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段三 “单元主题+”阅读与积累
一、单元主题+拓展阅读
文一:
科学的快乐
有志于科学事业的青少年,应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你是否从科学学习、科学探索中得到了快乐?快乐,给许多科学家带来了成功。科学的快乐,也会给你带来成功。
科学的快乐在于探秘。
最令科学家好奇的,是大自然有数不清的奥秘,是大自然有很多令人费解的地方。大自然隐藏自己的秘密规律,不愿意轻易让人发现。庄子可能老早就有这种感受,他对深藏奥秘的大自然露出赞赏之情:“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探索大自然就好像在跟大自然做捉迷藏的游戏。这就激发了人们的好奇心:你越是藏而不露,你越是秘而不宣,我越要找到你。
好奇、爱美、乐善是人的天性,与这些天性相伴,便是求知欲望、臻美情结与向善心理。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科学与哲学始于惊异。我们也可以说,科学始于人的好奇心。儿童的好奇心是最强的,所以,人们能够赞同许多科学家、艺术家的判断:儿童生来都是科学家、发明家、艺术家。
在科学探索中,好奇与爱美的天性得到了最大的满足。在好奇心驱动下潜心科学探究,科学家是快乐的。在这种状态下,不仅有活跃的创造力,而且有持久的原动力。科学的奇异也给不从事科学研究的人以快乐。科学能够使每一个人更深地体味他所生活的这个世界是多么奇妙、多么美丽。
科学的快乐在过程。
诗人、画家在美丽的大自然中,会“神与物游”“物我两忘”,他们是在过程中欣赏创造快乐。科学家也是一样。居里夫人从好几吨有很强放射性的沥青铀矿矿渣中,提取出仅十分之一克纯氯化镭。这种“活计”,在外人看来不仅劳累、乏味,而且对身体有害,她却说:“科学的探讨研究,其本身就含有至美,其本身给人的愉快就是报酬,所以我在我的工作里面寻得了快乐。”她是在“享受负担”。
人们常说“创造着是幸福的”,“工作着是快乐的”就是这个道理。“人生如旅程,情趣在路上。”科学家欣赏着科学探索的过程,他们是快乐和幸福的。
科学的快乐在于合作。
科学家之间也有竞争,但是科学家更看重的是合作带来的快乐。科学家之间的相互接受、相互友爱、相互支持、相互合作,给人们带来快乐;欣赏他人的能力、欣赏他人的品格、欣赏他人的成就,给他们带来快乐。“科学无国界。”科学研究的国际合作也使科学家感到快乐。一位科学家说,科研中的兴趣之一,就是“它的国际性,不同国家、种族、政治背景的人在一起,为寻求共同的理解而和谐地工作”。
科学的快乐在成就。成就的动机能给人以持久的动力,获得成就以后的成就感,又给人以隽永的快乐与满足,成为争取新的成功的动力。
快乐与幸福,同财富并不成正相关的关系,而同人的兴趣和价值观有关。做一个科学家,要有科学价值观,把探索自然奥秘、发现自然规律当作最大的快乐。为祖国、为人类创造科学知识、科学文化、科学力量的高尚的科学价值观必将造就一代又一代为科学而献身的科学家。
赏析 在许多人眼里,科学是烦琐的,是枯燥的。但这篇文章却从探秘、过程、合作、成就四个方面阐释了“科学是快乐的”这一观点。人人都有好奇心,而大自然有着数不清的奥秘,在好奇驱动下从事科学研究,肯定是快乐的。科学的过程是美的,因为欣赏科学探索的过程,会让人感到幸福快乐。虽然科学家之间也有竞争,但合作却更能为他们带来快乐。科学成就也能给人带来快乐,因为它给了人们从事科学事业的持久的动力。
文二:
钱学森的遗产(节选)
安 然
每一颗巨星的陨落,都会让我们伤感一番,都会让我们头顶的星空暗淡些许。然而,似乎很少有一颗巨星之殇,会如钱学森的离去一样,引起从上至下的深切关注。
