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种树郭橐驼传
Ⅰ 语言素养专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贬谪,是中国历代中央集权皇朝对获罪官员的一种最常见的惩罚方式。[甲]由于政治、经济、文化都向中央高度集中,所以,除了官衔级别的责降外,还可以贬地的偏远程度来表示惩罚的轻重,而且后一个方面似乎更能体现这种惩罚方式的特点。[乙]在许多场合,被贬谪者必须带着官员的身份(无论其高低)远赴偏僻之地,而不能辞官回乡当一个平民。这不是因为他们中的所有人都情愿付出一切代价以图留在官场,而是制度上规定其必须如此。士人们梦寐以求的官员身份在此时具有奇异的囚禁作用,或许可以看作官僚政治的某种病变。
但事情还有另一方面,被贬谪者本身具有的才能和影响力,也被强制送到那样偏远的、很少得到大人物光顾的地方,这对当地的开发起到有益的作用。比如潮州、柳州、黄州,就因为曾经是韩愈、柳宗元、苏轼的贬地,而在文化史上闪耀出一片异彩。很难断定贬谪这种惩罚方式是否本来就带有一本万利的目的,但它确实为许多穷乡僻壤带去了机会。[丙]同时,被贬谪者也经受了严重的身心考验,拥有了一段非同寻常的人生经历,这对其心理成长和事业发展必然影响甚巨。因此,现代的研究者提出《贬谪文化》的课题,来对此种现象做专门的探讨。
1.文段中的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必须 B.梦寐以求
C.闪耀 D.一本万利
答案 D
解析 A项必须:表示事理上和情理上必要;一定要。语境强调的是“被贬谪者带着官员的身份”是制度上的需要,使用正确。B项梦寐以求:睡梦中都想着寻找,形容迫切地希望着。语境指“官员身份”是“士人们”所迫切期望的,使用正确。C项闪耀:光彩耀眼。语境中修饰“异彩”,使用正确。D项一本万利:形容本钱很小,利润很大。语境中指的是“贬谪这种惩罚方式”所带来的后果,应用“一举两得”。故选D。
2.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
A.甲 B.乙 C.丙
答案 C
解析 “贬谪文化”不是典籍,不能用书名号,应改为引号。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 C
解析 类:似。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名我固当 ②旦视而暮抚 ③早实以蕃 ④其筑欲密 ⑤非有能硕茂之也 ⑥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⑦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⑧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⑨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A.①③④⑦/②⑧/⑤⑥⑨
B.①②③⑦/④/⑤⑥⑨/⑧
C.①③④⑦/②/⑤⑨/⑥/⑧
D.①②③⑦/④/⑤⑨/⑥⑧
答案 A
解析 ①③④⑦为名词用作动词,②⑧为名词作状语,⑤⑥⑨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5.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B.吾又何能为哉
C.理,非吾业也
D.故不我若也
答案 C
解析 C项为判断句,其他三项均为宾语前置句。
6.概括下面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不超过15个字)
柳宗元虽然活了不到50岁,却在文学上创造了光辉的业绩,在诗歌、辞赋、散文、游记、寓言、小说、杂文以及文学理论诸方面,都有突出的贡献。柳宗元一生留下600多篇诗文作品,其诗多抒写抑郁悲愤、思乡怀友之情,幽峭峻郁,自成一路。最为世人称道者,是那些清深意远、疏淡峻洁的山水闲适之作。文的成就大于诗。其骈文有近百篇,不脱唐骈文习气,但也有像《南霁云睢阳庙碑》那样的佳作。柳宗元认为天下万物的生长,都有自身的发展规律,“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必须顺应自然规律,否则不仅徒劳无益,还会造成损害。柳宗元认为,育人和种树的道理是一样的,育人同样要顺应人的发展规律,而不能凭着主观愿望和情感恣意干预和灌输。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柳宗元的文学成就和育人思想。
