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第一单元 学段四 1.2《离骚(节选)》 一课双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第一单元 学段四 1.2《离骚(节选)》 一课双练(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4.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2-08 10:24: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课 (2)离骚(节选)
Ⅰ 语言素养专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离骚》在诗歌艺术表现手法上有很大开创,其中之一就是比兴手法的发展。比兴手法在《诗经》中还是单纯的触物起兴,(    )。《离骚》是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的一篇高度艺术性的抒情杰作,它确立了中国诗歌史上浪漫主义传统的基石,被后世视为浪漫主义的源头。受楚地巫文化传统的影响,屈原凭借其自由奔放的想象力,以其________的神来之笔,将神话传说中的云龙凤鸟、神女天帝,自然界中的香草佳木与现世人间的坎坷际遇糅合错综在一起,在幻想与现实的________中,创造了一个奇伟瑰丽、迷离缤纷、高远玄邈的艺术世界。
浪漫幻境中的求索既是屈原内心冲突、苦闷的象征,也是他坚贞执着的顽强人格的展现。对国家真挚深沉的爱和对自我高洁人格的坚持,使屈原始终坚守理想,生死以之,最终以死殉志。而由其心血凝成的《离骚》,也因此塑造了一个________的不朽人格,千百年来一直影响着中华民族精神和人格的形成。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绵邈优美的“香草美人”竟然在《离骚》中形成了一个寄寓深远的审美意象群
B.《离骚》则形成了一个寄寓深远,绵邈优美的“香草美人”审美意象群
C.而在《离骚》中则形成了一个寄寓深远,绵邈优美的“香草美人”审美意象群
D.绵邈优美的“香草美人”则在《离骚》中形成了一个寄寓深远的审美意象群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离骚》是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的高度艺术性的一篇抒情杰作,它确立了中国诗歌史上浪漫主义传统的基石,被后世视为浪漫主义的源头。
B.《离骚》是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的一篇高度艺术性的抒情杰作,它奠定了中国诗歌史上浪漫主义传统的基石,被后世视为浪漫主义的源头。
C.《离骚》是一篇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的高度艺术性的抒情杰作,它奠定了中国诗歌史上浪漫主义传统的基石,被后世视为浪漫主义的源头。
D.《离骚》是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的高度艺术性的一篇抒情杰作,它奠定了中国诗歌史上浪漫主义传统的基石,被后世视为浪漫主义的源头。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变幻莫测  浑然一体  千古流芳
B.变幻莫测  水乳交融  光照千古
C.日新月异  天衣无缝  光照千古
D.瞬息万变  天衣无缝  千古绝唱
4.阅读下面的材料,给“楚辞”下定义。(不超过80个字)
以战国时楚国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楚辞代表了楚文化的辉煌成就。楚辞的形成同楚地的歌谣有密切关系,也离不开屈原的创作。现在从《楚辞》等书中还可以看到众多楚地乐曲的名目,如《涉江》《采菱》《劳商》《九歌》等。另一方面,楚辞虽脱胎于楚地歌谣,却已发生了重大变化。屈原的作品,除《九歌》外,《离骚》《招魂》《天问》都是鸿篇巨制。它们显然不适宜歌唱。歌谣总是篇幅短小而语言简朴的,楚辞正是摆脱了歌谣的形式,才能使用繁丽的文辞,容纳复杂的内涵,表现丰富的思想情感。同时,楚地盛行的巫教,也融入了楚辞,使之具有了浓厚的神话色彩。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端午节要到了,学校要求每班准备一期以“纪念屈原、学习屈原、弘扬爱国精神”为主题的黑板报,请结合《离骚》所涉及的内容,为黑板报设置三个板块,并拟出三个小标题。
要求:每个小标题8个字,由两个四字短语构成;三个小标题中必须还有一处使用除对偶以外的修辞格。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将下面几句话重组为一个长单句,要求以“后世仁人志士”开头,可适当增删词语。
