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 学段一 5.2《边城(节选) 》学案(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 学段一 5.2《边城(节选) 》学案(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67.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2-08 10:43: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5课 (2)边城(节选)
一、导图引路,概览全文
1.下面是课文的结构导图,阅读课文后完成后面题目。
(1)课文节选部分共写了边城的三个端午节,请按文章的写作顺序,将其依次填在图中①②③处。
(2)请用四个字概括图中④⑤处空缺的内容。
答案 (1)①第三个端午 ②第一个端午 ③第二个端午
(2)④巧遇傩送 ⑤花轿情思
二、分析环境,体会作用
2.小说所描写的社会环境有何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湘西山城充满了安静活泼、生机盎然的风景美:天朗,风轻,水清,是个健康、自然、优美的世界。
②山城具有风俗美:中秋夜,青年男女用对歌的方式在月夜倾吐爱慕之情;每到端午节,家家锁门闭户外出观赏龙舟竞赛,参加在河中捉鸭子的活动;正月十五,舞龙、耍狮子、放烟火,使小小的山城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这些山花流水般的风俗画笔,散发着泥土的清香,显示了湘西山城特有的地方色彩。
③《边城》的社会中还洋溢着人性美:民风古朴而淳厚,老船夫、翠翠、天保、傩送,还有士兵、水手、过往的商旅,尽管物质条件不同,但质朴、纯真、善良的品性却是相同的,都具有一种单纯的善良、原始的可爱。
3.小说写端午节热闹的龙舟比赛、捉鸭游戏和人们争相观看的场景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表现了这里的淳朴民风及鲜明的地域色彩。②表现了湘西民众的热血性格、团结精神和对生活的热爱。③为主要人物翠翠、老船夫、顺顺等相继出场并表现出各自的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做了铺垫。
三、把握形象,探究意图
4.小说的主要人物翠翠是爱与美的化身,请结合课文,分析翠翠这一人物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纯真、可爱。比如回答傩送“我是翠翠”时那种内心极其着急、急于有人认定、希望有人能认识她的心理,后来回家回答爷爷“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被大河里鲤鱼吃去了”,既有祖孙情深,又有少女的纯真可爱。
②聪慧、矜持。比如课文第五部分中顺顺和老船夫谈话时,“翠翠虽装作眺望河中景致,耳朵却把每一句话听得清清楚楚”的神态;课文第六部分中祖父问及翠翠是否记得两年前端午的事情,翠翠本正想着两年前端午的一切事情,但祖父一问,“翠翠却微带点儿恼着的神气,把头摇摇,故意说:‘我记不得,我记不得,我全记不得!’”
③对爱执着、纯粹。翠翠爱得自然,爱得朦胧,爱得执着,爱得纤尘不染,爱得水晶般纯洁透明。翠翠爱的方式和爱情来临时的表现,脱胎于湘西古风犹存的风土人情,典型地体现了人情美、人性美。
总之,翠翠是一个善良纯真、聪慧多情的少女,她外表的温婉羞涩与内心的炽热多情融为一体,是作者理想中的爱和美的极致。这一形象的塑造,集中体现了作者对质朴、自然人生的热烈追求。
5.文中的老船夫是一个怎样的人?从老船夫的身上,我们看到了边城中怎样的人际关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老船夫忠厚老实,重义轻利,古道热肠。几十年如一日地守着渡船,不计报酬,不贪图便宜,只是以给人方便为乐。真诚的老船夫同时获得了人们对他的关爱。坐船的小伙子多给钱,顺顺送粽子给他。这种超越阶级和金钱关系的乡邻之情,体现了边城美好和谐的人际关系。
6.作者刻意写边城的人性美,有什么深刻用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的用意在于要用两种现实进行“对照”:一是把边城人的淳朴、善良、正直、热情跟都市上流社会的虚伪、懦弱、自私、势利、男盗女娼相对照;二是把湘西社会的“过去”与“当前”相对照,即把过去的“人性美”与今天的“唯利是图的庸俗人生观”相对照。这两种对照,使人们能够“从一个描写乡下人的作品中,发现一种燃烧的感情,对于人类智慧与美丽的倾心、健康诚实的赞颂,以及对于愚蠢自私极端憎恶的感情”,从而引起人们“对人生向上的憧憬,对当前一切腐烂现实的怀疑”。
