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17 邹忌 讽 齐王 纳 谏
《战国策》
讽谏,用含蓄的话委婉地规劝。
规劝国君、尊长或朋友改正错误。
兼语句
邹忌进谏
齐王纳谏
接受,接纳
任务一 初读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yì)丽。朝(zhāo)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bàng)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jī)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cháo)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任务二 译读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 昳丽。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长,这里指身高。
光艳美丽。
穿戴
照镜子
对……说
与…相比怎么样,表示比较。
甚美,太美了
赶得上,比得上
邹忌身高八尺多,而且身材容貌光艳美丽。有一天早晨他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与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美丽呢?”他的妻子说:“您美极了,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
任务二 译读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 与坐谈, 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即“信自”,宾语前置
又
第二天
省略句。(邹忌)与(客)坐谈
音节助词
“与……相比,谁更……”
及、比得上
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美丽,于是又问他的小妾说:“我和徐公相比,谁更美丽?”妾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拜访,邹忌和他坐着谈话。邹忌问客人道:“我和徐公相比,谁更美丽?”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丽啊。”
任务二 译读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 寝 而 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同“熟”,仔细
表顺承
在晚上。名→状
远远不如
认为……美
偏爱
又过了一天,徐公前来拜访,(邹忌)仔细地端详他,自己觉得不如他美丽;再照着镜子看看自己,更觉得远远比不上人家。晚上,他躺在床上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我的小妾认为我美,是惧怕我;客人认为我美,是想要有求于我。”
任务二 译读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实在;确实。
都认为(我)比徐公美
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丽。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惧怕我,我的客人对我有所求,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丽。
任务二 译读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 之 蔽甚矣。”
土地方圆
如今的齐国,土地方圆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姬妾和身边的近臣,没有不偏爱大王的;朝廷中的大臣,没有不惧怕大王的;国内的百姓,没有不对大王有所求的:由此看来,大王受蒙蔽一定很厉害了。 ”
没有谁
主谓之间,取“独”
蒙蔽,这里是指所受的蒙蔽
任务二 译读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 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好
齐威王说:“说得真好。”于是下令:“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当面指责我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能够上书劝谏我的,得中等奖赏;能够在公共场所指责、讥刺我的过失,并能传到我耳朵里的,得下等奖赏。”
当面指责
上等的
议论
公共场合
使……听到
任务二 译读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常常、不时
政令刚一下达,群臣都来进言规劝,宫门庭院就像集市一样喧闹。几个月以后,有时偶尔还有人进谏。一年以后,即使想进言,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见(齐王)。这就是在朝廷上取得胜利。
集市
间或、偶然
满一年
任务三 “理”读
1、古人在表示“较多”这个意义时,常选用“三”这个数字。本文情节就可概括为:三问答一三类比一三赏赐一三变化。请从文中找出相关内容,读一读,然后将下图填写完整,并据此复述故事。
①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②妾 徐公何能及君也?
③畏
④客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⑤求 ⑥畏 ⑦求
⑧王之蔽甚矣
⑨上谏 ⑩谤讥
时时间进 无可进者
⒀战胜于朝廷
复述内容
复述内容
课文通过邹忌借用自己家庭亲友的事情和切身感受,讽劝齐王纳谏除弊的故事,说明国君必须广泛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
任务三 “赏”读
1、本文的对话描写语言简练,却表现了人物的身份及心理。仿照示例,完成“妾”和“客”的朗读脚本设计。
【示例】
我选择的人物:妻
朗读脚本设计: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设计说明:“甚”字重读,读出妻子对邹忌的赞美,“何能”前停顿,并且这两个字重读,读出妻子十分肯定、不容置疑的语气,表现妻子对邹忌由衷的赞美之情。
●
●
●
朗读脚本设计:徐公/何能及君也?
