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河南省商丘市永城第一高级中学高一(上)期中历史试卷
注意:本试卷包含Ⅰ、Ⅱ两卷。第Ⅰ卷为选择题,所有答案必须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中相应的位置。第Ⅱ卷为非选择题,所有答案必须填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答案写在试卷上均无效,不予记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0分)
进入当代社会,中国境内的冯氏族人在山东临朐县境内设立冯氏助学基金,奖励本族中品学兼优者,并资助贫困族人子弟的日常生活。这体现出的是( )
A. 乐善好施 B. 等级秩序 C. 官僚政治 D. 宗法观念
周天子通过这一制度,更加扩大了姬姓同族的领地、人口、财富,壮大了本族的势力,以实现“以蕃屏周”的目的。这一制度是( )
A. 禅让制 B. 世袭制 C. 分封制 D. 宗法制
作为副承相,秦代御史大夫的职责是“内承本朝之风化,外佐承相统理天下”。朝廷每议大政,须有承相、御史大夫共同参与,大凡立君、立嗣、宗庙典礼、朝议诸事务,御史大夫都有商议和参与决策权。据此可推知,秦代( )
A. 皇权至高无上 B. 中央机构效率低下
C. 官僚政治确立 D. 御史大夫制约相权
汉武帝时期中朝官主要是由郎官、大夫、博士等执掌谏议的大臣或皇帝的宿卫、顾问等近侍之臣来担任,皇帝以贤良文学为选拔标准,给予加官称号令其人内朝为官。这说明汉代中朝制度的显著特征是( )
A. 以内制外 B. 加强中央集权 C. 察举人才 D. 打破贵族政治
隋炀帝大业三年,对科考下旨规定:“其见任九品以上官者,不在选举之限。”这一规定( )
A. 提高了科考权威 B. 维护了选才公正
C. 提高了考试效率 D. 促进了阶级对流
唐太宗时期,在门下省设政事堂,除三省长官外,其他较低的官员也可参加机务,只要在他原有的官街下,加上-一个“参议朝政”““平章政事”或“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政事”之类的名号,便有资格参加政事堂会议。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
A. 提高中枢行政效率 B. 完善管理体制
C. 提升民主决策水平 D. 强化君主专制
宋景祐元年(1034),朝廷下令将与转运使在同一州的各路提点刑狱司官邸迁至他州府,提点刑狱使与转运使分州治之,都兼有监察、纠举之责。宋廷这一做法( )
A. 分割了宰相权力 B. 削弱了地方军事实力
C. 强化了君主专制 D.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明宣宗承嗣后,让六部尚书蹇义、夏言吉从辅政班子中退出,并使内阁大学士兼六部尚书衔。宣宗还令内阁大学士杨士奇、杨荣等对题奏本章票拟出处理意见,交自己裁定。这反映明朝( )
A. 特务制度初步建立 B. 丞相被废政治腐败
C. 中枢决策渐趋机密 D. 内阁地位大为提高
据记载,军机处有廷寄谕旨,凡机事虑漏泄不便发抄者,则军机大臣面承后撰拟进呈,发出即封入纸函,用办理军机处银印钤之,交兵部加封,发驿驰递。这表明清代军机处( )
A. 兼有考核官吏职能 B. 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C. 充当了皇权的顾问 D. 具有办事密速的特点
鸦片战争后,当时中国社会普遍流行的观点是:西方善海战,不善陆战;西方的军事优势有限,中国是可以战胜洋人的;中国“尽收外国之羽翼为中国之羽翼,尽转外国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富国强兵,不在一举乎?”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
A. 对国情缺乏清醒认识 B. 中体西用文化观的形成
C. 近代救亡意识的产生 D. 变法自强成为响亮口号
1861年,奕近、桂良等人奏请设立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职责是掌理一切与外国人发生关系之事,其组织机构如图。这标志着( )
A. 中国半殖民地社会形成 B. 清王朝固守天朝上国观念
C. 列强侵华进入到新阶段 D. 中国外交组织走向近代化
洪仁玕认为立政的关键“惟在乎设法用人之得其当。”所谓设法就是制定法律制度,他认为英国之所以成为当时“最强之邦,由法善也。”所谓“用人”就是“禁朋党之弊”,强调“自大至小,由上而下,权归于一。”这一主张提出的深刻背景是( )
A. 北伐失利 B. 天京变乱 C. 中外勾结 D. 瓜分狂潮
左宗棠指出:“英、俄倏婚媾,倏仇雠,十余年前曾战争不已,彼此忌嫉,至今如故。其衅端则肇于争印度、争土耳其。”“因此在进军过程中,他先集中力量消灭了阿古柏政权,再在哈密建立抗俄军事基地,支持曾纪泽的外交谈判,而与英则虚与委蛇、巧妙周旋。”这说明左宗棠成功收复新疆的重要原因是( )
A. 清廷建立新疆行省 B. 巧妙利用了英俄矛盾
C. 制定先北后南战略 D. 实践塞防优先的战略
如图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各国占中国外贸总值百分比的变化图。对图中数据解读准确的是( )
A. 英国国际地位下降 B. 日本对华侵略进入新阶段
C. 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D. 列强加大了对华商品倾销
1900年7月,美国国务卿海约翰强调了在中国实行“门户开放”原则的前提,“美国政府的政策,是在寻求一种解决,使中国获得永久安全与和平,保持中国的领土与行政完整,保护各友邦受条约与国际法所保障的一切权利,并维护各国在中国各地平等公正贸易之原则”。这表明美国政府( )
A. 支持八国联军侵华 B. 意在打破列强在华均势
C. 不赞成列强瓜分中国 D. 强迫中国开放更多口岸
