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辽宁省辽东南协作体高一(上)期中历史试卷(A卷)(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辽宁省辽东南协作体高一(上)期中历史试卷(A卷)(word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2-09 08:27: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辽宁省辽东南协作体高一(上)期中历史试卷(A卷)
注意:本试卷包含Ⅰ、Ⅱ两卷。第Ⅰ卷为选择题,所有答案必须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中相应的位置。第Ⅱ卷为非选择题,所有答案必须填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答案写在试卷上均无效,不予记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5小题,共70.0分)
从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国家来看,我国的文化遗存的主要特点是(  )
A. 分布均衡 B. 集中在长江流域
C. 多元一体 D. 有海洋文明特质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据考古发现,使用磨制石器、最早种植粟的是(  )
A. 北京人 B. 黄帝部落 C. 河姆渡居民 D. 半坡居民
传说禹治理水患三过家门而不入,最终治水成功,深得众望。舜年老后,将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传给了禹。这一传说反映的是(  )
A. 分封制 B. 世袭制 C. 禅让制 D. 科举制
《荀子 儒效篇》记载一制度时称“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占五十三人。”关于这一制度,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它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B. 它建立强有力的中央集权
C. 它分配土地、人口和军队 D. 它的对象主要是同姓亲族
秦国自从孝公采纳商鞅的建议,专以富国强兵为目标后,进入仕途的途径主要是(  )
A. 开辟田畴、戮力农业 B. 临阵奋勇,争先杀敌
C. 经商赚钱,积累财富 D. 分科取士,加强皇权
商周时期,实行 ____ ,其是一种土地国有制度,“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
A. 均田制 B. 屯田制 C. 井田制 D. 班田制
许多成语来源于历史,如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这些成语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点是(  )
A. 奴隶制度开始形成 B. 封建制度正式确立
C. 诸侯兼并争霸不断 D. 生产力飞速发展
商鞅变法规定:强制大家庭拆为个体小家庭。秦统一六国后,这一规定推行到全国。这一规定(  )
A. 瓦解了传统的宗法制度 B. 保障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C. 削弱了国家对农民的控制 D. 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
某篇小说中有这样一段描述:秦朝蜀郡郡守林天祥死后,他的三个儿子对郡守之位展开了争夺,最后二儿子取得胜利,承袭了郡守之位。请你根据所了解的秦朝知识来判断这一描述(  )
A. 有可能,历史上有不少权力之争
B. 不可能,制度规定由嫡长子继承
C. 不可能,这是小说,不是历史著作
D. 不可能,秦朝的郡守是由皇帝任命的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体现了《道德经》中(  )
A. 辩证法的思想 B. “兼爱”“非攻”的思想
C. “仁”的思想 D. 以“法”治国的思想
如图所示是四方古印文,联系秦朝的历史,我们可以得到的正确结论是(  )
①秦朝创立皇帝制度
②秦朝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等职
③秦朝在地方推行分封制
④秦朝统一了文字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东汉中期以后,推动东汉走向衰落的原因包括(  )
①外戚宦官专权
②豪强地主势力发展,土地兼并严重
③绿林、赤眉起义
④地方长官拥兵自重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如图我国古代朝代更迭示意图中①②③分别是(  )
A. 东汉蜀前秦 B. 秦西汉梁 C. 蜀东晋梁 D. 蜀东汉隋
“魏、晋时代……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材料表明当时(  )
A. 地方操控舆论推荐人才 B. 科举制加强中央集权
C. 中央加强人才选拔管理 D. 察举制重视门第出身
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期的一夫一妇,可以享受和承担的权利和义务有(  )
①从政府授田
②承担定额租(纳粟)调(纳布或帛)
③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
④不去服徭役的男子可以纳绢或布代役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三国至隋唐时期,科技文化发展迅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王羲之博采众长,诸体兼精,世称“书圣”
B. 李白、杜甫的诗作代表了唐诗的最高成就,分别被誉为“诗圣”和“诗仙”
C. 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对农业工具的记载最为丰富
