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第二单元 学段四 5.2《边城(节选)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第二单元 学段四 5.2《边城(节选) 》(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7.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2-08 12:34: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5课 (2)边城(节选)
Ⅰ 语言素养专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沈从文写的《边城》充溢着浓浓湘西乡土情及乡土味的一部佳作。作者以牧歌式的情调描绘出田园诗般的边城世界。作者以清丽的笔触,描写了(    ),以及与船总的两个儿子的爱情悲剧。这里的人民保持着淳朴自然、真挚善良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边城中生活着各式各样的人:有老船夫、翠翠、船总顺顺、杨马兵、天保、傩送,还有卖肉的屠户、过渡的客商、军营里的兵士……他们以跃动的生命力真真实实、活活泼泼地生活着。这里________是一个近乎完美的世外桃源,不论贫者还是富人,都能在一种古朴的人情中________着一定的人格平等。即便偶尔有些________的说笑,但丝毫不影响人与人之间真诚的人性之美。人们在湘西这个特定的生存环境里,依靠劳动生活,________,待人以诚,没有都市文明的虚伪、污浊、狡诈、自私;没有文明社会里所谓道德、法律的束缚和制约;有的只是充溢着原始本性的人们用真心和善心张扬人类生命本能的淳朴和美好。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沈从文写的《边城》是充溢着浓浓湘西乡土味及乡土情的一部佳作。
B.沈从文写的《边城》是一部充溢着浓浓湘西乡土味及乡土情的佳作。
C.沈从文写的《边城》是一部充溢着浓浓湘西乡土情及乡土味的佳作。
D.沈从文写的《边城》是充溢着浓浓湘西乡土情及乡土味的一部佳作。
答案 B
解析 画横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一是缺少谓语动词“是”;二是“一部”位置不当;三是“乡土情”和“乡土味”应互换位置。结合选项,B项修改正确。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撑船老人和他的孙女纯朴的相依为命的生活
B.撑船老人和他的孙女相依为命的纯朴生活
C.翠翠与她的祖父纯朴的相依为命的生活
D.翠翠与她的祖父相依为命的纯朴生活
答案 D
解析 补写时应注意和后一句暗含的主语“翠翠”相一致,并注意“纯朴”修饰的词语。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迥然  享受  不假思索  以人为本
B.俨然  享受  不加检点  与人为善
C.俨然  享用  不假思索  以人为本
D.迥然  享用  不加检点  与人为善
答案 B
解析 俨然:形容庄严;形容齐整;形容很像。迥然:形容差别很大。根据语境,应选“俨然”。享受:物质上或精神上得到满足。侧重精神而言,指心理上的感受。享用:使用某种东西而得到物质上或精神上的满足。侧重实物而言,指行为上使用。根据语境,应选“享受”。不加检点:(在生活、言行上)不能检查约束自己。不假思索:用不着想,形容说话做事迅速。根据语境,应选“不加检点”。与人为善:原指赞助人学好,现多指善意帮助别人。以人为本:把人民的利益作为根本。根据语境,应选“与人为善”。故选B。
4.将下面的文字改写为句式整齐的一段话。(可适当更换词语,但不能改变原意)
边城是一幅五彩的画,她如诗,她又像一曲婉转的歌。假如置身其中,浑身的污垢自然澄清,日常的烦恼可以洗尽。她可以冲散劳累和忧愁,她还能滋润我们的心灵,留下甜蜜与欢乐。我爱边城的美,也爱她的奉献与辛勤,同样也爱她的有滋有味与不倦拼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边城真美啊!美得像一幅五彩的画,又像一首抒情的诗,还像一曲婉转的歌。这种美澄清了我们浑身的污垢,洗尽了我们日常的烦恼,冲散了我们的劳累,带走了我们的忧愁,滋润了我们的心灵,留下了甜蜜与欢乐。我爱边城,爱她的美,爱她的奉献与辛勤,爱她的有滋有味,爱她的不倦拼搏。
