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孔雀东南飞并序
一、诵读全诗,感受诗韵
诵读提示:
《孔雀东南飞》是一首五言诗,其节拍为三拍。如“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押韵除个别单句如“府吏长跪告”外,一般也是隔句入韵(偶句入韵)。请根据这一提示,自行划分朗读节奏,并标出韵脚,诵读全诗。
(说明:此处不再出示全文的划分。)
二、语言积累,梳理探究
1.偏义复词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思考一下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①奉事循公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昼夜勤作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我有亲父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我有亲父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逼迫兼弟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其日牛马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共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婆婆 ②劳作 ③哥哥 ④母亲 ⑤哥哥 ⑥指马(因为牛不会嘶叫)
共同点:这些词语的意思都偏在其中的一个字上,另一个字只起到衬托的作用。
点拨 两个意义相关 如“公”和“姥” 或相反 如“作”和“息” 的语素组合成一个词,在特定语境中,实际只取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另一个语素只起陪衬音节的作用,这类词叫偏义复词。
(2)根据偏义复词的特点,判断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词义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B.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C.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D.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答案 C
解析 偏义复词必须联系语境推断。A项出入:本义指出去和进来,在语境中偏取“入”义,指刘邦入关后严加防守,不让“他盗”进关。B项作息:本义指劳作与歇息,在语境中偏取“作”义。C项婚姻:在古代,女方的父亲为“婚”,男方的父亲为“姻”,夫妇双方的父母互称作“婚姻”,统称为亲家。D项存亡:本来指生存与衰亡,在语境中与“危急”对应,偏取“亡”义,用以强调蜀汉所面临的艰难形势。A、B、D三项都属偏义复词,C项没有这种用法。
点拨 判定是否为偏义复词的方法:一要弄清两个语素的构成方式——意义上相近或相对,二要结合语境加以揣摩、判断。如“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中的“车骑”,结合下句则可知偏在“车”义。偏义复词具有临时、动态、借用的性质,一定要借助语境判断。
2.“相”“见”的特殊用法
(1)说出下列句子中加点“相”“见”的意义
①相见常日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及时相遣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会不相从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儿已薄禄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君既若见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怅然遥相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府吏见丁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渐见愁煎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互相 ②偏指“我”意 ③偏指“你”意 ④相貌 ⑤偏指“我”意 ⑥偏指“他”意 ⑦偏指“我”意 ⑧被
点拨 “相”“见”的特殊用法表现在:用在动词前,偏指动作的承受方,“相”可偏指“你”“我”“他” 可根据语境灵活掌握 ;“见”一般偏指“自己”“我”。不过,这种特殊用法极易与表“互相”之义的“相”和表被动的“见”混淆,因为它们都用在动词前。不过,当翻译觉得不顺时,稍联系上下文,还是能够区别出来的。
(2)迁移理解
①不耻相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若望仆不相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乞见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信而见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甫(申甫)数以其术干诸公卿,常不见听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互相 ②偏指“你”意 ③表承受方,我 ④表被动 ⑤表被动
三、分析结构,画出导图
3.诗歌开头的“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有什么作用?结尾写二人化为鸳鸯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借鸟起兴,以孔雀失偶比喻夫妻离散,并用来兴起刘兰芝、焦仲卿彼此的顾恋之情,这是我国古代民歌的传统手法。以孔雀失偶、徘徊反顾为全篇定下深沉悲哀的基调,形成一种笼罩全篇的悲剧气氛,起着提纲挈领、暗示全篇的作用。
