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求真求实 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 单元综合检测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太史令司马迁向汉武帝上书,建议修订一部新的历法,叫作《太初历》。汉武帝采纳了他的建议,命令他组织学者,制订《太初历》。司马迁组织的修历队伍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参加者之间观点上出现了分歧,来自四川的民间天文学家落下闳提出了一种新的主张:天是个圆球,天包着地,天大而地小。这种主张,后来被人们称为浑天说。浑天说与司马迁等信奉的盖天说本质上完全不同,盖天说主张天在上,地在下,天地等大;而浑天说主张天在外,地在内,天大地小。双方主张的宇宙结构不同,所采用的测量仪器和测量方法也不同,这就导致了在修历过程中的争论。双方争论得非常激烈,以至于到了不能在一起工作的程度。对此,汉武帝采用的解决办法是让他们分别制订自己心仪的历法,然后拿出来接受检验,谁的历法更符合实际,就用谁的历法。最后的结果是浑天说者邓平等人制订的历法与实际天象符合得最好,于是就采纳了邓平的历法。
在此后的一千多年的时间里,究竟是浑天说正确,还是盖天说合理,天文学界的争论一直不绝如缕,总的趋势是信奉浑天说的人越来越多,浑天说逐渐成为天文学界对宇宙结构认识的主流。(选自《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
材料二:
5月15日凌晨1时许,天问一号探测器在火星停泊轨道实施降轨,机动至火星进入轨道。随后,环绕器与着陆巡视器开始两器分离,继而环绕器升轨返回停泊轨道,着陆巡视器运行到距离火星表面125千米高度的进入点,开始进入火星大气。
天问一号在进入火星大气层以后首先借助火星大气,进行气动减速。紧接着天问一号打开降落伞,进行伞系减速,主要有降落伞展开、抛大底、抛伞抛背罩几个步骤。当速度降至100米/秒时,天问一号通过反推发动机进行再减速,由大气减速阶段进入动力减速阶段。在距离火星地表100米时,天问一号进入悬停阶段,完成精准避障后,着陆巡视器在缓冲装置的保护下,落到火星表面。
5月29日,长征七号遥三运载火箭将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准确送入预定轨道。30日,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在近地轨道精准实现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天和核心舱迎来第一位“访客”。按空间站在轨建造任务规划,今明两年我国共实施11次飞行任务,包括3次空间站舱段发射、4次货运飞船发射及4次载人飞船发射。
从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1 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开始,中国人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类的序幕就徐徐展开了。时至今日,中国航天事业在几代航天人的顽强拼搏下,在运载火箭、人造卫星、载人航天和深空探测等多个领域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正像英国广播公司(BBC)所说,“中国最近在太空方面表现出了强大的能力”。(选自《南方日报》、“中国青年网”等)
材料三:
飞天梦是我们民族的千年梦想,正是这种特别的梦想、特别的精神,才可能有特别的业绩。在载人航天工程建设实践过程中,中国航天人所展现出来的精神特质,是一首史无前例的赞歌,值得我们永远学习和铭记。
中国载人航天事业是在极其艰苦和困难的条件下起步的。茫茫戈壁、浩瀚海洋,自然环境恶劣的驻训场;白手起家、晚他国30多年起步,持续数十年的昼夜攻关;承受8倍于自身体重的重力、在与外界隔绝的狭小空间,独自一人72小时不休息的抗疲劳抗寂寞训练……然而,中国航天人没有被吓倒,他们咬紧牙关,一次次向艰难险阻发起进攻,一次次向生理和心理极限发起挑战。
中国载人航天之路是一条建立在完全独立自主基础上的创新道路。为了确保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后发优势,我们在飞船设计、火箭改进、轨道控制、空间应用、测控通信、航天员训练、发射场和着陆场等方案论证设计中,一开始就瞄准世界一流,努力实现关键技术重大突破,把关键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
载人航天是用生命去探险、用躯体去铺路的神圣事业。从人类探索太空的历史来看,航天员从选择这份使命那一刻开始,就始终与巨大风险、考验为伴。据统计,目前世界上共有540多名航天员,其中27人在执行任务或训练时罹难。正是由于在航天人心中祖国的分量最重、人民的利益最大,他们才能始终以报效祖国、成就航天事业为最高荣誉,中国的载人航天之路,才能铸就辉煌、创造奇迹。(选自《光明日报》2020年12月2日,有改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浑天说和盖天说在本质上完全不同,这主要是因为双方对宇宙结构的认知、所采用的测量仪器和测量方法存在差异。
B.邓平等人制订的历法与实际天象符合得最好,这可以证明在当时浑天说对宇宙结构的认识比盖天说更为合理。
C.从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到天问一号、天舟二号成功巡天,种种成就展现了中国在太空探索上步步提升的能力。
D.中国载人航天白手起家,却能取得辉煌的飞天业绩,是与航天人心中坚定祖国和人民利益至上的信念息息相关的。
答案 A
解析 “因为”错,前后不能构成因果关系。
2.下列对天问一号降落火星过程的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降轨—两器分离—返轨—进入火星大气层—减速—落火
B.降轨—进入火星大气层—动力减速—悬停—精准避障—落火
C.降轨—两器分离—减速—悬停—精准避障—落火
D.降轨—进入火星大气层—减速—悬停—精准避障—落火
答案 C
解析 C项更能精准概括每一步的变化。A项“返轨”的是环绕器,不是着陆巡视器。因为天问一号实际由两部分构成——环绕器与着陆巡视器,落火的实际是天问一号的着陆巡视器。B、D两项缺少了“两器分离”环节。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载人航天是用生命去探险、用躯体去铺路的神圣事业”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对承担载人航天大地测量任务的单位而言,“一切为了任务,一切为了胜利”是他们的唯一目的,为此必须抵达要求的地点。
B.神舟二号发射的前10天,火箭意外被撞,总指挥黄春平经过严密细致的诊断后,斩钉截铁地作出了抉择:“按计划组织发射!”
