶液呈碱性,也能与盐酸反应,小华往盛有一定量碳酸钠溶液的烧杯中逐渐加入稀盐酸,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B.该反应生成的气体能使酚酞试液变红
C.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的pH>7
D.反应过程中烧杯里溶液的质量逐渐减小
14.从物质构成的角度,以下物质的名称、分类及其构成微粒不相符的是( )
A.氯化钠、盐、离子 B.葡萄糖、有机物、分子
C.金刚石、单质、原子 D.二氧化碳、氧化物、离子
15.如下图所示,在点滴板1~6的孔穴中,分别滴加2滴紫色石蕊溶液。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孔穴1、4溶液变为蓝色
B.孔穴2、5溶液变红的原因是溶液中都含有H+
C.孔穴3是空白对照实验
D.孔穴6溶液变为蓝色说明碳酸钠属于碱
16.下列变化不能通过一步反应实现的是
A.CaCO3 →CaO B.Cu→Cu(NO3)2 C.Na2CO3→NaCl D.H2O2→H2
二、综合题(共6题)
17.比较与归纳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请你分析下列两个表中的数据,找出对应规律。
(1)
1 g金属与足量稀盐酸反应 (均生成+2价金属的盐溶液) Mg Fe Zn
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 24 56 65
产生氢气的质量/g
你发现的规律 _____
(2)
气体 H2 N2 O2 Cl2
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 2 28 32 71
标准状况下的气体 密度(g/L) 0.0899 1.251 1.429 3.214
你发现的规律 _____
18.用H、C、O、Cl、Ca五种元素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物质,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一种单质的化学式 _______________ 。
(2)某气体能在氧气中燃烧,生成的物质与该气体组成元素相同,该气体是 ___________ 。
(3)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甲物质可发生分解反应,其微观示意图如下,请在方框内画出丙的微粒图示 _______________ 。
(4)按下图装置进行实验(气密性良好),将液体滴入瓶中,关闭活塞。请根据表中现象,写出符合要求的物质。
现象
物质 气球变鼓,一段时间后恢复原状 气球变鼓,一段时间后不恢复原状
固体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液体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19.超氧化钠(NaO2)是一种固体供氧剂,可应用于家庭急救。超氧化钠在常温下分别能与CO2、H2O、HC1发生反应,均可生成O2。为了验证CO2能跟NaO2反应生成O2,某化学小组的同学设计了下图所示实验。(已知:超氧化钠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
(1)超氧化钠能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氧气和一种白色固体,则该白色固体可能是______(填字母代号)。
A NaCl b NaOH c Na2CO3 d NaHCO3
(2)A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3)用化学方程式表示B装置中饱和NaHCO3溶液的作用______;表明二氧化碳没有被超氧化钠完全吸收的现象是______。
(4)请将C装置中导管补画完整______。
(5)F是利用W管进行微型实验的装置。实验过程中微热a、b处,观察到a处红磷不燃烧,b处白磷燃烧,由此可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______。
(6)实验结束后,某同学取少量D中固体于试管中,加足量水,有气泡产生。请设计方案验证该水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钠______(简要写出实验操作、现象)
(7)把一定量CO2通入100g某NaOH溶液中恰好完全反应,将反应后所得溶液蒸干得到5.3g白色固体物质。请计算原NaOH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______。
20.实验室有甲乙两瓶久置的氢氧化钠固体,某学习小组为了研究其变质情况,进行了如下实验: (电子秤示数单位为克)
