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人选修之《唐诗宋词选读》——走进李白

文档属性

名称 鲁人选修之《唐诗宋词选读》——走进李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11-26 14:33: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表3-1 主题单元设计
主题单元标题
唐诗宋词——走进李白
作者姓名
所属单位
联系地址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邮政编码
学科领域 (在内打 √ 表示主属学科,打 + 表示相关学科)
 思想品德
 音乐
 化学
 信息技术
 劳动与技术
√ 语文
 美术
 生物
 科学
 数学
 外语
 历史
 社区服务
 体育
 物理
 地理
 社会实践
 其他(请列出):
适用年级
高二 第一学期
所需时间
(学有计划)
本单元精讲《将进酒》自学《月下独酌》,精讲《渡荆门送别》研读《金陵酒肆留别》《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友人》自学《谢亭送别》《送魏二》《别董大》,精讲《蜀道难》共7课时。 1课时小测 1课时写作
第一周 课堂完成 课后安排
第一课时 了解李白生平经历、诗歌艺术特色,预习《将进酒》
第二课时 讲读并分析文本 预习《蜀道难》
第三课时 讲读并分析文本 预习李白“送别诗”三首+意象、意境
第四课时 讲读并分析文本 比较《谢亭送别》《送魏二》《别董大》
第五课时 拓展练习
第二周 课堂完成 课后安排
第一课时 小测 阅读摘记
第二课时 写作

主题单元概述 (简述单元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单元的组成情况,解释专题的划分和专题之间的关系,主要的学习方式和预期的学习成果,字数300-500)
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出现的最杰出的积极浪漫主义诗人,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文学天才。李白以其非凡的自负和自信,狂傲的独立人格,豪放洒脱的气度和自由创造的浪漫情怀,充分体现了盛唐士人的时代性格和精神风貌。李白的诗歌创作,充满了发兴无端的澎湃激情和神奇想象,既有气势浩瀚、变幻莫测的壮观奇景,又有标举风神情韵而自然天成的明丽意境,美不胜收。走进李白是唐诗宋词的第一个单元,学生虽然对李白比较熟悉,但是要真正走进李白的内心,了解李白的诗歌风格,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本单元精讲《将进酒》《蜀道难》的基础上,《渡荆门送别》《金陵酒肆留别》《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友人》自学《谢亭送别》《送魏二》《别董大》,精讲《蜀道难》,这样精讲与泛读相结合,有点有面,有深度也有广度,既使学生深入了解李白的精神世界,也初步学会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同时在这一单元,设置专题鉴赏——送别诗对送别诗常见的手法、情感归类,在此基础上又设置了拓展提升,这样便于进一步巩固对送别诗的理解。
在这一单元,我们围绕李白诗歌酒的意象,就诗歌意象与意境的赏析进行了梳理与归类指导,这样,学生借助学习《将进酒》《月下独酌》,了解 李白诗歌创作手法 ;借助《 送友人》,学习作者 以景显情的手法,从而感受文字背后作者深沉浓烈的欣喜和悲哀之情;借助《蜀道难》 》的时空交错、绮丽多变的想象,典雅的语言,多变的句式,感受作者对理想的向往之情。
为此,本单元在教学设计时,在诵读基础上 ,侧重于读写结合。 在赏析李白的基础上,学会赏析的基本手法,还要 设置了时空探访——李白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这样便于学生立体了解李白,在学习完本单元之后,又设置了一次写作训练。
【主要学习方法】
本着学生“阅读相关资料——诵读文本文本——研读探究—— 质疑文本——读写固化”的原则,以“读中悟——读中赏——读中写”为主线,在学习中让学生动起来,通过朗读、赏析和交流完成对文本的把握,解决学习中的重、难点,提高赏析能力。
【预期达到目的】
通过本专题的学习,期望达到目标:
能够声情并茂的朗诵李白的诗歌。
对李白诗歌的创作风格以及复杂的情感有一个立体化的了解,进一步了解李白丰富复杂的内心情感 。
借助李白的送别诗,对送别诗进行梳理归类,拓展提升。
阅读与李白相关精美散文,能够借助酒意象,走进李白写一篇800字作文。
主题学习目标 (描述该主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通过诵读,赏析学习具有特色的语言,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手法,了解作者独特的写作风格。
2. 在理解的基础上体会作者复杂丰富的情感。
3. 背诵重点诗歌。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研读文本,在整体把握文章的基础上,品味语言,挖掘作品内涵。
2. 通过诵读和赏析,体会本文语言的独特魅力,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悟文本,走进李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愫。
在品味精美语言中提高学生审美情趣。
对应课标
[ 设计依据1 ] “新课标”要求学生可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学生阅读和鉴赏,如加强诗文的诵读,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采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作品;提供必需的作家作品资料,或引导学生自行从书刊、互联网搜集有关资料,丰富对作品的理解。
[ 设计依据2 ]
 [ 设计依据3 ] “新课标”要求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应重视作品阅读鉴赏的实践活动,注重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充分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潜能,切实提高审美能力,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 设计依据4]  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 教材依据 ] 多角度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本文内含丰富,手法多样,语言富有诗意,设计多样化的活动力求学生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和发现创新上都能有所提高。
[ 学情依据 ] 对诗歌的鉴赏不是从零开始,但系统的的学习却不是很多,学生对李白没有整体的认识,另外,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的分析代替不了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通过听、读、赏、写等多种学习活动,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主题单元问题设计
1.在初中阶段你学了哪些李白哪些诗歌,对李白了解多少,举例分析。
2.在听读、跟读、朗读基础上, 《 将进酒》全诗紧紧围绕一个“酒”字,感情跌宕起伏,仔细研读文本,请思考:作者缘何“饮酒”?在饮酒中诗人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3.朗读《月下独酌》,结合《将进酒》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李白形象呢?
这首诗中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4.《蜀道难》通过诵读,借助联想想象,明确说出诗人在内容和形式手法上是从哪几个方面描绘蜀道之难,能表述作者的复杂情感。
专题划分
专题一: 单元整体阅读 ( 1课时 )
专题二: 研读文本 ( 3 课时 )
专题三: 拓展阅读 (1 课时 )
专题四: 写作训练 (1课时)
专题一
单元整体阅读
所需课时
2
专题一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本专题主要是对本单元所选诗歌《将进酒》《蜀道难》《月下独酌》《渡荆门送别》《金陵酒肆留别》《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友人》《谢亭送别》《送魏二》《别董大》进行通读,为第二专题研读文本打下基础。
1.初读文本两遍,注意字音、停顿、声调。
2.再读文本,了解作者诗歌的主要风格以及表达的情感,让学生对李白有一个整体了解。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本专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了解作者相关知识。
2.自主朗读文本,做到读准字音,读准句读。 积累字词。
3.自读自思,整体把握文本,完成一体多维单元自主学习导学案的问题。
本专题问题
设计
1.在初中阶段你学了哪些李白哪些诗歌,对李白了解多少,举例分析。
2、你觉得李白诗歌怎样才能读出其气势?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多媒体
常规资源
一体多维单元自主学习导学案
教学支撑环境
常规教室
其 他

