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段四 素养形成训练——一课双练
第1课 (1)氓
Ⅰ 语言素养专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阅读《诗经》,是经年已久的爱好,且阅读的热情并不随时光流逝而消退。阅读的理由很简单,我——一个生活在现代的小女人,从少女时就有轻轻的怀想,渴慕做一名布衣乌鬓的古代女子,在打湿了花朵与衣襟的月色下,安静而忧伤地等候可以带给自己幸福的良人。每当那些神秘而优美的诗名顺流而下,御风而来,我的心幕上便恍若上演着尘封已久的往事。
那是一场轻快且世俗的爱恋,在关关雎鸠的应和中,美丽的女子不再漫步云端,她美目四盼,唇边带笑,长发飞扬,裙裾飘飘,于清风流水中驾一叶扁舟,采几束荇菜,女子灵动的指尖流淌着醉人的光阴。当夏日淡黄的荇菜花堆满船舱,女子的笑容吸引着斯人。一低头,便可听见心灵深处悠远的回响,那是斯人在叹唱:“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此时,他尚不知在日后绵长的思念中,女子的倩影是如何一点点蚕食他的睡眠,更不知当他寤寐思服、辗转反侧之时,星夜中另一颗因爱而纤弱的心,也彻夜难安。
1.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您的话真怪。”她鄙夷不屑地——他有这样的感觉——微笑着说。
B.“今天下午又要考试了,——快看,那边发生了一场车祸!”赵明明喊道。
C.他学历高、业务能力强、精力旺盛——是最好的班主任人选。
D.红砖罐头的盖子——那一扇铁门一推开,就好像鸡鸭一般地无秩序地冲出一大群没有锁链的奴隶。
2.文中画横线句“女子的笑容吸引着斯人”表达直白,缺乏想象力,请加以修改。要求:运用比喻手法,形象生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女子的倩影是如何一点点蚕食他的睡眠”一句中,运用“蚕食”这个词语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诗经》中有一句话常被引用:“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意思是人们多有善始,却少有善终,做人、做事有好的起步并不难,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般说来,事情在接近成功的时候往往容易失败,如果是这样,则殊为可惜。事情快要完成时,人们经过此前的种种努力,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成功在望,骄傲情绪也往往容易滋生。事情进行到最后时,往往积聚了更多的矛盾与困难,“末路之难”是必然的,③_______________,不难发现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与警示。
5.下面是以《氓》为例说明《诗经》表现手法的一个图示(思维导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不超过100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课前导语,可以集中注意力,可以激发兴趣、启迪思维。请仿照示例,为《氓》写一则课前导语。要求:①涉及作品内容及作者;②运用一种修辞手法;③导入自然,有感情;④50~80字。
示例 《沁园春·长沙》:他是领袖,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共和国的缔造者;他更是诗人,他用平平仄仄的枪声写诗,二万五千里是最长的一行。梅花瑞雪,红装素裹,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他就是毛泽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 审美素养专练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木 瓜
《诗经·卫风》
投我以木瓜①,报之以琼琚。②匪报也,永以为好也!③
投我以木桃④,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⑤,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注 ①木瓜:落叶灌木,果似小瓜。古代有以瓜果之类为男女定情的信物的风俗。②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你将木瓜投给我,我将回报你珍贵的佩玉。投,投掷,此作赠送、给予。报,报答。琼琚,佩玉名,古代的饰物。后面的“琼瑶”“琼玖”同此义。③匪报也,永以为好也:并非只是为了回报,而是表示永远相爱。好,爱。④木桃:果名,即楂子,比木瓜小。 ⑤木李:果名,即榠楂,又名木梨。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后世多认为《木瓜》是通过赠答表达深厚情意的诗作。你赠送给我“木瓜”,我回赠给你“琼琚”。回报的东西总比受赠的东西昂贵得多,以此来表达对双方之间情意的珍视,表露对对方的爱慕之情。
B.本诗语句具有极高的重叠复沓程度。且不说每章的后两句一模一样,就是前两句也仅一字之差。这种重章叠句的形式是《诗经》的一大特点,通过一唱三叹的咏唱,使全诗的感情一步一步加深。
C.《木瓜》没有用《诗经》中最典型的四字句“投我木瓜(桃、李),报以琼琚(瑶、玖)。匪以为报,永以为好”,而是有意无意地错杂开,造成了一种跌宕有致的韵味,在歌唱时易于取得声情并茂的效果,体现了《诗经》的文学性与音乐性共存的特点。
D.关于此诗主旨,文学史上的意见极其不同,大致出现了“美齐桓公说”“男女相互赠答说”“朋友相互赠答说”“臣下报上说”“讽卫人以报齐说”“讽刺送礼行贿说”“表达礼尚往来思想说”七种说法,但是关于此诗所运用比兴和托物言志的手法是统一认同的。
2.《木瓜》一诗的内容和劳动的场景结合得很紧密,这可以由投予“我”的东西为证,同时这个“投”字用得也非常精当,请从诗歌鉴赏的角度分析一下这个“投”字使用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3~4题。
有所思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
何用问遗①君,双珠玳瑁簪。
用玉绍缭②之。
闻君有他心,拉杂③摧烧之。
摧烧之,当风扬其灰!
