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张PPT)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课程标准:知道人类由食物采集者向食物生产者演进的过程及意义。知道古代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重点: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难点: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时空坐标
1.远古的生产生活
一、 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自主阅读课本P2, 并结合图片思考远古时期人类怎样进行生产生活 ?有什么特点?
(1)生产工具:木、骨和石等材料制作的工具。
(2)生活方式:采集、渔猎;迁徙生活;用火取暖、烧烤食物。
(3)食物来源:自然界现成的动植物。
特点:①生产工具简单落后,以石刀、石铲、石锄和棍棒等为主。②耕作方法原始粗放,采用刀耕火种的方法。
③主要从事简单协作的集体劳动,以获取有限的生活资料,维持低水平的共同生活需要。
自主阅读课本P3, 概括农耕和畜牧出现的概况及意义。
2.农耕与畜牧的出现
一、 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这些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接触到的动植物,从什么时候开始它们开始变得和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了呢?有什么样的意义?
地区 农业 畜牧业
东亚 水稻、粟 猪、狗(距今8500年前)
西亚 小麦、大麦 绵羊、山羊、牛(距今9000年前)
中美洲 玉米、甘薯、马铃薯 骆马、羊驼、火鸡(距今6000年前)
(2)意义:①农业的出现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第一次革命。人类开始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初步改变了纯粹依赖自然资源的状况,增加了食物供应,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加速了人口的增长。②农业的出现促进了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人类从迁徙过渡到定居,并逐渐形成聚落。③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一部分人专门从事制陶、采矿、冶炼等手工劳动,原始音乐、文学和宗教产生。④农业的出现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天文历法、数学和其他相关学科逐渐发展起来。⑤促使人类社会生产关系发生变化,私有制、阶级、国家出现
(1)概况:
材料一 农业产生后才开始了社会生产,从此人类摆脱了完全依赖自然的被动局面,由消极地适应自然转向积极的改造自然,由自然的奴隶走向自然的主人。因而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有了农业,才真正开始了人类社会的历史。——尚定周、王有文《从采集、渔猎到农业生产的革命性变革——试论农业起源》
材料二 同样是1平方英里的土地,种植作物能养活的人口要比采集食物所能养活的人口多得多。因此,当我们看到人类总人口在距今10000年至2000年的8000年中,从532万直线上升到13300万,即足足增加25倍时,也不会感到惊奇了。——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
情境探究一 农业出现的意义。
人类开始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初步改变了纯粹依赖自然资源的状况。农业生产增加了人类的食物供应,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加速了人口的增长。
材料三 有了原始农业,食物来源较前丰富了,生活较前有了保障,这样人们才有条件从事副业生产,如:家畜饲养、原始手工业等,……由于人们从事农业生产,在一定程度上要附着于土地,同时生活又较前有了保障,人们不必总是随着动、植物资源的变化而漂泊流徙,所以人们开始过着相对定居的生活。
材料四 原始音乐的产生与集体的生产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原始人在集体劳动过程中发出的有节奏的呼喊声,便是最基本的声乐因素。——王斯德《世界通史》(第一编)
农业的出现促进了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定居和聚落的形成;一部分人开始专门从事手工业劳动;原始音乐、文学和宗教的发展。
材料五 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人们开始对日月星辰的活动、对水土的特点、气候现象进行观察,积累经验,从而产生初步的天文地理和数学知识,把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材料六 原始农业和畜牧业产生以后,各项具体劳动,如动物的繁殖、饲养和农作物的播种、收割等,更是与气象变化息息相关,久而久之人们便形成了“季”和“年”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出现了原始的历法,即以物候定农时的自然历。——王斯德《世界通史》(第一编)
农业的出现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天文历法、数学等。
世界主要农作物和驯化动物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多中心且独立发展;具有多样性
即时训练1 大约从公元前4000年起,非洲的尼罗河流域、西亚的两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与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等,灌溉农业发达,成为世界农业起源中心。这说明( )
A.农业起源中心的多元性
B.农业的起源具有一致性
C.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相同
D.原始农业历史悠久
答案: A
解析:材料说明农业起源有多个中心,结合所学可知,这些中心各具特色,即具有多元性,故A项正确。
非洲尼罗河流域:古埃及文明
西亚两河流域:古巴比伦文明
南亚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古印度文明
中国黄河和长江流域:古代中国文明
(1)目的:为了减少旱涝对农业的影响;
(2)方式:修建水利工程,重视灌溉系统的开凿、疏浚和维护。
二、 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1.重视农业的发展
(3)成就:
阅读课本P3, 概括古代人们发展灌溉农业的目的、方式及成就。
2.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二、 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阅读课本P4-5的内容, 完成下面表格。
地区 食物生产 社会生活
西亚两河流域(古巴比伦文明)
非洲尼罗河流域(古埃及文明)
东亚长江、黄河流域(古中国文明)
欧洲爱琴海(古希腊文明)
中美洲(阿兹特克文明)
种植大麦和小麦,饲养山羊、绵羊、牛等家畜