(1)滴入紫色石蕊试液后溶液为红色,说明反应后溶液呈____性。
(2)上述实验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质量为______克。
(3)计算甲瓶固体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____________。
(4)某同学另取10克乙瓶中的固体样品,用100克15%的稀硫酸按同样方法进行实验,他认为不管固体样品变质程度如何,稀硫酸加入后,都不需要使用石蕊试液,请计算说明他做出此判断的原因__________。
21.为了测定某纯碱样品(杂质为氯化钠)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小江同学对样品进行了如下图定量实验:
实始步骤 ①称取烧杯的质量 ②将适量盐酸加入烧杯中并称重 ③称取少量纯碱样品加入烧杯中,使之与过量稀盐酸反应 ④待反应完全后,称重
实验图示
实验数据 烧杯的质量为50.0g 烧杯和盐酸的质量为:100.0g 样品的质量11.0g 烧杯和其中混合物的质量106.6g
(1)纯碱的水溶液显__________(填“酸性”、“碱性”或“中性”之一)
(2)该实验中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___________;
(3)通过化学方程式计算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计算结果精确到0.1g)______;
22.山东省有漫长的海岸线,蕴藏着丰富的海洋资源:(已知:20℃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水的密度可近似看作1g/mL)
(1)海水淡化。反渗透膜法与过滤法在原理上都是利用混合体系中各物质的_____不同进行分离的方法。
(2)海水晒盐。从化学视角看,海水晒盐是采用了_____的分离方法,从海水中获得NaCl不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原因是_____。
(3)粗盐提纯。
①操作Ⅰ、Ⅱ的名称依次为_____、_____。
②20℃时提纯9g粗盐,若已知粗盐中氯化钠含量约为80%,溶解时应选择哪一种规格的量筒量取所需要的水最为合适_____(提供的量筒规格有“10mL”、“25mL”和“100mL”)。
(4)粗盐纯化。某氯化钠溶液中含有Mg2+、SO42-、Ca2+,若用化学沉淀法依次除去Mg2+、SO42-、Ca2+,需要的三种离子分别是_____(写离子符号)。
(5)海水制镁。如果要充分利用海边贝壳〔主要成份碳酸钙)和苦卤进行海水制镁的流程图如下:
写出上述流程中,①、③、④、⑤的化学方程式:①_____、③_____、④_____、⑤_____;上述四个化学方程式中,其中属于分解反应的是_____。
(6)海水制碱。如图是工业上采用氨碱法生产纯碱的流程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写出步骤①的化学方程式_____;
②氨溶于水后会与水反应生成一水合氨(NH3﹒H2O),我们从酸碱反应的角度知道:在用氨碱法生产纯碱过程中,先向饱和食盐水中通入氨气,制成饱和氨盐水,再向其中通入二氧化碳,其原因是_____;
③氨盐水吸收二氧化碳后生成的碳酸氢钠和氯化铵,首先结晶析出的物质是_____(填化学式),其原因是_____。
参考答案
1.B
【详解】
A. 常温下,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不与食品反应,所以包装袋中充入氮气能延长食品保质期,不符合题意;
B. 熟石灰不吸水、也不能与水反应,不能作为海苔、蛋黄派等食品的干燥剂,符合题意;
C. 食醋中含有醋酸能与蛋中所含碱性物质发生反应,所以能消除蛋中的涩味,不符合题意;
D. 烹调食物时使用适量食盐调节咸淡,味精调节鲜味,是调味品,不符合题意。故选B。
2.D
【详解】
A、Ba(NO3)2能与Na2SO4和K2CO3反应,但Na2SO4与K2CO3不能反应,故A错误;
B、AgNO3和HCl反应,但是MgCl2与HCl不能反应,故B错误;
C、BaCl2和H2SO4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但是不能和NaOH反应,故C错误;
D、K2CO3和HCl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K2CO3和Ca(OH)2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HCl和Ca(OH)2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故D正确。故选D。
1.反应物要求必须是可溶的(当有酸参与反应时,另一种物质可不溶于水,但一定要溶于酸才行,也就是能与酸发生反应).
2.生成物要求必须含有沉淀,或者是气体,或者是水.
