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3-1 主题单元设计
主题单元标题
跨越时空的美——感受美、发现美、感悟美
作者姓名
所属单位
联系地址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邮政编码
学科领域 (在内打 √ 表示主属学科,打 + 表示相关学科)
思想品德
音乐
化学
信息技术
劳动与技术
√ 语文
美术
生物
科学
数学
外语
历史
社区服务
体育
物理
地理
社会实践
其他(请列出):
适用年级
高一 第一学期
所需时间
(学有计划)
第二单元 跨越时空的美---- 感受美
单元精讲《荷花淀》《为了忘却的纪念》 共8课时 6课时学习文本 1课时小测 1课时写作
第四单元 跨越时空的美---- 发现美
本单元精讲文本《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各自两课时;自读文本《荷塘风起》《归去来兮辞》;1课时小测 1课时写作,共8课时。
第五单元 跨越时空的美--- 感悟美
本单元精讲文本《赤壁赋》《听听那冷雨》,自主学习《再别康桥》《游褒禅山记》,共两个周。
主题单元概述 (简述单元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单元的组成情况,解释专题的划分和专题之间的关系,主要的学习方式和预期的学习成果,字数300-500)
下面就以“跨越时空的美--- 感悟美”为例
本单元是“跨越时空的美”系列中的第三个专题,也是最后一个专题。本单元由精讲文本《赤壁赋》《听听那冷雨》和自主学习文本《再别康桥》《游褒禅山记》组成。通过前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现代文阅读的基本方法,具备了鉴赏散文语言的能力。学习《赤壁赋》学生虽然对苏轼不陌生,但是对文本内容,作者情感的把握有难度,学生层次相差又很大,所以教学中借助疏通文意、积累文言知识等方法规范学生学习行为的同时,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涵。在学习中,多让学生去读,去体味,并给以一定的指导。
《听听那冷雨》是余光中先生的代表作,内容深厚的文化散文。展现了作者非凡的才情和想象力。文中作者以“冷雨”为中心意象,沿着自己的人生足迹,从大陆听到香港听到美国又听到台湾;从现代听到古代,从现实听到历史;从少年听到中年,文中大量引用古人的诗词,以衬托出对祖国河山与传统文化的追思向往之情。篇幅较长,内涵较复杂,语言精美很有深度,学生理解起来存在一定困难,交流讨论,读写结合等方法不可少,学习中通过语言的品读和改写,丰富学生语言积累,培养学生鉴赏语言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通过体味作品意境,挖掘作品内涵,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愫。
本单元由四部分组成:
1、单元话题解读、单元安排和教材分析及设想
2、精讲篇目《赤壁赋》和《听听那冷雨》学案设置、自读篇目《再别康桥》自学指导
3、悦读悦美
4、悦读畅写
【主要学习方法】
本着学生“自读文本——研读文本——质疑探究”的原则,以“读中体悟——读中赏析——读中梳理——读中积淀——读中写作”为主线,在学习中让学生动起来,通过朗读、分析和交流完成对诗文的把握,解决学习中的重、难点。
【预期达到目的】
通过诵读、课堂讨论、写作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具体为:
1、在诵读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复杂感情以及景,情、理水乳交融的特点
2、体验苏轼如何在逆境困苦中运用理性思辩使自己走出悲情,从而感受苏轼的宇宙观以及文中所传达的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愫,提高学生审美情趣。
主题学习目标 (描述该主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整体把握文章,初步感知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2、通过诵读体会本文的感情变化以及景,情、理水乳交融的特点,通过品味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的独特魅力,挖掘作品内涵。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愫,提高学生审美情趣。
4、体验如何在逆境困苦中运用理性思辩使自己走出悲情,培养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对应课标
[ 设计依据1 ] “新课标”要求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学习古今散文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积极的人生态度。
[ 设计依据2 ] 新课标要求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 设计依据3 ] “新课标”要求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 设计依据4] 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 教材依据 ] 多角度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本文内含丰富,手法多样,语言富有诗意,设计多样化的活动力求学生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和发现创新上都能有所提高。
[ 学情依据 ]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的分析代替不了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通过听、读、议、写等多种学习活动,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主题单元问题设计
1.苏轼在游赤壁时心情有怎样的变化?心情又因何而乐?又因何而悲?苏轼最后获得了怎样的人生体悟,你如何理解?