①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②《离骚》是屈原创作的不朽诗篇。
③“求索”精神源于《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诗句。
④“求索”精神成为后世仁人志士所信奉和追求的一种精神。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离骚》中,屈原表示即使被肢解也不会改变志向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离骚》中,屈原诉说自己曾因用香蕙作佩带而遭到贬黜,又因为采摘白芷为饰而被加上罪名,但他坚定地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离骚》中,屈原讽刺那些违背自己做人做事的原则,将苟同别人作为法度的人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对古代服饰的“上衣下裳制”有所反映。
Ⅱ 审美素养专练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九歌·国殇(节选)
屈 原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死于国事者叫国殇,本诗是一首取民间“九歌”祭神之意来追悼阵亡将士的祭歌。
B.战士携带宝剑、硬弓出征时就没打算生还,即使受到身首异处的惩罚依然义无反顾。
C.本诗节选部分,前半部分描述刻画战士的形象,后半部分议论抒怀,叙述、描写、抒情和谐交融,脉络清晰。
D.本诗节选部分抒情的方式和《离骚》用“香草美人”托喻不同,而是直抒其情,有阳刚之美。
2.这首诗抒发了哪些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3~4题。
湘 君
屈 原
君不行兮夷犹,蹇谁留兮中洲?美要眇兮宜修,沛吾乘兮桂舟。令沅湘兮无波,使江水兮安流!望夫君兮未来,吹参差兮谁思?
驾飞龙兮北征,邅吾道兮洞庭。薜荔柏兮蕙绸,荪桡兮兰旌。望涔阳兮极浦,横大江兮扬灵。
扬灵兮未极,女婵媛兮为余太息。横流涕兮潺湲,隐思君兮陫侧。桂棹兮兰枻,斫冰兮积雪。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心不同兮媒劳,恩不甚兮轻绝!石濑兮浅浅,飞龙兮翩翩。交不忠兮怨长,期不信兮告余以不闲。
朝骋骛兮江皋,夕弭节兮北渚。鸟次兮屋上,水周兮堂下。
捐余玦兮江中,遗余佩兮澧浦。采芳洲兮杜若,将以遗兮下女。时不可兮再得,聊逍遥兮容与。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节以问句开头,一上来就用心中的怀疑揭出“爱而不见”的事实,为整首诗的抒情做了铺垫。
B.第一节三、四句写湘夫人为了约会精心准备,说明她十分看重这次约会,内心对湘君充满了爱恋。
C.第二节写等不到湘君后湘夫人的行为,将湘夫人四处寻找的行程和内心感受紧密地结合在—起。
D.第三节写湘夫人失望至极之情的宣泄,把一个因爱而不得而退缩的女子的内心世界表露无遗。
4.请找出本诗中写反常现象的诗句,并分析其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5~8题。
屈原塔
苏 轼
自注:在忠州①,原不当有塔于此,意者后人追思,故为作之。
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精魂飘何处,父老空哽咽。
至今沧江上,投饭救饥渴。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
屈原古壮士,就死意甚烈。世俗安得知,眷眷不忍决。
南宾②旧属楚,山上有遗塔。应是奉佛人,恐子就沦灭。
此事虽无凭,此意固已切。古人谁不死,何必较考折。
名声实无穷,富贵亦暂热。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
注 ①忠州:古属楚地,但屈原并未去过那里,生平事迹也与忠州无关。②南宾:隶属于忠州。
5.本诗分三段:前八句写______________,次八句推测屈原塔的来历,末八句_____________。
6.本诗内容涉及我国一个传统节日的习俗。下列与这个节日相关的诗句是(  )
A.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
B.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C.浴兰包粽念忠臣,千古不亡湘水身。
D.乌鹊桥头双扇开,年年一度过河来。
7.诗中代指屈原的一项是(  )
A.楚人 B.奉佛人