C.航天科技工作者们连续攻克了飞船研制、运载火箭的高可靠性、轨道控制、飞船返回等国际宇航界公认的尖端课题。
D.景海鹏与战友在太空执行任务时,曾连续出现过两个意外情况,后在执行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任务时,险情再次发生。
答案 D
解析 A项体现了航天人的吃苦精神。B项说明了航天人具备应对高风险的能力。C项体现了航天人攻坚克难、自主创新的精神。
4.请结合材料,简要概述中国航天人在探索宇宙过程中体现出的精神特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敢于探索,尊重实践;②吃苦耐劳,攻坚克难;③独立自主,勇于创新;④甘于奉献,不怕牺牲。(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5.这三则材料都提到了中国人对宇宙奥秘的探索,侧重点有何不同?(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材料一回首历史,分析了浑天说和盖天说之争的情况及影响。②材料二立足当下,例举天问一号、天舟二号的成功例子,概述了新中国在航天路上取得的成绩。③材料三挖掘中国航天人的精神特质,追溯中国航天事业快速发展的原因。(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山在那儿
刘慈欣
(前情梗概:一心想要登山的冯帆曾经在大学组织攀登珠峰,最后导致全队四人死亡,为了惩罚自己从此远离陆地,他决定一辈子不登山。但机缘巧合,原本是为了逃离登山而来到海上的冯帆,遇到了因外星飞船入侵形成的一座比珠穆朗玛峰还要高两百多米的水山。人类大难临头……)
冯帆站在救生艇上,目送着蓝水号远去,他原准备在其上度过一生的。另一边,在太空中的巨球下面,海水高山静静地耸立着,仿佛亿万年来它一直就在那儿。
当感觉到救生艇的甲板在水坡上倾斜时,冯帆纵身一跃,跳入被外星飞船的光芒照得蓝幽幽的海中。
他要成为第一个游泳登山的人。
现在,已经看不到海山的山顶,冯帆在水中抬头望去,展现在他面前的,是一面一望无际的海水大坡,坡度有四十五度,仿佛是一个巨人把海洋的另一半在他面前掀起来一样。冯帆用最省力的蛙式游着,想起了大副的话。
他大概算了一下,从这里到顶峰有十三公里左右,如果是在海平面,他的体力游出这么远是不成问题的,但现在是在爬坡,不进则退,登上顶峰几乎是不可能的,但冯帆不后悔这次努力。能攀登海水珠峰,本身已是自己登山梦想的一个超值满足了。
这时,冯帆有某种异样的感觉。他已明显地感到了海山的坡度在增加,身体越来越随着水面向上倾斜,游起来却没有感到更费力。回头一看,看到了被自己丢弃在山脚的救生艇,他离艇之前已经落下了帆,此刻却见小艇仍然稳稳地停在水坡上,没有滑下去。他试着停止了游动,仔细观察着周围,发现自己也没有下滑,而是稳稳地浮在倾斜的水坡上!冯帆一砸脑袋,骂自己和大副都是白痴:既然水坡上呈流体状态的海水不会下滑,上面的人和船怎么会滑下去呢?现在冯帆知道,海水高山是他的了。
冯帆继续向上游,越来越感到轻松,主要是头部出水换气的动作能够轻易完成,这是因为他的身体变轻了。重力减小的其他迹象也开始显现出来,冯帆游泳时溅起的水花下落的速度变慢了,水坡上海浪起伏和行进的速度也在变慢,这时大海阳刚的一面消失了,呈现出了正常重力下不可能有的轻柔。
