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至情至性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 单元综合检测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便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统治思想,“家国一体”思想随之成为国家架构与治理的重要理论来源之一。政治上的理念深刻影响着社会的文化习俗与价值取向,使得中国社会弥漫着浓浓的家国情怀,个人、家庭(族)、国家三者均受其影响。
第一,从个人来说,在家尽孝、为国尽忠是人生价值的核心。在家尽孝,不仅是外在的道德约束,更是个人内在的道德自觉。其实,“孝”早已成为中国人内心自发衍生出的一种情感。这种发自内心的“孝”被后世儒家推崇到极高的地位,在儒家的推崇与统治者的宣传下,“孝”就不再是外在强加的道德约束,而成为个人发自内心的情感表达和自觉的价值追求。
为国尽忠,是在家尽孝观念的扩展,是个人面对国家这个大“家”时的价值情怀。班固谓“爱国如饥渴”,道出了个人对国家最朴实、最真挚的情感。“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道出了身居高位者,必须为国担当,为民请命,不考虑个人之利弊祸福。“位卑未敢忘忧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平民布衣,也应有担当意识,在家国危难之时,敢于挺身而出。每一次抗击外来侵略,都有无数人的浴血奋战和奉献牺牲。
第二,从家庭(族)来说,助个人成才,助国家治理,是家庭的价值核心。传统社会的家庭(族),都将儒家思想作为家规族训的指导思想,将抚育儿女、凝聚社会和尽忠报国作为其存在的价值所在。
家对于中国人而言,实在有太多的内涵和无限的意蕴。个人对家的眷恋和奉献,除了血缘亲情的因素外,还与家庭(族)倾力培养、扶持个人成长有密切关系。家庭(族)为个人的生存、成长不遗余力地提供支持、帮助,个人与家庭(族)荣辱与共,休戚相关。
在家国思想影响下,传统家族文化的主流,均将国家利益和中华大一统摆在首位。许多族训中均强调“国难尽忠”,当家族利益与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选择舍家报国。
第三,从国家来说,民为邦本,君人者以天下之心为心,成为治国理政最基本的指导思想。从家国思想出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与此同时,作为天下最大“家”的操持者,治国理政者必须对天下人负责,为天下人谋福。也就是说,君主也必须受到相应制约:必须以民为本;必须严于律己,做天下人榜样;必须以天下为公,公私分明。
上述三方面对统治者的道德诉求与制约,是中国古代最具特色的政治思想之一。然而,由于历史的局限和封建专制文化的禁锢,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视野里,对“国”的概念主要理解为两点:一是“疆土”,二是“君主”。而第二种理解往往使人们把“君”和“国”连在一起,君是国的代表和象征。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不断宣扬和强化这种认识,统治者打着家国同构的幌子,强调“忠君”即是“爱国”,不仅要求民众对君主从理性上绝对服从,而且诱使民众作感情上的父权认同。这种君主一体的理念,把“国”的真正意义异化了。(摘编自刘紫春《家国情怀的传承与重构》)
材料二: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几千年斗转星移,家国情怀如同一条奔腾不息的情感长河,始终贯穿于中华民族栉风沐雨、砥砺奋进的历程中,流淌在炎黄子孙生生不息的血脉里,成为中华民族战胜艰难险阻、不断取得巨大成就的精神动力。进入新时代,实现宏伟蓝图,需要我们大力弘扬家国情怀,自觉将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努力投身到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去。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国家繁荣发展,就没有家庭幸福美满。同样,没有千千万万家庭幸福美满,就没有国家繁荣发展。”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只有家庭和顺美满,整个国家社会才能和谐稳定;只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每一个家庭的梦想才有最坚实的依靠。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家不只是人们身体的住处,更是人们心灵的归宿。