C.古人 D.大夫
8.下列使用对比手法强化议论力度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与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离骚》在诗歌艺术表现手法上有很大开创,其中之一就是比兴手法的发展。比兴手法在《诗经》中还是单纯的触物起兴,(    )。《离骚》是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的一篇高度艺术性的抒情杰作,它确立了中国诗歌史上浪漫主义传统的基石,被后世视为浪漫主义的源头。受楚地巫文化传统的影响,屈原凭借其自由奔放的想象力,以其________的神来之笔,将神话传说中的云龙凤鸟、神女天帝,自然界中的香草佳木与现世人间的坎坷际遇糅合错综在一起,在幻想与现实的________中,创造了一个奇伟瑰丽、迷离缤纷、高远玄邈的艺术世界。
浪漫幻境中的求索既是屈原内心冲突、苦闷的象征,也是他坚贞执着的顽强人格的展现。对国家真挚深沉的爱和对自我高洁人格的坚持,使屈原始终坚守理想,生死以之,最终以死殉志。而由其心血凝成的《离骚》,也因此塑造了一个________的不朽人格,千百年来一直影响着中华民族精神和人格的形成。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绵邈优美的“香草美人”竟然在《离骚》中形成了一个寄寓深远的审美意象群
B.《离骚》则形成了一个寄寓深远,绵邈优美的“香草美人”审美意象群
C.而在《离骚》中则形成了一个寄寓深远,绵邈优美的“香草美人”审美意象群
D.绵邈优美的“香草美人”则在《离骚》中形成了一个寄寓深远的审美意象群
答案 C
解析 括号前面谈论的是比兴手法,前一句说“比兴手法在《诗经》中还是单纯的触物起兴”,依据前面和后面的语境,结合选项提供的内容,可知括号内是表达比兴手法在《离骚》中的发展状况。前一句的话题和主语是“比兴手法”,括号内所填句子的主语应和前句保持一致,应是“比兴手法”;且前句中“还是”发展初期,括号内是发展的创新阶段,因此前后应是转折关系。故选C。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离骚》是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的高度艺术性的一篇抒情杰作,它确立了中国诗歌史上浪漫主义传统的基石,被后世视为浪漫主义的源头。
B.《离骚》是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的一篇高度艺术性的抒情杰作,它奠定了中国诗歌史上浪漫主义传统的基石,被后世视为浪漫主义的源头。
C.《离骚》是一篇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的高度艺术性的抒情杰作,它奠定了中国诗歌史上浪漫主义传统的基石,被后世视为浪漫主义的源头。
D.《离骚》是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的高度艺术性的一篇抒情杰作,它奠定了中国诗歌史上浪漫主义传统的基石,被后世视为浪漫主义的源头。
答案 C
解析 画线句语序不当,“一篇”作为数量短语作定语,应放在所有定语的前面,据此排除A、B、D三项。另外,“确立”和“基石”搭配不当,应将“确立”改为“奠定”。故选C。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变幻莫测  浑然一体  千古流芳
B.变幻莫测  水乳交融  光照千古
C.日新月异  天衣无缝  光照千古
D.瞬息万变  天衣无缝  千古绝唱
答案 B
解析 变幻莫测:变化多端,难以揣测。日新月异:每天每月都有新的变化,形容进步、发展很快。瞬息万变:形容极短的时间内变化快而多。浑然一体:融合成为一个整体,不可分割。形容文章绘画,布置匀整,结构谨严。天衣无缝:形容事物(多指诗文、话语等)严密,没有一点儿破绽。水乳交融:像水和乳汁融合在一起,形容关系非常融洽或结合十分紧密。千古流芳:美名永传于后世。光照千古:光辉照耀,具有长远存在的价值。千古绝唱:从来少有的绝妙佳作。
4.阅读下面的材料,给“楚辞”下定义。(不超过80个字)
以战国时楚国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楚辞代表了楚文化的辉煌成就。楚辞的形成同楚地的歌谣有密切关系,也离不开屈原的创作。现在从《楚辞》等书中还可以看到众多楚地乐曲的名目,如《涉江》《采菱》《劳商》《九歌》等。另一方面,楚辞虽脱胎于楚地歌谣,却已发生了重大变化。屈原的作品,除《九歌》外,《离骚》《招魂》《天问》都是鸿篇巨制。它们显然不适宜歌唱。歌谣总是篇幅短小而语言简朴的,楚辞正是摆脱了歌谣的形式,才能使用繁丽的文辞,容纳复杂的内涵,表现丰富的思想情感。同时,楚地盛行的巫教,也融入了楚辞,使之具有了浓厚的神话色彩。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楚辞是一种脱胎于楚地歌谣,经过屈原的创作并以其作品为代表的,以繁丽的文辞容纳复杂的内涵、表现丰富的思想情感,具有浓厚的神话色彩,代表着楚文化辉煌成就的新诗体。