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前人说: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此语当然有理,不过,在过去的时代里,不仅是国家不幸,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才能写出血泪交融、与苍生息息相通的诗文。如果屈原得意于庙堂之上,李白沦为供奉之臣,杜甫也居画屋高楼之中,②________________,如同夜空最灿烂的星辰宣告缺席一样。柳宗元在政治上遭遇失败,生活上也坎坷困顿,但令他的政敌所始料不及的是,生活底层的陷阱与荆棘造就的却是中唐第一流的哲学家、思想家、散文家和诗人。在“永贞革新”中,柳宗元是败军之将;但在文学领域,③________________。在中国的诗歌史与散文史上,他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答案 (示例)①而且诗人自己也有不幸 ②那中国诗歌定将黯然失色 ③他却是可以高视阔步的王者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种树郭橐驼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既概括了树木的本性,也揭示了种树的要领。
(2)《种树郭橐驼传》中,一些“他植者”违背树木的本性,种树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必然招致“木之性日以离”的恶果。
(3)《种树郭橐驼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郭橐驼植树的管理经验。
(4)《种树郭橐驼传》中,一般种树的人不是撒手不管,而是关心太过,什么都放不下,结果适得其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压抑甚至扼杀了树木的生机。
答案 (1)其本欲舒 其培欲平 其土欲故 其筑欲密 (2)根拳而土易 其培之也 若不过焉则不及 (3)勿动勿虑 去不复顾 其莳也若子 其置也若弃 (4)虽曰爱之 其实害之 虽曰忧之 其实仇之
Ⅱ 文化素养专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柳宗元传
宋 祁
柳宗元,字子厚,其先盖河东人。从曾祖为中书令得罪武后,死高宗时。父镇,天宝末遇乱,奉母隐王屋山,常间行求养,后徙于吴。肃宗平贼,镇上书言事,擢左卫率府兵曹参军。佐郭子仪朔方府,三迁殿中侍御史。以事触窦参贬夔州司马。还,终侍御史。
宗元少精敏绝伦,为文章卓伟精致,一时辈行推仰。第进士、博学宏词科,授校书郎,调蓝田尉。贞元十九年,为监察御史里行。善王叔文、韦执谊。二人者奇其才。及得政,引内禁近,与计事,擢礼部员外郎,欲大进用。俄而叔文败,贬邵州刺史,不半道,贬永州司马。既窜斥,地又荒疠,因自放山泽间,其堙厄感郁,一寓诸文。仿《离骚》数十篇,读者咸悲恻。雅善萧俛,诒书言情。又治京兆尹许孟容然众畏其才高惩刈复进故无用力者宗元久汩振其为文思益深尝著书一篇号贞符宗元不得召,内闵悼,悔念往吝,作赋自儆曰《惩咎》。元和十年,徙柳州刺史。时刘禹锡得播州,宗元曰:“播非人所居,而禹锡亲在堂,吾不忍其穷,无辞以白其大人,如不往,便为母子永决。”即具奏,欲以柳州授禹锡而自往播州。
会大臣亦为禹锡请,因改连州。柳人以男女质钱,过期不赎,则没为奴婢。宗元设方计,悉赎归之。尤贫者,令书佣,视直足相当,还其质。已没者,出己钱助赎。南方为进士者,走数千里从宗元游,经指授者,为文辞皆有法。世号柳柳州。十四年卒,年四十七。宗元少时嗜进,谓功业可就。既坐废,遂不振。然其才实高,名盖一时。
韩愈评其文曰:“雄深雅健似司马子长,崔、蔡不足多也。”既没,柳人怀之,托言降于州之堂,人有慢者辄死。庙于罗池,愈因碑以实之云。(节选自《新唐书·柳宗元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又治京兆尹/许孟容然众畏其才/高惩刈复进故无用力者/宗元久汩/振其为文/思益深/尝著书一篇/号贞符/