学习活动设计(描述本专题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
活动一:方法导航
诗歌意象与意境
诗歌的意象:
“意象”的?“意”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象”是指诗人感受到的客观物象,“意象”就是蕴含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是表现诗人感情的载体。古典诗歌的意象,是构成优美诗篇的基础,也是读者对诗歌的审美评价和依据,是鉴赏古典诗歌的一把钥匙。诗歌的意象是多种多样的,有传统的典型性的、有特殊的独创性的,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类:
(一)象征性意象:诗人通过象征体的运用,使思想感情具体化,引起读者深思,从而获得审美愉悦。
(二)比喻性意象。它借助鲜明、生动的喻体形象,使情思具体化,从而增强诗的表达效果。如鸳鸯表示爱情,归雁表示思乡,长亭表示离别等等。
(三)描述性意象。指对形象作具体描述,从而使感情具体化,当然,描述不是客观的,而是渗透了主体思想感情和审美理想的。
(四)通感性意象:即用通感形象使情具体化,从而获得一种新奇的艺术感觉。
二、 诗歌的意境:
意境,就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与诗歌中所描绘的客观景物有机融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一)情深意远。
(二)情感和景物的和谐统一。词的意境是主观与客观、情与景的高度统一,当然这个统一不是二者简单罗列,而是自然地融为一体。
活动二:整体感知
1、一读诗文,读准字音、读准节奏,感悟诗歌的韵律美。
2、二读诗文,结合具体诗句,从情感和手法的角度交流自己的初读感受。
活动三:研读诗文
全诗紧紧围绕一个“酒”字,感情跌宕起伏,仔细研读文本,请思考:作者缘何“饮酒”?在饮酒中诗人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四:赏析
请找出这首诗最突出的艺术手法,并结合诗句加以赏析。
活动五:迁移鉴赏
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1这首诗中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结合《将进酒》《月下独酌》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李白形象呢?
2、二读诗文,结合具体诗句,从情感和手法的角度交流自己的初读感受。