在中国,很少有一位科学家能取得如此卓越的专业成就,同时其命运与政治、民族、时代有如此紧密的联系,更鲜有一位科学家,如此广泛地涉猎如此广泛的领域。
在中国,钱学森不仅是一位科学家的名字,而且是对科学家这个词的诠释。
大多数人从走进学校的那一天起就认识了他——教学楼的墙壁上总是悬挂着中外科学巨匠们的画像用以激励学生,钱学森就是其中的一位。俊逸的外表、优雅的气质、和蔼的微笑、深邃的目光、圆阔的额头、稀疏的头发。在无数青年人的脑海里,钱学森定格了一个完美的科学家形象。
在这个国家,对钱学森的尊重,几乎就象征着对知识、对科学的崇尚。
导弹、卫星、空气动力学、航空工程学,钱学森的专业领域虽然并不直接关乎民生,但是,这位科学家的故事却能够被许许多多普通老百姓津津乐道,因为他不仅是一位科学家,还是一个爱国者、一名军人;是一种精神、一种骄傲。一个从美国人的软禁中挣脱出来返回祖国的科学英才,他的故事本身就是一个传奇,当这个故事契合了中国人传统中的“家国情怀”和现实中的政治热情的时候,一个科学英雄就矗立起来了,早已超越了科学技术本身。而他所创建和领导的航天事业,让他的祖国能够发射导弹,把卫星送上天,使一个处在冷战时代的落后国家,迅速拥有了强大防御能力——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大计来说,钱学森的功绩似乎如何解读都不为过。这位中国的“导弹之父”不仅是一名技术专家,还被认为是一位文、理、工结合型的科学家。
1950年以后,美国麦卡锡运动泛滥成灾,他自己受到无端指控,行动自由受到美国移民局的限制和联邦调查局特务的监视,而且被吊销了国防部的通行证,无法再继续参与机密军事科技研究。为了转移美方的注意力,他及时调整心态,进入一个新的理论领域,并最终创建了“工程控制论”。在他回国之后,“工程控制论”在国内形成健全的人才培养、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体系,为中国现代高科技事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科学支持。
在20世纪80年代初,他提出了由系统工程、系统学、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等理论组成的“系统科学”思想。至此,这位备受尊崇的科学家似乎找到了解读科学问题的万能钥匙,他快速地挣脱了“导弹轨迹”的束缚,沿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系统科学理论”的路线,开始了一场对不同领域的科学技术问题的全面解读。
他开始审视中医,“我并不是一个中医,但我认为传统医学是个珍宝,因为它是几千年实践经验的总结,分量很重。更重要的是,中医理论包含了许多系统论的思想,而这是西医的严重缺点”。钱学森对于中医的论述显然没有他“卫星上天”的成就那般令世人信服,但这些并没有影响他和他的追随者不断解读更广泛领域的科学问题。
1958年,钱学森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谈园林学》的文章,此文被视为钱学森对建筑与城市研究的肇始。后来钱学森公开提出:要发扬中国园林建筑,特别是皇帝的大规模园林,如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等,把整个城市建成一座大型园林,钱称之为“山水城市”。在他的倡议下,1993年2月27日在北京召开了“山水城市座谈会”,钱学森在为此次大会寄来的书面发言中说,“山水城市的设想是中外文化的有机结合,是城市园林与城市森林的结合。山水城市不该是21世纪的社会主义中国城市构筑的模型吗?”