如图所反映的近代中国政治发展演变的主题线索是( )
A. 开眼看世界 B. 侵略与抗争 C. 自强与改良 D. 探索近代化
它是近代中国的一次伟大的政治变革,用共和国取代了封建帝制;是一次伟大的思想启蒙和解放运动,刺激和推动了中国的经济发展。这一政治变革是( )
A. 太平天国运动 B. 辛亥革命 C. 五四爱国运动 D. 南昌起义
五四运动后大批青年和知识分子脱掉长衫,进行社会调查,了解民众疾苦,到工人中间去举办各种讲习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宣传马克思主义。如在陈独秀等人的指导下,上海各业5000多名工人于1920年5月1日举行集会,喊出了“劳工万岁”的口号。据此可知,五四运动( )
A. 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B. 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创造了条件
C. 具有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 D. 推动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进入福建漳州的士兵告诉妇女们,江西、闽西苏区政权都颁布了土地法,明确规定农村劳动妇女同男子一样,有获得土地的权利。还帮助小山城、龙皊等地打土豪劣绅、开展分田斗争,使各家的土地证上第一次出现了妇女的名字。妇女们高兴地说:“以往无田无地难做食,如今分田分地有奔头。”材料所描述的事情发生于( )
A. 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B. 辛亥革命爆发时期
C. 国民革命战争时期 D.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对于1940年的形势,中共中央做出如下判断:“由于日本切断我西南国际交通道路,并积极向正面进攻,企图增大对华军事压力,分裂中国内部,压迫中国投降,这就使中国抗战局面亦处于新的环境中,空前的困难时期与空前的投降危险很快就会到来。”基于这种形势( )
A. 中国军队开始了长城抗战 B. 国民党军队发动了皖南事变
C. 八路军在华北发动了百团大战 D. 日军发动了打通大陆交通线战役
1943年1月,美英两国决定放弃在华治外法权及其他有关权益,与国民政府分别签订《中美新约》《中英新约》。此后,法国、瑞典、加拿大等国也相继与中国换约,放弃在华治外法权及不平等条约。西方国家主动废约主要是基于( )
A. 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B. 汪精卫集团叛国投敌
C. 南京国民政府的努力 D. 中国战场的重要地位
1947年12月,周恩来在有关军事形势的报告中指出:“战争的第二年,各条战线无例外地都转入主动。开始于7月的刘邓渡河,南线形势根本改变。现在,南线不但是大别山,就是江汉、桐枣地区也已站住了脚。”周恩来报告的是人民解放军的( )
A. 中原突围 B. 战略防御 C. 战略反攻 D. 战略决战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在民族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民族自治机关除了行使宪法规定的地方国家政权机关的职权外,还可以依法行使广泛的自治权”。与宪法规定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 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1982年宪法增加了保护公民人身自由的规定:“禁止非法剥夺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这一规定是建立在( )
A. 中共八大对基本国情准确分析的基础上
B. 吸取“文化大革命”惨痛教训的基础上
C. 为改革开放保驾护航这一根本目的基础上
D. 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大讨论的基础上
根据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158条的规定,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解释权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授权香港特别行政区法院在审理案件时对本法关于香港特别行政区自治范围内的条款自行解释。这说明“一国两制”下( )
A. “一国”是前提 B. “一国”与“两制”互相矛盾
C. “两制”是主体 D. “一国”与“两制”并行不悖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0.0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秦统一后,丞相王绾认为,“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李斯认为“置诸侯王不便”,应在全国实行郡县制。秦始皇经过思索和权衡,最终采纳了李斯的主张,秦统一的当年,即“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摘编自陈长琦《郡县制确立时代论略》材料二《元史 明宗纪》称行省为“方面之寄”。合而论之,即在传统的郡县制基础上另加行省之类的高层督政组织于中央与路府州县之间,把行省当作分寄与集权的枢纽,既有所分寄,又立足于集权。
--摘编自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1) 材料一中秦统一后在国家结构形式问题上发生了什么争论?秦始皇最终采纳了谁的建议?有何重要影响?
