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海南省海口一中高一(上)期中历史试卷(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海南省海口一中高一(上)期中历史试卷(Word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3.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2-09 08:23: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海南省海口一中高一(上)期中历史试卷
注意:本试卷包含Ⅰ、Ⅱ两卷。第Ⅰ卷为选择题,所有答案必须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中相应的位置。第Ⅱ卷为非选择题,所有答案必须填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答案写在试卷上均无效,不予记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0分)
研习历史文物既是历史学习与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解释和评判史事能力的体现。如图有助于我们研究的历史时期是(  )
A. 旧石器时期
B. 新石器时期
C. 部落联盟时期
D. 夏商周时期
原始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作物,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推动上述演进的决定性因素是(  )
A. 人工取火的发明 B. 建筑技术的发展
C. 生产工具的进步 D. 畜牧水平的提升
在商朝虽然统治区域很大,但是方国、部落遍布全国,时而臣服,时而反叛,连年征伐,人民困苦不堪。商王对于一些臣服的方国、部落虽加有侯伯等封号但没有一套控制办法,始终没有形成完整的制度。为此,西周建立后推行(  )
A. 礼乐制 B. 宗法制 C. 分封制 D. 世袭制
中华民族素来非常重视族谱的纂修,目的是尊崇人伦,维系宗族。这种传统源于商周时期的(  )
A. 禅让制 B. 郡县制 C. 分封制 D. 宗法制
《吕氏春秋》载:“天道圆,地道方,圣王法之,所以立天下。”据此推断,秦始皇当初铸“半两钱”,且将六国货币统一为秦圆形方孔钱,其用意主要在于(  )
A. 宣扬天圆地方宇宙观 B. 突出王权至上一统天下
C. 突出秦国的地位重要 D. 促进帝国经济恢复发展
杨宽在《战国史》中写道:“‘士’原是贵族的最低阶层……由于经济和政治的变革,文化学术相应地发生变革,得到进一步发展,士就大为活跃起来……”这(  )
A. 推动了思想上的“百家争鸣” B. 有利于儒学独尊地位的形成
C. 有利于程朱理学的发展 D. 推动了科举制度的改革
郭希汾在《中国体育史》中指出,春秋战国时期体育最为发达,“尚武之观念,遂深入于人心,忠勇义侠之士,蔚然为一代之光,则政治为之也。”郭希汾认为当时体育发达的主要原因是(  )
A.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B. 诸侯争霸,战争频繁
C. 生产力有了极大提高 D. 诸侯王重视体育娱乐
春秋战国时期,各家学派针对当时的现实问题,纷纷提出自己的思想主张。孔子主张克己复礼;老子强调小国寡民;墨子提出“兼爱”“非攻”的理想;韩非向往中央集权。这些思想主张的本质是(  )
A. 对自身命运的感叹 B. 对君主专制的批判
C. 对其他学派的批驳 D. 对理想社会的构建
如图是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国货币的图片。这些货币的出现,不能推断和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
A. 农业的发展 B. 冶铸业的发展
C. 商业的发展 D. 各国市场走向统一
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的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
A. 统一度量衡 B. 开创皇帝制度
C. 在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度 D. 建立统一国家和中央集权制
通过秦末农民战争和隋末农民战争可以看出,农民起义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  )
A. 实现了改朝换代 B. 迫使统治阶级调整统治政策
C. 改变了封建社会阶级力量对比 D. 消灭了大批地主官僚
“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材料描述的是(  )
A. 秦亡教训 B. 汉承秦制 C. 文景之治 D. 大定之治
如表是西汉不同时期存在的诸侯王。西汉分封的诸侯王前后发生变化的主要目的在于(  )
公元前202年时存在的诸侯王 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赵王张耳、燕王臧茶、韩王信、衡山王吴芮
公元前195年时存在的诸侯王 齐王刘肥、楚王刘交、吴王刘濞、代王刘恒、淮南王刘长、淮阳王刘友、梁王刘恢、赵王刘如意、燕王刘建
A. 消除地方分裂割据的基础 B. 确保皇权传承稳固
C. 实践郡国并行的治国方略 D. 扩大王朝统治疆域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为此,董仲舒主张(  )
A. 建立刺史制度 B. 颁布“推恩令”
C. 实行中外朝制度 D.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与如图有关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
A. 玄奘西行 B. 鉴真东渡 C. 张骞出使西城 D. 郑和下西洋
汉武帝时期设置一种官职,以督察郡国守相、强宗豪右为宗旨,周行郡国,代表中央负监察之责,这种官职是(  )
A. 丞相 B. 郡守 C. 刺史 D. 御史大夫
“毁镜”是北方草原地区拓跋鲜卑的一种特殊葬俗,即在下葬过程中将随葬铜镜故意打碎、通常仅以其中一块残片随葬的习俗。考古发现揭示随着鲜卑南迁,越靠近中原,毁镜现象越少。据此推断,鲜卑毁镜习俗的废弃原因极有可能是(  )
A. 战争频繁铜镜难得 B. 受到汉人习俗的影响
C. 政府禁止奢侈之风 D. 鲜卑人审美水平提高
孝文帝推行“改官制、禁胡服、断北语、改姓氏、定族姓”等措施,增强了北魏实力,推动了历史进步。其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
A. 北魏实现北方统一 B. 孝文帝改革决心坚定
C. 改革措施全面易行 D. 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有学者评论说:“(它)克服了社会流动的堵塞,让民间精英往体制内去流动,给中国带来一种良性的社会治理。”该学者评论的是(  )
