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 学段一3.2《蜀相》 学案(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 学段一3.2《蜀相》 学案(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2-08 10:20: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3课 (2)蜀相
一、诵读全诗,感受诗韵
1.诵读课文,用“/”划分朗读节奏,并用“ ”标出这首诗的韵脚。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答案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诵读提示:
(1)七律句式的节拍有两种划分方式:二二二一,二二一二。诵读时每个节拍的后一字,遇平声可适当延长,遇仄声宜作停顿,诵读起来才会有抑扬顿挫的韵律。
(2)律诗中的对仗有的对得工整,有的半对半不对。仔细分析此诗对仗的特点,会有助于记诵。
二、把握内容,把握情感
2.下面是这首诗的结构思维导图,请将图中空缺处填写完整。
答案 ①瞻蜀相祠 ②渲染冷落荒凉 ③慨叹壮志未酬
3.《蜀相》一诗中最能表现出诗人感情的是哪些诗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这两句高度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既生动地表达出诸葛武侯的雄才大略、报国苦衷和生平业绩,也生动地表现出他忠贞不渝、坚忍不拔的精神品格。同时这两句郑重地道出诗人景仰诸葛武侯的缘由。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景仰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心情。这两句在叙事中抒情,写得情真意挚,非常感人。
4.尾联中的“英雄”是指怎样的英雄?其中是否包括杜甫自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尾联中的“英雄”是指失败的英雄,这句诗写出了历史上一切事业未竟的英雄人物对诸葛亮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和共鸣。这英雄也包括杜甫自己。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的诗人。杜甫是想做宰相的,本怀着“致君尧舜上”(让帝王成为像尧舜一样圣明的君主)的政治抱负,却始终没有机会。远大的理想和根深蒂固的价值取向都无可奈何地落空了。他在政治上始终一事无成,但即便如此,他依然忧念国事,挂怀天下,所以他的内心是非常痛苦的。为此,我们可以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两句诗,寄托了“致君尧舜上”的理想难以实现的悲哀,是用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和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之情熔铸而成的千古名句。
三、分析诗体,赏析语言
5.《蜀道难》和《蜀相》的诗体有何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蜀道难》是杂言古体诗,格律不拘,句式灵活多变,语言奔放恣肆。这首诗是七言歌行,句式以七言为主,又掺杂以四言、五言、九言等,短者仅三字,长者达十一字,长短不等,错落交接。再从语言来看,既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匀称整饬,也有“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的散漫舒展;既有“枯松倒挂倚绝壁”之精练凝重,也有“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之流畅轻快。
(2)《蜀相》是七言律诗,结构严整,法度森然,对仗工整精巧。如诗歌的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和颈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不但字数、结构、意义等都符合对仗的要求,而且平仄也形成相对的形式,完全体现出了古代诗歌中律诗对仗的工对之美。
6.赏析语言
(1)“丞相祠堂何处寻”中的“寻”字用得好,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寻”字表明杜甫此行不是漫不经心的信步由之,而是专程拜访;“寻”字为下面的诗句张本叙事,引出下面对蜀相祠堂的描写,表现出杜甫对诸葛亮强烈的敬仰之情和对自己报国之志的感慨。
(2)颔联的诗眼是什么?试分析其表达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眼是“自”“空”,颔联表现的是幽静的春景衬托出的庄严肃穆的气氛。“碧草映阶,黄鹂隔叶”,本是一种赏心悦目的景象,然而一用“自”“空”两字修饰,所含之情就大为转折: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呢?隔叶的黄鹂叫得那么动听,可有谁听呢?由此便使人自然生出“感悟怀人”之意。
7.简要分析“长使英雄泪满襟”中“长”字的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方面表现诸葛亮的精神对后人影响深远;另一方面表现了诗人怀古伤今的深沉叹惋和感伤。
1.了解背景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杜甫避乱于成都的次年春天。这时的情况,从杜甫个人的处境来看,政治上很不得志。“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生活上的艰难困苦,更不必说。从当时的社会现实来看,“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史思明再次攻陷了东都洛阳,自立为大燕皇帝,大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人民大量伤亡,生产遭到破坏,尤其严重的是唐肃宗昏庸,信任宦官,猜忌功臣。在这种情况下,杜甫的心情自然是很苦闷的。所以当他来到武侯祠时,缅怀诸葛亮的为人,特别是他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以及刘备和诸葛亮君臣之间那种鱼水相得的关系,不禁百感交集,心潮翻滚,以至泪流满襟,因而写下了这首诗。
2.文学常识——律诗
近体诗又名今体诗,为唐代新兴的诗体,因与古体有别而得名。近体诗分为绝句、律诗两种,四句为绝句,八句为律诗。
律诗是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正式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律诗格律严密,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有四联(即八句),每句五个字的是五言律诗,简称“五律”,每句七个字的是七言律诗,简称“七律”。律诗的第一、二句称为“首联”,三、四句称为“颔联”,五、六句称为“颈联”,七、八句称为“尾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第二、四、六、八句最后的一个字必须同韵。
3.名家评点
(1)三、四止咏武侯庙,而托意在其中。董益曰:次联只用一“自”字与“空”字,有无限感怆之意。吴山民曰:次句纪地。三、四纪祠之冷落,“天下计”见其雄略,“老臣心”见其苦衷。结语逗漏宋人议论。——《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2)三、四,碧草春色,黄鹂好音,入一“自”字、“空”字,便凄清之极。……第七句“未”字、“先”字妙,竟似后曾恢复而老臣未及身见之者,体其心而为言也。当日有未了之事,在今日长留一未了之计、未了之心。——《杜诗解》
(3)“天下计”,见匡时雄略;“老臣心”,见报国苦衷。有此二句之沉挚悲壮,结作痛心酸鼻语,方有精神。宋宗简公归殁时诵此二语,千载英雄有同感也。——《杜诗详注》
(4)老杜入蜀,于孔明三致意焉,其志有在也。诗意豪迈哀顿,具有无数层折,后来匹此,惟李商隐《筹笔驿》耳。世人论此二诗,互有短长,或不置轩轾,其实非有定见。今略而言之,此为谒祠之作,前半用笔甚淡,五六写出孔明身份,七、八转折而下,当时后世,悲感并到,正意注重后半。李诗因地兴感,故将孔明威灵撮入十四字中,写得十分满足,接笔一转,几将气焰扫尽,五、六两层折笔,末仍收归本事,非有神力者不能。二诗局阵各异,工力悉敌,悠悠耳食之论,未足与议也。——《唐宋诗醇》
(5)只下“何处”二字,已见祠宇荒芜。“三顾”至尾,沉雄檃括,抱负自见。
——《网师园唐诗笺》
(6)五、六实拈,句法如兼金铸成,其贴切武侯,亦如熔金浑化……后来武侯庙诗,名作林立,然必枚举一事为句。始信此诗统体浑成,尽空作者。——《读杜心解》
(7)陈德公曰:五、六稳尽,结亦洒然。评:三、四写祠堂物色,只着“自”“空”二句眼于中,便已悲凉欲绝,而肃穆深沈之象,更与荒芜零落者不同。——《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