D. 医学名著《千金方》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唐代科举考试没有出身门第的限制,考生可自行报名投考。这一做法(  )
A. 选拔了优秀官员 B. 扩大了统治基础
C. 强化了士族特权 D. 固化了社会阶层
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  )
A. 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 B. 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
C. 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 D. 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
隋朝与秦朝的相似之处有(  )
①都首创了影响深远的重要制度
②都推行了以思想统一服务于政治统一的统治方法
③都兴建有大型的著名工程
④都是暴政而亡的短命王朝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在唐代,标志着我国传统耕犁基本定型的是(  )
A. 耦犁 B. 耧车 C. 曲辕犁 D. 翻车
唐朝曾经强盛一时,8世纪中期之后开始出现衰落的迹象。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是(  )
A. 农民起义 B. 武则天当政 C. 唐玄宗即位 D. 安史之乱
你是唐太宗时的一名中书令,为挫败突厥贵族对内地的掠夺,按唐太宗的旨意起草了一份关于如何出兵防御的诏令,接下来你会(  )
①交兵部出兵 ②交门下省审议 ③交尚书省处理
A. ①②③ B. ②③① C. ①③② D. ②①③
印度早期佛教宣传出家之后就不再关心世俗之事,与家庭完全脱离关系,也不再关心国家大事,也不敬仰父母。但魏晋时期中国佛教僧人出家,还要尊敬父母,忠于国君,僧人也提倡忠君爱国。这反映出(  )
A. 印度佛教隔绝家庭亲情 B. 中国佛教注重行孝尽忠
C. 佛教思想传播中产生分歧 D. 佛教吸收了本土思想文化
2020年初新冠疫情突然袭来,曾提出“三年化疫”的古代医学著作《黄帝内经》备受重视。《黄帝内经》这部经典(  )
A. 作者是“医圣”张仲景 B. 书中提到了麻醉药麻沸散
C. 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D. 是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唐末五代,中央集权大为削弱,为扭转这一局面,宋初采取的重要措施是(  )
A. 设参知政事 B. 设枢密院 C. 设三司使 D. 文官任知州
有学者认为:“宋朝被认为是世界最早的海上帝国,商业革命、交通革命、农业革命、都市革命共同构成了其灿烂的文明。”这种“灿烂文明”表现在(  )
①“市”已突破空间上的限制
②出现了灌溉工具风力水车
③指南鱼应用于海上方向测定
④商业活动不再受政府监管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武侠小说《天龙八部》以我国历史上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为背景,契丹人萧峰是剧中主要人物之一。在10世纪初,统一契丹各部的首领是(  )
A. 耶律阿保机 B. 赵匡胤 C. 元昊 D. 完颜阿骨打
辽与西夏分别是契丹与党项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两者的相似之处是(  )
A. 两族均源出秦汉时期的东胡 B. 创立政权在宋朝建立之后
C. 仿汉字结构创制本民族文字 D. 均曾与北宋结为兄弟之国
“它是蒙元统治者在行政区划和政治制度方面留给后世的一份重要遗产,引起了 13、14世纪中央与地方权力结构的较大变动。”材料评价的是(  )
A. 郡国并行制 B. 节度使制 C. 行省制度 D. 内阁制
元朝时期,对于吐蕃地区直接进行管理的机构是(  )
A. 中书省 B. 行省 C. 北庭都元帅府 D. 宣政院
2008年9月,将“神七”成功送入太空用的火箭是长征2号F火箭,现在的火箭与中国早期“火箭”虽然相去甚远,但原理却是一样的。如果你要查找火箭作为火药武器最早记录。应该翻阅(  )
A. 《石氏星表》 B. 《授时历》 C. 《唐书》 D. 《本草纲目》
艺术是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下列画作中能够充分反映宋代商品经济发展情况的是(  )
A. 《洛神赋图》 B. 《清明上河图》
C. 《送子天王图》 D. 《女史箴图》
宋朝是一个文化开放的时代,涌现出大量的才子、才女,他们在地域分布上都呈现出“东南最盛,京师其次,蜀地第三,其他地区则相当稀疏”的特点。这表明(  )
A. 宋代才女与才子艺术成就相当 B. 宋代女子与男子社会地位相同
C. 文化盛衰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D. “重文抑武”促使社会文风兴盛
宋元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日益繁荣。适应市民阶层精神需求,中国古代戏曲艺术成熟,其标志是(  )
A. 词 B. 散曲 C. 元杂剧 D. 说书与话本
“辽国号的意思是镔铁,显示它们的坚硬,但镔铁也会锈坏,只有金永不变质,我们国家就称大金吧。”你认为说这段话的人物最有可能是(  )
A. 耶律阿保机 B. 阿骨打 C. 元昊 D. 赵构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0.0分)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如图:
材料二:2000多年前,亚欧大陆上勤劳勇敢的人民,探索出多条连接亚欧非几大文明的贸易和人文交流通路,后人将其统称为“丝绸之路”……是促进沿线各国繁荣发展的重要纽带,是东西方交流合作的象征。
--《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
(1) 从史料角度看,如图属于哪一类型的史料?说明当时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什么新现象?