A. 科举制 B. 郡国并行制 C. 行省制 D. 三省六部制
隋唐时期,在首都长安之外,隋炀帝和唐高宗又经营作为南北交通枢纽的洛阳为东都。这一现象反映了(  )
A. 权力平衡需要 B. 边患局势变化 C. 江南经济开发 D. 城市人口增加
隋朝政府在各地修建了许多粮仓,存储粮食皆在百万石以上。贞观十一年,监察御史马周对唐太宗李世民说:“隋家储洛口,而李密因之;西京府库,亦为国家之用,至今未尽。”这说明隋朝(  )
A. 贫富分化加剧导致灭亡 B. 社会经济有较大发展
C. 社会财富都集中到国家手中 D. 北方仍然是全国的经济中心
曲辕犁(如图)是当时最先进的耕具。耕犁基本定型于(  )
A. 春秋时期 B. 汉朝 C. 战国时期 D. 唐朝
唐代官吏选定后,要呈报门下省审议,称为“过官”,如门下省认为选用不当,则驳回重选,即使是皇帝的旨意,也不能通过。唐代的“过官”制度(  )
A. 削弱了专制权力 B. 降低了决策效率
C. 加强了中央集权 D. 利于防范权力滥用
唐太宗曾对朝臣们说:“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下列举措最能体现该治国理念的是(  )
A. 求贤若渴,虚怀纳谏 B. 休养生息,不夺农时
C. 文德治国,崇儒尊孔 D. 恢复科举,延揽汉族
历史学家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写道:“在唐代,凡遇军国大事,照例先由中书省属官中书舍人各拟意见,再由中书令即宰相审核裁定,送经皇帝画敕后,再须送经门下省,由其属官给事中一番复审,若门下省不同意,还得退回重拟。因此必得中书、门下两省共同认可,那道诏书才算合法。”由此可知,这种做法(  )
A. 提高了政府执行力度 B. 剥夺了宰相权力
C. 减少了决策的随意性 D. 废除了君主专制
太宗认为:“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君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敌。”为此唐太宗采取了(  )
A. 开明的民族政策 B. 互惠的开放政策
C. 公平的选官政策 D. 严密的监察政策
“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材料评述的是(  )
A. 两税法 B. 租调制 C. 均田制 D. 租庸调制
下面是北宋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图示表明北宋加强中央集权举措的突出特点是(  )
A. 极力提高皇权 B. 竭力削弱相权
C. 削夺将帅权力 D. 分权以削弱地方权力
《宋史》中有“君主当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记载;北宋熙宁二年(1069),由于宋神宗露出专断的苗头,富弼直接批评皇帝:“内外之事,多出陛下亲批,恐喜怒任情,善恶无准,此乃致乱之道。”由此可知宋代(  )
A. 决策机制发生异变 B. 君民共治得以实现
C. 文官政治逐渐形成 D. 权力结构有所制衡
如表所示是不同人对王安石的评价,据此得出的认识,正确的是(  )
人物 评价
司马光(北宋) 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但性不晓事,而喜遂非。至忠直疏远,谗佞辐辏,败坏百度,以至于此。
赵翼(清) 王安石以新法害天下,引用奸邪更张法令,驯至靖康之难,人皆咎安石为祸首,而不知实根抵于神宗之有雄心也。
邓广铭(当代学者) 王安石既有军政韬略,又有施政才能是一个卓越的政治家
A. 对人物的评价受特定的历史时代影响
B. 同时代人因有直观感受,评价更为准确
C. 后人因掌握丰富资料,评价更为全面
D. 当代人因学术研究需要,评价更为客观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0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材料二: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唐人杨绾云:“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
--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材料三:纵观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的发展趋势,其选拔范围在不断的走向扩大和开放,逐渐由统治阶级内部选拔发展到向全社会开放。隋唐时期,中国再度实现了大一统,创立科举制,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向社会各阶层人士敞开了入仕的大门,使封建政府可以从社会各阶层吸纳大量优秀人才进入各个管理部门。
--摘编自张国安《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及其现代借鉴》
(1)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及其标准。
(2)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创立科举制的社会原因,概括科举制影响。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文官选拔的特点。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至于元嘉……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jiǒng),盖东西之极盛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rěn),则数郡忘饥。会土(会稽,今浙江绍兴)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鄠(hù)、杜(古代关中地区县名)之间,不能比也。荆城(即荆州,指今湖北、湖南地区)跨南楚之富,扬部(扬州)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普通高中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史料阅读”材料二:北方南下的个体流民或农户,不可能有现成的良田耕种,所以深入还末被圈占的山地,开垦小块土地以维生,便成为一种可能的选择。长江流域不少的丘陵、山地,为旱作农业的发展留下了很大空间。东晋南朝政权在发生大旱,稻作因缺水难以进行时,敦促种麦。东晋南朝面食流行,甚至成为朝廷规定的贡品。
--何德章《六朝江南农业技术问题》回答:
(1)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朝南方经济开发的表现。
(2)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产生了什么影响?
(3) 综合上述材料江南经济开发对中国经济整体发展有何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它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
