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诗词曲五首(评比课)课件(共3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4 诗词曲五首(评比课)课件(共3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2-09 20:32: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9张PPT)
24 诗 词 曲五首
古体诗
又称“古诗”“古风”,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
包括唐以前各种形式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歌”“歌行” “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
近体诗
又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汉族诗歌体裁,形成于唐代。句数、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严格的限制。分绝句和律诗。
角度 古体诗 近体诗
以格律分类 除需用韵之外,不受格律限制 除需用韵之外,还受到格律限制
以字数分类 有二言、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九言和杂言体 只有五言、六言、七言三种形式
以句数分类 从一句到数百句都有 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排律八句以上
以用韵分类 1.全首诗可以用一个平声韵或仄声韵,又可随意转为其他的韵。 2.一首诗中每句都可以用韵,用于韵脚的字可以重复。 3.诗中用韵不限定在偶数句子上,奇数句也可以用韵。 4.诗中可以用邻韵和上去声通押。 5.允许散文化的句子。 1.一首诗限用一个韵,除第一句可以用韵或不用韵之外,其余句子都是双数句用韵。
2.用于韵脚的字不能重复。
3.不用韵句子的末一字,平仄声不能与用韵句子的末一字相同。
4.除起句外不能用邻韵。
文体知识
古体诗
乐府:汉武帝时,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叫“乐府”。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简称乐府。乐府诗多收录在宋人郭茂倩汇编的《乐府诗集》中。最大的特点是: 叙事性强,语言朴素自然。
歌行(xíng):古典诗歌的一种体裁,属乐府诗一类。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如《大风歌》、《燕歌行》等,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在形式上并无严格的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近体诗
绝句:即“绝诗”。亦称“截句”、“断句”。诗体名。仅为四句,故名。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
律诗:诗体名。格律严密,故名。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中间两联必须对仗。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分五言、七言两体,简称五律、七律。律诗中,凡两句相配,称为一“联”,有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按要求给下面的作品归类。(填序号)
①《十五从军征》 ②《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③《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④《过零丁洋》
⑤《山坡羊·潼关怀古》 ⑥《天净沙·秋思》
⑦《江南逢李龟年》 ⑧《木兰诗》
⑨《约客》 ⑩《渔家傲》
11《钱塘湖春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古乐府: 歌行: 律诗:
绝句: 词: 曲:
一、初读
朗读课文两遍,结合注释读准字音。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zhǒng
dòu
zhì

chōng
gēng
一、初读
朗读课文两遍,结合注释读准字音。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qiú
qīn
yìn
chè
一、初读
朗读课文两遍,结合注释读准字音。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móu
一、初读
朗读课文两遍,结合注释读准字音。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一、初读
朗读课文两遍,结合注释读准字音。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读题推测]“题者,额也;目者,眼也。”读五首诗词曲的题目,往往可以揣测诗文内容和主题等信息,参照示例,进行信息推测,之后概括五首诗词曲的共同主题。
二、
示例:《十五从军征》,从“从军征”一词可以读出这是一首与战争有关的诗歌。“十五”表明主人公是少小离家,征战沙场。这一题目让人不禁猜想他的军旅生活和经历的战争场面。
①《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从“白雪”“送”“归京”等词语可知这是诗人在冰天雪地里送别一名姓武的官员返回京城 。
②《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京口”与“北固亭”交代了写诗的地点,从“登、有怀”可知这是词人登高远眺时借景抒怀、借古讽今之作。
③《过零丁洋》,这是文天祥被俘经过零丁洋时所作的一首诗,从“零丁”一词可以读出文天祥作为阶下囚时孤苦煎熬的情态。
④《山坡羊·潼关怀古》,“潼关”是历代的军事重地,“怀古”一词可看出这首元曲是作者经过潼关时抒发对历史兴亡的感慨。
三、细读 [了解诗意,解答疑惑]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zhǒng
dòu
zhì

chōng
gēng
(我)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到故乡家中。半路上碰到一个故乡的村民,(我)问(他):“我家里面还有什么人?”“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梁上飞来飞去。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菜环绕着井台。(我)捋了些野谷舂米来做饭,摘下葵叶煮汤算是菜。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应该送给谁一起分享。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衣服上。
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的内容。
①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③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技巧?
