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革命

文档属性

名称 十月革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11-26 15:16: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1课 俄国十月革命
【教学分析】
·课程标准
简述俄国1917年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概况,了解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及其重大意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让学生了解二月革命;掌握十月革命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及历史意义。
(2)学习列宁的革命首创精神,逐步培养学生正确评价领袖人物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分析归纳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和历史意义,初步学会从宏观上把握世界历史发展的规律。
(2)指导学生识读历史图片,并运用其中的有效信息理解和认识有关历史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十月革命胜利进程的学习,认识到十月革命的胜利不仅是列宁与布尔什维克党正确领导的结果,也是俄国工人、农民和革命士兵英勇斗争的结果。
(2)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到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性、艰巨性、曲折性和复杂性。
(3)懂得十月革命胜利的重要意义及对俄国和世界的影响;十月革命后,人类社会历史进入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新时期。
【教学思路】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十月革命发生的原因及历史意义。
突破重点方法:(1)通过分析反映俄国革命前的文字资料和图片,突出十月革命发生的原因并帮助学生理解。(2)通过分析《列宁同志清扫地球》、《虽不中亦不远矣》等漫画,引导学生理解十月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
2.难点:对二月革命后出现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理解。
突破难点方法:通过一些问题的设计,帮助学生从俄国二月革命后政局的复杂性、特殊性和暂时性上进行分析理解。
【教学设计】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搜集有关本课的图片、视频、文字史料等背景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复习一战;预习本课;有条件学生上网收集与本课相关的图片、文字资料。有条件的可观看影片《列宁在十月》。
·教学过程
1.课程导入:
设计一:图片、视频导入
多媒体显示图片《列宁在十月》,并播放其视频剪辑。播放前教师提醒同学们认真观看,思考问题:图片中的人物是谁?他在十月做了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
视频内容概要:
俄国十月革命前夕,化了装的列宁从芬兰乘火车头秘密回到彼得格勒,隐藏在秘密寓所中。他不能与人民进行直接联系,只能通过彼得堡工人兼革命职业活动家瓦西里和他送来的报纸了解当时的政治形势。瓦西里忠实的执行党中央委员会交给他保护列宁安全的神圣使命。临时政府雇了密探四处追捕列宁,都没有成功。中央委员会开了历史性会议。会后,列宁便到瓦西里家里过夜。他从瓦西里家里接到的家信中了解到农村的情况,又知道了以诙谐幽默的马特维耶夫为代表的工人们如何机智地从车间赶走临时政府的代表,列宁根据革命形势作出了正确的判断。攻打冬宫成功后,列宁出现在斯莫尔尼宫大厅的欢呼人群中,发表了震撼人心的历史性讲话,为今后的革命指出了方向。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列宁与马克思、恩格斯一样是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列宁在十月》反映了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革命。这次革命为什么会发生?这是一次什么性质的革命?它对俄国乃至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和简短的视频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通过视频培养学生从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设计二:伟人图片、语录导入
今年(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诞生90周年。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就,得益于有一个正确的指导思想。1949年,毛泽东在总结中国共产党28年的光辉历程时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究竟响自何方?这一声炮响究竟产生了多大的动静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俄国十月革命》。
2.讲授新课
1917年的俄国为什么会发生革命呢?(引导学生分析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一战前,俄国是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4/5,无产阶级在全国人口中占少数,工业产值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42.1%。 1913年按人口计算,俄国的钢产量只及美国的1/11,德国的1/8,英国的1/5,法国的1/4。 俄国在经济和政治生活中存在严重的封建农奴制残余,农村保留有贵族地主大土地所有制和封建剥削形式。
材料二 俄国无产阶级受剥削、压迫特别严重,工作时间一般长达10多小时,但工资低微(1910年俄国工人的工资相当于美国的1/3)。布尔什维克党,即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多数派,是真正的无产阶级政党。它始终领导工人阶级同帝国主义、资产阶级和孟什维克进行不懈的斗争,并在斗争中越来越坚强,越来越壮大。
材料三 1916年底,前线俄军尚有20多万士兵连步枪都没有,只能几个人合用一枝。1917年春,全国男性劳动力中已有近一半被强征入伍,使得农田荒芜、交通不畅,造成粮食供应紧张,首都彼得格勒底存粮只够维持一个月。沙皇政府在战场上频吃败仗,在国内危机四伏。
材料四 任何一个国家也没有像俄国那样严重地受到战争的磨难和痛苦。……由于许多历史原因,使得俄国革命比其他国家先爆发。
思考:(1)材料一反映了十月革命前俄国的经济状况如何?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问题?
(3)材料三、四中的“战争”指的是哪场战争?它给俄国带来什么的影响?