5.某校开展读书节活动,请同学们推荐阅读书目。请你根据自己的理解为沈从文的小说《边城》写一则推荐词,要求语言准确简洁,不超过100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边城》选取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艺术地描绘了当时湘西边地特有的风土人情。通过抒写青年男女之间的情爱、祖孙之间的亲爱、邻里之间的互爱,表现了原始而又纯朴的人性美。
Ⅱ 审美素养专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材料一:
两省接壤处,十余年来主持地方军事的,知道注重在安辑保守,处置还得法,并无特别变故发生。水陆商务既不至于受战争停顿,也不至于为土匪影响,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这些人,除了家中死了牛,翻了船,或发生别的死亡大变,为一种不幸所绊倒,觉得十分伤心外,中国其他地方正在如何不幸挣扎中的情形,似乎就还不曾为这边城人民所感到。(节选自沈从文《边城》)
材料二:
沈从文的生命哲学之核心是人性美,他的作品是为了“造希腊小庙”,而“这座庙供奉的是人性”。因此,对人性自然美好、对生命本性之美的追求贯穿于沈从文的创作中。
在茶峒山城中,有善良单纯的翠翠、安守本分的祖父、重义轻利的顺顺、勤劳肯干的大老二老、照顾翠翠不求回报的杨马兵,他们自然健康且善良淳朴,不以世俗的物化标准去对待人生,表现了生命最自然的状态、最原始的生命力。可见在沈从文心中,一个人活着的意义并不是为了物质与利益,更多的是为了人格的独立与自由。小说人物群体内心纯善、毫无杂质和俗世芥蒂的灵魂世界亦正是作家心灵之中同样纯善美好的诗性人格境界的鲜活展现与文学折射。
同时,湘西人民的生活单纯简单,人与人的生活和谐自然。《边城》中多处描写人们的生活画面,如端午节赛龙舟、中秋节放鞭炮、新年舞龙灯,表现了湘西人民的民俗风情,折射出沈从文对人性自然美好、对诗意栖居的生命境界的由衷追求。
(节选自林紫莹《论沈从文的诗性生命体验——以作品〈边城〉为例》)
材料三:
“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赋予“圆满、圆融”的精神内蕴。圆形结构的传统中式美学不仅应用于小说创作,更应用于传统建筑、家居设计等领域。中国古代小说历来讲究大团圆结局,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悲剧。这一被诟病的文学局面在现代文学创作中被诸多评论家抨击,鲁迅即其中一个代表,他们力倡改变这一局面。相比之下,从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发展至现代的席勒、黑格尔等批评家,西方的悲剧美学观理论早已完善。因此,在现代文学中,“悲”作为诸多小说的创作主旋律,也成为对抗或接受西方悲剧美学观的表现之一。《边城》成书于20世纪30年代,既有“圆”的叙事结构,又有“悲”的美学色彩,是沈从文将传统精髓与现代精神结合的杰作。
茶峒是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是经过美化的万千中国传统乡村中的一个。但这个美如画的世界中,处处弥漫着悲剧的色调。豪爽的天保与和气的傩送是感情厚实的亲兄弟。兄友弟恭的人物关系决定了二人在爱上同一个人时,其中一人的爱情结果必然是悲剧。而翠翠对爱情的沉默不语是天保悲剧的奠基。傩送对父亲船总顺顺直言“老家伙(老船夫)为人弯弯曲曲,不利索,大老是他弄死的”是老船夫悲剧的隐形导火索。大结局中,翠翠等的那个人(傩送)“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可以说是一个“圆满的悲剧”——无尽的等待或许有渺茫的希望,或许即为绝望。《边城》的故事发生在边远山村,人物是芸芸众生中的普通几个,故事的结局并不算得“悲壮”,但是沈从文将优美的语言与凄美的结局相结合,使得全文弥漫着悲情的基调。
(节选自方观生、庞美凤《〈边城〉叙事的两栖结合——传统与现代的交融》)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交代湘西边城的地理环境,说明边城是一块远离俗世的喧嚣,没有被现代文明浸染的“净土”。
B.材料二,《边城》中翠翠、祖父、顺顺等人物,活着不是为了物质与利益,是为了人格的独立与自由。
C.材料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圆”意味着“圆满、圆融”。圆形结构常被用于小说创作等多个领域。
D.材料三,《边城》全文都弥漫着悲情的基调,体现了我国现代诸多小说向以“悲”为创作主旋律的转变。
答案 B
解析 “活着不是为了物质与利益,是为了人格的独立与自由”错。原文是“一个人活着的意义并不是为了物质与利益,更多的是为了人格的独立与自由”,选项去掉了“更多的”,说法过于绝对。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人性自然美好、对生命本性之美的追求贯穿于沈从文的创作中,因此人性美是沈从文生命哲学的核心。