--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围绕材料,结合中国历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元谋人生活在距今170万年前,此时中国处于旧石器时代,因此元谋人齿化石可用于研究旧石器时期的历史,故A正确;
新石器时期大约一万年前开始,故B错误;
部落联盟时期是原始社会后期,大约在5000年前左右,故C错误;
夏商周时期开始于公元前2070年,故D错误。
故选:A。
本题考查史料的重要作用,解题的关键是“元谋人齿化石”。
本题为中档题,考查史料的重要作用,史料即是与历史密切相关的材料,它是人类在以往长期的社会活动过程中,遗留下来的各种痕迹。
2.【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原始人的社会生活状况和经济状况的改变,用的是生产工具,也就是生产力的发展表现。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原始社会的生活状态,要求学生结合原始社会发展的表现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影响社会发展的根本因素,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3.【答案】C
【解析】通过材料“商王对于一些臣服的方国、部落虽加有侯伯等封号但没有一套控制办法,始终没有形成完整的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建立后吸取商朝的教训在地方上推行分封制,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故C正确;
礼乐制是西周时期维护等级秩序的礼仪规范,排除A;
宗法制是西周时期解决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的制度,排除B;
世袭制是王位继承方式,排除D。
故选:C。
本题考查西周的主要政治制度。主要考察西周的分封制。
解答本题关键是学生通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周分封制的主要作用。主要考查学生基础知识掌握能力和材料信息解读能力。
4.【答案】D
【解析】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禅让制是我国原始社会部落或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这与题干所给材料不符。
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郡县制萌芽于春秋战国时期,这与题干所给时间不符。
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为地方管理制度,这与题干所给材料不符。
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是按照宗族内部血緣关系的嫡庶系统分配政治权力的制度,修族谱是宗法制的历史遗存。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西周的宗法制,解答本题需抓住题干所给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中华民族素来非常重视族谱的纂修”,并正确掌握宗法制的含义及影响。
本题主要考查西周的宗法制,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较小。
5.【答案】B
【解析】A.宣扬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只是手段,不是主要的目的;
B.从材料中“天道圆,地道方,圣王法之,所以立天下。”可以看出圆形方孔前主要的意义是要凸显出君主对天下的控制;
C.材料信息没有凸显出秦国的地位的重要性;
D.材料明显不是强调经济意义,而是强调政治意义,选项是错误的表述。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秦朝的统一,要求学生结合秦朝统一的措施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秦朝统一的特点和巩固统一的措施,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6.【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的壮大为私学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师资条件,为私学创造了成熟的文化环境,有利于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的繁荣,促成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因此A选项正确。
B选项错误,儒学独尊地位的形成是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与战国时期“士”阶层的活跃无关;
C选项错误,程朱理学出现在宋代,与战国时期“士”阶层的活跃无关;
D选项错误,科举制度开始于隋朝,与战国时期“士”阶层的活跃无关。
故选:A。
本题考查百家争鸣。主要考查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
解答本题时,学生要能够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得出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之一在于春秋战国时期社会阶层的变动,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7.【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战争频仍,所以,才会盛行“尚武之观念”,多有“忠勇义侠之士”。郭希汾认为“政治为之也”即是指这一当时的政治状况,故B正确。
A项是思想原因,C项是经济根源,均不是政治原因(“政治为之也”),故排除。
D项是诸侯的个人喜好,不是主要原因,故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尚武之观念……则政治为之也”。
本题主要通过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8.【答案】D
【解析】AC都不是思想主张的本质,排除;
春秋战国时期还没有建立君主专制,所以不存在对君主专制的批判,排除B;
依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些思想主张都是对理想社会的构建,D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百家争鸣,解答的关键是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从选项入手,逐项分析即可。