设计说明:“何能”前停顿,并且这两个字重音轻读,语速放慢,读出妾因为地位低,回答邹忌时拘谨、害怕的语气。
●
●
朗读脚本设计: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设计说明:“不若”前停顿,并且这两个字重读,读出客人对邹忌逢迎讨好的语气。
●
●
任务三 “赏”读
2、《韩非子·说难》一文中将国君喻为龙,言游说之难:“其(龙)喉下有逆鳞径尺,若人有婴之者,则必杀人。人主亦有逆鳞,说者能无婴人主之逆鳞,则几矣。”(龙属于虫类,可以驯养、游戏、骑它。然而他喉咙下端有一尺长的倒鳞,人要触动它的倒鳞,一定会被它伤害。君主也有倒鳞,游说的人能不触犯君主的倒鳞,就差不多算得上善于游说的了。)而邹忌却“从闺房小语破之”。请仿照示例,从课文的具体语句中探究邹忌劝谏之妙。
摘录: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示例】
评论:先以切身经历设喻,指出妻、妾、客的三种回答各有不同的原因,即“私臣”“畏臣”“有求于臣”。邹忌以小见大,由比美这样的生活小事引出即将要谈的国家大事,让齐王更容易接受。
[示例]摘录: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评论: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将自己的地位、处境与齐王相类比,“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这些都与邹忌的处境相同。因此,邹忌把家事、国事进行类比,最后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这种类比说理的方式,非常贴切,尽情尽理,让人更容易接受。
任务三 “赏”读
3、阅读下面的短文,进一步思考邹忌劝谏成功的原因。
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
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矣。”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战国策·魏策》
【注释】①庞葱:人名,战国时魏国的大臣。②质:做人质。③邯郸:地名,赵国的首都。④大梁:地名,魏国的首都。
上面的短文中,庞葱以“三人成虎”的故事婉言进谏,最终失败。邹忌之所以劝谏成功,除了高超的语言艺术,还有什么重要因素?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任务三 “赏”读
3、阅读下面的短文,进一步思考邹忌劝谏成功的原因。
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
魏国大臣庞葱,将要陪魏太子到赵国去作人质,庞葱对魏惠王说: “如果有一个人说街市上有老虎,大王会相信这件事吗?” 魏惠王说:“我不相信。” 庞葱说:“如果有两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会相信吗?” 魏惠王道:“我有些将信将疑了。” 庞葱又说:“如果有三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会相信吗?” 魏王道:“我当然会相信了。”
庞葱就说:“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事,只因三个人说街上有老虎,好像真的有了老虎了。现在赵国国都邯郸离魏国国都大梁,比这里的街市远了许多,批评我的人又不止有三个。希望大王明辨啊。” 魏王道:“我自然不会听信谗言。” 于是庞葱告辞而去,而谗言很快传到魏王那里。后来庞葱回国,果然没有再见到魏王了。
任务三 “赏”读
3、阅读下面的短文,进一步思考邹忌劝谏成功的原因。
庞葱之所以失败是因为魏王听信谗言;而邹忌能劝谏成功,还因为齐威王开明、睿智,能接受臣子的谏言。劝谏能否成功,一方面在于劝谏者是否注意揣摩被劝谏者的心理,顺迎其性情,以恰当的方式巧言进谏;另一方面还在于被劝谏者是否愿意纳谏。
任务三 “赏”读
4、阅读《资治通鉴》中的两段史料,结合课文内容,探究齐国强盛的原因。