答案提示:(1)俄国是一个落后的帝国主义国家,封建农奴制残余严重。
(2)俄国工人阶级受压迫重及无产阶级政党壮大与成熟。
(3)一战;给俄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引发政治经济危机。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
毛泽东说:“ 革命总是从那些反革命势力比较薄弱的地方首先开始,首先发展,首先胜利。”
俄国是一个落后的帝国主义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实力不足,发展缓慢,远远落后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野蛮落后的沙皇专制制度和严重的封建农奴制残余依然存在。而第一次世界大战又加剧了俄国社会的各种矛盾,引发政治经济危机。这就是战争引起革命。日益壮大而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了这场革命。
一、二月革命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第一段,带着问题看书:二月革命爆发于何时?结果如何?革命后俄国出现了什么局面?
时间:1917年3月(俄历二月)
结果: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局面: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局面。即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握主要权力)和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
让学生进一步思考:
(1)二月革命后为什么会出现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2)两个政权能长期并存吗?为什么?
答案提示:(1)指导学生分析俄国二月革命后政局的复杂性、特殊性和暂时性。认识工农群众缺乏政治斗争经验,列宁等布尔什维克党主要领导人流亡国外,影响了党对群众的组织教育工作。
(2)不能。从临时政府的反动政策(继续战争、镇压革命等)来理解。
教师小结:二月革命虽然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但是由于当时工农群众缺乏斗争经验,列宁等布尔什维克党主要领导人长期流亡国外,所以真正掌权的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然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却没有实现俄国人民迫切要求获得和平、面包和土地的愿望。他们不顾人民的要求,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并企图借助战争来消灭革命力量。在这种情况下,布尔什维克党如何领导人民继续斗争,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此时布尔什维克党又群龙无首。全党、全体劳动人民都热切盼望着伟大领袖列宁的归来。1917年4月,列宁秘密回到了彼得格勒。
多媒体显示图片《列宁回到彼得格勒》,让学生观察图片想象思考:
列宁可能在演讲些什么呢?倾听者的反应如何?他们手里拿着枪意味着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列宁的回国,受到了人民群众发自内心的欢迎,使人民看到了希望。列宁在演讲中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万岁”的口号。一场新的革命即将不可避免的发生。
二、十月革命
1917年7月17日,临时政府镇压示威群众(显示图片)。七月流血事件,标志着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结束。
由于形势发生了变化,布尔什维克党在8月确定了武装起义的方针。列宁亲自领导了这次起义。
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上午10时, “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向冬宫里临时政府开炮,揭开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序幕(显示图片)。

教师利用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示意图,简单介绍起义经过。
由于布尔什维克党领导并制定了正确的方针政策,特别是列宁的亲自领导及人民群众和革命战士的英勇奋战,十月革命取得了胜利。在首都武装起义的影响下,莫斯科等城市相继爆发了武装起义。革命烈火迅速燃遍俄国各地,到1918年2月,苏维埃政权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了。十月革命迎来了新时代的曙光。苏维埃俄国首都从彼得格勒迁到莫斯科。
思考: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被推翻)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那么苏维埃政府的名称是什么?主席是谁?政府采取的措施有哪些?
学生看书后回答。多媒体显示图片资料。
教师概括措施要点:
(1)建立无产阶级政权;(2)银行、铁路和大工业国有化;(3)颁布《土地法令》,分配土地给农民;(4)退出一战。
比较两种政权的不同点(师生共同完成)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苏维埃政权
领导者不同
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
采取的措施不同
反动、反人民
符合人民利益
所代表的利益不同
资产阶级
广大工农群众
思考:从表格中,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呢?(只有代表人民利益的政权才会得到人民的支持。)
但被打倒的反动阶级不甘心失败,国际帝国主义也极端仇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它们勾结起来,企图把新生的人民政权扼杀在摇篮里。在国内外敌人的包围下,新政权出现了严重的困难。
显示漫画----协约国纠集邓尼金、尤登尼茨、高尔察克白匪军团向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进攻。
面对这种局面,苏维埃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结果又如何呢?
引导学生看书(包括小字)回答。
教师小结:
措施:(1)一切为了战争---- 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抗击外国干涉,打击国内反革命叛乱活动。(多媒体显示图片)

从1918年到1920年,经过三年的艰苦斗争,苏俄人民在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终于取得了反对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的基本胜利。苏维埃政权巩固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巍然屹立。那么,俄国十月革命有什么伟大的历史意义呢?
三、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学生思考:从三个方面分析
(1)十月革命是什么性质的革命?
(2)它对俄国有什么影响?
(3)它对帝国主义、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有何影响?