(2) 根据材料二指出元代行省制的历史渊源及显著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建立的历史意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从1912年1月1日到4月1日的短短三个月中,孙中山领导南京临时政府拟订和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和政令。这些法律和政令涉及国家政治的各个方面,内容极其广泛。现仅就其主要的立法方向概述如表:
立法方向 主要内容
建立宪法方面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政权机关方面 制定临时政府组织法,编定官制,规定临时政府的构成形式,确立资产阶级共和体制。
司法制度方面 废止刑讯,拟订律师法和法官考试令,修订民刑法律。
财政制度方面 划分财政机关权限,拟订金库制度和会计法,编制概算书,实行预算制度。
发展实业方面 “实业部拟定商业注册章程,以注重公司财产,保护债主权利”。保护人民营业权利,鼓励人们兴办实业。
文化教育方面 制订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及课程标准,废止有碍民国精神的科目,开展社会教育,实行刊行自由。
革除陋习方面 “嗣后各官厅人员相称,咸以官职。民间普通称呼,则曰先生、曰君,不得再沿前清官厅恶称。”严令民间剪辫,禁止缠足,禁赌,禁止吸食和种植鸦片。
——摘编自唐上意《南京临时政府的立法建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立法建制活动提出一个或数个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題合理明确:阐述史论结合:言之有据,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周恩来说:“国民党改组后,由于我们党的努力,工人运动、农民运动在全国大大发展起来”,“是我们党使国民党与工农发生关系”。正是由于共产党的推动,国共两党密切配合,有效地发动了工农群众。在北伐前期,蒋介石、鲍罗廷、陈独秀等人,确定了首先以主力进攻吴佩字,而后消灭孙传芳,最后相继讨伐张作霖及其他军阀势力的战略方针,和远交近攻、分化离间的策略原则。实践证明,这是正确的。
——摘自李晓红《北伐战争胜利原因探析》材料二:1935年12月27日,在中共中央召开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毛泽东系统地、精辟地阐述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他指出,中国正处在大变动的前夜。要准备打倒敌人,必须准备作持久战。我们必须勇敢地抛弃关门主义,采取广泛的一战线。党的任务就是把红军的活动和全国工人、农民、学生、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一切活动汇合起来,成为一个统一的民族革命战线。
——摘编自程中原《中国共产党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材料三:第一届政协特邀人士中:有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宋庆龄,建筑专家梁思成,同盟会元老张难先;北洋政府国务总理忠庆,教育总长章士钊;南京政府和谈代表张治中,邵力子;国民党起义将领傳作义,程潜等;此外,还有教育、科研、戏剧、老解放区民主人士、英雄模范人物、少数民族代表……由于周恩来身体力行和高度重视,统一战线各部门涌现了一大批政策观念强、民主作风好、在党外人士中有威信的领导干部,所以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许多人与中共肝胆相照,视战部如自己的家,对党无话不谈,真可谓是统战工作的黄金时代。
——摘编自黄锦华刘昱《周恩来与建国初期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北伐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及其最大成果。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毛泽东阐述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的背景。
(3) 根据材料三,指出新中国成立初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发展的特点及其成因。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54年宪法是在毛泽东亲自主持和直接领导下制定的,整个制宪过程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作用。为了充分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对宪法草案初稿和宪法草案都曾组织了广泛的讨论,其中大规模的群众性的讨论主要有三次。9月20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举行全体会议,到会代表以无记名投票方式,一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在新中国大地上正式诞生了。
——摘编自宇熒《1954年宪法的主要特点与宪政意义》材料二:1999年宪法修正案第十三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行依法治国既是建国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民主政治建设实践经验的结晶,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更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摘编自竺世方《依法治国历史进程中的又一座丰碑》
(1) 根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1954年宪法在我国政治制度建设方面的开创性贡献及显著特点。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99年宪法修正案第十三条规定出台的必要性及其重要意义。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材料强调的是宗族内部的资助,这是受到宗法观念的影响,D项正确;
乐善好施、等级秩序、官僚政治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ABC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解答本题需要结合宗法制影响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旨在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
2.【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分封的对象主要是姬姓同族,壮大了本族的势力,以实现“以蕃屏周”的目的,故选C;
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排除A;
世袭制就是古代君王去世或逊位后,将皇帝之位转给自己的子孙的传承制度,与题意无关,排除B;