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正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弘扬家国情怀,要求我们注重家风建设,弘扬优良家风,自觉将家庭情感与爱国情感共融互通,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涵养全社会的好风气。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每个人都要敢于担当,主动奉献,至死不渝,这是一种对于国家、民族的大爱,也是真正的家国情怀。千百年来,多少英雄豪杰秉持这种家国情怀,恪守兴国之责,舍小家为大家,让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衰,饱尝艰辛而不屈。无论是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壮志豪情,还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舍生取义,都生动诠释了家国情怀的内在要义,体现出中华儿女对祖国的拳拳赤子之心,激励着无数后来者为改变国家和民族命运前仆后继,奋斗不止。在新时代,创造中华民族新的更大奇迹,需要更多的人敢于负责,勇于担当,善于作为。
新时代是属于奋斗者的时代,是心怀梦想、奋力追梦的时代。作为新时代的追梦人,我们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大力弘扬家国情怀,奋力担当兴国之责,勇立潮头,奋勇搏击,让自己的人生在为国家、为人民的服务奉献中焕发更加绚丽的光彩。
(摘编自陈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家国情怀》)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孝”作为民族文化精髓,经过儒家思想的持续推崇和统治者的积极宣传,逐渐成为中国人内心的一种情感。
B.“爱国如饥渴”“国难尽忠”都直接表现了当家族利益与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应当将国家利益摆在首位,舍家为国。
C.抚育儿女、凝聚社会和尽忠报国都为儒家所提倡,因此它们都成为传统社会的家庭(族)的家规族训的指导思想。
D.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从个人来说,要做到为国尽忠;从国家来说,治国理政者要天下为公,以民为本。
答案 D
解析 A项“经过儒家思想的持续推崇和统治者的积极宣传,逐渐成为中国人内心的一种情感”逻辑错误,由材料一原文“‘孝’早已成为中国人内心自发衍生出的一种情感……在儒家的推崇与统治者的宣传下……”可知,“孝”成为中国人内心的一种情感在先。B项“爱国如饥渴”体现的是个人情感,由材料一原文“班固谓‘爱国如饥渴’,道出了个人对国家最朴实、最真挚的情感”可知。C项“它们都成为传统社会的家庭(族)的家规族训的指导思想”曲解原文,选项中的“它们”指的是“抚育儿女、凝聚社会和尽忠报国”,而传统社会的家庭(族)的家规族训的指导思想应为“儒家思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历史上无数人为了改变国家和民族命运前仆后继,可见,无论是高位者还是位卑者,都需要勇于担当,尽职履责。
B.作为大“家”的主政者,应超越一家一族的利益,以天下为家。如此,君主才能得到天下的拥护,实现治国平天下。
C.家庭扶持个人成长,个人以孝回报家庭,就会形成和睦的家庭氛围,这样一来,社会的良好风气也就形成了。
D.“孝”培育感恩情怀,“忠”体现担当精神。今天,“孝”与“忠”表现为做新时代的追梦人,建设好小家,服务好大家。
答案 C
解析 “形成和睦的家庭氛围,这样一来,社会的良好风气也就形成了”错。材料二原文说的是“自觉将家庭情感与爱国情感共融互通,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涵养全社会的好风气”。
3.根据材料,对下列古诗文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韩愈不顾惜自己的身体,愿意为国家效劳,表现出个人对国家朴实而又真挚的情感。
B.“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诗人表面上是在批评“商女”,实际上谴责了只关心家庭幸福美满而漠视国家前途命运的达官显贵。
C.“乌鸟私情,愿乞终养”:李密通过乌鸦反哺的典故委婉表达了报养祖母的愿望,晋武帝被李密的孝心感动,这表明“孝”是中国人普遍认同的情感。