B.《边城》“圆”的叙事结构中蕴含着“悲”的美学色彩,源自沈从文将传统精髓与现代精神结合的结果。
C.湘西人民的民俗风情,激起了沈从文对人性自然美好、对诗意栖居的生命境界的由衷追求。
D.《边城》是作家对诗性人格的美好追求与茶峒文化结合的产物,将普通人物的悲欢展现得淋漓尽致。
答案 D
解析 A项因果倒置。材料二的表述是“沈从文的生命哲学之核心是人性美……因此,对人性自然美好、对生命本性之美的追求贯穿于沈从文的创作中”。B项“源自沈从文将传统精髓与现代精神结合的结果”错。二者应该是解释关系,而不是条件关系。C项“激起了……”错。依据材料二“《边城》中多处描写人们的生活画面,如端午节赛龙舟、中秋节放鞭炮、新年舞龙灯,表现了湘西人民的民俗风情,折射出沈从文对人性自然美好、对诗意栖居的生命境界的由衷追求”可知,应该是作家通过对湘西人民的民俗风情的描写,来表现自己的创作追求,二者并不构成因果关系。
3.下列材料,不能说明“人性自然美好和生命本性之美”的一项是(  )
A.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B.农夫倦步长道回家,仅余我与暮色平分此世界。
C.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D.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答案 C
解析 “雨中黄叶树”系衰败的自然景色,“灯下白头人”也只是外观而没有内在生命本性的描写。
4.根据材料,简要概述小说《边城》体现了哪些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人性美;②语言美;③民俗风情美;④圆形叙事结构和悲剧色彩之美。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文本一:
边城(节选)
有人带了礼物到碧溪岨。掌水码头的顺顺,当真请了媒人为儿子向渡船的攀亲起来了。老船夫慌慌张张把这个人渡过溪口,一同到家里去。翠翠正在屋门前剥豌豆,来了客并不如何注意。但一听到客人进门说“贺喜贺喜”,心中有事,不敢再蹲在屋门边,就装作追赶菜园地的鸡,拿了竹响篙唰唰的摇着,一面口中轻轻喝着,向屋后白塔跑去了。
来人说了些闲话,言归正传转述到顺顺的意见时,老船夫不知如何回答,只是很惊惶的搓着两只茧结的大手,好像这不会真有其事,而且神气中只像在说:“那好的,那妙的。”其实这老头子却不曾说过一句话。
马兵把话说完后,就问做祖父的意见怎么样。老船夫笑着把头点着说:“大老想走车路,这个很好。可是我得问问翠翠,看她自己主张怎么样。”来人被打发走后,祖父在船头叫翠翠下河边来说话。
翠翠拿了一簸箕豌豆下到溪边,上了船,娇娇的问她的祖父:“爷爷,你有什么事?”祖父笑着不说什么,只偏着个白发盈颠的头看着翠翠,看了许久。翠翠坐到船头,有点不好意思,低下头去剥豌豆,耳中听着远处竹篁里的黄鸟叫。翠翠想:“日子长咧,爷爷话也长了。”翠翠的心轻轻的跳着。
过了一会祖父说:“翠翠,翠翠,先前来的那个伯伯来作什么,你知道不知道?”
翠翠说:“我不知道。”说后脸同颈脖全红了。
祖父看看那种情景,明白翠翠的心事了,便把眼睛向远处望去,在空雾里望见了十五年前翠翠的母亲,老船夫心中异常柔和了。轻轻的自言自语说:“每一只船总要有个码头,每一只雀儿得有个巢。”他同时想起那个可怜的母亲过去的事情,心中有了一点隐痛,却勉强笑着。
翠翠呢,正从山中黄鸟杜鹃叫声里,以及山谷中伐竹人咔咔一下一下的砍伐竹子声音里,想到许多事情。老虎咬人的故事,与人对骂时四句头的山歌,造纸作坊中的方坑,铁工场熔铁炉里泄出的铁汁……耳朵听来的,眼睛看到的,她似乎都要去温习温习。她所以这样做,又似乎全只为了希望忘掉眼前的一桩事而起。但她实在有点误会了。
祖父说:“翠翠,船总顺顺家里请人来做媒,想讨你做媳妇,问我愿不愿。我呢,人老了,再过三年两载会过去的,我没有不愿意的事情。这是你自己的事,你自己想想,自己来说。愿意,就成了;不愿意,也好。”
翠翠不知如何处理这个问题,装作从容,怯怯的望着老祖父。又不便问什么,当然也不好回答。
祖父又说:“大老是个有出息的人,为人又正直,又慷慨,你嫁了他,算是命好!”
翠翠弄明白了,人来做媒的是大老!不曾把头抬起,心忡忡的跳着,脸烧得厉害,仍然剥她的豌豆,且随手把空豆荚抛到水中去,望着它们在流水中从从容容的流去,自己也俨然从容了许多。
见翠翠总不作声,祖父于是笑了,且说:“翠翠,想几天不碍事。洛阳桥不是一个晚上造得好的,要日子咧。前次那个人来就向我说起这件事,我已经就告过他:车是车路,马是马路,各有规矩。想爸爸做主,请媒人正正经经来说是车路;要自己做主,站到对溪高崖竹林里为你唱三年六个月的歌是马路,——你若欢喜走马路,我相信人家会为你在日头下唱热情的歌,在月光下唱温柔的歌,一直唱到吐血喉咙烂!”