感情怀
学技法
析现实
②《十五从军征》揭露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关键词:家国情怀
带着问题读诗
任务1:反复诵读《十五从军征》,完成下面的“三个一”改写导引
“三个一”改写导引
(1)一件事。补全情节:始得归→归途中→ →作饭作羹→ 。 还可以发挥想象,补充情节: 。
(2)一幅画。诗歌是有画面的,改写时要注意这些画面:
(3)一份情。正所谓“文以载道”“披文入情”,改写此诗时一定要把握作者的情感: 。
返回家中
出门东看
出征离家、征战思乡
与乡人问答、家中环境、出门东看所见……
揭示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艺术特点:运用白描,即景抒情。
全诗运用白描手法绘景写人,层次分明,语言质朴,且以哀景写哀情,情真意切,颇具特色,也颇能体现汉乐府即景抒情的艺术特点。
从军之久: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十五从军征
回乡所见
回家所做: 舂谷做饭 采葵做羹
回家心情: 泪沾“我”衣
远望:松柏冢累累
近看
兔入狗窦
雉飞梁上
中庭生谷
井上生葵
带来深重灾难
兵役给人民
三、细读·
[了解诗意,解答疑惑]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qiú
qīn
yìn
chè
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的内容。
北风席卷大地吹折白草,仲秋八月胡地飘降大雪。
仿佛一夜之间春风吹来,树上有如梨花竞相开放。
雪花飘入帘笼沾湿帐幕,就是穿狐皮袍也不暖和。
将军兽角弓冻得拉不开,都护的铠甲冷得难穿上。
无边沙漠结成百丈坚冰,忧愁的阴云凝结在长空。
帐中摆酒为回京人送行,助兴的是琵琶羌笛胡琴。
黄昏时辕门外大雪纷飞,冻硬的红旗风吹不飘动。
在轮台东门外送你回京,临行时茫茫白雪布满山。
山路曲折不见你的身影,雪地上空留马蹄的印迹
任务2-2:再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找出景物描写的句子,说说作者是如何描绘边塞风光的,写出了怎样的特点。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总写
帐外
帐内
帐外
任务2-2:再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找出景物描写的句子,说说作者是如何描绘边塞风光的,写出了怎样的特点。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卷”“折”:分别从正面和侧面写出风势之猛。
“八月”:说明胡天下雪的时间早。
“飞”:勾画出了一幅雪花漫天飘舞的形象。
“即”: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
“北风卷地”四字,妙在由风而见雪“白草折”显风来势猛。八月秋高,而北地已满天飞雪。“胡天八月即飞雪”,一个“即”字,生动地写出南方来的人少见多怪的惊奇口吻。
任务2-2:再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找出景物描写的句子,说说作者是如何描绘边塞风光的,写出了怎样的特点。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忽”:表明来得突兀,来得意外,形容雪来得急,下得猛。不仅表现了边塞气象变化的神奇,而且传达出诗人赏雪时的惊喜心情。
“千树万树”:用重叠的形式表现出景象的繁荣壮丽。
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拟“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以春景写冬景,发挥联想,运用比喻,既写出诗人的欣喜之情,又表现了边塞特有的奇异风光。“忽如”二字不仅写出“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之态,而且再次传达出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意境,颇富有浪漫色彩
任务2-2:再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找出景物描写的句子,说说作者是如何描绘边塞风光的,写出了怎样的特点。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狐裘”“锦衾”:本是高级御寒品,却不暖、嫌薄,帐中尚且如此,帐外更不必说。
“角弓”“铁衣”:生动地表现了胡天的奇寒叫人难以忍受,“将军”“都护”尚且如此,一般士兵就可想而知了。
以上四词,通过细节描写,写出人的感受,侧面烘托边塞奇寒难忍,边塞将士生活艰苦,
任务2-2:再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找出景物描写的句子,说说作者是如何描绘边塞风光的,写出了怎样的特点。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既展示了冰天雪地、万里愁云的景象,又自然引出下文送别的场面。
用夸张的笔墨,气势磅礴地勾勒出边塞的景色,用拟人的手法,写云的昏惨之色,看似写景,实为写情,一个“愁”一个“惨”透露了诗人为送友人而产生的愁闷的情绪,为饯别渲染了气氛。
任务2-2:再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找出景物描写的句子,说说作者是如何描绘边塞风光的,写出了怎样的特点。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拟人、夸张:“掣”字用得十分精确,真实地描绘出红旗冻住了,北风吹着也不飘动的情状。 狂风飞雪,红旗在僵硬地低垂着不能飘动,给人一种沉重、肃穆的感觉,符合此时送别的气氛。
任务2-2:再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找出景物描写的句子,说说作者是如何描绘边塞风光的,写出了怎样的特点。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雪满天山路”既表现出了风雪之猛,路之难行,又传达出了诗人对朋友的关切和担忧。