D.“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主在国家中并无至高无上的地位,治国理政者只有为天下人谋福才会得到百姓的拥护,这体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
答案 B
解析 “只关心家庭幸福美满”理解错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诗句讽刺达官显贵贪图个人享乐,跟家庭无关。
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家国情怀”下一个简要定义。(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家国情怀是根植于儒家思想,贯穿于中华民族的奋斗历程中,以个人尽孝尽忠,家庭扶人成才、助国理政,治国者天下为公为要义,对国家怀有高度认同感、责任感,能凝聚力量、振奋精神,对修养自身、和谐家庭与振兴国家具有重要意义的文化习俗与价值取向。
5.学期结束,学校将举行以“家国情怀,感动2020”为主题的校园活动,拟邀请疫情期间驰援武汉的医护人员参加。请据此写一段抒情性文字,作为活动宣传海报的一部分。要求:主题明确,感情真挚。(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面对疫情,你们冲锋在前,留下“最美逆行者”的背影!因为有你们,我们离健康更近了;因为有你们,我们离家人更近了;因为有你们,我们离春天更近了!你们是英雄,舍小家为大家!更多人崇尚英雄,更多人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流水函关
沈 念
古代的故事,多是发生在河流、古道,或是边界的关楼。函谷关南接秦岭,北倚黄河,东西或绝涧或高塬,它的迷人之处,也是它的揪心之处,就在于那么多人想通过它、占守它。它是阻滞、关闭,也是畅通、开放。
在这里,有一件事是不能回避的,那便是历史的追溯。无论藏在哪个角落,历史的风扑面而来,情绪的力量在历史的托举下,让去往函谷关的路变得跌宕起伏。始于90年代的修建,关楼只是历史的化身,过往痕迹被抹去——直到被一尊黑色石碑身后的函关古道打开。在古代,那只是一条在沟谷中蜿蜒的土路。有记载说这条曾经崎岖狭窄、蜿蜒相通的路全长15华里,沟壁有50米高,坡度有40至80度,有的地方仅2米宽,仅能容一辆牛车通过。车不方轨,马不并辔,人行其中,如入函中。并非夸张的描述,可以想象它在军事战略上的利害。从遥远的春秋战国就开始了碰撞,直至秦国一统,函谷关扮演着决定胜负的关键角色。西汉贾谊在名篇《过秦论》中议论:“于是六国之士……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好一个“逡巡而不敢进”!
然而到了公元前209年陈胜义军过关交战,刘邦绕关灭秦,项羽使黥布破关,怒而焚关,函谷关又为秦的灭亡画上了一个终结的句号。自此往后,进退之间,是“逐鹿中原”,也是“入主关中”,这八个字里藏着千钧重量和血腥杀戮。再去拨开时间的密叶,沿经“安史之乱”中的桃林大战,闯王李自成激战斩明兵部尚书孙传庭,1927年冯玉祥北伐驻防,直至1944年5月中国军队阻挡侵华日军西犯的函关大战,都绕不过此地。太多与函谷关勾连的历史细节需要叙说,铁打的雄关流水的战事,得失均因这里而起。这里,并不只是一座青砖砌起的城楼,还是一条真正通往时间深处的道路。也许它从来都是道路,如同它倚临的黄河,连接的不只是一个个地点,还有可追溯的来处、可前行的去往,它是立体变幻的时空,也是后人想象的原点。
这条看不见的道路,更远的地方,是远方,也是远去。
从古道上走过太多的出关者,有一人不能不提。公元前491年农历七月的一天,函谷关令尹喜清晨起床,看到了东方的紫气,知有异人来。他等来了八十高龄的老者——东周守藏史老子。这位又名李耳的老人骑着青牛,被他的崇拜者热情地挽留下来著书立说,从而有了五千言的《道德经》。也许连函谷关也没想到,在经历那万千厮杀争夺之后,被封堵在深井里的血液依旧如岩浆般汩汩流动,为它加持的正是这位眉宽耳阔、目如深渊的老人。一块精致的黄河石被供奉在纪念祠屋的一侧,万千来客的手掌在石头上抚摸而留下了一层光泽。已无人探究石头的年代和书桌的真假,只为老子完成著述出关后的“莫知其所终”而好奇与叹惋。
叹惋那散落时光里的,与一个人、一座关、一条河有关的秘密。谁能说,任何普通渺小的生命,不会因这片黄河流经的土地而变得不凡?
黄河在北,隆起的土塬隔阻了函谷关的视线,静寂中水声传来。古关与长河,都把各自印烙在对方的骨骼之上。这条大河,微微发出的声响,都是振聋发聩的轰鸣。在抵达函谷关的短暂时光里,我能亲密地感应到从四面八方汇集而至的那些水声。流水声里,有风貌之变,也有愿景之欢,桩桩美好落色为图——筑坝建库后的水波清粼,生态改良后的天鹅栖息,挣脱贫困后的喜乐安宁……中原大地上的万千气象、幕幕大戏皆可沿着这条大河被我们遇见。
河流之上的备忘与注脚,被时光拍打的浪花卷起。众生命运千差万别,然而与之有关的黄河故事到处流传。(摘编自沈念《流水函关》)
文本二:
张翔武:在对小说的态度上,你更喜欢故事本身,还是故事的叙述技巧,比如语言风格、结构之类的?