本题考查了百家争鸣,考查了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答案】A
【解析】A.材料中的货币看不出农业的发展;
B.材料中的货币都是金属铸造的货币,体现出了冶铸业的发展;
C.材料中的货币能够看出是为商业贸易服务的;
D.从材料可以看出各国推行了自己的货币,主要是在本国内部流通,反映出各国内部市场走向统一。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春秋战国时期货币发展特征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的特征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10.【答案】D
【解析】A.统一度量衡是秦朝巩固统一的经济措施,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
B.开创皇帝制度是其政治制度的表现之一,不全面,排除B项;
C.在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度只体现了中央官制,不全面,排除C项;
D.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秦朝建立统一国家和中央集权制。秦灭六国,统一中国,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秦朝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后世沿用,D项正确。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秦朝的统治,解答本题需要掌握秦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秦朝的统治,旨在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
11.【答案】B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农民起义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迫使统治阶级调整统治政策,因为新的统治者必须要考虑如何预防阶级矛盾的激化,防止新的起义,也就是避免重蹈覆辙,故B正确;
改朝换代无法体现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排除A;
CD不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要体现,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农民起义,解题的关键是“农民起义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本题为基础题,考查农民起义,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2.【答案】C
【解析】据材料“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可知,汉初推行“与民休息”的统治思想,统治者勤俭爱民,建汉五六十年国家经济发展,民风纯正,出现了百姓安居乐业的局面,C符合题意;
材料描述的是汉朝初期的治国思想,A与题意不符;
汉承秦制是指汉朝继承了秦朝的制度,而材料强调的无为而治的治国思想是汉初的新思想,B不符题意;
大定之治是金国金世宗完颜雍在位时期出现的短暂稳定繁荣局面,D与题意不符。
故选:C。
本题考查汉代的统治。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汉兴……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孝景遵业”。
本题是基础题,主要通过汉代的统治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大定之治:是金国金世宗完颜雍在位时期出现的短暂稳定繁荣局面。
13.【答案】B
【解析】结合材料,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刘邦晚年剪除异姓王,分封同姓王,主观目的是确保“刘家天下”,但客观上形成以后的割据势力,形成了对抗皇权新的潜在力量。
故选:B。
本题考查的是材料分析能力和西汉初年的郡国并行制。
西汉初年,刘邦实行郡国并行制,一度影响到中央集权,汉武帝时期颁布“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郡国并行制:是指郡县制、封国制(分封诸侯王国)并行。
14.【答案】D
【解析】据材料“……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并结合所学可知,董仲舒主张统一思想,通过思想上的统一巩固政治上的统一,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正确;
“刺史制度”是汉朝的地方监察制度,A与题意不符;
颁布“推恩令”是针对王国问题,B与题意不符;
“中外朝制度”是为解决君权和相权矛盾而实行的,C与题意不符。
故选:D。
本题考查董仲舒的思想,解题的关键是“……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
本题为中档题,考查董仲舒的思想,董仲舒以《公羊春秋》为依据,将周代以来的宗教天道观和阴阳、五行学说结合起来,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思想,建立了一个新的思想体系。
15.【答案】C
【解析】依据图示可知,反映了从长安到西亚的路线,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张骞通西域的路线,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加强了内地与西域地区的联系,故C项正确。
A项是从长安到印度,排除。
B项是从中国到日本,排除。
D项是从中国到南洋、非洲等地,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丝绸之路,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图示路线,结合张骞通西域分析。
本题考查对张骞通西域的路线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图示、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的能力。
16.【答案】C
【解析】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丞相是中央的行政官员,这与题干所给材料不符。