3.B
【详解】
A、取水后加入絮凝剂(明矾)的主要作用是吸附水中的悬浮杂质而加速其沉降,起不到消毒杀菌作用,故选项说法错误;
B、煮水时,若水的硬度大,易结垢,是因为硬水中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转化为难溶性物质,故选项说法正确;
C、粗盐中含有氯化钠,还含有氯化镁、氯化钙等杂质,除去泥沙后不是纯净的氯化钠,故选项说法错误;
D、小苏打是碳酸氢钠的俗称,学名是碳酸氢钠,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4.A
5.A
【详解】
A、MgO熔点很高,一般条件下不熔融,可用于制耐火材料,故A正确;
B、碳酸氢钠溶于水显碱性,能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故B不正确;
C、金属铜具有导电性,可用作导电材料,故C不正确;
D、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用于干燥剂,故D不正确。故选A。
6.B
【详解】
A、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故P2O5属于氧化物,分类正确;
B、碱是由金属阳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而Na2CO3是由金属阳离子和酸根阴离子构成的化合物,Na2CO3不属于碱,分类错误;
C、盐是由金属阳离子和酸根阴离子构成的化合物,CuSO4是由金属阳离子和酸根阴离子构成的化合物,CuSO4属于盐,分类正确;
D、酸是由氢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HNO3是由氢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HNO3属于酸,分类正确;
故选:B。
7.D
【详解】
A、硝酸钾是由钾离子和硝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氢氧化钠是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都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属于碱,盐酸是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都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属于酸,不符合题意;
B、氢氧化钙是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都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属于碱;盐酸是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都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属于酸,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不符合题意;
C、硫酸是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都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属于酸,碳酸钠是由钠离子和碳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硫酸钡是由钡离子和硫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不符合题意;
D、硝酸是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都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属于酸,氢氧化钾是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都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属于碱,硫酸铜是由铜离子和硫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符合题意。
故选D。
8.A
【详解】
A、碳酸氢钠能与柠檬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符合题意。
B、氢氧化镁与柠檬酸反应生成盐和水,没有气体生成,不符合题意。
C、阿司匹林不能与柠檬酸反应,没有气体生成,不符合题意。
D、咖啡因不能与柠檬酸反应,没有气体生成,不符合题意。
故选:A。
9.D
【详解】
A. 固体二氧化碳可用于人工降雨是因为固体二氧化碳容易升华从周围吸收热量使周围温度降低,选项错误;B. 将某些金属活动性强的金属单质加入到稀盐酸也能产生无色气体,生成的气体为氢气,选项错误;C. 氢氧化钠的俗称是烧碱,而不是纯碱,选项错误;D.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所以浓硫酸可作为干燥剂来干燥某些气体,选项正确,故选D。
10.C
【详解】
A、生石灰是氧化钙的俗称,熟石灰是氢氧化钙的俗称,消石灰是氢氧化钙的俗称,不符合题意;
B、冰是固态的水,干冰是固体二氧化碳,可燃冰是甲烷水合物,不符合题意;
C、烧碱是氢氧化钠的俗称,苛性钠是氢氧化钠的俗称,火碱是氢氧化钠的俗称,符合题意;
D、石灰石和大理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熟石灰是氢氧化钙的俗称,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1.D
【详解】
试题分析:根据常见化学物质的名称、俗称、化学式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A.生石灰是氧化钙的俗称,其化学式为CaO,故错误;
B.氢氧化钠俗称火碱、烧碱、苛性钠,其化学为NaOH,纯碱是碳酸钠的俗称,故错误;
C.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其化学式为:Fe2O3,故错误;
D.氢氧化钙的俗称是熟石灰或消石灰,其化学式为Ca(OH)2,其名称或俗称和化学式表示的不是同一种物质,故正确.
故选D.