宗法制是王族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与扩大姬姓同族的领地、人口、财富无关,排除D。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西周的分封制度,要求学生结合西周分封制度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西周分封制度的特点和影响,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3.【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朝廷每议大政,须有丞相、御史大夫共同参与”和所学知识可知,御史大夫的职责是监察百官,因此D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皇帝制度的特征,排除A项;
三公九卿制有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排除B项;
郡县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秦朝的中央官制,根据材料“朝廷每议大政,须有丞相、御史大夫共同参与”和所学知识分析作答。
本题考查秦朝的中央官制,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考查了考生的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的素养。
4.【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朝的中朝制度指的是皇帝起用身边的亲信侍从组成以皇帝为首的决策机构,使决策权发生转移,A项正确;
材料体现的是君主专制加强,排除B项;
材料与察举制无关,排除C项;
郡县制的设立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了汉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考生可结合材料“汉武帝时期中朝官主要是由郎官、大夫、博士等执掌谏议的大臣或皇帝的宿卫、顾问等近侍之臣来担任,皇帝以贤良文学为选拔标准,给予加官称号令其人内朝为官”进行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汉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侧重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很好地考查了考生的历史素养。
5.【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隋炀帝规定取消九品人上官员的科举考试资格,此举有利于减少科考不必要的竞争,提高考试效率,C项正确;
题干并未强调科考权威,排除A项;
限制九品以上官员参与科考对影响选拔公正无直接联系,排除B项;
题干不能得出加强阶级流动的结论,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科举制、从汉到无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结合题干“其见任九品以上官者,不在选举之限”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科举制、从汉到无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结合科举制的产生及作用进行分析解答。
6.【答案】D
【解析】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在三省六部制政事堂制度中,同时给三省长官设立副手来参加政事堂会议,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分散三省项权,从而加强中央集权,故D正确;
提高中枢行政效率,完善管理体制,提升民主决策水平都是三省六部制的主要作用但不符合主要目的的说法排除 ABC。
故选:D。
本题考查隋唐三省六部制。主要考查三省六部制下加强君主专制的主要措施。
解答本题是学生要能够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太宗分散相权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强化君权,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7.【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宋代在地方设置转运使和提点刑狱司,对知州进行监察、纠举,这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即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D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宋代对地方官员的制约,不是分散宰相的权力,故A项错误。
材料中的转运使和提点刑狱司兼有监察、纠举之责,与削弱地方军事实力无关,故B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不是加强君主专制,故C项错误。
故选:D。
本题考查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材料中转运使和提点刑狱司的职能和对象,进而分析得出这一做法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本题考查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影响,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8.【答案】D
【解析】题干中没有涉及东厂,西厂和锦衣卫机构,A错误;
题干没有体现政治腐败,B错误;
清朝的军机处体现中枢机构的机密,C错误;
题干中,内阁大学士兼任六部尚书官衔,掌握票拟权,体现内阁地位上升,D正确。
故选:D。
本试题考查了明朝的内阁,重点掌握内阁的演变和影响。
本试题重点考查了内阁的演变,要求学生掌握知识迁移的能力。
9.【答案】D
【解析】根据“凡机事虑漏泄不便发抄者,则军机大臣面承后撰拟进呈,发出即封入纸函,用办理军机处银印钤之,交兵部加封,发驿驰递”可得出军机处的保密性较强,效率高,D项正确;
ABC项在材料中并没有涉及,排除ABC。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军机处,要求学生结合军机处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军机处的特征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10.【答案】D
【解析】A.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当时中国承认中国的军事技术落后于西方,说明对国情并不缺乏清醒的认识;
B.材料没有体现出中体西用的观念;
C.近代救亡意识的产生应该是在甲午战争以后;
D.从材料中“尽收外国之羽翼为中国之羽翼,尽转外国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富国强兵,不在一举乎?”可以看出是希望中国富国强兵,反映出当时变法自强成为响亮的口号。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要求学生结合鸦片战争以后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表现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现在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表现和影响因素,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11.【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总理衙门的设置,标志着中国从传统理藩外交向近代外交的转变,D项正确;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在《辛丑条约》签订后,排除A项;