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郡守是地方行政官员,这与题干所给材料不符。
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设置刺史,以督察郡国守相、强宗豪右为宗旨,周行郡国,代表中央负监察之责。
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御史大夫是中央负责监察的官员,这与题干所给材料不符。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监察制度的变化,解答本题需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以督察郡国守相、强宗豪右为宗旨,周行郡国,代表中央负监察之责”,并正确掌握刺史的职能。
本题主要考查汉代刺史,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较小。
17.【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孝文帝改革,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B.根据题干中“越靠近中原,毁镜现象越少”可知,题干是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孝文帝改革后,北方民族交融,鲜卑习俗受汉人习俗影响,故B正确。
ACD.这三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故ACD错误。
故选B。
18.【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孝文帝推行的汉化改革促进北魏政权封建化和民族交融,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因此取得成功,故D正确;
A项是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排除;
BC两项不是根本原因,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孝文帝改革,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结合孝文帝的汉化政策的影响从对历史发展潮流方面的影响分析。
本题考查孝文帝汉化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9.【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克服了社会流动的堵塞,让民间精英往体制内去流动”可知,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为依据,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治的垄断,有利于拓宽封建国家的统治基础及入仕途径,故A项正确。
郡国并行制与行省制为地方行政制度,排除。
三省六部制为中央官制,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科举制,根据题干“克服了社会流动的堵塞,让民间精英往体制内去流动”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科举制,本题掌握科举制的作用进行分析解答。
20.【答案】C
【解析】A.权力的平衡涉及到君相权力以及中央和地方的权力,材料中没有涉及,故排除;
B.洛阳不是边疆地区,故排除;
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江南经济得到开发,所以把洛阳作为南北交通的枢纽以运输物资满足长安的需求,故正确;
D.材料中没有涉及到人口的增加,故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侧重于考查的是隋唐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
本题考查的隋唐时期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概括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21.【答案】B
【解析】A.材料中涉及的是隋朝的粮食丰收,所以本项的说法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B.根据“隋朝政府在各地修建了许多粮仓,存储粮食皆在百万石以上”和“西京府库,亦为国家之用,至今未尽”说明隋朝的粮食丰收,体现出这一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故正确;
C.本项错在“都”字上,故排除;
D.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经济中心的位置,故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侧重于考查的是隋朝社会经济的发展。
本题考查的是隋朝经济的发展,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概括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22.【答案】D
【解析】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出现了铁犁牛耕技术,这与题干中的“曲辕犁”不符。
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朝出现了“二牛抬杠”“一牛挽犁”,这与题干中的“曲辕犁”不符。
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出现了铁犁牛耕技术,这与题干中的“曲辕犁”不符。
D.结合所学可知,曲辕犁最早出现于唐朝的江东地区。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解答本题需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曲辕犁”,并准确识记曲辕犁出现的时间。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较小。
23.【答案】D
【解析】唐代的“过官”制度加强了专制权力,排除A;
唐代的“过官”制度,一定程度上是降低了决策效率,但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B;
材料体现的是的加强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无关,排除C;