2.苏轼的经历和思想变化对后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听听那冷雨》从哪几个方面来写雨的?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好处?
4.如何理解作者的爱国情怀?
5.你怎样理解意象和情感变化的关系?
专题划分
专题一: 单元整体阅读 ( 2 课时 )
专题二: 研读文本 ( 4 课时 )
专题三: 主题阅读、写作 ( 2 课时 )
专题一
单元整体阅读 ----- 《赤壁赋》 《听听那冷雨》 《再别康桥》
所需课时
2
专题一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本专题主要是对本单元所选三篇文章进行通读,为第二专题研读文本打下基础。
初读文本,积累字词和文言知识。
二读文本,整体把握,并完成导学案提出的问题。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本专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了解作者相关知识。
2.自主朗读文本,做到读准字音,读准句读。 积累字词。
3.自读自思,整体把握文本,完成一体化导学案的问题。
本专题问题
设计
1.苏轼在游赤壁时心情有怎样的变化?心情又因何而乐?又因何而悲?苏轼最后获得了怎样的人生体悟,你如何理解?
2.余光中从哪几个方面来写雨的?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好处?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多媒体
常规资源
单元自主学习一体化导学案
教学支撑环境
常规教室
其 他
学习活动设计(描述本专题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
活动一:
一、知人论世 —— 作者及背景
借助一体化导学案 了解有关知识。
二、掌握方法 —— 提升自我阅读质量
写景抒情散文是文学百花园中一朵常开不败的奇葩。 自古至今, 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写景抒情美文,滋养了一代又一代文人学士的情怀,陶冶了一批又一批华夏儿女的情操。它让人们足不出户即可“欣赏”自然美景,“深居简出”也能“游历”祖国山河。一千五百多年前,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写了一篇千古名文《桃花源记》,引领了多少人的深情向往,散文的魅力可见一斑。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学好这一类文章呢?让我们从“四读”谈起。
一读文章“本身”。 这里的读强调无目的,无功利的诵读。只有这种完全放松的诵读才能让文本发挥其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作用。比如,我们读苏轼的《赤壁赋》,在全然不知作者要传达的思想精神的时候读第一段“……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我们如有物我两忘,飘然欲仙的感觉,便是得其要领了。
二读文章“外围”。这“外围”的范围很大,包括时代背景、作者的身世、学识修养以及思想信仰等等。 所谓知人论世, 不知人就不能很好的理解作者在文章中传达的思想精神,“写景抒怀”也就只剩下“写景”了。比如:学习《囚绿记》, 如果不了解陆蠡及其生活创作的时代,就很难理解他对“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的敬意 了。
三要读篇章结构和语言修辞。《兰亭集序》《赤壁赋》中先写景后抒情、议论的思路布局,都是可学可用的篇章结构经典。“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是耐人寻味的通感,“南国之秋……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 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是看似平淡又深得其妙的对比、排比,都是可圈可点的语言修辞范例。任意一篇写景抒怀的散文都会有大量的、 数不清的细腻的描写和传神的修辞,只要我们用心诵读, 用心摹写, 都是可以为我所用的。
四读文章的“形”与“神”。像《荷塘月色》中作者为什么会喜欢“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的“能朗照”的朦胧月夜呢?像《故都的秋》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这样几幅秋景图来描写呢?《赤壁赋》中写“月出于东山之上”和“凌万顷之茫然”对后面的议论有什么用处吗?散文讲究形散而神不散,只有读懂了文章中“形”与“神”,才能进一步理解形神兼备之融洽、情景交融之美妙,从深层次读懂散文。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读是吸收,是滋养,只有全方位立体性多角度的读,才能充分消化散文的营养,但这毕竟是“纸上得来”。要想默化,要想潜移,要想“绝知此事” ,就要靠写,只有亲自写作才能真正体会作者创作的甘苦,才能真正理解写景抒情 散文的真谛。
活动二:
初读文本——学有所得
借助工具书,读中落实重点词语。
1.字音积累:
2.文言积累:
按照导学案要求完成相关积累
活动三:
再读文本 ——整体把握
(1)苏轼在游赤壁时心情有怎样的变化?(可用文中词语直接概括)
(2)苏轼在游赤壁时,心情又因何而乐?又因何而悲?