7.《阿Q正传(节选)》和《边城(节选)》两篇文章都体现了对人性的关注,都对国民的灵魂进行了深刻的挖掘,但是却为我们呈现了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结合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和写作目的分析,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鲁迅关注的是国民灵魂的负面,通过塑造阿Q这一典型,试图画出沉默国民的灵魂来,引起疗救的注意;而沈从文追求的是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通过翠翠等艺术典型来表现一种理想的人生形式,试图为民族魂的重铸找到一种理想的路径,他关注的是国民灵魂的正面。二者虽然关注视角不同,都为重铸民族魂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四、品味语言,体会写法
8.小说《边城》的语言具有怎样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如水一般的抒情笔致,语言柔和清丽,明净澄澈,自然流畅,平缓深远,充溢着水的气息。《边城》的环境、风情、人物的对话,以及小说中的人物翠翠、老船夫、二老、大老无不显示着这一特色。②语言既质朴自然,又深沉蕴藉,将诗和散文的优美凝重融入乡土写实小说的写作,产生了纯和真的美文效果。
9.文中有许多细节写得很出色,其中翠翠和傩送相识时傩送说的“大鱼咬你”这一细节出现了多次,这一细节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翠翠从心里喜欢傩送,她和傩送相识时傩送说的“大鱼咬你”这句话深深地印在她的心里,从此象征着爱情的“鱼”的意象维系着傩送与翠翠的关系。
“大鱼咬你”这句话反复出现,一则前后照应,使故事情节连贯紧凑;二则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翠翠的情感倾向愈加明朗化;三则在天意和人为的错综中展示人物性格和人物的内心活动,充满了含蓄美。“大鱼咬你”作为贯串翠翠和傩送间爱情的一根线,这根线愈清晰,两个人之间的情感就愈浓烈,但对爱情的强烈追求和人性的含蓄化之间的矛盾又无意间加剧了当事者内心的痛苦。
10.除了细节描写,文中的心理描写也非常出色。分析下面句子分别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心理,试完成下面的表格。
原文 人物心理分析
①但这印象不知为什么原因,总不如那个端午所经过的事情甜而美。
②“翠翠,……现在可吞不下你了。”对此,翠翠“一句话不说,只是抿起嘴唇笑着”。
③祖父说:“这一家人都好!”翠翠说:“一家人都好,你认识他们一家人吗?”
④“谁也不稀罕那只鸭子!”
⑤“爷爷,你的船是不是正在下青浪滩呢?”
答案
原文 人物心理分析
①但这印象不知为什么原因,总不如那个端午所经过的事情甜而美。 含蓄点明翠翠对两年前那个端午节意外碰上二老的事念念不忘,体现了翠翠含蓄多情的心理。
②“翠翠,……现在可吞不下你了。”对此,翠翠“一句话不说,只是抿起嘴唇笑着”。 表现了翠翠对往事美好的记忆和微妙的感情涟漪。
③祖父说:“这一家人都好!”翠翠说:“一家人都好,你认识他们一家人吗?” 祖父夸顺顺一家人,但是漏说了二老傩送,翠翠心里有些嗔怪。
④“谁也不稀罕那只鸭子!” 鸭子是大老捉来送给祖父的,而翠翠心里喜欢的是二老傩送,自然不喜欢祖父再说下去,同时这里也有少女羞于提起婚嫁之事的心理。
⑤“爷爷,你的船是不是正在下青浪滩呢?” 祖父所唱的歌令翠翠想到此时正在青浪滩行船的二老,反映出翠翠对二老的牵挂和思念。
1.作者档案
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沈从文
姓名:沈从文,原名沈岳焕,字崇文 生卒:1902—1988 籍贯:湖南凤凰
地位 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
主要经历 14岁时,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交界地区。1924年开始进行文学创作,撰写出版了《长河》《边城》等小说。1931—1933年在青岛大学任教,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与文物的研究,著有《中国古代服饰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代表作品 小说《边城》《长河》等,散文集《湘行散记》。
评价 他以“乡下人”的主体视角审视当时城乡对峙的现状,批判现代文明在进入中国的过程中所显露出的丑陋,这种与新文学主将们相悖的观念大大丰富了现代小说的表现范围。
2.了解背景
1933年夏,沈从文偕夫人游崂山,在一条名叫“九水”的溪边,看到对岸有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女,穿一身孝服,先在岸上烧了一堆纸钱,后又从溪里拎起一桶水向来时的方向走去。看着她孤单怜弱的身影,沈从文想到了家乡小辈用河里或井里的水为去世的长辈抹洗尘垢的风俗,想到湘西一些小溪渡口人家常有的家庭格局,以及自己从湘西走出来艰苦奋斗的经历,不禁产生了写作《边城》的冲动。
他自己曾说,创作《边城》的目的,不是描绘一幅与现实隔绝的世外桃源图,而是要表现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并在这个人生形式里,注入自己在30多年的人生旅途中所体验到的人生哀乐。