“山回路转”,友人的身影已经看不到了,此时诗人仍伫立在风雪中,远望友人离去的路,只见雪地上留下一行长长的马蹄印。
淋漓尽致地写出了诗人无限惆怅的惜别思乡之情。
任务2-1:[图表梳理]《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通过场景转换,表现了不同的画面,张弛有度、开合有节。填写下面的思维导图,体会“移景+叙事”的写作特点。
胡天飞雪
中军置酒
叙事:送武判官归京
写景
叙事
营地苦寒
瀚海冰雪
轮台送行
山回路转
全诗从塞外冰天雪地的绮丽风光着笔,通过特殊的环境背景描绘,抒发了雪中送友的深挚感情和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烘托出边塞将士和诗人自己的豪迈气概和壮烈胸怀。
板书设计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以景衬情
情景交融
送别
咏雪
奇早
奇丽
奇寒
饯别
惜别
描边塞奇异风光,抒惜别惆怅之情。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词牌名
词题
有所感慨
晋蔡谟筑楼北固山上,称北固亭,原址位于今江苏镇江北固山上,北临长江,又称北固亭。
曲牌名
曲题
凭吊古代遗迹,追怀古人古事,抒发作者的情怀。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他在“关中大旱,饥民相食”之时写的这首《山坡羊》。当时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灾情十分严峻。经历过宦海浮沉的张养浩本已厌倦官场生活,弃官归养;但得知关中百姓外境危困,毅然受命,出任陕西行台中丞,振济灾民,因此途经潼关。后因积劳成疾,客死任所。
本词作于宋开禧元年(1205),当时作者在镇江知府任上。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每当他登临京口北固亭时,总是触景生情,感慨万千。这首词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写成的。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华山的)山峰从四面八方会聚,(黄河的)波涛像发怒似的汹涌。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遥望古都长安,陷于思索之中。 从秦汉宫遗址经过,引发无限伤感,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尘土。一朝兴盛,百姓受苦;一朝灭亡,百姓依旧受苦。
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不知道。往事连绵不断,如同没有尽头的长江水滚滚地奔流不息。
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做了三军统帅。他能占据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过。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这样也就难怪曹操说:“要是能有个孙权那样的儿子就好了!”
[对比阅读]《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与《山坡羊·潼关怀古》同为怀古之作。结合课文注释,借助工具书和“知识卡片”,完成下面的对比阅读。
知识卡片
怀古诗是以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遗迹为创作题材的一类诗歌作品,其特点是借助历史抒写情怀或发表议论。阅读怀古诗可从三个角度切 入。一是历史观。这是作者咏史怀古流露出的思想情感,此为落脚点。二是选材。这是作者为了表现历史观所设置的媒介,此为感应点。三是写作手法。这是巧用、妙用选材来表现历史观的手法,如运用典故等,此为连接点。
[对比阅读]《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与《山坡羊·潼关怀古》同为怀古之作。结合课文注释,借助工具书和“知识卡片”,完成下面的对比阅读。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山坡羊·潼关怀古》
孙权雄踞江东而欲霸天下
借景抒情,怀古伤今
感应点
连接点
落脚点
秦汉王朝由盛到衰的过程
运用典故,借古喻今
反衬南宋朝廷的昏庸懦弱,只图一时苟安、毫无进取之心,表达词人希望能抗击金人、收复中原的心声
表达了作者对百姓的同情,批判了统治者压迫人民的残暴行径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通过作者的所见所感,抒发了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对统治阶级残暴贪欲的痛恨和对劳动人民所受苦难的同情。
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其实是借古讽今,蕴含着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表达了诗人的爱国情怀。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三、细读 [了解诗意,解答疑惑]
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的内容。
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辛苦,
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年头。
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
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
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
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