(3)苏轼最后获得了怎样的人生体悟,你如何理解?
活动四:
诵读背诵全文
活动五:
我的疑惑
将自己的疑惑写在一体导学案上。
教学评价
(列举本专题中要评价的学习要素和所使用的评价工具或方法)
1.准确把握重点字词。
2.能够正确的朗读课文。
3.独立完成整体把握活动中提出的问题
4.能提出自己在阅读文本中发现的问题。
专题二
研读文本 —— 《赤壁赋》 《听听那冷雨》
所需课时
4
专题二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感悟美”是在“感受”、“发现”的基础上一个提升、内化的专题,本专题主要学习《赤壁赋》和《听听那冷雨》。
《赤壁赋》的主要学习内容是学习作者将飘渺的思绪融于景物描写之中,满腔的悲愤寄寓在旷达的风貌之下,情理交融,汪洋恣肆,创造出物我合一、清新自然的艺术境界。《听听那冷雨》的主要学习内容是学习余光中先生以“冷雨”为中心意象,引用大量古人的诗词,用极富诗意的语言,以衬托出对祖国河山与传统文化的追思向往之情。
所以教学中学生自主疏通积累文言知识、朗读互评,个人品味、小组合作交流,借助网络进行信
息搜寻、小练笔等方法,教师给以一定的指导。多让学生去读,去体味,去内化。
学习成果: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掌握抓住关键语句品读的方法,写作练笔,报栏、博客展示。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本专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 在诵读中品味语言,感受景中蕴含的深厚情感。
2. 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体会本文的感情变化以及景,情、理水乳交融的特点
3、体验如何在逆境困苦中运用理性思辩使自己走出悲情,感受文中所传达的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本专题问题设计
通过诵读(1)文中从哪几个方面来写雨的?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好处?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多媒体
常规资源
单元自主学习一体化导学案
教学支撑环境
常规化教室
其 他
音乐 、 景色图 电子报
学习活动设计(描述本专题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
第一课时 赤壁赋
学习目标:
1、了解赋体的有关知识。
2、 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体会本文的感情变化以及景,情、理水乳交融的特点
3、体验苏轼如何在逆境困苦中运用理性思辩使自己走出悲情,从而感受苏轼的宇宙观以及文中所传达的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导入:
最难耐的是寂寞,最难抛的是荣华,从来学问欺富贵,真文章在孤灯下”。我认为这句话用来概括苏轼在黄州期间那段苦难而又不平凡的经历是最 恰当不过的了。苏轼因“乌台诗案”含冤身陷囹圄一百三十天后,他以一个流放罪犯的身份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被人押着来到满目荒凉的黄州,一代名人与鱼虾麋鹿为友,与樵夫渔民为伍,苏轼感受到了有生以来从未有过的孤寂和悲苦。于是他多次来到人们传说中的古战场赤壁,去寄情山水、凭吊古人。在赤壁下,他一次次看穿生命的短暂,一次次悟透生命的永恒。他用《念怒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为他苦难多变的人生作了最精彩的诠释。那么今天就让我来欣赏其中的《前赤壁赋》这篇千古美文,共同感受这位大文豪的心路历程吧!