解析 首先,要确定句子主干:楚辞是一种……的新诗体。其次,找出语段中能体现“楚辞”的形成、特点等重要信息的词句。再次,把这些重要信息按照一定的顺序填入主干句中。为避免遗漏重要信息,在填入信息时,可在字数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多地容纳一些信息。如“以繁丽的文辞容纳复杂的内涵”“表现丰富的思想情感”“具有浓厚的神话色彩”“代表着楚文化辉煌成就”等。最后,通读得出的答案,看其有无语序不当、搭配不当、超过规定字数或字数不足等情况。
5.端午节要到了,学校要求每班准备一期以“纪念屈原、学习屈原、弘扬爱国精神”为主题的黑板报,请结合《离骚》所涉及的内容,为黑板报设置三个板块,并拟出三个小标题。
要求:每个小标题8个字,由两个四字短语构成;三个小标题中必须还有一处使用除对偶以外的修辞格。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①忠君爱国,《离骚》明志;②洁身自好,宁为玉碎;③屈子精神,代代相传。
6.将下面几句话重组为一个长单句,要求以“后世仁人志士”开头,可适当增删词语。
①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②《离骚》是屈原创作的不朽诗篇。
③“求索”精神源于《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诗句。
④“求索”精神成为后世仁人志士所信奉和追求的一种精神。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后世仁人志士所信奉和追求的“求索”精神源于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所创作的不朽诗篇《离骚》中的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离骚》中,屈原表示即使被肢解也不会改变志向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离骚》中,屈原诉说自己曾因用香蕙作佩带而遭到贬黜,又因为采摘白芷为饰而被加上罪名,但他坚定地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离骚》中,屈原讽刺那些违背自己做人做事的原则,将苟同别人作为法度的人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对古代服饰的“上衣下裳制”有所反映。
答案 (1)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岂余心之可惩 (2)亦余心之所善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 (3)背绳墨以追曲兮 竞周容以为度 (4)制芰荷以为衣兮 集芙蓉以为裳
Ⅱ 审美素养专练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九歌·国殇(节选)
屈 原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死于国事者叫国殇,本诗是一首取民间“九歌”祭神之意来追悼阵亡将士的祭歌。
B.战士携带宝剑、硬弓出征时就没打算生还,即使受到身首异处的惩罚依然义无反顾。
C.本诗节选部分,前半部分描述刻画战士的形象,后半部分议论抒怀,叙述、描写、抒情和谐交融,脉络清晰。
D.本诗节选部分抒情的方式和《离骚》用“香草美人”托喻不同,而是直抒其情,有阳刚之美。
答案 B
解析 “即使受到身首异处的惩罚依然义无反顾”错。“首身离兮心不惩”的意思是“身首分离啊壮士心不改变”,由此可知,“惩”是改变的意思,不能解释为“惩罚”。
2.这首诗抒发了哪些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歌颂将士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为国捐躯的献身精神。②寄托了诗人对阵亡的爱国将士的深切哀悼之情。③表达了诗人与祖国同休戚、共命运的爱国主义激情。④在颂悼阵亡将士的同时,也隐隐地表达了诗人对洗雪国耻的渴望,对勇毅精神浩气长存的信念。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3~4题。
湘 君
屈 原
君不行兮夷犹,蹇谁留兮中洲?美要眇兮宜修,沛吾乘兮桂舟。令沅湘兮无波,使江水兮安流!望夫君兮未来,吹参差兮谁思?