沈念:很长时间以来,纠缠作家们的无非是“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我以为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老题材可以有新写法,新题材不留神就成了老腔调。一切皆有可能。我个人以为,在掌握了一些写作技巧后,写出什么样的效果,就不只是技巧问题,更重要的是作者自身的内涵。一个没有思想没有情感的人无论怎么使用新的技巧,也只是在炫技,外表华美,里面空荡。我现在对自己在这方面也越来越警醒,不想成为徒有外表的空心人。
(摘编自《为了不再恐惧平庸的生活》——对沈念的访谈)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以“流水函关”为标题,其中的“流水”指的是发生在函谷关的从陈胜义军过关交战到中国军队阻击日军西进的多次战争。
B.文章在描写函谷关的时候,既有具体详实量化的客观数字,又有充满哲理意味和抒彩的词句,给读者以不同的阅读感受。
C.文章的句子富于变化,既有长句又有短句,既有整句又有散句,既有典范的现代汉语句式,又有文言色彩的句子,读来别有风味。
D.文章主体部分虽然描述的主要是一些往事,但最后呈现的是万千气象的美好现实,丰富了文章内涵,升华了文章的艺术境界。
答案 A
解析 “其中的‘流水’指的是发生在函谷关的从陈胜义军过关交战到中国军队阻击日军西进的多次战争”错。从原文“太多与函谷关勾连的历史细节需要叙说,铁打的雄关流水的战事,得失均因这里而起”“河流之上的备忘与注脚,被时光拍打的浪花卷起。众生命运千差万别,然而与之有关的黄河故事到处流传”来看,“流水”当指发生在函谷关众多故事,选项以偏概全。
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贾谊的名篇《过秦论》多用排比和对偶手法,气势充沛,一气呵成,被认为是一篇气“盛”的文章。
B.记载陈胜起义的《史记》兼具史书性质和文学色彩,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C.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专说对待之理”,如“有”和“无”、“胜人”和“自胜”等,充满了辩证色彩。
D.“安史之乱”是杜甫反映民生疾苦的诗作的创作背景,其中《蜀相》就抒发了这种关心民瘼之情。
答案 D
解析 “其中《蜀相》就抒发了这种关心民瘼之情”错。《蜀相》抒发了诗人对诸葛亮才智品德的崇敬和功业未遂的感慨。
8.请结合文本二,简要概括作者对于小说创作的观点。(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老题材可以有新写法;②作家自身内涵比技巧更重要。
9.文本一的函谷关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兼具阻滞、关闭和畅通、开放的特点;②连接历史和未来;③具有文化色彩。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李渤,字浚之,后魏横野将军申国公发之后。九年,以著作郎征之。岁余,迁右补阙。
会泽潞节度使郗士美卒。渤充吊祭使,路次陕西。渤上疏曰:“臣出使经行,历求利病。访寻积弊,始自均摊逃户。凡十家之内,大半逃亡,亦须五家摊税。似投石井中,非到底不止。摊逃之弊,苛虐如斯,聚敛之臣唯思竭泽,不虑无鱼。乞降诏书绝摊逃之弊夫农者国之本本立然后可以议太平若不由兹谬矣。”
穆宗即位,召拜考功员外郎。十一月,定京官考,不避权幸,皆行升黜。状入,留中不发,议者以宰辅旷官,自宜上疏论列,而渤越职钓名,非尽事君之道。乃出为虔州刺史。未满岁,迁江州刺史。张平叔判度支,奏征天下久远逋赋,渤上疏曰:“度支所收贞元二年流户赋钱四千四百一十贯,臣州治田二千一百九十七顷,今已旱死一千九百顷有余。若徇度支所敛,臣惧天下谓陛下当大旱责民三十六年逋赋。臣任刺史,上不能奉诏,下不忍民穷,无所逃死,请放归田里。”
入为职方郎中,迁谏议大夫。敬宗冲年即位,坐朝常晚。一日入阁,帝久不出,群臣候立紫宸门外,有省年衰病者,几将顿仆。渤出次白宰相曰:“昨论晏朝事,今坐益晚,是谏官不能回人主之意,渤之罪也。渤请出阁待罪。”会唤仗,乃止。