(2)结尾写二人化为鸳鸯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用鸳鸯飞鸣寄托人们追求恋爱自由、生活幸福的强烈愿望。以鸳鸯照应开头的孔雀,以一鸟独飞开始,以双鸟和鸣结束,使首尾呼应,结构更加严谨,诗意更加浓郁。
4.《孔雀东南飞》这首诗的许多地方注意了前后照应,使得故事情节的发展显得真实自然,整首诗的结构也显得非常紧凑。诗中哪些地方是前后照应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故事一开头兰芝向仲卿自陈时说“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她被遣回娘家,刘母大感震惊,说道:“十三教汝织,十四能裁衣……”
这样不避重复地再次用一串铺排句,既与前面相呼应,又表明此前兰芝所言非虚,也再次强调了兰芝的无辜与委屈。
后文在兰芝做嫁衣时写道:“左手持刀尺,右手执绫罗。朝成绣夹裙,晚成单罗衫。”这几句突出了她的心灵手巧,照应了“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
(2)故事开头仲卿向焦母求情时,焦母说:“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结尾处仲卿自尽前拜别焦母时,焦母说道:“东家有贤女,窈窕艳城郭,阿母为汝求,便复在旦夕。”前后照应。
(3)兰芝离开焦家时,本文不厌其烦且用充满赞叹的口气描绘她的装扮、容颜、体态,这为下文兰芝回到娘家后,官宦人家纷纷来求亲做了铺垫。
(4)仲卿送兰芝回家,两人作别时,兰芝说:“君当作磐石……磐石无转移。”后来仲卿误以为兰芝攀高枝时重提誓言,说:“磐石方且厚……便作旦夕间。”前后照应。
5.“夫妻誓别”这一情节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再次强调刘兰芝和焦仲卿感情上的互相理解、互相眷念,他们的分别不是己愿,而是被迫,为后面写他们的殉情奠定基石。②表明了他们对爱情的忠贞,为下文的刘兄逼嫁、兰芝以死践盟等情节埋下了伏笔。
6.在诵读全诗的基础上,根据结构导图的提示,把体现核心故事情节的四字短语填入图中空缺处。
答案 ①焦母怒遣 ②仲卿送行 ③阿兄逼婚 ④兰芝迎夫 ⑤双双殉情
四、把握形象,分析悲剧
7.刘兰芝离开焦家时为什么精心打扮一番?她为什么不在焦母面前掉眼泪,而在小姑子面前才“泪落连珠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刘兰芝一大早就起来,开始梳妆打扮,揣摩其中原因:一方面,她是要把自己最美好的形象展现给焦仲卿,让他记住自己,如同他们婚姻生活的一个纪念;另一方面,她不愿意向焦母示弱,精心打扮自己,似乎在向焦母表明她始终不认为自己有什么过错。诗里写她打扮时“事事四五通”,多少透露了她内心情绪的杂乱。
(2)刘兰芝向焦母辞别时没有流眼泪,而是不卑不亢地说了一番合乎事实且略带不满的话,面对小姑子才泪流涟涟,这表现出她的坚强与理智。
8.兰芝是一位勤劳、善良、美丽的女性,与焦仲卿的感情极为深厚,但遭到了焦母的虐待乃至驱遣,最后与仲卿双双殉情。焦母驱遣兰芝的真实原因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兰芝被驱遣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①兰芝没有遵从封建礼教的妇德要求,“本自无教训”,“举动自专由”,虽然温顺、能干,但骨子里倔强,因而为焦母所不容。
②兰芝多年不育,焦母为传宗接代考虑,找借口驱遣兰芝。
③焦、刘两家贵贱悬殊、门第不对等,焦母见异思迁,为娶进“罗敷”而逼走兰芝。
④焦母无法理解也不能容忍仲卿与兰芝间真挚热烈的爱情。《大戴礼记·本命》中记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焦母逼迫驱遣刘兰芝用的是第一条。《礼记·内则》中还规定:“子甚宜其妻,父母不说(悦),出。”焦母压制焦仲卿用的就是这一条。
9.根据课文内容,填出下表中的空缺部分。
文中句子 形象特点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 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三日断五匹。 ①
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②
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 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 ③
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 ④
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 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 ⑤
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 ⑥
总结:⑦
答案 ①勤劳能干 ②不卑不亢,很有教养 ③对爱情专一 ④善良、友爱 ⑤有礼有节,举止得体 ⑥外柔内刚,自有主见 ⑦刘兰芝是一个聪明、善良、勤劳、重感情、忠于爱情的人。面对封建家长制的专横和凶残,她无所畏惧。她是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光辉的女性形象之一。
五、分析手法,赏析语言
10.铺陈排比是古代诗歌中常用的手法之一。请结合本文中的典型例子,分析其主要类型和作用,完成下表。
举例 类型 作用
答案
举例 类型 作用
“十三能织素……十六诵诗书” 纵向铺陈 突出女主人公的多才多艺,有良好的家庭教养和文化素养。
“新妇起严妆……精妙世无双” 横向铺陈 从足至头、腰、耳、指、口、步等,用一连串的夸饰语言,铺陈主人公的美,意在表现她的从容镇定,也表现了她内心的矛盾和痛苦。
“青雀白鹄舫……郁郁登郡门” 横向铺陈 铺陈太守家豪华排场的喜事场面,显示刘兰芝不为富贵所动的节操,也可表现刘兰芝的声名和身价,同时将太守家的喜与焦、刘的悲形成对比。
11.诗歌刻画众多人物的不同身份和性格,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歌刻画众多人物的不同身份和性格,主要运用了个性化的语言描写。