①土地主要由王室和神庙占有。②以尼罗河为中心的农业体系决定了整个古埃及的命运。
水稻、粟
古希腊有小麦、大麦、葡萄、橄榄;古罗马有谷物和葡萄、橄榄。
希腊城邦公民拥有土地,农业生产中普遍使用奴隶劳动;古罗马长期实行土地国有,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贵族或富人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土地,小农却逐渐破产。
玉米、甘薯、马铃薯
土地除贵族私有的部分外还有村社公有土地和家庭份地。
①王室和神庙拥有很多土地,政府官员、贵族、商人等也拥有土地,他们合伙经营或将土地出租给佃户。②颁布《汉谟拉比法典》。
商和西周时期,土地掌握在君主和各级贵族手中,农夫集体耕作;战国以后,铁犁牛耕得到应用,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秦以后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重视水利工程的修建(都江堰),农业生产形成北方旱田和南方水田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
粟麦农业区
稻作农业区
三代:集体耕作井田制
春秋战国:小农经济
铁犁牛耕
耕作方式:铁犁牛耕
耕作技术:精耕细作
经营方式:小农户个体经营
经济形态: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土地制度:以地主土地私有制为主
精耕细作
定义: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 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表现: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经验总结、水利技术的提高、高产农作物的种植等等。
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原因和特点
(1)原因:
①铁犁牛耕技术的普及 ②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③政府采取重农政策,扶植小农。
(2)特点:
①分散性: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
②封闭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交换少。
③落后性:注重精耕细作,但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容易催生满足的社会心理和民族性格。
④脆弱性:由于天灾人祸的影响,小农很容易破产。
⑤自给自足性。
⑥坚韧性:落后的生产方式使得小农经济在任何环境中都能复制再生。
耕作技术的进步,提高农产品亩产量,使单个家庭的生产成为可能;小农户的经营方式又使得耕作技术难以实现革命性发展;时至今日,农业的现代化发展仍然受到个体经营模式的影响。
中国古代农耕经济下的三种身份
地主、自耕农、农民
土地流转与土地兼并:
(1)原因:土地私有制;地主阶级掌握政治、经济特权。
(2)
土地流转:土地流转过程中,一般建立比较规范的契约关系,得到社会认可,法律保护。
土地兼并:土地兼并影响国家赋税收入,导致租佃关系出现并日益普遍化,导致自耕农大量破产,引发阶级矛盾和农民起义。
认识封建政府抑制土地兼并:
①政府抑制土地兼并的目的:维护小农(自耕农)经济,防止社会矛盾激化,增加政府收入,巩固统治。
②地主阶级作为统治阶级,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的问题。
③农民因贫困大多主张“平均”,成为中国社会经济意识的重要内容。
租佃关系
(1)定义:地主把部分或全部土地出租给别人耕种,收取地租作为收益,地主与佃农之间形成租佃关系。产生于战国,自宋以来进一步发展。
(2)地租方式:劳役地租,实物地租,货币地租;分成地租,定额地租。
(3)影响:契约纳租方式的确立,使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
(4)常态看来,佃农依附于地主,但当手工业、商品经济发展的时代,失地农民有更多的谋生出路,往往使得佃农地位提升,甚至凌驾于地主之上。(宋明清)
(5)传统观点认为,土地兼并带来阶级矛盾激化,但实际上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租佃契约关系的规范化发展,土地兼并所带来的阶级矛盾不断缓释。
即时训练2 在古埃及,国家控制农业和手工业的大部分生产,巨大的国库和政府的粮仓里装满了征收来的实物税——谷物、牲畜、布匹和各种金属,用来支付国家的开销等。据说,所有人的食物供给都由国王负责。这体现出古埃及社会中( )
A.人民深受专制政府剥削
B.国家严格掌控经济生活
C.税收制度已经相当完善
D.社会等级秩序十分严明
答案: B
解析:材料“食物供给都由国王负责”“实物税”等信息体现的是国家对经济生活的掌控,B项正确;其他三项皆不能由材料得出,均排除。
农耕
畜牧
男子开始在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女子处于从属地位。
生产力
剩余产品
部落首领把集体财物据为己有
私有制
贫富分化
剩余产品掠夺
战 争
奴
隶
阶级
国家
生产关系的变化 变化的原因
私有制 生产力发展,部落首领把剩余产品据为己有
阶级 剩余产品的增加和私有制的出现
国家 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需要强制机器
根本原因
强制机关
三、 生产关系的变化
阅读课本P6,概括生产关系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的形式等。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是最基本的,起决定作用的。
即时训练3 大汶口文化遗址发掘的133座墓中,有些墓中随葬品有五六十件,但有些墓中随葬品极少;大溪文化遗址发掘的74座墓中,有的墓中没有随葬品,而有的墓中随葬品有58件之多。这些现象从本质上说明了( )
A.生产力发展,产品有了剩余
B.氏族内部分化,出现富人和穷人
C.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D.国家已经产生,阶级压迫出现
答案: 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两个文化遗址中,不同的墓中随葬品有较大的差异,这从本质上说明了随着生产力发展,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C项正确;
A、B两项都是现象,并非本质,排除;D项表述与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不符,排除。
课堂总结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人类早期的生产生活
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生产关系的变化:随着农业的产生,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国家应运而生
采集渔猎:木石骨器;学会用火
古巴比伦:王室、神庙和贵族拥有很多土地
古代埃及:土地主要由王室和神庙占有;宗教信仰
古代中国:南稻北粟;土地掌握在各级贵族手中;铁犁牛
耕;重农抑商;兴修水利;精耕细作……
古代希腊:因地制宜;城邦公民拥有土地
古代美洲:土地贵族私有和村社公有
农耕畜牧
农业:主要起源于东亚、西亚和中美洲
畜牧业:随农业和定居而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