(2) “丝绸之路”最早开通于哪个朝代?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丝绸之路”的主要作用。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禹传子,“公天下”变为“家天下”
材料二:秦始皇举行的一次庆功宴上对群臣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诸侯”。
--《史记》材料三:愿陛下令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于是上从其计。
--《史记》材料四:
张骞通西域路线图
材料五: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从产生之日起,其组织机构就具有多民族、大一统的性质,其职能就具有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
(1) 材料一说明我国古代政治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 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秦始皇认为春秋战国以来,天下战争不断的根源在于西周实行了什么制度?基于以上认识,秦始皇在地方推行什么制度来管理国家?
(3) 汉初分封的诸侯王国后来的发展对中央造成什么影响?根据材料三说一说汉武帝继位后采取什么措施消除这一影响?“上从其计”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4) 依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汉朝西域主要是指我国今天什么地区?请写出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的机构名称。该机构的设置说明了什么?
(5) 根据材料五概括中央集权制度在古代有何作用?
改革与历史的发展相始终,散发着浓郁的时代气息,以其独特的方式推动着社会的进步。
材料一:“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民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战国策 秦策三》材料二:北魏孝文帝改革是相对落后的鲜卑族学习中原汉族,以谋求进步的一场少数民族汉化改革。在政治上,改革依照已有官制传统,将官员按一定标准分为九品,每品又分正、从两种,从品为北魏之首创。在经济上,将土地按功能分为桑田、露田两种。……同时在授还土地时对鳏寡孤独还给予适当的照顾。为了便于学习汉族,拉近与汉族世家大族的关系,孝文帝下令“拓跋”改姓“元”;“独孤”改姓“刘”等。孝文帝还曾言:“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摘编自胡明泽《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成就与问题剖析》材料三:熙宁、元丰(宋神宗的年号)之间,中外府库,无不充衍,小邑所积钱米,亦不减二十万。……
——(元)脱脱等撰《宋史》卷三百二十八《安焘传》(宋神宗熙宁六年冬十月)时在京诸军出戍还营,教阅多废忘。上初置内教场,训练有法,旬一御便殿,程其能否而劝沮之,人人奋励。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1) 据材料一回答这是什么改革?主要措施有哪些?
(2) 根据材料二,概括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改革的实质是什么?