【设计目的】在导入中创设情境,引入关于作者与背景的介绍。
【处理措施】学生起来交流自己知道的有关苏轼的知识。
示标:
朗读本课目标
活动一:文学常识
学生简要介绍“赋”的相关知识以及作家作品的知识,学生动笔记。
活动二:朗读感知
【具体措施1】指名不同层次的多名学生朗读,以检测预习中是否做到“读准字音,读准句读”。
补救措施:在学生相互指正错误后,采取自读、齐读、同桌互测朗读等方式,实现目标1.
【具体措施2】要求学生边听配音朗读,边想象苏轼笔下的赤壁美景,随后交流自己最喜爱的一句描写美景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补救措施:引导学生将交流的句子理解的基础上反复诵读直至背诵如流。
活动三:研读讨论
问题一:苏轼在游赤壁时心情有怎样的变化?(可用文中词语直接概括)
问题二:苏轼在游赤壁时心情为何而乐?
问题三:苏轼的悲又从何而来? (在原句的基础上概括)
问题四:苏轼又是如何从悲情中走出来的?(熟读第四段,理清思路,苏子认为应该怎样度过人生,他是怎样表达自己观点的)
问题五:比较分析客人与苏子同景生异情的原因,体会苏子是如何获得永恒的。 (拓展延伸——比较)
小结:苏轼的悲情从哲学思辩中、从自然美景中解脱了出来,这种理性的思辩使他乐观旷达。
活动四:读写结合
教师用多媒体交流自己阅读收获并作总结。
名家点评摘录
第二课时 听听那冷雨
学习目标:鉴赏作者精美的语言艺术,感受听雨意境中蕴含的深厚情感
活动一 唤起旧有知识
回顾我们刚刚学过朱自清的美文《荷塘月色》,不仅陶醉在清华园荷塘的美妙月色里,也陶醉在朱自清营造的出神入化的意境里,他用了哪些语言艺术来达到这种效果?
明确:大量运用叠音词,既形象地表现了事物的特点,又使文章富有音乐美;
精心炼字,用“泻”“洗”“浮”“画”等动词把月光的神奇作用写活了;
使用比喻、通感、拟人、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使文章生动形象;
引用古诗词来使文章言简意丰。
设计依据:根据结构主义学习理论,唤起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有助于新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活动二 体味雨韵
1 教师范读并鉴赏第九段
这是一幅有光有色,有声有形的屋瓦雨景画。这里的“湿湿”“温柔”是诉诸触觉的,“流光”“灰”“微明”“幽暗”是诉诸视觉的,“轻轻重重轻轻”“潺潺”是诉诸听觉的。作者把这几种感觉艺术的交融起来,使视觉、触觉、听觉等感官的感觉不能独立,造成浑然一体的心象。这种通感技法,使“雨”的形象更加鲜明生动,给人以新颖奇特的美的感受。同时,出于“雨”的形象对审美主体产生多种感官刺激,因而能够激发我们丰富的联想和丰富的审美情感。
2 学生分组鉴赏,每人选取最喜欢的一段,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本文篇幅较长,可分组鉴赏。交流时要引导学生朗读,以读带讲,注意鉴赏方法的引导和规范。另外,朗读鉴赏不能只停留在方法的层面指导,要读出美感,品出内涵)
3由读到写,选一段最喜欢的文字写一段鉴赏性的文字
提示:①要紧紧抓住课文的语言因素,不要脱离课文。②深入作品意境,思考的深一点。③可以从一个角度来分析,也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分析,要尽量分析透彻
学生阅读、思考、先小组内交流,再由各小组选代表全班交流。
设计依据:本文篇幅较长,可体味的句子较多,采取分组鉴赏的方法有助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朗读和鉴赏不能仅停留在技法的层面,也切忌结论先行,要带领学生走进文章意境,体味作品内涵。
活动三 小结语言特色
1多种修辞的综合运用,加强艺术感染力
2五种感官的充分调动,通感丰富意蕴
3 整齐而富有变化的句式,长短错落,文白夹杂,错落有致
4 和谐的音韵,大量运用叠字,加强节奏韵律
5 丰富的联想与想象
作业:在《听听那冷雨中》中,余光中先生引用和化用了许多写雨的诗句,如“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已不再”。请在文中找出这样的语句,并写出愿诗句或整首诗。
设计依据:知性无感性则空,感性无知性则忙盲。由感性到知性是语言品位的基本规律。
第三课时 听听那冷雨
学习目标:
1 体味引用化用诗文的妙处,丰富学生积累山水诗词
2 运用读写结合的方式学习余光中先生散文的诗化语言
活动一 诗中的雨——诗词展示
学生在班内交流诗词,如果学生找不全,教师可以补充。诵读,也可适当讲解。