宝历元年,改元大赦,先是,鄠县令崔发闻门外喧斗,县吏言五坊使下殴击百姓。发怒,命吏捕之,曳扶既至,时已曛黑,不问色目。良久与语,乃知是一内官。天子闻之怒,收发系御史台,御楼之日,放系囚,发亦在鸡竿下。时有品官五十余人,持仗殴发,发破面折齿,台吏以席蔽之,方免。是日系囚皆释,发独不免。渤疏论之曰:“县令不合曳中人,中人不合殴御囚,其罪一也。然县令所犯在恩前,中人所犯在恩后。中人横暴,一至于此,是朝廷驯致使然,若不早正刑书,臣恐四夷闻之,慢倍之心萌矣。”
后因谏,上以渤党发,充桂管都防御观察使。大和五年,以太子宾客征至京师。月余卒,时年五十九,赠礼部尚书。渤孤贞,力行操尚,不苟合,而阘茸[注]之流,非其沽激。以言摈退,终不息言。以救时病,服名节者重之。(节选自《旧唐书·李渤传》,有删改)
注 阘茸:人品卑劣,或者庸碌无能。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乞降诏/书绝摊逃之弊/夫农者/国之本/本立然后可以议/太平若不由兹/谬矣
B.乞降诏书/绝摊逃之弊/夫农者/国之本/本立然后可以议太平/若不由兹/谬矣
C.乞降诏/书绝摊逃之弊/夫农者/国之本/本立然后可以议太平/若不由兹/谬矣
D.乞降诏书/绝摊逃之弊/夫农者/国之本/本立然后可以议/太平若不由兹/谬矣
答案 B
解析 “乞”的主语是“李渤”,而宾语是“降诏书”,所以应在“书”之后断开,排除A、C两项。“本立然后可以议太平”的意思是“根本立好了然后才可以讨论天下太平”,语意完整连贯,应该在“平”之后断开,排除D项。故选B。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著作郎,官名,主管编修国史。
B.疏,一种文体,指封建时代臣子向君主分条陈述事情的奏章。
C.留中,指皇帝将有争议的臣子留在朝中任职,不交相关部门处理。
D.鸡竿,一端附有金鸡的长竿。古代多于大赦日树立,后用为赦罪之典。
答案 C
解析 “指皇帝将有争议的臣子留在朝中任职”错。“留中”指皇帝把臣下的奏章留在宫禁中,不交议也不批答。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李渤考评公正,不避权贵。作为考功员外郎,李渤并不回避被皇帝宠信的京官,都根据他们的政绩优劣或升或降,却受到越俎代庖、沽名钓誉的非议,最终被贬出京城。
B.李渤体察民情,维护君王。度支使张平叔不顾百姓疾苦,竟建议征收三十六年前的拖欠,李渤如实汇报江州的旱情,并明确指出,一旦征收,必定引来天下人对皇帝的非议。
C.李渤忠于职守,勇于担责。敬宗“坐朝常晚”,李渤进言劝谏,第二天皇帝仍我行我素,李渤觉得未能尽谏官之责,主动请罪。
D.李渤仗义执言,坦陈时弊。崔发抓捕了殴打百姓的“中人”,招致众人殴打,李渤第一时间挺身而出为崔发鸣不平,并直言朝廷如果不整治“中人横暴”,必将后患无穷。
答案 A
解析 B项曲解文意。度支使张平叔只是要求“征天下久远逋悬”,并未建议“征收三十六年前的拖欠”。C项“李渤觉得未能尽谏官之责,主动请罪”错。原文是“渤出次白宰相”,即李渤对宰相说的话,是“请出阁待罪”而不是“请罪”。D项崔发是在大赦之日被群殴的,不是在抓捕“中人”的那天,且崔发遭到众人殴打,第一时间挺身而出的是御史台的官吏,而不是李渤。李渤为崔发鸣不平是在崔发被拘押后的事情。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摊逃之弊,苛虐如斯,聚敛之臣唯思竭泽,不虑无鱼。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时有品官五十余人,持仗殴发,发破面折齿,台吏以席蔽之,方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均摊逃亡户赋税的弊政,苛刻暴虐到如此地步,搜刮财货的臣子只想抽河水(捕鱼),却不思虑最终无鱼可捕(的后果)。
(2)当时五十多名有品级的官员,手持棍棒殴打崔发,崔发的脸被打破、牙被打断。御史台的吏员用席子遮蔽崔发,这才使他免于一死。
14.选文对李渤有哪些评价?请简要概括。(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李渤忠贞爱国,节操高尚,不随波逐流。②卑贱低能之徒指责他沽名钓誉。③钦服李渤名誉与节操的人们因其在处境艰难时仍纠正时弊而敬重他。