(3) 从材料三看王安石变法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4) 综上所述,你从三次改革的成效中得到哪些启示。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我国的文化遗存的主要特点是源远流长,多元一体,故选C项;
AB两项不符合事实,排除;
中华文明属于大河文明,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三星堆遗址,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中关于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三星堆遗址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作答。
本题主要考查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三星堆遗址,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三星堆遗址属于考试重点内容,考生平时应加强相关习题的练习,不断总结相关知识点,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
2.【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距今约6000年的半坡居民已进入新石器时代,使用磨制石器,并最早种植了粟,故D正确。
北京人生活在旧石器时代,使用打制石器,从事采集,故排除A。
黄帝是传说中的部落联盟首领,缺少考古证据,故排除B。
河姆渡居民最早种植水稻,故排除C。
故选:D。
本题考查中华文明的起源。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使用磨制石器、最早种植粟”。
本题是中档题,主要通过中华文明的起源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3.【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相传黄帝之后,黄河流域先后出了三个著名的人物叫尧、舜、禹依次成为部落联盟首领,都是通过推选的方式成为部落联盟首领的。尧年老时,征求各部落首领意见,推举品行高尚的舜做他的继承人,由于禹治水成功,深得众望。舜年老后,将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传给了禹,历史上把这种产生首领的办法称为“禅让制”,故C正确。
分封制在西周出现,排除A。
世袭制在夏朝出现,排除B。
科举制在隋唐时期出现,排除D。
故选:C。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关键信息有:舜年老后,将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传给了禹。
本题考查禅让制,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4.【答案】D
【解析】A.与宗法制有关,排除;
B.西周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B项;
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D.根据材料“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占五十三人”和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的对象是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其中王族是主体,D项正确。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西周的分封制,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分封制的准确把握。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西周的分封制,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5.【答案】B
【解析】商鞅变法的经济措施:1.废井田,开阡陌(简单说就是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实行土地私有制);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3.统一度量衡.
商鞅变法的政治措施:1.奖励军功,实行军功爵制;2.废除世卿世禄制,鼓励宗室贵族建立军功;3.改革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4.推行县制.5.定秦律,燔诗书.
AC两项是经济方面的措施;D项科举制,隋唐才开始实施.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商鞅变法主要内容的识记能力,属基础题,难度不大.
6.【答案】C
【解析】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均田制实行的时间是魏晋到唐代中期,故排除;
B.屯田制主要是出现在汉代以后,时间不符,故排除;
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周时期的土地制度是井田制,故正确;
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646年正月(大化年间),孝德天皇公布《改新诏书》,正式宣布实行“班田收授法“即班田制,故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侧重于考查的是井田制。
本题考查的是井田制,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识记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能力。
7.【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成语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兼并战争频繁的场景,故C项正确;
夏朝是我国建立第一个奴隶制的国家,故A项错误;
战国时期,各国经过变法,封建制度确立起来,与材料信息不符,故B项错误;
牛耕和铁农具的推广,标志着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生产力的发展,材料中的成语不能体现,故D项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百家争鸣,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中的成语内涵,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和诸侯争霸的状况分析。
本题考查百家争鸣的背景,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8.【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商鞅的这些措施有利于小家庭的推行,有利于增长人口,增加征发徭役和户口税,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保障了国家的财政收入,B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出宗法制度的瓦解和国家对农民的控制,排除A、C两项;
材料中的措施是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的,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了商鞅变法的内容,考生可结合材料“商鞅变法规定:强制大家庭拆为个体小家庭。秦统一六国后,这一规定推行到全国”进行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商鞅变法的内容,侧重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很好地考查了考生的历史素养。
9.【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实行郡县制,官员由皇帝任命,故题干涉及的现象不可能出现,故正确。
A明朝错误,排除。
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的特点,排除B。