3.《边城》整篇小说故事梗概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70,仍很健壮;孙女翠翠15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淳朴善良,生活恬淡平静,与世无争。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了当地船总家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了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只想娶翠翠为妻,做个摆渡人。本来翠翠也只喜欢二老傩送,但天保先提出求婚,于是兄弟俩夜晚上山为翠翠唱歌,谁得到回答谁就得到翠翠。次日,天保知道没有唱过弟弟,也知道翠翠喜欢弟弟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决定驾船离家,外出闯滩,结果意外失事淹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他在两难之间也驾船远行,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忧伤去世。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在惆怅和期待中生活,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4.名家评点
(1)《边城》的语言是沈从文盛年的语言,最好的语言。既不似初期那样的放笔横扫,不加节制;也不似后期那样过事雕琢,流于晦涩。这时期的语言,每一句都“鼓立”饱满,充满水分,酸甜合度,像一篮新摘的烟台玛瑙樱桃。——汪曾祺
(2)《边城》的诗意首先来自浓郁的湘西乡土气息。作家通过翠翠和傩送、天保之间的爱情故事。将茶峒的自然景物和生活风习错综有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那清澈见底的河流,那凭水依山的小城,那河街上的吊脚楼,那攀引缆索的渡船,那关系茶峒“风水”的白塔,那深翠逼人的竹篁中鸟雀的交递鸣叫,……这些富有地方色彩的景物,都自然而又清丽,优美而不加浓涂艳抹。——潘旭澜
(3)沈从文的中篇小说《边城》是一部杰作,它的艺术独创性主要在两个方面表现出来: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牧歌传统中的顶峰之作,它巩固、发展和深化了乡土抒情模式;继鲁迅的《阿Q正传》之后重塑了中国形象。《边城》的牧歌属性与中国形象互为表里,为后发国家回应被动现代化,提供了经典的样式和意绪。进一步的分析还表明,《边城》作为近现代以来文化守成主义思潮在文学上的提炼,为其文本存在深刻的破绽,并有移用异族文化资源等问题,这揭示了主体民族对自我的诗意想象的虚拟性和策略性,以及与西方文学中的异族想象之间的密切联系。——刘洪涛
5.文学常识
(1)散文化小说
散文化小说 内 涵
概念 是介于散文与小说之间的一种小说文体,是中国现当代小说的新样式。这类小说情节散文化(或淡化情节),结构散化,不以曲折的故事情节取胜,也少有冲突,缺乏悬念,呈现给读者的多是日常生活的自然状态,主张“不装假,事实都恢复原状,展示生活的本色”,叙述者的情致,自然地融注、浸洒在色调平淡的描写中。
特点 ①淡化情节。在散文化小说的展开中,少有冲突,缺少悬念。②虚化人物。传统小说理论强调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而散文化小说却故意淡化人物的性格特征描摹,呈现人物本真的原貌,其小说中的人物常常无主次之分。③营造意境。在散文化小说中,意境主要表现在气氛之中。所谓“气氛”,既包括作者的情感、情绪的自然流露,也包括自然风光、民情风俗、生存状态的客观再现。
结构 打破了小说结构的戏剧化传统而对固有的程式规范进行了反叛,它往往忽略结构剪裁,淡化、轻视情节事件,也不一定按情节故事的发生发展线索或某个人物的活动来谋篇布局。“非戏剧性”特征带来了小说写作的自由性与灵活性。从讲究情节结构的小说来讲,它有典型的抒情性,所以又谓之抒情性结构。
(2)京派文学
京派文学,是20世纪30年代一个独特的文学流派,主要成员有废名、沈从文、李健吾、萧乾等。之所以称为“京派”,是因为其作者在当时的京、津两地进行文学活动,其作品较多在京、津刊物上发表,其艺术风格在本质上较为一致。“京派”的基本特征是关注人生,但和政治斗争保持距离,强调艺术的独特品格。他们的思想是讲求“纯正的文学趣味”所体现出的文学本体观,以“和谐”“节制”“恰当”为基本原则的审美意识。京派作家以表现“乡村中国”为主要内容,作品富有文化底蕴;他们多数属于现实主义,对现实主义文学有所发展。沈从文是京派作家的第一人。
1.读准字音
词语 加点字字音 词语 加点字字音
泅水 qiú 蚱蜢 zhà měnɡ
茶峒 dònɡ 鞶鼓 pán
傩送 nuó 碧溪岨 jū
氽着 tǔn 悖时 bèi
饱蘸 zhàn 喧阗 tián
糍粑 cí bā 棕榈 lǘ
翘 翘起 qiào 扛 扛凳子 kánɡ
翘首 qiáo 力能扛鼎 ɡānɡ
埋 埋怨 mán 据 拮据 jū
埋头 mái 证据 jù
2.词语释义
词语 释义
缓促 快慢。
拮据 缺少钱,境况窘迫。
怏怏(yànɡ) 形容不满意或不高兴的神情。
平淡无奇 事物或诗文平平常常,没有吸引人的地方。
礼轻仁义重 礼物虽然轻微,但是其中的仁义很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