?《听听那冷雨》中相关诗作 一 原文: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轻尘也都已不再。 相关诗作: 1、《绝句》志南(宋) 古木阴中系短蓬,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2、《送元二使安西》王维(唐)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清明》王维(唐)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4、《剑门道中遇微雨》陆游(宋)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二 ?原文:中国诗词里“荡胸生层云”,或是“商略黄昏雨”的意趣,是落矶山上难睹的景象。 相关诗作: 1、《望岳》杜甫(唐)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点绛唇》姜夔(宋) 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 第四桥边,拟共天随往。今何许?凭栏怀古,残柳参差舞。 三?原文:不过要领略“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的境界,仍须回来中国。 相关诗作:?《钟南山》王维(唐)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四原文:回到台北,世人问起,除了笑而不答心自闲、故作神秘之外,实际的印象,也无非山在虚无之间罢了。
李白《山中问答》问余何事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白居易《长恨歌》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飘渺间。
五原文: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再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在僧庐下,这便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 相关诗作: ???《虞美人?听雨》?蒋捷(宋)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设计依据:课标要求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中注重梳理 。
活动二 雨中的诗——读读写写
读诵诗词链接中的诗歌,总结诗歌语言更凝练,更有音乐性,更有跳跃感更富抒情性。余光中是现当代著名的诗人,语言极富诗意,有的语言读起来就是一首诗,例如:
雷雨夜,
白烟一般的纱帐里
听羯鼓一通又一通
滔天的暴雨
滂滂沱沱/扑来,
强劲的电琵琶
忐忐忑忑/忐忑忑,
弹动屋瓦的惊悸
腾腾/欲掀起。
又如:
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
听听那冷雨
回忆江南的雨
下得满地是江湖
下在桥上和船上,
也下在四川
在秧田和蛙塘
下肥了嘉陵江
下湿了布谷
咕咕的啼声
有的语句极富诗意,我们可以抓住关键词,抽去关联词语,语言凝炼整齐些就是一首诗,例如:
雨从大陆小岛走过
凄凉 凄清 凄楚 凄迷
雨伴少年中年老年而来
欢乐 愁别 寂寞
雨珠串一生
总是祖国情
又如:
雨
在伞上
雨衣上
屋上……
嗅雨
清爽
清香
土腥气……
雨里洋溢着中国的记忆
找一段富有诗意的语句,改写成一首小时。学生改写,小组间朗读,班上朗读,点评。
设计依据:读写结合,在创造性阅读中培养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
课后 整理较好的作品,打印结集,或写出来张贴。
第四课时 再别康桥
借助导学案自我学习《再别康桥》
教学评价
(列举本专题中要评价的学习要素和所使用的评价工具或方法)
1、能够以《校园雨韵》或《校园月色》为题,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多种手法,写一段情景交融的抒情片断。(字数300字左右)
2、在《听听那冷雨》中找一段富有诗意的语句,能改写成一首小诗。并发挥团队力量,小组间朗读,班上朗读、点评。然后整理较好的作品,打印结集,或写出来张贴。
3.能够自主学习,借助导学案,独立完成《再别康桥》的学习。
4.创办自己的电子报,要图文并茂。小组选出做优秀的作品代表小组参加班级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