翠翠不作声,心中只想哭,可是也无理由可哭。祖父还是再说下去,便引到死去了的母亲来了。老人话说了一阵,沉默了。翠翠悄悄把头撂过一些,见祖父眼中业已酿了一汪眼泪。翠翠又惊又怕怯生生的说:“爷爷,你怎么的?”祖父不作声,用大手掌擦着眼睛,小孩子似的咕咕笑着,跳上岸跑回家中去了。
翠翠心中乱乱的,想赶去却不赶去。
雨后放晴的天气,日头炙到人肩上背上已有了点儿力量。溪边芦苇水杨柳,菜园中菜蔬,莫不繁荣滋茂,带着一分有野性的生气。草丛里绿色蚱蜢各处飞着,翅膀搏动空气时窸窸作声。枝头新蝉声音虽不成腔却已渐渐宏大。两山深翠逼入竹篁中,有黄鸟与竹雀杜鹃交递鸣叫。翠翠感觉着,望着,听着,同时也思索着:“爷爷今年七十岁……三年六个月的歌——谁送那只白鸭子呢?……得碾子的好运气,碾子得谁更是好运气?……”
痴着,忽地站起,半簸箕豌豆便倾倒到水中去了。伸手把那簸箕从水中捞起时,隔溪有人喊过渡。(节选自沈从文《边城》)
文本二:
沈从文在文章里,经常强调五官的敏感性能,他善于借助官能,向自然捕捉声音、颜色、气味,而且幻想与回忆的能力,也超乎常人。他自认是一个能表现生命深度的作家,一再说创作描写不是眼见的状态,不是一般人所能到达的地方,也不是普通作家容易发现的东西。到底《边城》这篇小说所表现的由人事与梦象相混合的是什么世界?他在《烛虚》中指出,他的小说最终目的,就在于探索人的灵魂或意识边际,这样才能发现人,说明爱与死的各种形式。
沈从文对写景可算是一个圣手。《边城》写景处皆十分精彩,使人如同目遇。小说里为什么要写景?景是人物所在的环境,是人物的外化,是人物的一部分。景即人。
(根据王润华、汪曾祺相关论述改编)
5.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船夫“很惊惶的搓着两只茧结的大手”,这句话反映出他面对突如其来的“喜事”,却不知如何告诉翠翠的犹豫纠结的心理。
B.文中第三段祖父对“大老想走车路”的表述,既含蓄地答应了媒人提亲的要求,又给翠翠做出她的选择留出了空间。
C.文中翠翠不同情景下“剥豌豆”的情节反复出现,不仅充实丰富了人物形象的内涵,而且描摹出翠翠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
D.“每一只船总要有个码头,每一只雀儿得有个巢”,祖父的话既有对翠翠有个归宿的期盼,又流露出对翠翠未来生活的担忧。
答案 A
解析 “不知如何告诉翠翠的犹豫纠结的心理”错。祖父定然要把这个“喜事”告诉翠翠,他的“惊惶”只是猜测是大老要提亲,而不是二老。从后文可知,他是尊重孙女意愿的,所以谈不上犹豫和纠结。
6.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顺顺请媒人向渡船的攀亲展开故事情节,可谓是“—石激起千层浪”,为后文展开人物心理刻画做好了铺垫。
B.文章多次写到祖父的笑,其对祖父心理状态的表现虽各有不同,但在表现祖父善良隐忍和勤劳坚强的人性上却是一致的。
C.文中人物语言极具个性化。祖父的话多能体现他作为一位长者阅尽人世、饱经风霜、通情达理而又略带幽默诙谐的特点。
D.全文从祖父摆渡顺顺派来的媒人始,至翠翠听到隔溪有人喊过渡终,结构安排符合生活逻辑,前后衔接自然、首尾圆合。
答案 B
解析 “在表现祖父善良隐忍和勤劳坚强的人性上却是一致的”错,文中节选部分所写到的祖父的多次笑,所表达的心理不同,所反映的人性也是有区别的。如:“笑着不说什么”,表现的是他的思虑;“勉强笑着”,表现的才是隐忍坚强;“笑了”,表现的是他的豁达爽朗和对孙女的尊重及理解。
7.结合祖孙二人的对话情景,赏析画横线的句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画横线的句子运用的是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②“我不知道”既表现了翠翠的纯真,又凸显了翠翠的聪明。③“脸同颈脖全红”了出卖了她的话,活画出少女娇羞、矜持的神态,也彰显了她丰富、敏感的情感世界。
8.请结合文本二的相关论述,简析文本一画波浪线的内容是如何表现“景是人物所在的环境,是人物的外化,是人物的一部分”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画波浪线部分是一段优美的景物描写,活画出湘西风情的诗意。②这段景物描写能更好地衬托人物内心的复杂情愫。③人景统一,主客交融,营造了一种清幽静谧的诗意境地,令读者神往,这正是作者艺术手法的高妙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