12.D
【详解】
A、过滤可以除去天然水中不溶于水的杂质,故选项A错误;
B、为了延长食品保质期,应该充人的是氮气。在通常情况下,氮气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不容易和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氮气无毒,对人体无害,常常用作食品保护气,故选项B错误;
C、铁能与硫酸铜溶液反应不能使用铁桶配制波尔多液,故选项C错误;
D、洗涤剂中有乳化剂,具有乳化作用,能使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这些细小的液滴能随着水流走,所以用洗涤剂洗油污是利用了洗涤剂的乳化作用,故选项D正确。
故选:D。
13.A
【详解】
A、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符合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两种化合物,该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故A正确;
B、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能使酚酞试液变红,故B不正确;
C、碳酸钠和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后,溶质为氯化钠,显中性,则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的pH=7,故C不正确;
D、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反应过程中溶液的质量逐渐减小,碳酸钠反应完全,溶液的质量不变,故D不正确。故选A。
14.D
【详解】
A、氯化钠属于盐,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相符。
B、葡萄糖含碳元素,属于有机物,是由葡萄糖分子构成的,相符。
C、金刚石属于单质,是由碳原子构成的,相符。
D、二氧化碳属于氧化物,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不相符。
故选:D。
15.D
【详解】
A、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滴加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故A正确。
B、含有氢离子的溶液是酸性溶液,酸性溶液滴加紫色石蕊试液,试液变红,孔穴2、5溶液变红的原因是溶液中都含有H+,故B正确。
C、孔穴3是空白对照实验,正确。
D、孔穴6溶液变为蓝色说明碳酸钠是碱性溶液,但碳酸钠是由金属离子与酸根离子构成,属于碱,不属于盐,故D错。
故选:D。
16.D
【详解】
A、碳酸钙高温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转化能一步实现,不符合题意;
B、铜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铜和银,转化能一步实现,不符合题意;
C、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转化能一步实现,不符合题意;
D、H2O2分解生成的是水和氧气,而不是氢气,转化不能一步实现,符合题意。
故选D。
17.等质量相同价态的金属与足量的酸完全反应,相对原子质量越大(小),产生氢气的质量越少(多)(或等质量相同价态的金属与足量的酸完全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与其相对原子质量成反比) 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越小(大),其标准状况下的密度越小(大)(或标准状况下气体的密度与其相对分子质量成正比)
【详解】
(1)根据表格,可发现等质量相同价态的金属与足量的酸完全反应,相对原子质量越大(小),产生氢气的质量越少(多)(或等质量相同价态的金属与足量的酸完全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与其相对原子质量成反比)。
(2) 根据表格,可发现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越小(大),其标准状况下的密度越小(大)(或标准状况下气体的密度与其相对分子质量成正比)。
18.H2 (或C、O2、O3、Cl2、Ca等) CO CaO CaCO3 H2O HCl
【解析】
试题分析:(1)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故这五种元素形成的单质有五种,如H2 (或C、O2、O3、Cl2、Ca等);
(2)氢气燃烧生成的是水,甲烷燃烧生成的是二氧化碳和水,一氧化碳燃烧生成的是二氧化碳。该气体能在氧气中燃烧,生成的物质与该气体组成元素相同,故该气体是一氧化碳;
(3)根据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质量和数目不变,可知该分子的构成;
(4)气球变鼓,那么是烧瓶中的压强发生了变化,变化的原因可能是溶解或反应放热,也可能是反应产生了气体,故可能是CaO、H2O,或氢氧化钠固体和水;CaCO3、HCl,或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等。
19.c E装置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取少量该溶液,加入足量CaCl2(或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静置,取上层清液,滴加酚酞溶液,溶液变红 解:设NaOH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x
x=4g
NaOH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详解】
(1)超氧化钠能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氧气和一种白色固体,根据质量守恒定理,则该白色固体可能是碳酸钠:故填:C.
(2)A装置中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B装置中饱和NaHCO3溶液的作用是出去二氧化碳中混有的氯化氢气体,化学反应方程式为,若二氧化碳没有被超氧化钠完全吸收,则二氧化碳进入E中与氢氧化钙反应,现象是E装置处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4) C装置中导管应遵循长进短出,如图: ;