三、细读 [了解诗意,解答疑惑]
[诗句解读]诵读《过零丁洋》,结合“助读材料”,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天祥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崖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过零丁洋》诗与之。其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而置之。崖山破,军中置酒大会,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泫然出涕,曰:“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弘范义之,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
——《宋史·文天祥传》
[诗句解读]诵读《过零丁洋》,结合“助读材料”,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1)有同学对首联提出疑问:为什么诗人说自己的辛苦与不幸都是因为熟读儒家经
典而起的?为什么诗人又说四年来抗元的烽火只是寥落稀少?结合课文注释和“助读材料”,开展小组讨论,把讨论结果写下来。
(2)结合“助读材料”中张弘范劝降文天祥时态度变化的语句,简析尾联抒发的思想感情。
正在劝降过程中,文天祥宁死不降、坚贞不屈。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为报效国家早已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的浩然正气和强烈的爱国之情。这两句诗是文天祥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生死观的真实写照。诗人以死明志的决心甚至连对手张弘范也为之敬佩。
[诗句解读]诵读《过零丁洋》,结合“助读材料”,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1)有同学对首联提出疑问:为什么诗人说自己的辛苦与不幸都是因为熟读儒家经
典而起的?为什么诗人又说四年来抗元的烽火只是寥落稀少?结合课文注释和“助读材料”,开展小组讨论,把讨论结果写下来。
(2)结合“助读材料”中张弘范劝降文天祥时态度变化的语句,简析尾联抒发的思想感情。
正因为诗人从小熟读儒家经典,深受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文化的影响,才有了为国事历尽千辛万苦、九死而不悔的决心,在“国势几无挽回之可能”的情况下,毅然起兵勤王,兴兵抗元。尽管抗元的烽火稀落,根本无法力挽狂澜,但他仍然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面对元军首领一次次威逼利诱的劝降,诗人奋笔写下这首壮烈诗篇,首联开宗明义,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表明自己要以身殉国、决不投降的坚定决心。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三、细读 [了解诗意,解答疑惑]
总结
这首诗饱含沉痛悲凉,既叹国运又叹自身,把家国之恨、艰危困厄渲染到极致,但在最后却由悲而壮、由抑而扬,迸发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慷慨激昂、掷地有声,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语调显示了诗人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四、回读 [整体思考]
五首诗词曲语言凝练,字里行间留给我们很多空间进行合理的“补白”。仿照示例,从其他四首中各选一个词或句子揣摩其意蕴。
【示例】家中有阿谁:看是问句,却没有问的对象。老兵在外征战,数十年,与家人失去了联系,对家中的情况一无所知,他又能问谁的消息呢?孤独凄凉之感油然而生。
①雪上空留马行处:“空”字给读者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说明朋友已经走远,只留下一串串马蹄印。友人离去,诗人内心空荡荡的。从中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友人的不舍与关怀之情,以及诗人的空虚、孤寂、惆怅之感 。
四、回读 [整体思考]
五首诗词曲语言凝练,字里行间留给我们很多空间进行合理的“补白”。仿照示例,从其他四首中各选一个词或句子揣摩其意蕴。
【示例】家中有阿谁:看是问句,却没有问的对象。老兵在外征战,数十年,与家人失去了联系,对家中的情况一无所知,他又能问谁的消息呢?孤独凄凉之感油然而生。
②不尽长江滚滚流:滚滚流去的长江水勾起了词人对历代王朝更迭的回忆,对南宋朝廷前途命运的担忧。词人借长江水喻千古兴亡之事,表达了无尽
的愁思 。
四、回读 [整体思考]
五首诗词曲语言凝练,字里行间留给我们很多空间进行合理的“补白”。仿照示例,从其他四首中各选一个词或句子揣摩其意蕴。
【示例】家中有阿谁:看是问句,却没有问的对象。老兵在外征战,数十年,与家人失去了联系,对家中的情况一无所知,他又能问谁的消息呢?孤独凄凉之感油然而生。
③人生自古谁无死?:诗人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一人固有一死,但应死得有价值。表现了诗人置个人生死于度外、为国尽忠、矢志不渝的凛然正气。
四、回读 [整体思考]
五首诗词曲语言凝练,字里行间留给我们很多空间进行合理的“补白”。仿照示例,从其他四首中各选一个词或句子揣摩其意蕴。
【示例】家中有阿谁:看是问句,却没有问的对象。老兵在外征战,数十年,与家人失去了联系,对家中的情况一无所知,他又能问谁的消息呢?孤独凄凉之感油然而生。
④宫阙万间都做了土:曾经的宫阙楼台灰飞烟灭,化为焦土。面对此景,作者触景生情,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历史兴亡的无尽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