教学评价
(列举本专题中要评价的学习要素和所使用的评价工具或方法)
1.了解李白诗歌风格。
2.能够正确的朗读课文。
3.独立完成整体把握活动中提出的问题
4.能提出自己在阅读文本中发现的问题。
专题二
研读文本 —— 《蜀道难》《渡荆门送别》《金陵酒肆留别》《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友人》
所需课时
3
专题二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蜀道难》《渡荆门送别》《金陵酒肆留别》《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友人》,属于研读部分,在李白这一专题中,属于提升层面。除《蜀道难》后四首诗都属于送别诗,在这一专题中,采取学生自主研读和教师的讲读相结合,在诵读中揣摩李白清新飘逸的风格,瑰丽神奇的的语言,进一步巩固诗歌鉴赏的手法和作用。目的是一方面进一步了解李白诗歌独特的艺术风格,另一方面对李白送别诗歌进行梳理与归纳,为后面的拓展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另外,本专题还有一个研究性学习。 第一专题学生已经将李白诗歌中有关酒的诗句整理归纳,第二专题要求学生 小组研讨、班级交流的形式 归纳总结“酒”这一意象在诗歌中的含义,并对送别诗进行梳理归类,掌握送别诗基本手法和情感。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本专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通过诵读,借助诗中的关键诗句或者联想、想象,能够说出诗中作者情感的复杂变化。
2、反复诵读,能够说出诗歌的艺术特色。
3、背诵全诗。
本专题问题设计
《蜀道难》通过诵读,借助联想想象,明确说出诗人在内容和形式手法上是从哪几个方面描绘蜀道之难,能表述作者的复杂情感。
《渡荆门送别》《金陵酒肆留别》《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友人》,作者分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在这几首诗中作者主要借助什么手法表达对友人的情感?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多媒体
常规资源
一体多维单元自主学习导学案
教学支撑环境
常规化教室
其 他
音乐 、 景色图 电子报
学习活动设计(描述本专题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
学习目标
1、通过诵读,借助联想想象,明确说出诗人在内容和形式手法上是从哪几个方面描绘蜀道之难,能表述作者的复杂情感。
2、背诵全诗。
学习过程
活动一:读中识—— 以声识文
1、一读诗文,读准字音、读准节奏,感悟诗歌的韵律美。(请标注到课本上)
字音字形
噫 嘘 鱼凫 秦塞 天梯石栈 猿猱 扪参历井仰胁息 以手抚膺
巉岩 悲鸟号古木 飞湍瀑流争喧豗 砯崖转石万壑雷 崔嵬 磨牙吮血
整理多音字:
塞 参 号
整理重点实词:
危乎高哉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猿猱欲度愁攀援 使人听此凋朱颜
砯崖转石万壑雷 侧身西望长咨嗟
2、二读诗文,请结合具体段落,说出蜀道之难的具体表现。
活动二:读中赏——诗歌风格
请以“我喜欢诗中的哪一句,我是这样读的,我的理由是——”的形式来赏读全诗,用笔在课文中作批注点评。
活动三:读中悟——探究主旨
诗从肺腑出,作者为什么一再咏叹蜀道难?作者有没有言外之意呢?
一、风格和抒情方式
1、风格:
送别诗从风格上来看分为两类:伤感型和豪迈型。
古人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乡旅、归隐等。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或折柳送别,或摆酒饯行,或写诗相送,其间充满了殷殷的叮嘱和深深的情谊。这类诗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如柳永的《雨霖铃》、宋之问的《送别杜审言》、柳宗元的《重别梦得》等。
离别并非全都是伤感的,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一洗送别的悲酸之态,意境开阔而音调爽朗;陈子昂的《送魏大从军》丝毫不落儿女情长、凄苦悲切的窠臼,从大处着眼,抒发了作者的慷慨壮志和奋发向上的精神,感情豪放激昂,英气逼人,气壮山河。此外还有高适《别董大》,表现了对朋友美好的祝愿。
鉴赏送别诗风格时,做到知人论世,体察诗情。如李白生活在盛唐,他具有乐观进取的精神,心胸开阔、性格豪爽、甚至狂放不羁。因此他的送别诗景象宏阔、别情深挚豁达开朗,没有伤感情调,如《送友人》,这是李白送别诗的特色。
2、抒情方式:
有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两种方式。
直接抒情的,如唐诗人高适的七绝《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诗的前两句以粗犷笔调和白描手法,绘出一幅北国寒冬图:日暮黄昏,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惟见遥空断雁,寒云出没。这两句以叙景而见内心之郁积,虽不涉人事,已使人如置身于风雪之中,似闻山巅水涯有壮士长啸。联系上下文,可知诗人友情之深挚,别意之凄酸。接着,作者以豪迈的气势,开朗的胸襟,叙写离情,激励友人,创造了一种慷慨悲歌、出自肺腑的风格,以它的真诚情谊和坚强信念为灞桥柳色和渭城风雨涂上了另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
间接抒情的,又有多种形式。