材料与清王朝固守天朝上国的观念无关,排除B项;
C项是在《马关条约》签订后,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解题的关键信息是“1861年,奕近、桂良等人奏请设立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职责是掌理一切与外国人发生关系之事”。
本题为中档题,考查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2.【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天京事变是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因此洪秀全起用洪仁轩改革弊政,B项正确;
材料与北伐失利、中外勾结无关,排除AC项;
D项是义和团运动爆发的背景,排除。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太平天国运动,要求学生结合太平天国运动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太平天国运动的特点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13.【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他先集中力量消灭了阿古柏政权,再在哈密建立抗俄军事基地支持曾纪泽的外交谈判,而与英则虚与委蛇、巧妙周旋”可知,英俄间存在有矛盾,左宗棠正是利用了两国矛盾成功的收复了新疆,故B项正确;
左宗棠收复新疆后,清政府才在新疆设立行省,故A项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其收复新疆的战略,故CD项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左宗棠收复新疆,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他先集中力量消灭了阿古柏政权,再在哈密建立抗俄军事基地支持曾纪泽的外交谈判,而与英则虚与委蛇、巧妙周旋”的主旨,结合左宗棠成功收复新疆的原因分析。
本题考查左宗棠成功收复新疆的原因,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4.【答案】B
【解析】从材料数据来看,日本抓住一战前夕列强忙于军备扩张的有利时机,加快了侵略中国的步伐,说明的是日本对华侵略进入新阶段,B项正确;
当时英国的国际地位并未下降,排除A项;
旧中国的国际地位低下,排除C项;
D项列强加大了对华商品倾销的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甲午战争,要求学生结合甲午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近代中国民族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还要搞清楚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15.【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美国提出“保持中国领土与行政完整”的原则,作为门户开放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一再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原因:美国在中国没有抢到势力范围,中国被瓜分对美国不利,不赞成列强瓜分中国,C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对八国联军的态度,排除A项;
美国在中国没有抢到势力范围,中国被瓜分对美国不利,而不是意在打破列强在华均势,排除B项;
材料没有涉及强迫中国开放更多口岸,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列强入侵对中国经济影响,解题的关键信息是“保持中国领土与行政完整”。
本题为中档题,考查列强入侵对中国经济影响,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6.【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反割台斗争、围攻西什库教堂”可知,材料反映了近代以来西方对中国发动两次鸦片战争、甲午战后台湾人民兴起的反割台斗争以及反洋教的义和团运动,体现了侵西方略与国人抗争的历程,故B项正确;
开眼看世界指地主阶级“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排除A项;
自强指洋务运动,改良指戊戌变法,排除C项;
材料并未反映对近代化的探索历程,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义和团运动,结合图片中“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反割台斗争、围攻西什库教堂”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义和团运动,结合近代我国反侵略的历程进行分析解答。
17.【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推动了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项正确;
太平天国运动属于农民阶级反封建、反侵略运动,排除A项;
五四运动是一场毫不妥协的反帝爱国运动,排除C项;
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要求学生结合辛亥革命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辛亥革命的特点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18.【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五四运动后青年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到工人中去,宣传马克思主义,这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创造了条件,故选B项;
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排除A项;
材料与反帝反封建无关,排除C项;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时间是1924-1927年,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五四运动,根据材料“五四运动后大批青年和知识分子脱掉长衫,进行社会调查,了解民众疾苦,到工人中间去举办各种讲习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宣传马克思主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作答。
本题考查五四运动,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考查了考生的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的素养。