C项理由不充分,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郡县制的相关知识。对郡县制相关知识的正确解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10.【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有无”、“难易”、“长短”、“高下”、“前后”等信息可以看出反映的是道家的辩证法思想,故A项正确。
BCD三项均在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百家争鸣。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材料中关键信息“有无”、“难易”、“长短”、“高下”、“前后”的主旨,并正确把握道家思想主张。
本题考查对道家辩证法思想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的能力。
11.【答案】C
【解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秦朝统一全国后,为加强封建统治,巩固统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政治上: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秦朝统一了文字。①②④在图片中能体现出来;秦朝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③不能选,故选C,排除ABD。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秦朝的政治,解答本题需要掌握秦统一全国之后为了巩固统治而采取的措施。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秦朝的政治,考查学生分析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2.【答案】B
【解析】东汉时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促使东汉走向衰落,正确;东汉时期,豪强地主势力发展,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从而使东汉走向衰落,正确;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地方长官趁机拥兵自重,出现了军阀割据的局面,东汉政权名存实亡,故①②④正确;
③绿林、赤眉起义是西汉末年王莽篡权时发生的农民起义,故③错误。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两汉的灭亡,要求学生结合两汉灭亡的影响因素来分析。
本题考查东汉衰落的原因,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13.【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221年,刘备建立蜀汉,定都成都; 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偏安江南,而北方处于十六国时期; 420-589年,中国南方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都城都在建康,统称为“南朝”。仔细审查①②③分别是蜀、东晋、梁,故C项符合题意。
A、B、D三项与史实不符,均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多民族政权的并立。解答本题,考生需要熟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状况。
本题主要通过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来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
14.【答案】C
【解析】通过材料“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九品中正制的实行是中央加强人才选拔需要而产生的,故C正确;
A操控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材料叙述的是九品中正制,不是科举制和察举制,排除BD。
故选:C。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主要考查九品中正制。
解答本题关键是学生通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主要考查学生基础知识掌握能力和材料信息解读能力。
15.【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均田令,先立户口确定人数,按照人数授给田地,分为露田(种谷物之田)和桑田;受田农民每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要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①②③都符合题意和史实;
以庸代役是唐朝初年的规定,④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孝文帝改革的内容,考生可结合材料“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期的一夫一妇,可以享受和承担的权利和义务有”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孝文帝改革的内容,侧重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很好地考查了考生的历史素养。
16.【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博采众长,诸体兼精,尤其擅长楷、草、行,世称“书圣”,故A正确。
李白被誉为“诗仙”,杜甫被誉为“诗圣”,而不是相反,故B错误。
《齐民要术》主要记载了黄河中下游的农业生产经验,而不是农业工具,故排除C。
中国现存最古老的药物学专著是约成书于东汉的《神农本草经》,故排除D。
故选:A。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科技文化成就。解答本题,考生需要熟知“三国至隋唐时期”中国在科技文化方面的代表性成就。
本题是中档题,主要通过中国古代科技文化成就来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
17.【答案】B
【解析】根据“唐代科举考试没有出身门第的限制,考生可自行报名投考。”可得出广大学子都能参加科考,这扩大了封建王朝的统治基础,故B项正确;
科举并不一定能选拔优秀的官员,排除A;
科举制削弱了士族的特权,排除C;
科举制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D项错误。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科举制,要求学生结合科举制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古代选官制度的特点和影响,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18.【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经济重心南移,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依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唐朝时期国家统一,但是材料不能反映唐朝中期南茶开始北运,因此A项错误在“开始”,故不选A。
B.南北方饮食习惯存在较大差异,故不选B。
C.唐朝安史之乱之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随着经济文化影响力的上升,南方的习俗也被北方人所接受,故C正确。
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是在南宋,与题干时间不符,故不选D。
故选C。
19.【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创建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我国两千多年的政治制度格局;隋朝建立的科举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①符合题意;
隋朝并未推行思想文化专制,②不符合题意;
秦朝修建的大型工程如长城,隋朝开凿的是大运河,③符合题意;
秦朝和隋朝都是二世而亡,④符合题意,综上,B项正确,排除AC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了秦朝和隋朝的政治制度,考生可结合材料“隋朝与秦朝的相似之处”进行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秦朝统一,侧重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很好地考查了考生的历史素养。