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
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
妃呼狶④!
秋风肃肃晨风飔⑤,东方须臾高⑥知之!
注 ①问遗:赠与。②绍缭:缠绕,装饰。③拉杂:堆集。④妃呼狶:妃,悲;呼狶,歔欷。⑤晨风飔:晨风,雉鸡;飔,思。雉鸡常晨鸣求偶。⑥高:同“皓”,东方发白。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写女子与所思之人天各一方,“乃”字透露出她内心的无奈与失落。
B.“用玉”句写女子精心装饰信物,反映了她对爱情渴慕又犹豫的矛盾心理。
C.“拉杂”“摧烧”“扬”一系列动词,形象地表现了女子在遭遇男子变心后的情感态度。
D.最后两句写女子在阵阵秋风中听到雉鸡的鸣叫,从中可看出她彻夜未眠。
4.本诗中的女主人公与《氓》中的女主人公,在遭遇男子变心之后经历了不同的情感变化,请结合两首诗歌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与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阅读《诗经》,是经年已久的爱好,且阅读的热情并不随时光流逝而消退。阅读的理由很简单,我——一个生活在现代的小女人,从少女时就有轻轻的怀想,渴慕做一名布衣乌鬓的古代女子,在打湿了花朵与衣襟的月色下,安静而忧伤地等候可以带给自己幸福的良人。每当那些神秘而优美的诗名顺流而下,御风而来,我的心幕上便恍若上演着尘封已久的往事。
那是一场轻快且世俗的爱恋,在关关雎鸠的应和中,美丽的女子不再漫步云端,她美目四盼,唇边带笑,长发飞扬,裙裾飘飘,于清风流水中驾一叶扁舟,采几束荇菜,女子灵动的指尖流淌着醉人的光阴。当夏日淡黄的荇菜花堆满船舱,女子的笑容吸引着斯人。一低头,便可听见心灵深处悠远的回响,那是斯人在叹唱:“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此时,他尚不知在日后绵长的思念中,女子的倩影是如何一点点蚕食他的睡眠,更不知当他寤寐思服、辗转反侧之时,星夜中另一颗因爱而纤弱的心,也彻夜难安。
1.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您的话真怪。”她鄙夷不屑地——他有这样的感觉——微笑着说。
B.“今天下午又要考试了,——快看,那边发生了一场车祸!”赵明明喊道。
C.他学历高、业务能力强、精力旺盛——是最好的班主任人选。
D.红砖罐头的盖子——那一扇铁门一推开,就好像鸡鸭一般地无秩序地冲出一大群没有锁链的奴隶。
答案 D
解析 D项与文中的破折号均标示解释说明。A项表示插入语。B项表示话题的转换。C项表示总结上文。
2.文中画横线句“女子的笑容吸引着斯人”表达直白,缺乏想象力,请加以修改。要求:运用比喻手法,形象生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女子的笑容如一朵荷花盛开在斯人的心上。
3.“女子的倩影是如何一点点蚕食他的睡眠”一句中,运用“蚕食”这个词语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蚕食”本义指像蚕吃桑叶那样一点儿一点儿地吃掉,比喻逐步侵占。用在句中,能更形象地写出男子因对女子的思念之情逐步加深而渐渐失眠的情形。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诗经》中有一句话常被引用:“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意思是人们多有善始,却少有善终,做人、做事有好的起步并不难,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般说来,事情在接近成功的时候往往容易失败,如果是这样,则殊为可惜。事情快要完成时,人们经过此前的种种努力,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成功在望,骄傲情绪也往往容易滋生。事情进行到最后时,往往积聚了更多的矛盾与困难,“末路之难”是必然的,③_______________,不难发现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与警示。
答案 (示例)①但很少有能坚持到底的 ②往往容易产生懈怠情绪 ③细细品味《诗经》此言
5.下面是以《氓》为例说明《诗经》表现手法的一个图示(思维导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不超过100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概括为“赋”“比”“兴”。赋就是铺陈,比就是譬喻,兴就是起兴。比如《氓》,讲述女主人公的婚恋过程就是赋,用“桑”比喻容貌就是比,由“桑”想到容貌即是兴。
6.课前导语,可以集中注意力,可以激发兴趣、启迪思维。请仿照示例,为《氓》写一则课前导语。要求:①涉及作品内容及作者;②运用一种修辞手法;③导入自然,有感情;④50~80字。