参考译文
李渤,字浚之,是后魏横野将军申国公李发的后人。九年,皇帝征召他做了著作郎。一年多后,升任右补阙。
恰逢泽潞节度使郗士美亡故。李渤当时充任吊祭使,路上停留在陕州西部。李渤上奏章说:“臣出使所到之处,普遍寻找利弊。访求积弊(的产生),源自平均摊派逃户的赋税。大概在十户人家之中,即使有一大半人逃跑,也要让(留下的)五家再均摊(跑掉五家的)赋税。这就像是往井里投石头(取水),不到井底不停止。均摊逃亡户赋税的弊政,苛刻暴虐到如此地步,搜刮财货的臣子只想抽河水(捕鱼),却不思虑最终无鱼可捕(的后果)。(臣)乞求陛下降下诏书,断绝分摊逃户赋税的弊端。农业是国家的根本,根本立好了然后才可以讨论天下太平。如果不从这点做起,(想天下太平)是荒谬的呀。”
穆宗即位后,征召李渤做了考功员外郎。十一月,主管京官考核,不回避有权的大臣和被宠幸的官吏,都根据他们政绩的优劣奏请升迁罢免。他的报告呈送上去后,留在宫中没有批复下发,议论的人认为,宰辅大臣旷废职守不能尽责,自应上疏评论是非,但李渤越职行事沽名钓誉,这不是恪尽侍奉君主职责的正道。于是李渤被调出朝廷,任虔州刺史。一年未满,又升任江州刺史。张平叔主管财政,上奏请求收敛天下拖欠时间太久的租税,李渤上疏说:“度支使收取贞元二年流亡户的赋钱四千四百一十贯,现臣所管辖之州共有二千一百九十七顷田,现在已旱死一千九百多顷。假若按照度支所要求的征收,臣担心天下人会指责陛下在大旱中要责收百姓三十六年前的欠租。臣任刺史,对上不能奉命,对下不忍心百姓困死,臣罪责难逃,请求(您)放臣回归田里。”
(李渤)又入朝任职方郎中,后升为谏议大夫。敬宗皇帝幼年即位,早朝时常常晚到。一天群臣入阁进见,皇帝好长时间不出来,群臣候立在紫宸门外,有老年体弱的几乎站不住要跌倒。李渤出列报告宰相说:“昨天上疏说了晚朝之事,今天坐朝却更晚了,这是谏官不能说服改变君主的意旨,这是李渤的罪过。李渤我请求出阁待罪。”正说着,那边皇帝唤仪仗出来了,李渤才作罢。
宝历元年,改年号大赦天下,在这之前,鄠县县令崔发听到衙门外喧闹打斗,衙吏说五坊使的手下在殴打百姓。崔发大怒,命令衙吏抓捕这些人,拉拽挟持到衙门后,时间已经很晚,看不清脸色眉目。过了许久与他交谈,才知道是一个宦官。天子听说这件事后十分生气,逮捕了崔发并囚系在御史台,大赦之日,释放在押囚犯,崔发也在鸡竿之下。当时五十多名有品级的官员,手持棍棒殴打崔发,崔发的脸被打破、牙被打断。御史台的吏员用席子遮蔽崔发,这才使他免于一死。这天在押的犯人都被释放了,唯独崔发没有被赦免。李渤上疏谈论这件事说:“县令不应该抓捕中人,中人不应该殴打御史台的囚犯,他们的罪是同样的。然而县令所犯的罪在皇帝大赦恩典之前,中人所犯的罪在皇帝大赦恩典之后。中人蛮横残暴,竟然到了这种地步,这是朝廷纵容导致的结果,如果不及早端正刑罚,我担心四方边境的人和藩镇奏事听说这样的事情,那么怠慢背叛的心思就会萌发了。”
后来李渤因为进谏,皇帝认为他偏袒崔发,让他充任桂管都防御观察使。大和五年,(李渤)以太子宾客的身份被征召到京城。一个多月后去世,当时年龄为五十九岁,(被)追赠礼部尚书。李渤孤傲忠贞,尽力而为,情操高尚而又不随波逐流,而那些卑贱小人势利之徒指责他沽名钓誉、过于直率。他因直言被排挤(出京城),最终也不停止进言,目的就是挽救时弊,重视名节的人因此而敬重他。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题胡逸老致虚庵
[宋]黄庭坚
藏书万卷可教子,遗金满籯①常作灾。
能与贫人共年谷,必有明月生蚌胎②。
山随宴坐图画出,水作夜窗风雨来。
观水观山皆得妙,更将何物污灵台。
注 ①籯:筐笼一类的盛物竹器。②《三国志》孔融赞韦端的两个儿子“不意双珠,近出老蚌,甚珍贵之”,比喻子孙有才德。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两句劈空而来,用鲜明的对比方式先发议论,夺人眼球,发人深思。
B.颔联承上,诗人既赞颂了胡逸老的高贵品格,又借典故表达了美好祝愿。
C.颈联一个“出”字,化动为静,手法巧妙,与“两山排闼送青来”异曲同工。
D.尾联总收全诗,闲逸中观山水,山水之气涤荡心灵,使人灵魂澄清无滓。
答案 C
解析 “化动为静”错,应为化静为动。