(5) F是利用W管进行微型实验的装置。实验过程中微热a、b处,观察到a处红磷不燃烧,b处白磷燃烧,红磷、白磷均与氧气接触,由此可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6) 根据题意,碳酸钠会干扰氢氧化钠的检验,因此需要将碳酸钠除去,具体方法是:取少量该溶液,加入足量CaCl2(或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静置,取上层清液,滴加酚酞溶液,溶液变红在,则可以证明水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钠;
(7)见答案。
20.(1)酸(2)2.2(3)53%(4)用100g15%的稀硫酸进行实验,稀硫酸一定过量,故稀硫酸加入后不需要加石蕊试液。
【详解】
本题考查了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根据质量守恒分析得到二氧化碳的质量,根据二氧化碳的质量结合化学方程式计算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进一步计算固体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
(1)紫色石蕊试液遇酸性溶液变红色,滴入紫色石蕊试液后溶液为红色,说明反应后溶液呈酸性。
(2)根据质量守恒,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质量为80.00g+90g-167.80g=2.2g;
(3)设固体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为x
Na2CO3+2HCl═2NaCl+H2O+CO2↑
106 44
x 2.2g
x=5.3g
固体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100%=53%;
(4)若样品完全变质,样品全部变成碳酸钠。
设:与10g碳酸钠反应需硫酸的质量为y,
Na2CO3+H2SO4═Na2SO4+H2O+CO2↑
106 98
10g y
y=9.25g,所需稀硫酸的质量==61.64g。61.64g<100g,稀硫酸过量;
若样品没有变质,样品中有10g的氢氧化钠。
设:与10g氢氧化钠反应需硫酸的质量为z,
2NaOH+H2SO4=Na2SO4+2H2O
80 98
10g z
z=12.25g,所需稀硫酸的质量==81.67g。81.67g<100g,稀硫酸过量;
所以不管固体样品变质程度如何,加入100g15%稀硫酸后,稀硫酸一定过量。他做出此判断的原因是用100g15%的稀硫酸进行实验,稀硫酸一定过量,故稀硫酸加入后不需要加石蕊试液。
21.(1)碱性(2)4.4克(3)96.4%
【详解】
(1)纯碱的水溶液显碱性;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得:反应放出CO2的质量=(100.0g+11.0g) 106.6g=4.4g;
设11.0g碳酸钠样品中含Na2CO3质量为x
Na2CO3+2HCl═NaCl+CO2↑+H2O
106 44
x 4.4g
x=10.6g
该碳酸钠样品的纯度为:。
答:(1) 纯碱的水溶液显碱性;(2)该实验中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是4.4g;(3)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96.4%。
22.颗粒大小 蒸发结晶 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 溶解 过滤 25mL OH-、Ba2+、 ①⑤ 氨盐水显碱性,更易于吸收二氧化碳 NaHCO3 在常温下,碳酸氢钠的溶解度小于氯化铵的溶解度
【详解】
(1)海水淡化。反渗透膜法与过滤法在原理上都是利用混合体系中各物质的颗粒不同进行分离的方法;
(2)海水晒盐。从化学视角看,海水晒盐是采用了蒸发结晶的分离方法,蒸发水分获得氯化钠晶体,从海水中获得NaCl不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原因是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降温不足以获得较多晶体;
(3)①操作Ⅰ是加水,操作名称是溶解,操作Ⅱ是将固体和液体进行分离,操作名称是过滤;
②20℃时提纯9g粗盐,若已知粗盐中氯化钠含量约为80%,则粗盐中氯化钠的质量=9g×80%=7.2g,20℃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则设至少加水的质量为x,则有,x=20g,水的密度可近似看作1g/mL,需要加水的体积是20mL,使用量筒量取液体时,应选择量程与液体体积接近的量筒一次量取,故溶解时应选择25mL的量筒量取所需要的水最为合适;
(4)粗盐纯化。某氯化钠溶液中含有Mg2+、、Ca2+, Mg2+可以和OH-反应生成Mg(OH)2沉淀,可以和Ba2+反应生成BaSO4沉淀,Ca2+可以和反应生成CaCO3沉淀,若用化学沉淀法依次除去Mg2+、SO42-、Ca2+,需要的三种离子分别是OH-、Ba2+、;
(5)由反应③分析可知B是Ca(OH)2,A和水反应生成Ca(OH)2,故A是CaO,贝壳的主要成分是CaCO3,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是;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是;反应④的化学方程式是;反应⑤的化学方程式是;
分解反应是一种物质反应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的反应,上述四个化学方程式中,其中属于分解反应的是①⑤;
(6)①步骤①是饱和盐氨水碳酸化生成碳酸氢钠,化学方程式是;
②氨溶于水后会与水反应生成一水合氨(NH3﹒H2O),我们从酸碱反应的角度知道:在用氨碱法生产纯碱过程中,先向饱和食盐水中通入氨气,制成饱和氨盐水,再向其中通入二氧化碳,其原因是氨盐水显碱性,更易于吸收二氧化碳;
③氨盐水吸收二氧化碳后生成的碳酸氢钠和氯化铵,首先结晶析出的物质是NaHCO3
因为在常温下,碳酸氢钠的溶解度小于氯化铵的溶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