驾飞龙兮北征,邅吾道兮洞庭。薜荔柏兮蕙绸,荪桡兮兰旌。望涔阳兮极浦,横大江兮扬灵。
扬灵兮未极,女婵媛兮为余太息。横流涕兮潺湲,隐思君兮陫侧。桂棹兮兰枻,斫冰兮积雪。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心不同兮媒劳,恩不甚兮轻绝!石濑兮浅浅,飞龙兮翩翩。交不忠兮怨长,期不信兮告余以不闲。
朝骋骛兮江皋,夕弭节兮北渚。鸟次兮屋上,水周兮堂下。
捐余玦兮江中,遗余佩兮澧浦。采芳洲兮杜若,将以遗兮下女。时不可兮再得,聊逍遥兮容与。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节以问句开头,一上来就用心中的怀疑揭出“爱而不见”的事实,为整首诗的抒情做了铺垫。
B.第一节三、四句写湘夫人为了约会精心准备,说明她十分看重这次约会,内心对湘君充满了爱恋。
C.第二节写等不到湘君后湘夫人的行为,将湘夫人四处寻找的行程和内心感受紧密地结合在—起。
D.第三节写湘夫人失望至极之情的宣泄,把一个因爱而不得而退缩的女子的内心世界表露无遗。
答案 D
解析 “因爱而不得而退缩”错,应为“大胆追求爱情”。第三节先写湘夫人经多方努力见不到湘君之后,仍漫无目的地泛舟水中;接着用在水中摘采薜荔和从树上收取芙蓉的比喻,既总结了以上追求不过是一种徒劳而已,同时也为后面对湘君“心不同”“恩不甚”“交不忠”“期不信”的一连串斥责和埋怨起兴。这是湘夫人在极度失望的情况下说出的激愤之语,它在表面的绝情和激烈的责备中,深含着希望一次次破灭的强烈痛苦;而它的原动力,又来自对湘君无法回避的深爱。正所谓爱之愈深,责之愈切,它把一个大胆追求爱情的女子的内心世界表现得淋漓尽致。
4.请找出本诗中写反常现象的诗句,并分析其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诗中写反常现象的诗句是“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这两句诗以“到水中去采薜荔,到树梢上去采芙蓉”两种不可能存在的假想景象作比兴,指出湘夫人认为自己的追求不过是徒劳而已,突出了人物内心的失望和困惑,强调了“爱而不见”的事与愿违。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5~8题。
屈原塔
苏 轼
自注:在忠州①,原不当有塔于此,意者后人追思,故为作之。
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精魂飘何处,父老空哽咽。
至今沧江上,投饭救饥渴。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
屈原古壮士,就死意甚烈。世俗安得知,眷眷不忍决。
南宾②旧属楚,山上有遗塔。应是奉佛人,恐子就沦灭。
此事虽无凭,此意固已切。古人谁不死,何必较考折。
名声实无穷,富贵亦暂热。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
注 ①忠州:古属楚地,但屈原并未去过那里,生平事迹也与忠州无关。②南宾:隶属于忠州。
5.本诗分三段:前八句写______________,次八句推测屈原塔的来历,末八句_____________。
答案 端午节投粽子、赛龙舟习俗与屈原的关系 赞美屈原不苟求富贵而追求理想的节操
6.本诗内容涉及我国一个传统节日的习俗。下列与这个节日相关的诗句是(  )
A.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
B.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C.浴兰包粽念忠臣,千古不亡湘水身。
D.乌鹊桥头双扇开,年年一度过河来。
答案 C
解析 本诗中“投饭”(投粽子)、“竞渡”(赛龙舟)都是端午节的活动,C项“浴兰包粽”“千古不亡湘水身”也说的是端午和屈原。
7.诗中代指屈原的一项是(  )
A.楚人 B.奉佛人
C.古人 D.大夫
答案 D
解析 屈原曾任“三闾大夫”,后人常这样称他。诗中“楚人”“奉佛人”都是指纪念屈原的人,“古人”泛指过去所有的人。
8.下列使用对比手法强化议论力度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 B
解析 答题时,可先从诗句中找出属于议论的答题区域,例如,最后八句是议论,故思考“强化议论力度”的对比项应从议论的内容中找,范围可缩小为B、D两项。D项屈原的高洁和作者的景仰是因果关系,不构成对比。B项富贵的短暂和声名的无穷则构成对比,也由此揭示屈原选择“死节”的原因,就是不汲汲于短暂的富贵,而追求长久的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