19.【答案】D
【解析】根据“江西、间西苏区政权都颁布了土地法,明确规定农村劳动妇女同男子一样,有获得土地的权利。还帮助小山城、龙皊等地打土豪劣绅、开展分田斗争……”可得出,材料所涉及的是江西等地,内容是开展土地革命,因此这是土地革命时期,D项正确;
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农民并没有真正获得土地,排除A项;
辛亥革命没有解决土地问题,排除B项;
国民革命时期主要是打倒军阀,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土地革命,要求学生结合中共领导的土地革命的特征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土地革命的特征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20.【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1940......由于日本切断我西南国际交通道路,并积极向正面进攻,企图增大对华军事压力,分裂中国内部,压迫中国投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百团大战是1940年下半年在华北地区围绕正太铁路展开的交通破袭战,因此根据材料“1940年“由于日本切断我西南国际交通道路,并积极向正面进攻.企图增大对华军事压力”可以判断出是百团大战,C项正确;
长城抗战在20世纪30年代就已经开始,排除A项;
皖南事变发生于1941年,排除B项;
D项与1944年爆发的豫湘桂战役有关,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抗日战争,结合题干“1940......由于日本切断我西南国际交通道路,并积极向正面进攻,企图增大对华军事压力,分裂中国内部,压迫中国投降”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抗日战争,考查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分析解答的能力。
21.【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1943年1月,美英两国决定放弃在华治外法权及其他有关权益,与国民政府分别签订《中美新约》《中英新约》。此后,法国、瑞典、加拿大等国也相继与中国换约”由于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主战场,因此英美两国在抗日战争时期决定放弃在华治外法权及其他有关权益,D项正确;
太平洋战争爆发于1941年12月7日,排除A项;
汪精卫投靠的是日本人,排除B项;
南京国民政府的努力是影响因素之一,不属于主要原因,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抗日战争,结合题干“1943年1月,美英两国决定放弃在华治外法权及其他有关权益,与国民政府分别签订《中美新约》《中英新约》。此后,法国、瑞典、加拿大等国也相继与中国换约”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抗日战争,考查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分析理解的能力。
22.【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1947年12月”、“开始于7月的刘邓渡河”、“南线不但是大别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6月,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这是解放战争从战略防御到战略反攻的一个转折,所以C正确;
1946年7月,解放军粉碎了国民党的进攻,胜利完成中原突围,所以A错误;
根据材料“1947年12月”和“战争的第二年,各条战线无例外地都转入主动”可知,此时不处于战略防御阶段,所以B错误;
战略决战是从1948年9月开始,所以D错误。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解放战争,要求学生结合解放战争的过程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解放战争的过程,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23.【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C项符合材料内容,所以C正确;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与材料内容不符,所以A错误;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而结成的革命统一战线,与材料内容不符,所以B错误;
基层民主选举制度涉及基层选举,与材料内容不符,所以D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在民族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民族自治机关除了行使宪法规定的地方国家政权机关的职权外,还可以依法行使广泛的自治权”。
本题为中档题,考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4.【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化大革命给中国留下的惨痛教训是必须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因此在1982年宪法中增加了保护公民人身自由的规定,B项正确;
中共八大召开于1956年,排除A项;
CD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的民主法治建设,要求学生结合我国民主法治建设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特点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25.【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解释权属于全国人大,但是全国人大又授权香港特别行政区法院在审理案件时可以自行解释香港特别行政区自治范围内的条款,这体现了香港法律制度服从国家统一领导,在“一国两制”下“一国”是前提,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故A项正确;
“一国”与“两制”并不互相矛盾,排除A项;
“一国两制”的主体是社会主义,排除C项;
“一国”根基不变,“两制”并行不悖,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一国两制构想,解题的关键信息是“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解释权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授权香港特别行政区法院在审理案件时对本法关于香港特别行政区自治范围内的条款自行解释”。
本题为中档题,考查一国两制构想,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6.【答案】【小题1】争论:分封制与郡县制之争。
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
影响: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