钱学森的“系统科学观”总能被应用到不同领域而推出新的理论。比如,他和年轻学者张沁文于1980年提出了农业系统工程理论,用以分析我国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
功成名就的钱学森着迷于以他从航天技术的实践中提炼出来的系统科学的方法,去解读社会和自然科学领域形形色色的问题。在这个永远对世界充满好奇心和探索精神的科学家眼里,科学无禁区,思想无禁区。尽管让他的同胞最为他自豪的,还是他那些最为“宏大”的作品——震天动地的导弹、划过苍穹的卫星,但理解钱学森,仅有这些是不够的。
斗转星移,岁月不居,钱老走完了他的近百年人生长途,离我们远去了。但他在我们的心目中始终是一颗不倦地燃烧着的星。他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值得整个民族永远珍惜,我们只有完整全面地理解钱学森,才能真正体味他对中国的重要价值。
赏析 钱学森具有强烈的家国情怀,他将个人命运与政治、民族、时代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所创建和领导的航天事业使中国迅速拥有了强大的防御能力,“工程控制论”为中国现代高科技事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科学支持。除此以外,他还广泛涉猎,对其他领域也做了许多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的设想和观点。正如文中所说,“在中国,钱学森不仅是一位科学家的名字,而且是对科学家这个词的诠释”。
二、单元主题+素材积累
1.体现科学精神的名言
(1)科学是讲求实际的。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来不得半点虚假,需要付出艰巨的劳动。
——郭沫若
(2)科学成就就是由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唯有长时期的积聚才能由点滴汇成大海。
——华罗庚
(3)在历史上,任何科学上的重大发明创造,都是由于发明者充分发挥了这种独创精神。
——华罗庚
(4)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艰险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德]马克思
(5)简单的事情考虑得很复杂,可以发现新领域;把复杂的现象看得很简单,可以发现新定律。
——[英]牛顿
(6)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以便从中得出普遍的规律或结论。——[英]达尔文
(7)有两种人是在白白地劳动和无谓地努力:一种是积累了财富而不去使用的人,另一种是学会了科学而不去应用的人。——[波斯]萨迪
(8)想喝水时,仿佛能喝下整个海洋似的——这是信仰;等到真的喝起来,一共也只能喝两杯罢了,这是科学。——[俄]契诃夫
(9)科学是没有国界的,因为它是属于全人类的财富,是照亮世界的火把;但学者属于祖国。
——[法]巴斯德
(10)人借助于科学,就可纠正自然界的缺陷。——[俄]梅契尼科夫
2.体现科学精神的事例
(1)眼镜匠发明望远镜
荷兰有位名叫杨瑞恩的眼镜匠,每天都忙着磨镜片。
有一天,调皮的孩子们把磨好的镜片带到二楼去玩。有个孩子把两片镜片叠起来看东西,惊奇地大叫着:
“多奇怪呀,那么远的钟楼怎么跑到眼前来了?”
孩子们轮流看着,一个个都惊奇地叫起来。
杨瑞恩听到孩子们的叫嚷,跑到楼上来,拿过重叠的镜片一看,顿时惊呆了:明明是在远处的钟楼,怎么会一下子跑过来了呢?
孩子们的意外发现,引发了杨瑞恩的研究兴趣。经过不断的钻研和改进,他终于发明了望远镜。
(2)煮怀表的牛顿
牛顿从事科学研究时非常专心,时常忘却生活中的小事。有一次,给牛顿做饭的老保姆有事要出去,就把鸡蛋放在桌子上说:“先生!我出去买东西,请您自己煮个鸡蛋吃吧,水已经在烧了!”
正在聚精会神地计算的牛顿,头也不抬地“嗯”了一声。老保姆回来以后问牛顿煮了鸡蛋没有,牛顿头也没抬地说:“煮了!”老保姆掀开锅盖一看,惊呆了:锅里居然煮了一块怀表,鸡蛋却还在原地放着。原来牛顿忙于计算,胡乱把怀表扔到了锅里。
(3)忘记家在哪里的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孜孜不倦地从事科学研究,但是对一些生活琐事却常常心不在焉。1933年,他到普林斯顿大学的研究院任职。有一天,研究院院长办公室的电话突然响了。秘书拿起听筒,听到对方说着一口德国口音很重的英语:
“请问院长在吗?”
“很抱歉,院长出去了。”秘书回答。
“那么,也许……你能告诉我,爱因斯坦教授住在什么地方吗?”
当时大学当局有个规定,绝对不许外人骚扰爱因斯坦,为的是让他能专心于研究工作。因此,她客气地拒绝了对方的这个请求。这时,电话听筒里的声音变低了:
“请你别说出去,我就是爱因斯坦教授,我要回家去,可是忘了家在哪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