“过官”制度即是三省六部制中的一环,经过门下省的审核这一环节,有利于防范官员权力滥用,故D正确。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隋唐三省六部制,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三省六部制相关知识的把握。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隋唐三省六部制,考查学生分析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4.【答案】B
【解析】题干“君依于国,国依于民”体现出人民对国家的重要性;题干“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体现对盘剥老百姓的危害;因此核心思想是爱华民力。故B正确。
ACD均明显不合题干主旨,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唐太宗的治国思想。关键信息有:君依于国,国依于民。
本题考查唐太宗的统治理念,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25.【答案】C
【解析】A.题干所给材料反映的是唐代军国大事的决策过程,而非“政府的执行力度”。
B.联系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所给材料反映的是削弱了宰相的权力,而非“剥夺”。
C.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中“照例先由中书省属官中书舍人各拟意见,再由中书令即宰相审核裁定,送经皇帝画敕后,再须送经门下省,由其属官给事中一番复审,若门下省不同意,还得退回重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做法有利于减少决策的随意性。
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通过完善三省六部制加强了君主专制,而非“废除”。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隋唐三省六部制,解答本题需正确解读题干所给材料中“照例先由中书省属官中书舍人各拟意见,再由中书令即宰相审核裁定,送经皇帝画敕后,再须送经门下省,由其属官给事中一番复审,若门下省不同意,还得退回重拟”的主旨,并正确掌握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历史影响。
本题主要考查隋唐三省六部制及其作用,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
26.【答案】A
【解析】从材料中的“夷狄亦人耳”“人主(君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四夷可使如一家”等信息可以看出,唐太宗强调要对夷狄与华夏同等看待,要多施恩泽而不要猜忌,这表明唐太宗不注重“夷夏之防”,而是采取了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故A正确。
B是对外政策,C、D体制内的人事政策和监督政策,在材料中均没有体现,故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唐太宗的历史功绩。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夷狄亦人耳”“人主(君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四夷可使如一家”。
本题是中档题,主要通过唐太宗的历史功绩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27.【答案】A
【解析】A.据材料“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唐朝的两税法的收税标准以税和户税为主,这就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正确;
B.租调制是北魏时期的赋税制度,丁男要承担一定的徭役,排除;
C.均田制是与租调制对应的土地制度,排除;
D.租庸调制是在租调制基础上增加了“庸”,即应服徭役的可以纳一定数量的绢或布来代替,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古代赋税制度,依据材料并联系教材可以得出两税法。
本题以两税法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古代赋税制度的掌握及综合运用能力。
28.【答案】D
【解析】A.“极力提高皇权”是中央机构的调制,与题干所给材料无关。
B.“竭力削弱相权”是中央机构的调整,与题干所给材料无关。
C.题干所给图片信息中没有涉及“削夺将帅权力”。
D.依据题干所给材料“北宋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地方通过分化事权来加强中央集权。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解答本题需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北宋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并正确掌握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29.【答案】D
【解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皇帝拥有决策权,宋朝并没有变化,排除A;
专制主义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君民共治是不可能的,排除B;
C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
依据材料信息“君主当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富弼直接批评皇帝”可知,宋朝的君主权力受到一定的制约,所以D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的是宋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解答的关键新是“君主当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富弼直接批评皇帝”,结合选项逐项分析即可。
本题考查了宋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考查了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0.【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司马光与王安石为同时代人物,其政治观点比较保守,他对于王安石的评价更具贬义。梁启超和列宁提倡变革,二者对于王安石的评价更具褒义。三位人物的政治立场与评价紧密相关,体现了对人物的评价受制于特定历史条件,故A正确。