【小题2】渊源:建立在郡县制基础之上。
特点: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意义: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是我国省制的开端。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地方制度。(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中王绾和李斯言论的内容分析概括。第二小问,依据材料“秦始皇经过思索和权衡,最终采纳了李斯的主张”即可得出答案。第三小问,结合郡县制的影响分析;(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在传统的郡县制基础上”分析。第二小问,依据材料“把行省当作分寄与集权的枢纽,既有所分寄,又立足于集权”分析。第三小问,结合行省制的意义解答。
本题考查秦朝的郡县制和元朝的行省制的相关知识,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27.【答案】根据材料“这些法律和政令涉及国家政治的各个方面,内容极其广泛”并结合《临时约法》的意义可以得出观点:这些法律和政令涉及国家政治的各个方面,内容极其广泛。根据法律内容井结合所学知识,从法律的内容和意义等角度进行阐述。在短短的三个月时间里孙中山领导南京临时政府做了前人所没有做过的事走过前人所没有走过的路。他以极大的努力立资产阶级之法建资产阶级共和国之制力图使全社会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使这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政权逐步完善起来使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司法、文教、社会生活制度在中国发展起来。这些立法建制的努力使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的新观念深人人心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及社会生活的全面进步是中国法制建设近代化历程中的一座丰碑。
故答案为:
观点:中国法制建设近代化进程中的一座丰碑。
阐释:在短短的三个月时间里孙中山领导南京临时政府做了前人所没有做过的事,走过前人所没有走过的路。他以极大的努力立资产阶级之法建资产阶级共和国之制力图使全社会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使这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政权逐步完善起来,使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司法、文教、会生活制度在中国发展起来。这些立法建制的努力使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的新观念深入人心,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及社会生活的全面进步是中国法制建设近代化历程中的一座丰碑。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民国的成立,需结合“这些法律和政令涉及国家政治的各个方面,内容极其广泛”来解答。
本题为难题,考查中华民国的成立,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8.【答案】【小题1】原因: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工农群众的支持;制定了正确的战略方针和策略原则。最大成果: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小题2】背景:中央红军长征胜利,把中国革命的大本营建立在陕北;包括国民党内部部分力量在内的爱国民众不满蒋的不抵抗政策,举起了抗日反蒋的大旗;华北事变,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小题3】特点:政协代表的广泛性;统战工作成绩显著。原因:周恩来的身体力行和高度重视;一大批重视统战工作干部的推动;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建设新中国的热情高涨。
【解析】(1)本题考查国共第一次合作和北伐战争,原因:根据材料“国民党改组后,由于我们党的努力.,工人运动、农民运动在全国大大发展起来”“确定了首先以主力进攻吴佩字,而后消灭孙传芳,最后相继讨伐张作霖及其他军网势力的战略方针”概括回答。最大成果:结合所学北伐战争的结果回答。
(2)本题考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背景:根据材料“1935年12月27日,在中共中央召开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和所学知识,可从革命中心的转移、人民群众的呼声及社会矛盾的变化等角度进行分析。
(3)本题考查爱国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发展,特点:根据材料“还有教育、科研、戏剧、老解放区民主人士、英雄模范人物、少数民族代表”“视战部如自己的家,对党无话不谈,真可谓是统战工作的黄全时代”概括回答。原因:根据材料“《周恩来与建国初期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从周恩来的身体力行、一大批重视统战工作干部的推动、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建设新中国的热情高涨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本题考查革命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爱国统一战线的发展,侧重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29.【答案】【小题1】贡献: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是我国政治建设的根本性制度。特点:坚持党的领导与群众智慧相结合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小题2】必要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需要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推动我国社会治理和文明进步的现实要求。意义:“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治国方略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下来了。
【解析】本题考查现代中国的民主与法制建设。第(1)题,新中国1954年宪法在我国政治制度建设方面的开创性贡献,考生主要根据所学知识来回答;其显著特点,考生主要根据材料一中的相关信息来指出。第(2)题,1999年宪法修正案第十三条规定出台的必要性,考生主要根据材料二中的相关信息来回答;其重要意义,考生主要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说明。
本题主要通过现代中国的民主与法制建设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第2页,共3页
第1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