B.又治京兆尹/许孟容然众畏其才高/惩刈复进/故无用力者/宗元久汩/振其为文思/益深/尝著书/一篇号贞符/
C.又治京兆尹许孟容/然众畏其才/高惩刈复进/故无用力者/宗元久汩振/其为文思/益深尝著书/一篇号贞符/
D.又治京兆尹许孟容/然众畏其才高/惩刈复进/故无用力者/宗元久汩振/其为文/思益深/尝著书一篇/号贞符/
答案 D
解析 “京兆尹”修饰“许孟容”,“京兆尹许孟容”共同作“治”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B两项;“思”作“深”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项。故选D。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司马,是古代管理军队、执行军法的官员,也是汉族复姓。文中指前者。
B.第进士,指考取进士科。元明清时,举人经殿试及第皆赐出身,称进士。
C.内禁,是皇帝居住、视政的地方。宫中禁卫森严,外人一般不得进入。
D.号,指古人的名和字以外另起的称呼,除供呼叫外,还可用于字画署名。
答案 B
解析 “举人经殿试及第皆赐出身,称进士”错,不是“举人”,而是“贡士”。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柳宗元出生官宦世家。他的曾祖官至中书令,父亲官至殿中侍御史,他们都因为触犯上级获罪或被贬,所以他的祖母让他的父亲隐居王屋山。
B.柳宗元聪明机警,超群出众,作文卓绝精巧。王叔文、韦执谊常常惊叹他的才能。二人掌权后,把他领到皇宫中,和他商议大事,并提拔他。
C.柳宗元怜恤百姓。任柳州刺史时,革除以男女质钱的弊俗。柳宗元制定多种方案让他们赎买回家。对于那些被没收的男女,他还出钱帮他们的家人赎回。
D.柳宗元才华出众,名盖一时。南方想考进士的人,不远千里,来向柳宗元请教。经柳宗元指点,写文章都有章法了。韩愈更是把他和司马迁相提并论。
答案 A
解析 “他们都因为触犯上级获罪或被贬,所以他的祖母让他的父亲隐居王屋山”错,曲解文意。由原文“父镇,天宝末遇乱,奉母隐王屋山,常间行求养,后徙于吴”可知,父亲柳镇是因为天宝末年遇到动乱,所以隐居在王屋山侍奉母亲。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窜斥,地又荒疠,因自放山泽间,其堙厄感郁,一寓诸文。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宗元少时嗜进,谓功业可就。既坐废,遂不振。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柳宗元被贬逐后,又身处南蛮瘴疠的之地,于是自放于山泽间,他因有志难申,遭遇困境,内怀抑郁的情怀,全部寄托于文章。(得分点:“既”,已经,在……之后;“窜斥”,被贬逐;“荒疠”,瘴疠;“因”,于是;“堙厄”,遭遇困境;“一”,全部;“寓”,寄托)
(2)柳宗元年轻时热衷于仕进,认为可以成就功名事业。等到因获罪被罢职后,就一蹶不振了。(得分点:“嗜”,热衷;“谓”,认为;“坐”,因获罪;“废”,罢职;“遂”,于是)
5.柳宗元为什么想与刘禹锡互换被贬之地?这个想法实现了没有?请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一问:因为刘禹锡被贬的播州不适合人居住,又有年高老母,无法辞别或携带。第二问:没有换成。因为其他大臣为刘禹锡求情,改任连州。
参考译文
柳宗元,字子厚,他的先祖大约是河东人。曾祖父担任中书令时得罪了武则天,死于唐高宗在位时。父亲柳镇,天宝末年遇到动乱,就隐居在王屋山侍奉母亲,经常得空就出去寻求养家门路,后来迁徙到吴地。唐肃宗平定了叛贼,柳镇向皇帝上书进言,升任为左卫率府兵曹参军。在朔方府辅佐郭子仪,三次升迁担任殿中侍御史。因为事情触犯了窦参被贬为夔州司马。回来后,终得侍御史一职。