20.【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代,我国江东地区出现了曲辕犁。这种犁安装了犁评,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既简便,又轻巧,能适应各种土壤和不同田块的耕作要求。至此,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一直为后世沿用。所以,C为正确答案。
耦犁是汉代推广使用的,仍是直辕犁,故排除A。
耧车是播种工具,翻车是灌溉工具,不合题意,故排除B、D。
故选:C。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唐代”“我国传统耕犁基本定型”。
本题是中档题,主要通过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来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素养。
21.【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安史之乱,要求识记基础史实。
【解答】
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故D正确。
A.该项和题干无关,故排除A。
BC.武则天当政、唐玄宗即位时期唐朝仍然属于强盛时期,故BC排除。
22.【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三省六部制,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②③①结合所学可知,在三省六部制下,中书省承旨草拟政令,交门下省审核,审核通过后交尚书省执行。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三省是中枢机构,而六部是执行机构,故②③①正确。
23.【答案】D
【解析】A.本项的说法是早期的印度佛教的内容,本项错在以偏概全,故排除;
B.本项的说法是本土化以后的佛教的要求,本项也错在以偏概全,故排除;
C.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分歧,故排除;
D.根据“魏晋时期中国佛教僧人出家,还要尊敬父母,忠于国君,僧人也提倡忠君爱国”可知,这是佛教本土化的表现,故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的是儒家思想的演变,侧重于考查的是佛教和儒家思想的融合。
本题考查的是佛教的本土化,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概括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24.【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黄帝内经》作者不明,故A项错误。
麻沸散相传为东汉末年的华佗所发明,与《黄帝内经》无直接关系,故B项错误。
《黄帝内经》从阴阳五行切入,其所提出的理论构成了我国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故C项正确。
现有证据证明我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是《神农本草经》,故D项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医学成就。解答本题需要掌握《黄帝内经》的内容和地位。
25.【答案】D
【解析】宋朝为了扭转唐末5代以来地方分裂割据的局面,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在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调整了地方管理制度。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宋朝加强中央集权,要求学生结合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特点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特点,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26.【答案】C
【解析】①“市”已突破空间上的限制是宋朝时期商业发展的表现;
②出现了灌溉工具风力水车是在明清时期;
③指南鱼应用于海上方向测定是宋朝时期科技发展的表现;
④商业活动不再受政府监管是错误的,不是宋朝时期经济发展的特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古代的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宋朝时期经济和科技发展的表现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宋朝经济发展的特征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27.【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916年,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辽国,故A正确。
B是宋朝建立者,C是西夏建立者,D是金国建立者,均不符合。
故选:A。
本题考查辽与北宋的并立。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在10世纪初”“统一契丹各部的首领”。
本题是基础题,主要通过辽国的建立来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
28.【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辽是契丹所建立,属东胡族系,是鲜卑的一支;西夏是党项族的一支,故A项错误。
北宋建立于960年,辽建国于907年,916年始建年号,早于宋,故B项错误。
辽与西夏均仿汉字结构创制本民族文字,故C项正确。
约为兄弟之国的是宋辽,西夏向宋称臣,故D项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少数民族政权。需要掌握辽与西夏的比较。解题的关键是对辽与西夏的相同点的识记、比较。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少数民族政权。考查对辽与西夏的比较的把握,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比较、运用能力。
29.【答案】C
【解析】A.郡国并行制度是汉朝实行的,材料反映的应该是元朝的政治制度。
B.故事是唐朝时期设立的。
C.元朝在地方上实行的是行省制度,一直为后世所沿用,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D.内阁制度是明朝设置的。与材料中的朝代不符。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元朝的行省制度,要求学生结合元朝行省制度的特点和设置情况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元朝行省制度的内容特征和影响,要求学生有较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30.【答案】D
【解析】吐蕃地区即西藏地区,元朝时期在中央设立宣政院掌管全国佛教事务并对西藏地区直接进行管理,西藏地区从此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管辖,D正确;
元朝时期中书省为中央最高行政机关,直接管辖大都及周边的“腹里地区”,主要包括今天的河北、山西、山东等地,A排除;
元朝时期在地方设立行省,但是西藏地区不在行省之列,B排除;
元朝时期北庭都元帅府负责管辖西域(新疆)地区,C排除。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了行省制,考生可结合材料“元朝时期,对于吐蕃地区直接进行管理的机构是”进行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行省制,侧重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很好地考查了考生的历史素养。
31.【答案】C
【解析】唐末,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因此要查找火箭作为火药武器的最早记录应该翻阅《唐书》。唐代炼丹制药时偶然发明,最早记载见于孙思邈著的《丹经》,称作硫磺伏火法,唐末用于战争,故C正确。