以喻显情的,如李白的七绝《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诗的后两句看起来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又包含了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远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直到帆影消失在碧空的尽头,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李白的向往,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不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吗?诗人的心潮起伏,不正像浩浩东去的一江春水吗?
借酒抒情的,如王维的七绝《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首诗在交待了送别时间、地点和环境气氛后,对如何设宴饯别,宴席上如何频频举杯、殷切话别等等一概舍去,只剪取宴会即将结束时对主人的劝酒辞。主客之间惜别之情在这一刻都到了顶点,主人这一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体现。这种安排,很好地写出了送别的深情。
借景抒情的,如唐诗人刘长卿的五绝《送灵澈上人》: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
精美如画,是这首诗的明显特点。但这幅画不仅以画面上的山水、人物动人,而且凭画外的诗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尽。那寺院传来的声声暮钟,触动诗人的思绪;这青山独归的灵澈背影,勾惹诗人的归意 耳闻而目送,心思而神往,正是隐藏在画外的诗人形象。也就是说,这首送别诗的主旨在于寄托、表露诗人不遇而闲适,失意而淡泊的情怀,因而构成了一种闲淡的意境。此诗如画,景色的优美正由于抒情的精湛。
二、内容及主题倾向:
第一,直接抒写离别之情的。如苏轼的《送子由使契丹》、元好问的《别程女》、黄景仁的《别老母》等等,抒写的是亲人离别之情;而李白的《赠汪伦》、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吴伟业的《送友人出塞》等等则是对友情的咏唱。
第二,借诗吐胸中积愤或明心志的。这类诗往往是诗人在艰难困厄之际写就的,往往有不少见情见性的佳作,如王昌龄,“天生贤才”终未被“君王”所用,虽命运多舛,仕途坎坷,屡遭贬谪,但他胸怀大志,仍想建功立业:“身在江海上,云连京国深。行当务功业,策马何骎骎 。”(《别刘谞 》)
第三,重在劝勉、鼓励、安慰的。如王维的《送梓州李使君》、梅尧臣的《东城送运判马察院》等,劝勉之中带有明显的“君子赠之以言”的倾向。高适《别董大》中“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两句为“胸臆语,兼有气骨”(殷璠 《河岳英灵集》),因为是知音,说话才质朴而豪爽,又因别离,才以希望为慰藉,于慰藉之中倾注信心和力量。
第四,综合型的,既含离别之情,又有身世命运之感,或兼劝慰警示之意。这类送别诗内涵丰富,表意的侧重点也不明显。如谢眺的《新亭渚别范零陵云》把离别之情、劝慰之情和内心的希冀巧妙地融为一体:“停骖我怅望,辍棹子夷犹。广平听力籍,茂陵将见求。心事俱已矣,江上徒离忧。”这些诗从情感上看,或“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有着浓重的伤感情绪,意极为凄悲,催下泪下;或一洗悲酸之态,吹响豪迈的号角,激情荡漾,气贯长虹,如“勿使燕然上,唯留汉将功”(陈子昂《送魏大从军》);或运用优美的文字,勾画绮丽的意境,创设轻松的氛围,使人心旷神怡,如“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或慨叹尘世之喧嚣,追慕山林之空灵寂静,赞叹僧人之清静脱俗,富有禅意之情等等,不一而足。
三、体验高考
阅读下面的宋诗,按照要求,完成赏析。(5分)(2007年高考湖南卷)
示长安君 王安石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
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
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注]长安君为王安石(1021—1086)的大妹,工部侍郎张奎之妻,封长安县君。此诗为王安石于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出使辽国前所作。此时他尚未拜相变法。
诗中表现了“怆情”之感,请就中间两联逐联赏析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情感的。
[简析]
首联写少年时已伤离别,老来相逢更令人难堪。颔联写兄妹相聚谈笑的情景。颈联感叹长年与亲人相阻隔,更为即将远赴异国与亲人相别而伤情。诗人以时空交叉的方法极言兄妹相见之难,分离之苦。尾联写到了大雁南飞的秋天,诗人会寄信回来,告知重逢的日期,表达了对重逢的渴望。
[审题]
题干有三个要点:“诗中表现了‘怆情’之感”点明了主旨;“就中间两联逐联赏析”是指结合颔联、颈联的具体内容分析;“如何表现这种情感的”侧重表达技巧的分析,首先要考虑抒情方式,即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往往指写景、怀古、用典、托物言志等。此题干要求围绕主旨结合内容和手法进行分析。
李白的送别诗有160首左右,约占李诗总数的六分之一。
李白一生,仗剑远游,行踪无定。“凡江、汉、荆、襄、吴、楚、巴、蜀,与夫秦、晋、齐、鲁山水名胜之区,亦何所不登眺”,而大起大落的特殊际遭又使他有机会广泛地接触了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他结识了太多的名流侠士、官宦庶民,又极不情愿地辞别过数不清的故旧知己、好友亲朋。几乎每一次相逢都是一个传奇,每一次吟别都是一首绝唱。
一、壮别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二、醉别
金陵酒肆留别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1、首句“香”字历来为人称道,试分析“香”字的妙处。