柳宗元小时候,聪明机警,超群出众,作文卓绝精巧,当时文林同辈都推崇他。参加科举考试中进士第,又考中宏词科,被授予校书郎、蓝田(今陕西)县尉的职务。贞元十九年,柳宗元任监察御史里行。与王叔文、韦执谊关系好,二人常常惊叹柳宗元的才能。等到王叔文、韦执谊掌权后,把他悄悄地领到皇宫中,和他商议大事,并提拔他为尚书礼部员外郎,想重用他。不久,王叔文革新就失败了,柳宗元被贬为邵州(今湖南宝庆)刺史,没到半路,又被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柳宗元被贬逐后,又身处南蛮瘴疠之地,于是自放于山泽间,他因有志难申,遭遇困境,内怀抑郁的情怀,全部寄托于文章,模仿《离骚》写了十多篇文章,阅览的人都为之哀婉凄恻。平时和萧俛交好,寄书信表达情感。又惩办京兆尹许孟容,但是众人都畏惧他的才能很高,惩戒再次进行时,所以没有效力的人。柳宗元长久的沦落,他写的文章,思想更加深刻,曾经写过一部书,名为《贞符》。柳宗元没有被召见,内心非常的忧伤,后悔以前的非分贪求,写了一篇名为《惩咎》的赋来警示自己。元和十年,柳宗元被任命为柳州(今属广西)刺史。那时朗州司马刘禹锡被移作播州(今贵州遵义)刺史,柳宗元说:“播州是不适合人居住的地方,而刘禹锡有年高老母,我不忍心看他如此困窘,又没有托辞来告诉自己的母亲。如果他的母亲不去,母子各在一方,这便成为永别。”于是起草奏章,想请求把柳州授给刘禹锡,自己却到播州上任。
恰巧有大臣也为刘禹锡奏请,于是刘禹锡最终改授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柳州风俗,用男或女作为抵押去借钱,如果过期未赎买,人质就为钱主所没收,沦为奴婢。柳宗元制定了各种方案,让他们都赎买归去。特别贫困的,让他们写雇佣的文书,看价值相当,就归还其人质。对那些已经被钱主没收的男女,柳宗元自己出私钱帮助家人将他们赎回。南方想考进士的人,不远千里,都来跟随柳宗元。凡是经柳宗元指点过的人,写文章都有章法了。柳宗元当时号称“柳柳州”。元和十四年去世,终年四十七岁。柳宗元年轻时热衷于仕进,认为可以成就功名事业。等到因获罪被罢职后,就一蹶不振了。但是他的才能确实很高,名声一时超过很多人。
韩愈评价他的文章说:“宏大而高深、典雅而有力像司马子长,崔骃、蔡邕都不值得称赞。”柳宗元去世后,柳氏家族的人怀念他,假称来到州里的厅堂,有怠慢的人立刻就死。在罗池建立庙堂,韩愈凭借碑文来核实这一说法。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文本一: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节选自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文本二:
何易于尝为益昌令,县距刺史治所四十里,城嘉陵。江南刺史崔朴尝乘春自上游多从宾客歌酒泛舟东下直出益昌旁至则索民挽舟易于即腰笏引舟上下刺史惊问状,易于曰:“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易于为属令,当其无事,可以充役。”刺史与宾客跳出舟,偕骑还去。
会昌五年,樵道出益昌,民有能言何易于治状者。且曰:“天子设上下考以勉吏,而易于考止中上。何哉?”樵曰:“易于督赋如何?”曰:“上请贷期,不欲紧绳百姓,使贱出粟帛。”“督役如何?”曰:“度支费不足,遂出俸钱,冀优贫民。”“馈给往来权势如何?”曰:“传符外一无所与。”“擒盗如何?”曰:“无盗。”樵曰:“余居长安,岁闻给事中校考,则曰某人为某县,得上下考,某人由上下考得某官。问其政,则曰某人能督赋,先期而毕。某人能督役,省度支费。某人当道,能得往来达官为好言。某人能擒若干盗,反若干盗。县令得上下考者如此。”邑民不对,笑去。(节选自孙樵《书何易于》)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江南刺史崔朴/尝乘春自上游/多从宾客歌酒泛舟/东下直出益昌旁/至则索民挽舟/易于即腰笏/引舟上下/
B.江南刺史崔朴/尝乘春自上游多从宾客歌酒/泛舟东下/直出益昌旁/至则索民挽舟/易于即腰笏引舟上下/
C.江南刺史崔朴尝乘春/自上游多从宾客/歌酒泛舟东下/直出益昌旁/至则索民挽舟/易于即腰笏引舟上下/
D.江南刺史崔朴尝乘春/自上游多从宾客歌酒/泛舟东下/直出益昌旁/至则索民挽舟/易于即腰笏/引舟上下/
答案 B