16.“天下之本在家”,中华民族历来注重家教、家风。你从诗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诗书传家:诗书教化,育子成材,只留金钱财富,常招致灾祸。 ②乐善好施:宅心仁厚,悲天悯人,为子孙后代树榜样,蓄福报。③清廉自守:坚守本心,心灵澄澈,任何外物都不能够玷污灵魂。 (每点 2 分)
解析 翻译:藏书万卷可以用来教子,留金满箱常招致灾祸。能与贫人共享年谷,定有明珠生长在蚌胎。山景随着宴坐如图画呈现,水声透过夜窗像风雨传来。观山观水都能领略妙趣,还有什么能污染灵台。结合诗歌的翻译从家教家风的角度赏析即可。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陈情表》中,李密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自己身份虽低却得到重用。
(2)《归去来兮辞》中描写归乡途中轻舟快风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作者弃官归乡的畅快心情。
(3)《石钟山记》中,作者发现“窾坎镗鞳之声”的由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至微至陋 过蒙拔擢 (2)舟遥遥以轻飏 风飘飘而吹衣 (3)空中而多窍 与风水相吞吐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古代文章评点(这里主要指散文、骈文、小品文及八股文)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一种重要形式和重要组成部分,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其评点的范围大到文章的宗旨,结构;小到一字一句的安排,剖毫析芒,无所不至。文章评点自宋代以后就一直十分兴盛,流传十分广泛,( )。
古代文章评点文献数量相当庞大,因此今天开发古代文章评点,首要的任务就是深入开展文献调查。这要注意以下问题:首先,古代文章评点的存在方式是多样的,我们一般以往认为评点主要存在于选本之中,但实际上在别集之中很多也有评点。明清时期,很多作家在写出作品后寄送给自己的师长、朋友和弟子阅读。这些人阅读之后,往往会有一番评论。很多作家在刊刻自己的文集时,就会把这些评论也附在每篇作品之后。比如,康熙年间所刻“醉白堂文集”有王士祯等人的评点。类似的例子举不胜举。其次,古代文章评点涉及的对象包括经、史、子、集四部之中的文献,所以不能局限在某一个文献类型之中。假如只注重散文或骈文评点,而不去了解八股文评点,或者只注重集部评点,对有关经、史、子部的评点视而不见,肯定不能从总体上把握整个古代文章评点的脉络和格局。
总之,只有进行全面而彻底的考察,才能谈得上系统地整理和研究,否则只能是盲人摸象。
18.文段中画波浪线处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古代文章评点(这里主要指散文、骈文、小品文及八股文)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一种重要形式和重要组成部分,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B.其评点的范围大到文章的宗旨,结构;小到一字一句的安排,剖毫析芒,无所不至。
C.比如,康熙年间所刻“醉白堂文集”有王士祯等人的评点。类似的例子举不胜举。
D.假如只注重散文或骈文评点,而不去了解八股文评点,或者只注重集部评点,对有关经、史、子部的评点视而不见,肯定不能从总体上把握整个古代文章评点的脉络和格局。
答案 D
解析 A项括号内容是解释“文章”的,应放在“文章”之后,改为“古代文章(这里主要指散文、骈文、小品文及八股文)评点……”。B项“其评点的范围大到文章的宗旨,结构;”中的逗号和分号使用有误,改为“其评点的范围大到文章的宗旨、结构,”。C项“醉白堂文集”应该用书名号。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深为广大读者所喜闻乐见,甚至传播到日本、韩国等
B.广大读者喜闻乐见,甚至传播到日本、韩国等
C.深为广大读者所喜闻乐见,日本、韩国等也在传播