司马光与王安石虽是同时代人,但是B项中提及“有直观感受评价更加准确”过于武断,排除B。
材料中并未体现后人掌握丰富资料,故C选项错误。
D体现的主观色彩明显,排除。
故选:A。
本题依托王安石变法考查历史研究的方法。关键词是“正确的”。
本题主要考查研究历史的相关方法,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31.【答案】【小题1】(1)选官制度及标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诞生之前,汉代实行察举制,以德行为主;魏晋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以门第为标准。
(2)原因: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二中“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门阀世族的衰落;庶族地主崛起;九品中正制的弊端;新王朝对人才的客观需求等角度进行分析归纳。影响:根据所学知识,从社会阶层流动、中央集权加强、官员文化素质、扩大统治基础等角度回答即可。
(3)特点: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三中“其选拔范围在不断的走向扩大和开放,逐渐由统治阶级内部选拔发展到向全社会开放”可知,古代选官具有面向社会的开放性;根据材料“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向社会各阶层人士敞开了入仕的大门”可知,文官选拔具有公开竞争的平等性;根据材料“可以从社会各阶层吸纳大量优秀人才进入各个管理部门”可知,具有择优录取的选拔性。
故答案为:
(1)察举制:以德行为主;九品中正制:以门第为标准。
(2)原因:门阀世族的衰落,庶族地主的势力增强;九品中正制的弊端;新王朝对人才的客观需求。
影响: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大大加强中央集权;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定程度上体现公平公正;扩大官吏人才来源。
(3)特点:具有面向社会的开放性;具有公开竞争的平等性;具有择优录取的选拔性。
【小题2】
【小题3】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从汉到元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解答本题需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汉晋”,并正确掌握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及选拔标准。
(2)本题主要考查科举制,解答本题需正确解读题干所给材料二中“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的主旨,并正确掌握科举制创立的历史背景及历史影响。
(3)本题主要考查从汉到元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解答本题只需正确解读题干所给材料三中“其选拔范围在不断的走向扩大和开放,逐渐由统治阶级内部选拔发展到向全社会开放”;“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向社会各阶层人士敞开了入仕的大门”;“可以从社会各阶层吸纳大量优秀人才进入各个管理部门”的主旨即可。
本题主要考查察举制、九品中正制以及科举制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
32.【答案】【小题1】物产丰盈;粮食充足;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手工业方面,纺织、造纸等进步明显;商业活跃;先进生产方式向边疆扩展。
【小题2】原因:从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和民族压迫大批流亡南下。影响:促进江南经济开发;丰富了江南人民生活;农业生产发展。
【小题3】中国南北经济趋向平衡。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经济的南移,第一问结合南朝南方经济开发的表现分析;第二问结合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概括;第三问结合江南经济开发对中国经济整体发展的影响进行总结。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经济的南移,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题的能力,考生需要具备扎实的历史基础才能深刻理解材料所体现的主旨。
33.【答案】本题属于开始放性,限制条件有三:围绕材料,结合中国历史知识,自拟论题。具体要求两个:明确论题,史论结合。材料的主旨在于“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论述时可以从这个概念的本质、进程和影响中选择史实依据最充分者入手。
故答案为:
示例:论题:民族融合推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发展。
阐述:秦汉时期,通过开边移民、开通两域,在华夏族与少数民族的交流中,汉民族开始形成。魏晋南北朝时期,孝文帝推行改革,汉族与少数民族双向交流,取长补短,为中华文明注入了新的活力。隋唐时期,推行开明宽容的民族政策,加强了与西藏等地少数民族的交往,成就了文化的繁荣与恢弘,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宋辽夏金时期,多民族政权并立,各民族在冲突中融合。明清时期,注重对周边地区的防卫与管辖,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注意:此题为开放性试题,所拟论题只要符合题意,均可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要求,正确分析材料的主旨,即“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然后结合影响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的因素、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进行阐述,在阐述的过程中,注意论从史出,照抄材料空洞无意义,切记“论从史出”,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考查对中华文明的特点、形成过程以及原因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2页,共3页
第1页,共3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