如兰芝:“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一个“故”字,既刻画出了焦母故意挑剔的凶恶,也显示了兰芝洞察世情的聪慧。“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自请遣归,一则不堪焦母虐待,二则深知遣归之势已无法挽回,兰芝也是迫不得已。兰芝辞别:“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有礼有节,举止得体。与仲卿大道分手“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表现对爱情的忠贞。“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预知兄长会逼迫她,心中无比悲凉、焦虑、痛苦。
再如仲卿:“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不仅表现了他和兰芝笃深的感情,也委婉地表示了若休弃兰芝他不再复娶的态度。“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直言不讳,态度明朗。
焦母的蛮横无理,一意孤行,也是闻声如睹:“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恶语威胁。“东家有贤女……阿母为汝求”,好言诱哄。真是软硬兼施。
刘兄性行暴戾,冷酷无情,趋炎附势,见利忘义。“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小人只慕富贵,不顾礼义,可耻嘴脸,跃然纸上。
12.本诗用了不少联绵词和叠音词来表现事物的情状。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诗中用了不少联绵词来表现事物的情状。如“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描绘了兰芝孤苦辛勤的形貌。“东家有贤女,窈窕艳城郭”极言姿容之美,衬托兰芝和仲卿的忠贞。“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描写仲卿自缢前心乱如麻、犹疑彷徨的动作神态及心理。诗中还有不少联绵词,如“葳蕤自生光”“婀娜随风转”“踯躅青骢马”“府吏见丁宁”“寡妇起彷徨”等,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音乐性。
②诗中用了不少叠音词来表现事物的情状。如“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纤纤”突出行步姿态的优美、轻盈。“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连用两个叠音词使忧愁伤感、别情依依的神情跃然纸上。“府吏马在前,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这车声衬托了仲卿夫妇烦乱的心绪、绵绵的情思。“媒人下床去,诺诺复尔尔”,媒人的应诺之声在耳,媒人的喜悦之形可见。“晻晻日欲暝,愁思出门啼”,日色无光,情景交融。“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连用两个叠音词突出黄昏后天色渐渐昏暗、渐渐夜深人静,绝命时多么寂寞凄凉!从以上例句中可以看出,叠音词除了用来描绘动作、形貌之外,还可用来模拟声音,渲染气氛。
1.作品简介
《孔雀东南飞》是中国汉乐府民歌中最长的一首叙事诗,最早见于南朝陈徐陵编的《玉台新咏》,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徐陵(507—583),字孝穆,今山东郯城人。南朝陈文学家。曾编选《玉台新咏》十卷。
2.了解背景
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中”。当时,儒家的伦理纲常占据统治地位,并发展到了相当完备严密的程度,在婚姻制度方面有“天下无不是之父母”“七出”等清规戒律。本篇所涉及的问题很深、很广,揭示了封建礼教对社会各阶层的渗透,突出地暴露了封建家长制的罪恶。在本篇中,焦母、刘兄是封建礼教的体现者,直接制造了刘兰芝与焦仲卿的婚姻悲剧。当时的人为此事感伤,从而作了此诗。
3.文学常识——乐府
乐府原为汉武帝刘彻设置的一个官署,即掌管音乐的官府。它的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和训练乐工。这个官署相当庞大,成帝时“女乐近千人”。后来,把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歌词也称“乐府”或“乐府诗”,它代表着西汉诗歌的最高成就,成为继《诗经》《楚辞》后而起的一种新诗体。其作品最大的特点是叙事性强。历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乐府诗的范围逐渐扩大,一些虽未合乐而袭用古乐府旧题或模仿乐府体裁的作品,也统称为“乐府”。“乐府双璧”指南朝民歌《孔雀东南飞》和北朝民歌《木兰诗》。
4.名家评点
(1)质而不俚,乱而能整,叙事如画,叙情如诉,长篇之圣也!——明·王世贞《艺苑卮言》
(2)五言之瞻,极于《焦仲卿妻》,杂言之瞻,极于《木兰》。——明·胡应麟《诗薮》
(3)此古今第一大篇,亦第一绝作,如对大羹玄酒,又如临宗庙百官,叙事敷词,俱臻神品。可以怨、可以兴、可以群、可以观,诸美俱备。最妙处出绣腰襦、别小姑、媒人议婚、太守迎妇,偏于闲处着色,《北征》《山果》《晚妆》数段,正祖此篇。篇中有详有略,总非可以常法求也。高古朴淡,亦复天娇离奇。——明·李因笃《汉诗音注》卷七
(4)共一千七百八十五字,古今第一首长诗也。淋淋漓漓,反反复复,杂述十数人口中语,而各肖其声音面目,岂非化工之笔!……长篇诗若平平叙去,恐无色泽,中间须点染华缛,五色陆离,使读者心目俱炫。如篇中新妇出门时“妾有绣腰襦”一段,太守择日后“青雀白鹄舫”一段是也。……作诗贵剪裁,入手若叙两家家世,末段若叙两家如何悲恸,岂不冗漫拖沓,故竟以一二语了之。极长诗中有剪裁也。……别小姑一段,悲怆之中,复极温厚。风人之旨,固应尔耳。——清·沈德潜《古诗源》卷四
(5)古来长诗,此为第一,而读去不觉其长者,结构严密也。男家无公,乃云公母;女家无父,乃云父母。共事二三年,而云新妇初来,姑始扶床;今被驱遣,姑如我长。府吏小役,而方仕宦于台阁。皆是诗人故露渗露处,勿泥可也。——清·张玉谷《古诗赏析》卷七