2、后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传达出李白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三、惜别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注:“萧萧班马”出自《诗经》。班马:离群之马。
1. 《送友人》首联勾勒出怎样的送别环境?

2. 《送友人》颈联用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附】:鉴赏指导
《渡荆门送别》赏析
《金陵酒肆留别》 赏析
《送友人》赏析

一、借助问题研读以下诗人的送别诗篇,比较与李白诗歌的异同。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去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劳歌:送别歌的代称。

1、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2、有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的色调与全诗的情感基调不和谐,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送魏二 王昌龄 别董大 高适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1、《送魏二》全诗四句都写景,一、二句和三、四句所写之景有何不同?
2、试比较分析两诗作者所抒发的离别之情的异同。

二、搜集李白的诗歌,梳理归纳“酒”“月”“柳”等意象的含义。

烟雨桃花潭 ???? 李白的泪水
视频推荐
1、清明重读经典:于丹评李白(视频)
2、电视散文《刘备与李白最后的白帝城》(央视“子午书简”)
3、中国古代名人圣贤——“诗仙”李白(上、下)(电视纪录片)
借助一个意象认识一个诗人——《将进酒》拓展之“酒中李白”,查阅李白的酒诗,分析诗中李白抒发的思想感情,以“李白的杯中人生”为题写一段不少于500字的短文。













小结:
赏析文章写作特色(学生归纳分析)
①衬托的手法:写江南之秋的作用。
②景物的选取:能体现作者主观情绪。
③语言的特色:句式整散结合,节奏感强。
归纳鉴赏散文的一般方法:
①诵读,朗读最好,便于深入领悟语言和情感。
②联系背景,便于深入理解。
③分析思路结构。
④鉴赏文章写作上的特点。
⑤深入体会作者的感情。
二、学会运用本文景物描写的手法
1、仿照郁达夫《故都的秋》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选取典型意象,完成大作文《小城的秋》,不少于800字。
2、小组、班级交流
教学评价
(列举本专题中要评价的学习要素和所使用的评价工具或方法)
1、能够以《校园雨韵》或《校园月色》为题,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多种手法,写一段情景交融的抒情片断。(字数300字左右)
2、在《听听那冷雨》中找一段富有诗意的语句,改写成一首小时。并发挥团队力量,小组间朗读,班上朗读,点评。然后整理较好的作品,打印结集,或写出来张贴。
3.能够自主学习,运用学过的知识,运用掌握的阅读散文的方法,完成《故都的秋》的学习。
4.创办自己的电子报,要图文并茂。小组选出做优秀的作品代表小组参加班级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