多媒体显示漫画一:《列宁同志清扫地球》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尝试描述漫画内容后思考:
(1)“列宁同志清扫地球”具体指俄国发生的什么事件?性质如何?(2)列宁要清扫的对象是什么?(3)事件的结果如何?
学生描述后教师可以补充:这幅漫画诙谐生动地揭示了俄国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看漫画中的列宁:弯着腰,双手紧握扫把,眼睛直盯着地球上的污秽,用力地清扫着。红色的扫把象征着革命,用革命的手段和力量消灭地球上的反动势力。再看反动势力的代表们:上面的两位身披裘皮大衣、头戴皇冠,一看就知道,他们是典型的以沙皇为首的君主专制代表;左下边的那位已被扫出了地球,神态慌张,定是被革命的气势吓破了胆;右下边的那位,逃离时头上的帽子在惊慌中已经脱落,而他的双手紧抓钱袋子,那定是从俄国人民身上搜刮的财物。这些都是骑在人民头上的寄生虫和刽子手。平时他们骄奢淫逸、醉生梦死、作威作福,个个肥头大耳,是人民养肥了他们;而今面对十月革命的浪潮,他们狼狈不堪、丑态百出。前后对比,真是令人啼笑皆非。
问题答案提示:(1)十月革命;社会主义革命。(2)帝国主义及其追随者;(3)先后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统治,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沉重打击了国内、国际反动势力。
多媒体显示漫画二:《虽不中亦不远矣》
这是著名的中国漫画大师沈泊尘创作一幅带有革命色彩的作品。
提示:漫画里“民主”指指俄国发生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问题设计:(1)这“民主”利剑握在哪个阶级手中?
(2)这把利剑不仅穿透了俄皇的胸膛,而且一直刺到德国的德皇。能否刺到中国当时的统治阶级呢?
(3)为什么漫画名称叫《虽不中亦不远矣》呢?
答案提示:(1)工人阶级。(2)当然能刺到中国当时的统治阶级。(3)这一幅宣传和歌颂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及其伟大影响的作品,画意实际暗示: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波及影响到德国,也必然波及影响到中国。
这正如毛泽东讲的:“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
教师根据上面的活动,概括十月革命的意义:
(1)性质:俄国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2)国内意义: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
(3)国际意义:十月革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3.课堂小结
设计一:利用板书图示说明本课的主要内容及其内在的逻辑联系。然后教师小结:
战争教育了人民,战争引起了革命。在一战中俄国爆发了二月革命,结果产生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但政权被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握。在列宁领导下,布尔什维克党制定了正确的方针、政策,经过艰苦的斗争,最终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十月革命迎来新时代的曙光,从此,社会主义制度开始了同资本主义制度长期、曲折的斗争。
设计二:动脑动手:让学生动手设计表格,将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进行纵向比较。
(从时间、性质、革命任务、结果等几个方面对比)
俄国二革命和十月革命比较
名称
时间
性质
革命任务
结果
二月革命
1917年3月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推翻沙皇统治
两个政权并存
十月革命
1917年11月
社会主义革命
推翻临时政府
建立社会主义国家
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比较法是学习历史的一个有效方法。同时通过对比,来增强知识的系统性,并可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概括问题的能力。
【板书设计】
【课外延伸】
布列斯特和约:以妥协保存火种
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后,作为协约国一方的苏俄与同盟国继续处于交战的状态。为保住新生政权,苏俄提出和平建议,在被协约国拒绝后,它便与同盟国一方的德国进行和平谈判。
德国在12月3日开始的谈判中,提出割让大片领土并支付巨额赔款的苛刻条件。这在布尔什维克党内引起严重分歧:列宁主张接受德国条件,为新生政权取得喘息机会;布哈林反对签订和约,主张对国际帝国主义宣战;托洛茨基主张不战不和。
面对德国的最后通牒和德国的进攻,俄中央召开紧急会议,大多数人不同意列宁的主张。列宁威胁不同意其主张就辞职,退出政府和中央委员会。为了防止列宁辞职和党的分裂,委员会投票通过了列宁的主张。
1918年2月24日苏俄重新派出谈判代表团与德国进行谈判。3月3日,布列斯特和约正式签订。
同年末,德国战败,苏俄政府虽然立即宣布废除布列斯特和约,但成了比当时中国还惨的“战胜国”。
【直击中考】
1.1917年,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是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斯大林
[参考答案] C [2011年湖北襄阳中考]第1题
2.右图是“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它因下列哪一历史事件的发生而名扬世界。
A.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B.凡尔登战役
C.攻占巴士底狱 D.莫斯科保卫战
[参考答案] A [2011年四川泸州中考]第19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