解析 “尝乘春自上游多从宾客歌酒”“泛舟东下”都是“江南刺史崔朴”的行为,句子较长时可以在主语后停顿,因此应在“江南刺史崔朴”后断开,排除C、D两项;另外,“宾客歌酒”是“从”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也可排除C项;“泛舟东下”是偏正结构,“泛舟”和“东”都是“下”的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项。故选B。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缫,即缫丝,把蚕茧浸在热水里抽出蚕丝。在中国神话传说中,嫘祖是养蚕缫丝的创始人。
B.笏,古代大臣上朝拿着的手板,按品级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上面可以记事以防止遗忘。《项脊轩志》中“持一象笏至”中的“笏”与此处相同。
C.中上,唐代官吏考核等级。唐代官吏考核以“上、中、下”分三等九级,中等以下要降级罚俸,甚至罢官受罚。
D.度支,是古代官署名,掌管全国财赋的统计和支调,是唐代最高的会计主管部门。文中指地方会计主管部门。
答案 D
解析 “文中指地方会计主管部门”错。结合原文“度支费不足,遂出俸钱,冀优贫民”可知,这里的“度支”为地方财赋的收支。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一中官吏的语句节奏短促,连用七个动词,把俗吏来乡鸡犬不宁的景象描写得淋漓尽致。
B.柳宗元借“知种树而已”的郭橐驼之口形象地说明了无论种树还是治民都要顺应天性的道理。
C.何易于为了免除百姓劳役,亲自为刺史拉纤,使刺史惭愧而还。既赞扬了何易于的爱民之心,又表现出他的机智勇敢。
D.何易于施政宽民,效果显著,但是因缺乏确凿的“政绩”,在上下考中并不优秀。表达了作者对何易于得不到朝廷重用的遗憾。
答案 C
解析 “机智勇敢”于文无据。原文何易于的话是“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易于为属令,当其无事,可以充役”,从中可以看出他对百姓的爱护,体现不出“机智勇敢”。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会昌五年,樵道出益昌,民有能言何易于治状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我们小民中断吃饭来慰劳官吏,尚且不得空闲,又怎么能使我们人口增多、生活安定呢?(得分点:“飧”,晚饭;“饔”,早饭;“劳”,慰劳;“何以”,宾语前置句,以何;“蕃”,使繁盛)
(2)会昌五年,我路过益昌,有一个详细告诉我何易于怎样治理政务的百姓。(得分点:“道出”,路过;“民有能言何易于治状者”,定语后置句,有能言何易于治状之民;“治状”,治理的情况)
10.请结合文本二概括何易于是如何治理政务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放宽百姓缴纳赋税的期限;②减少百姓的劳役;③不因往来官吏增加百姓负担。
参考译文
文本二:
何易于曾经做益昌县县令。益昌县离刺史的治所四十里,县城在嘉陵。有一次,江南刺史崔朴乘着春光明媚,带了许多宾客,坐着大船,唱歌喝酒,从上游放舟东下,船一直到益昌县附近。船到,就下令要民夫拉纤。何易于就把笏板插在腰带里,拉着纤跑上跑下。刺史吃惊地问他为什么,何易于说:“现在正是春天,百姓不是忙于春耕,就在侍弄春蚕,一点点时间都不能损失。我是您主管下的县令,现在没啥事干,可以来承当这个差使。”刺史听了,和几个宾客跳出船舱,一起骑马回去了。
会昌五年,我路过益昌,有一个详细告诉我何易于怎样治理政务的百姓。并且说:“皇上设立考绩制度来勉励官吏,可是何易于仅仅考到中上级。这是为什么呢?”我问:“何易于催缴赋税做得怎样?”回答说:“向上级申请宽放期限,不去严厉勒逼百姓,不让他们低价卖出粮食、丝绸。“他催服劳役做得怎样?”回答说:“县里开支费用不够,就把自己的官俸拿出来贴补,放宽贫苦百姓的劳役。”“路过有权势的人物,他怎样招待?”回答说:“除了给具证明,其他什么也没有。”“捕捉盗贼怎样?”回答说:“全县没有盗贼。”我说:“我在京城里,每年听到给事中考杭州县官吏,说是某县县令某人,考绩得某级,可以得到某官。问那些官员的政绩,就说某人催缴赋税有成绩,比限期提早完成;某人监督劳役有功劳,能为官府节省开支费;某人所管县是交通要道,能够让往来路过的官员为他说好话;某人一年能抓到许多盗贼,击退许多盗贼。县令得到上下等的考绩,就是这样的。”那百姓没有回答,笑着走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