示例 《沁园春·长沙》:他是领袖,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共和国的缔造者;他更是诗人,他用平平仄仄的枪声写诗,二万五千里是最长的一行。梅花瑞雪,红装素裹,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他就是毛泽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氓》:穿越千年的时空,在《诗经》的芬芳中,我们依稀看到桑树下那个痴情、勤劳、智慧、坚强的女子。她的痴情令人迷醉,她的勤劳令人赞美,她的智慧让人折服,她的坚强让人敬佩。
Ⅱ 审美素养专练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木 瓜
《诗经·卫风》
投我以木瓜①,报之以琼琚。②匪报也,永以为好也!③
投我以木桃④,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⑤,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注 ①木瓜:落叶灌木,果似小瓜。古代有以瓜果之类为男女定情的信物的风俗。②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你将木瓜投给我,我将回报你珍贵的佩玉。投,投掷,此作赠送、给予。报,报答。琼琚,佩玉名,古代的饰物。后面的“琼瑶”“琼玖”同此义。③匪报也,永以为好也:并非只是为了回报,而是表示永远相爱。好,爱。④木桃:果名,即楂子,比木瓜小。 ⑤木李:果名,即榠楂,又名木梨。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后世多认为《木瓜》是通过赠答表达深厚情意的诗作。你赠送给我“木瓜”,我回赠给你“琼琚”。回报的东西总比受赠的东西昂贵得多,以此来表达对双方之间情意的珍视,表露对对方的爱慕之情。
B.本诗语句具有极高的重叠复沓程度。且不说每章的后两句一模一样,就是前两句也仅一字之差。这种重章叠句的形式是《诗经》的一大特点,通过一唱三叹的咏唱,使全诗的感情一步一步加深。
C.《木瓜》没有用《诗经》中最典型的四字句“投我木瓜(桃、李),报以琼琚(瑶、玖)。匪以为报,永以为好”,而是有意无意地错杂开,造成了一种跌宕有致的韵味,在歌唱时易于取得声情并茂的效果,体现了《诗经》的文学性与音乐性共存的特点。
D.关于此诗主旨,文学史上的意见极其不同,大致出现了“美齐桓公说”“男女相互赠答说”“朋友相互赠答说”“臣下报上说”“讽卫人以报齐说”“讽刺送礼行贿说”“表达礼尚往来思想说”七种说法,但是关于此诗所运用比兴和托物言志的手法是统一认同的。
答案 D
解析 “但是关于此诗所运用比兴和托物言志的手法是统一认同的”错,本诗没有运用比兴和托物言志的手法。
2.《木瓜》一诗的内容和劳动的场景结合得很紧密,这可以由投予“我”的东西为证,同时这个“投”字用得也非常精当,请从诗歌鉴赏的角度分析一下这个“投”字使用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投”既是扔,又像是送,像无意扔去,写出了女子赠物时的羞涩心情,显得含蓄生动。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3~4题。
有所思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
何用问遗①君,双珠玳瑁簪。
用玉绍缭②之。
闻君有他心,拉杂③摧烧之。
摧烧之,当风扬其灰!
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
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
妃呼狶④!
秋风肃肃晨风飔⑤,东方须臾高⑥知之!
注 ①问遗:赠与。②绍缭:缠绕,装饰。③拉杂:堆集。④妃呼狶:妃,悲;呼狶,歔欷。⑤晨风飔:晨风,雉鸡;飔,思。雉鸡常晨鸣求偶。⑥高:同“皓”,东方发白。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写女子与所思之人天各一方,“乃”字透露出她内心的无奈与失落。
B.“用玉”句写女子精心装饰信物,反映了她对爱情渴慕又犹豫的矛盾心理。
C.“拉杂”“摧烧”“扬”一系列动词,形象地表现了女子在遭遇男子变心后的情感态度。
D.最后两句写女子在阵阵秋风中听到雉鸡的鸣叫,从中可看出她彻夜未眠。
答案 B
解析 “反映了她对爱情渴慕又犹豫的矛盾心理”错。开头五句写她对远方的情郎心怀真挚热烈的相思爱恋:她所思念的情郎,远在大海的南边。相去万里,用什么信物赠与情郎,方能坚其心而表己意呢?她经过一番精心考究,终于选择了“双珠玳瑁簪”。“玳瑁簪”,即用玳瑁(一种似龟的动物)那花纹美观的甲片精制而成的发簪。“双珠”,谓在发簪两端各悬一颗珍珠。这在当时可谓精美绝伦的佩饰品了。然而女主人公意犹未足,再用美玉把簪子装饰起来,更见美观。单从她对礼品非同寻常的、不厌其烦的层层装饰上,就可测出她那内心积淀的爱慕、相思的浓度和分量了。所以她此时的心中并无“犹豫”。
4.本诗中的女主人公与《氓》中的女主人公,在遭遇男子变心之后经历了不同的情感变化,请结合两首诗歌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有所思》情感变化:由气愤(拉杂、摧烧等动作)到伤感(相思与君绝),最后无奈(彻夜未眠仍未放下)。
(2)《氓》的情感变化:先怨恨(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后悲伤(躬自悼矣),最终释然、决绝(反是不思,亦已焉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