【甲】齐威王召即墨大夫,语之曰:“自子之居即墨也,毁言日至。然吾使人视即墨,田野辟,人民给,官无事,东方以宁;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助也!”封之万家。召阿大夫,语之曰:“自子守阿,誉言日至。吾使人视阿,田野不辟,人民贫馁。昔日赵攻鄄,子不救;卫取薛陵,子不知;是子厚币“事吾左右以求誉也!”是日,烹阿大夫,及左右尝誉者。于是群臣耸惧,莫敢饰诈,务尽其情,齐国大治,强于天下。——《资治通鉴》
【译文】:齐威王召见即墨大夫,对他说:“自从你到即墨任官,每天都有指责你的话传来。然而我派人去即墨察看,却是田土开辟整治,百姓丰足,官府无事,东方因而十分安定。于是我知道这是你不巴结我的左右内臣谋求内援的缘故。”便封赐即墨大夫享用一万户的俸禄。齐威王又召见阿地大夫,对他说:“自从你到阿地镇守,每天都有称赞你的好话传来。但我派人前去察看阿地,只见田地荒芜,百姓贫困饥饿。当初赵国攻打鄄地,你不救;卫国夺取薛陵,你不知道;于是我知道你用重金来买通我的左右近臣以求替你说好话!”当天,齐威王下令烹死阿地大夫及替他说好话的左右近臣。于是臣僚们毛骨耸然,不敢再弄虚假,都尽力做实事,齐国因此大治,成为天下最强盛的国家。
任务三 “赏”读
4、阅读《资治通鉴》中的两段史料,结合课文内容,探究齐国强盛的原因。
【乙】齐威王、魏惠王会田于郊。惠王曰:“齐亦有宝乎?”威王曰:“无有。”惠王曰:“寡人国虽小,尚有径寸之珠,照车前后各十二乘者十枚。岂以齐大国而无宝乎?”威王曰:“寡人之所以为宝者与王异。吾臣有檀子者,使守南城,则楚人不敢为寇,泗上十二诸侯皆来朝。吾臣有盼子者,使守高唐,则赵人不敢东渔于河。吾吏有黔夫者,使守徐州,则燕人祭北门,赵人祭西门,徙而从者七千余家。吾臣有种首者,使备盗贼,则道不拾遗。此四臣者,将照千里,岂特”十二乘哉!”惠王有惭色。
【译文】:齐威王和魏惠王在郊外会猎。魏惠王说:“齐国也有宝贝吗?”齐威王说:“没有。”魏惠王说:“我的国虽然小,但是尚且有直径一寸左右的珍珠,能照亮车前车后各十二辆的珠子有十枚。像齐国这样大的国家怎么会没有宝贝呢?”齐威王说:“我所以认为的宝贝和大王你的不同。我的臣子有个叫檀子的,让他守南城,楚人就不敢为寇作乱,泗河旁的十二个诸侯国都来朝见;我的臣子有个叫盼子的,派他守卫高唐,赵国人就不敢往东在黄河上打渔;我的官吏中有个叫黔夫的,派他守徐州,燕国人就会面对徐州的北门祭祀求福,赵国人就会面对徐州的西门祭祀求福,迁移过来要求居住于齐国的有七千多家;我的臣子有位叫钟首的,派他防备盗贼,就会做到路不拾取丢失的财物。这四个臣子,能照耀千里,岂止十二辆马车呢!”魏惠王脸上露出惭愧的神色。
任务三 “赏”读
4、阅读《资治通鉴》中的两段史料,结合课文内容,探究齐国强盛的原因。
①齐威王虚心纳谏。对邹忌的进谏能虚心接受,并积极行动,广开言路,齐国的政治面貌因此得到彻底改善,国力日益增强,各国“皆朝于齐”。
②齐威王不偏听,重实情,整顿吏治,赏罚分明。对阿大夫以及那些因受了贿赂而隐瞒实情的大臣处以重刑。此后,“群臣耸惧,莫敢饰诈,务尽其情”,最终使“齐国大治,强于天下”。
③齐威王重视人才。他清楚地意识到为政之要,唯在得人,把大臣檀子、盼子、黔夫、种首等人比作“国宝”。
任务三 “赏”读
5、再读课文,借助“知识卡片”,简要剖析文章从邹忌的讽谏写到齐国“战胜于朝廷”的写作特点。
知识卡片
战国时代是春秋以后一个大兼并时代,国与国之间讲的是以势相争、以智谋相夺。《战国策》以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反映出这一时期各国的政治、外交情状。其记言记事具有艺术虚构的特点,是史家之笔兼策士之辞。
本文虽没有明说齐国“战胜于朝廷”是因为邹忌讽谏的功劳,但文章从邹忌的劝谏写到齐国的强盛,让读者将两者联系在一起,并当作因果关系来理解。这既能达到颂扬谋士策略的目的,又没有故意歪曲事实,是一种巧妙的写法。
1.采用了一种奇特的三叠排比的结构样式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层层推进,句式整散错落有致,读来琅琅上口。
2.运用类比、设喻说理,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3.在叙事进程中对语言和句式的安排也很见匠心。有的叙述,对话有重复有排比,有的变化就大一些,邹忌与妻、妾、客的三问三答,有详有略,有重复处,也有小小变化处。
写作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