A涉及天文学领域,排除。
B涉及的“立法”,排除B。
D涉及的是医学领域,故排除D。
故选:C。
本题考查四大发明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如果你要查找火箭作为火药武器最早记录。
本题考查火药术演变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32.【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信息“反映宋代商品经济发展情况”,结合所学可知,AD项是东晋顾恺之的绘画作品,排除。
B项是北宋张择端的风俗画,反映了宋代商品经济发展情况,正确。
C项是唐代吴道子的绘画,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绘画艺术。需要掌握《清明上河图》的背景。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反映宋代商品经济发展情况”。
本题考查对《清明上河图》的背景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3.【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涌现出大量的才子、才女,他们在地域分布上都呈现出“东南最盛,京师其次,蜀地第三,其他地区则相当稀疏”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表明文化盛衰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A项材料无法体现宋代才女与才子艺术成就相当;
B项宋代女子与男子社会地位不同;
C项文化盛衰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正确;
D项材料无法体现“重文抑武”促使社会文风兴盛。
故选:C。
本题考查历史文化常识,具体考查文化盛衰与经济发展关系。
本题考查文化盛衰与经济发展关系,重点考查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探讨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注意政治经济文化三者的关系。
34.【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中国古代戏曲艺术成熟的标志是元代的杂剧,元杂剧将多种表演形式结合起来,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角色配合,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C项正确;
ABD均不是戏曲艺术,更不是其成熟标志的体现,均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古代戏曲艺术成熟”。
本题主要通过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来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
35.【答案】B
【解析】A.耶律阿保机建立辽,排除;
B.完颜阿骨打建立金朝,正确;
C.党项族首领元昊建立西夏,排除;
D.北宋灭亡后,康王赵构建立南宋,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依据材料并联系教材可以得出该历史人物是阿骨打。
本题以阿骨打建立金朝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多民族政权的并立的掌握及综合运用能力。
36.【答案】【小题1】史料:实物史料。
新现象: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小题2】朝代:西汉。
作用:促进古代对外贸易发展;成为贯通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沿线各国繁荣发展的重要纽带。
【解析】(1)本题考查史料的类型和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第一小问,依据图示信息,结合史料的分类判断。第二小问,结合铁犁牛耕出现分析青铜牛尊的出现反映的现象。(2)本题考查丝绸之路。第一小问,结合丝绸之路开通的时间解答。第二小问,结合丝绸之路开通的意义分析。
本题考查史料的分类、铁犁牛耕的出现、丝绸之路开通的时间和意义,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37.【答案】【小题1】(1)变化:根据材料“禹传子,‘公天下’变为‘家天下’”可知由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
(2)制度:根据材料“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诸侯”可知秦始皇认为春秋战国以来,天下战争不断的根源在于西周实行了分封制;根据材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秦始皇在地方实行郡县制。
(3)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初分封的诸侯王国后来发动叛乱,威胁中央集权;措施:根据材料“愿陛下令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说明其措施是推恩令;目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其根本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
(4)地区:根据上述材料可以看出,汉朝西域主要是指我国今天的新疆地区;机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府;说明:说明西域地区(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管辖。
(5)作用:依据材料“职能就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促进民族交融、巩固国家统一。
故答案为:
(1)变化:由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
(2)制度:分封制;郡县制。
(3)影响:威胁中央政权;措施:推恩令;目的:加强中央集权。
(4)地区:新疆;机构:西域都护府。说明:西域地区(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管辖或新疆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5)作用:有利于促进民族交融、巩固国家统一。
【小题2】
【小题3】
【小题4】
【小题5】
【解析】(1)本题考查夏商的政治制度。主要考查世袭制。
(2)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主要考查分封制走向郡县制。
(3)本题考查西汉的政治制度。主要考查西汉王国问题及其解决。
(4)本题考查西汉地方行政制度。主要考查西汉对新疆地区的管辖。
(5)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主要考查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作用。
解答本题关键是学生通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主要考查学生基础知识掌握能力和材料信息解读能力。
38.【答案】【小题1】改革:商鞅变法;措施:统一度量衡、废除井田制、奖励耕战等。
【小题2】内容:进行官制改革;推行均田制;改汉姓;讲汉话。
实质:汉化(或封建化)。
【小题3】成效: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增强了军队战斗力。
【小题4】启示:改革应当顺应历史的潮流;改革能推动社会进步。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改革。第一问结合“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等信息分析;第二问结合“改革依照已有官制传统,将官员按一定标准分为九品”等信息概括;第三问结合“中外府库,无不充衍”“上初置内教场,训练有法”等信息总结;第四问结合材料三次改革的成效归纳。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侧重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很好地考查了考生的历史素养。
第2页,共3页
第1页,共3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