D.广大读者喜闻乐见,日本、韩国等也在传播
答案 A
解析 根据句前内容“文章评点自宋代以后就一直十分兴盛,流传十分广泛”,“文章评点”是主语,排除B、D两项;补写的两句之间是递进关系,“日本、韩国等也在传播”体现不出递进关系,排除C项。故选A。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我们一般认为以往评点存在于主要选本之中,在很多别集之中实际上也有评点。
B.我们一般认为以往评点主要存在于选本之中,但实际上在很多别集之中也有评点。
C.以往我们一般认为主要评点存在于选本之中,在很多别集之中实际上也有评点。
D.以往我们一般认为评点主要存在于选本之中,但实际上在很多别集之中也有评点。
答案 D
解析 原句“我们一般以往认为”语序不当,应改为“以往我们一般认为”,排除A、B两项;“但实际上在别集之中很多也有评点”语序不当,应改为“但实际上在很多别集之中也有评点”,排除C项。故选D。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假如你是一位图书策划和编辑人员,请根据下面对某一图书的内容简介,完成21~22题。
本书首次汇集西方媒体长达100多年的珍贵报道和图片,并以之与《清实录》《钦定大清会典》等原始中文史料互相印证,为您讲述了一个东方王朝由盛而衰直至败亡的详细真相。作者立意新颖,全面再现了自乾隆末期开始,西方国家如何基于对东方巨龙的研究渗透,依托在清国经营的庞大情报网络,运用经济、军事及外交等手段不断蚕食清国防线的真实图景,深入剖析了专制独裁的大清政府如何因“闭关锁国”的天朝心理、“欺上瞒下”的官场文化而不断决策失误,最终导致不可收拾局面的历史悲剧,读来令人不胜唏噓。
注 该书出版时间为2011年。
21.为该书设计书名,分为主题和副题。(4分)
(1)主题: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8个字)(2分)
(2)副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2个字)(2分)
答案 (示例)(1)帝国即将溃败 (2)西方视角下的晚清图景
22.为该书设计一则腰封文字。腰封也称“书腰纸”,腰封上可印与该书相关的宣传、推介性文字。不超过60个字。(7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第一部从情报战争角度解读大清帝国溃败始末的历史力作。百年之后(或:透过历史烟尘),回望西方媒体对晚清的观察与报道,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阅读古代经典散文时,我们常常会不经意间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进行一次次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我们发现,中国的文人士大夫多有一方独立的精神天地。在这一方天地里,或放浪形骸,或绝望孤独;或憧憬快意人生,或追忆逝水年华……
请以“当我走进________”(如:兰亭、项脊轩……)为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
要求:抒写“我”与作家或作品的精神对话,要结合作者心路历程或作品具体内容。
写作指导 通过阅读古代典籍,走进他们的作品,抒写自己对作家或作品的认识,从中领略他们的风采,学习他们的精神,感悟他们的创作,探寻他们的内心世界,表达对他们的敬仰之情,汲取生活的动力源泉,从而更好地生活。此题的外延极为宽泛,审题的关键是“抒写‘我’与作家或作品的精神对话”,要结合作者的心路历程或作品的具体内容,体现对作家或作品深层次的理解与思考,“精神对话”展现的是你与他们在精神层面的交流,应选择对自己精神影响大的作家或作品来写,写出具体的精神内涵。这是一个半命题作文,“当我走进……”设置了相对具体的情境,应选择与作家或作品有密切关系的一个具体地点、场景来完成,发挥联想和想象,设置情境。文体的选择,可以是散文,也可以是想象类记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