1.通假字
句子 通假字
蒲苇纫如丝 “纫”同“韧”,坚韧
箱帘六七十 “帘”同“奁”,女子梳妆用的镜匣
摧藏马悲哀 “藏”同“脏”,脏腑
2.古今异义词
词语 例句 解析
可怜 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 古义:可爱。 今义:值得怜悯;怜悯;(数量少或质量坏到)不值得一提。
千万 念与世间辞,千万不复全 古义:无论如何。 今义:务必(表示恳切叮咛)。
来信 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 古义:派来的使者,这里指媒人。 今义:寄信来或送信来;寄来或送来的信件。
处分 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 古义:处理、处置。 今义:对违法乱纪的人按情节轻重做出处罚决定。
自由 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 古义:自作主张。 今义:不受拘束,不受限制;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随自己意志活动的权利。
便利 视历复开书,便利此月内 古义:适合。 今义:使用或行动起来不感觉困难;容易达到目的。
教训 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 古义:教养。 今义:教育训诫;从错误或失败中取得的知识。
逢迎 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 古义:迎接。 今义:说话和做事故意迎合别人的心意(含贬义)。
共事 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 古义:在一起过日子。 今义:在一起工作。
宦官 说有兰家女,承籍有宦官 古义:做官的人。 今义:太监。
多谢 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古义:多多告知。 今义:客套话,表示感谢。
纷纭 新妇谓府吏:“勿复重纷纭。” 古义:麻烦。 今义:(言论、事情等)多而杂乱。
交通 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古义:交错在一起。 今义:原是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统称,现仅指运输事业。
3.一词多义
词语 例句 释义项(或用法)
适 适得府君书 副词,刚才
处分适兄意 动词,顺从、依照
始适还家门 动词,出嫁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动词,到……去
从上观之适与地平 副词,恰好
谢 阿母谢媒人 动词,谢绝
谢家来贵门 动词,辞别
多谢后世人 动词,告诉,告知
乃令张良留谢 动词,辞谢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动词,道谢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动词,道歉
及花之既谢 动词,凋谢
4.词类活用
词语 例句 解析
东南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名词作状语,向东南
手巾 阿女默无声,手巾掩口啼 名词作状语,用手巾
宦 仕宦于台阁 名词作动词,做官
全 念与世间辞,千万不复全 形容词作动词,保全
煎 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 使动用法,使……像受着煎熬一般
荣 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 使动用法,使……荣耀
5.重点虚词
词语 例句 释义项(或用法)
为 为仲卿母所遣 介词,被
十七为君妇 动词,做,作为,成为
为诗云尔 动词,作,写
君家妇难为 动词,做
阿母为汝求 介词,替,给
始尔未为久 动词,算,算作
慎勿为妇死 介词,为了
6.文化常识
(1)古代纪时法
我国古代纪时法主要有两种:
①天色纪时法。古人最初是根据天色的变化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它们的名称是: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yú)中、日中、日昳(dié)、晡(bū)时、日入、黄昏、人定。
②地支纪时法。以十二地支来表示一昼夜十二时辰的变化。天色法与地支法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两种纪时方法。天色纪时、地支纪时与序数纪时对应关系见附表。
天色纪时 夜半 鸡鸣 平旦 日出 食时 隅中
地支纪时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序数纪时 23~1点 1~3点 3~5点 5~7点 7~9点 9~11点
天色纪时 日中 日昳 晡时 日入 黄昏 人定
地支纪时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序数纪时 11~13点 13~15点 15~17点 17~19点 19~21点 21~23点
五更 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称五夜。
夜间时辰 五更 五鼓 五夜 现代时间
黄昏 一更 一鼓 甲夜 19~21点
人定 二更 二鼓 乙夜 21~23点
夜半 三更 三鼓 丙夜 23~1点
鸡鸣 四更 四鼓 丁夜 1~3点
平旦 五更 五鼓 戊夜 3~5点
(2)古代历法常识
初阳 约在农历十一月,冬至以后、立春以前的一段时间。此时阳气初动,故称“初阳”。《孔雀东南飞并序》:“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
初七 指农历七月七日,旧时妇女在这天晚上祭织女以乞巧。传说为牛郎织女聚会之夜。《孔雀东南飞并序》:“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
下九 古人以农历每月的二十九为上九,初九为中九,十九为下九。古代每月十九日,妇女常置酒欢聚,嬉戏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