在低重力下,海浪的高度增加了许多,形状变得薄如蝉翼,在缓慢的下落中自身翻卷起来,像一把无形的巨刨在海面上推出的一卷卷玲珑剔透的刨花。海浪并没有增加冯帆游泳的难度,浪的行进方向是向着峰顶的,推送着他向上攀游。随着重力的进一步减小,更美妙的事情发生了:薄薄的海浪不再是推送冯帆,而是将他轻轻地抛起来,有一瞬间他的身体完全离开了水面,旋即被前面的海浪接住,再抛出,他就这样被一只只轻柔而有力的海之手传递着,快速向峰顶进发。
他突然想到了蓝水号,意识到船长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应该将船径直驶向海水高山,既然水坡上的重力分量不存在,蓝水号登上顶峰如同在平海上行驶一样轻而易举,而峰顶就是风暴眼,是平静的!想到这里,冯帆急忙掏出救生衣上的步话机,但没人回答他的呼叫。
冯帆已经掌握了在浪尖飞跃的技术,他从一个浪峰跃向另一个浪峰,又“攀登”了二十分钟左右,已经走过了三分之二的路程,浑圆的峰顶看上去不远了,它在外星飞船撒下的光芒中柔和地闪亮,像是等待着他的一个新的星球。
冯帆进行了最后的一次飞跃,他被一道近三十米高的薄浪送上半空,那道浪在他脱离的瞬间就被疾风粉碎了。他正在被吹向气旋的中心。当冯帆飘进风暴眼时,风力突然减小,托着他的无形的气流之手松开了,冯帆向着海水高山的峰顶坠下去,在峰顶的正中扎入了蓝幽幽的海水中。冯帆在水中下沉着,过了好一会儿才开始上浮,这时周围已经很暗了。当窒息的恐慌出现时,冯帆突然意识到了他所面临的危险。一种熟悉的感觉向他袭来,他仿佛又回到了珠峰的风暴卷起的黑色雪尘中,死亡的恐惧压倒了一切。就在这时,他发现身边有几个银色的圆球正在与自己一同上浮,最大的一个直径有一米左右,冯帆突然明白这些东西是气泡!低重力下的海水中有可能产生很大的气泡。他奋力游向最大的气泡,将头伸过银色的泡壁,立刻能够顺畅地呼吸了!当缺氧的晕眩缓过去后,他发现自己置身于一个球形的空间中,这是他再一次进入由水围成的空间。他感觉自己是在乘着一个水晶气球升上天空。上方的蓝色波光越来越亮,最后到了刺眼的程度,随着“啪”的一声轻响,大气泡破裂,冯帆升上了海面。在低重力下他冲上了水面近一米高,再缓缓落下来。
不管怎么样,冯帆想,我登顶成功了。(选自《刘慈欣作品集·山》)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纵身一跃”,既写出了冯帆跳入水中时的敏捷,也显示出他要登上峰顶、征服海水高山的毅然决然的坚定信心。
B.冯帆最初没有考虑爬坡的因素,原本认为有足够的体力支撑他登上峰顶,但他并未因此对登山这个决定感到后悔。
C.“海水高山是他的了”一句,写出了冯帆在察觉被丢弃的救生艇及自身的情况后,重新燃起了登上峰顶的希望之火。
D.从峰顶正中坠入海水又上浮时,由于窒息,冯帆感受到了那熟悉的死亡威胁,他想起了曾经攀登珠峰时的危险境地。
答案 B
解析 “冯帆最初没有考虑爬坡的因素”不合文意。由原文“他大概算了一下……但现在是在爬坡,不进则退,登上顶峰几乎是不可能的”可以看出,他考虑了爬坡的因素。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以时间为序组织安排情节,符合人们对事件的一般认知过程,让读者对冯帆攀登海水高山的整个过程了解得详细透彻。
B.作者在行文中想象丰富,运用比喻和拟人手法将低重力下的海浪写得形象生动,也将冯帆在海水中前行的行为烘托得更加壮美。
C.小说在描写冯帆攀登海水高山的过程中,穿插交代了船长的失误;而冯帆急忙用步话机呼叫想提醒船长的行为,体现了他的善良。
D.小说结尾言简意赅,既交代了冯帆登顶终于成功的结局,又直接阐明了小说的主题:一个人要想成功,就要不畏险阻,勇于探索。
答案 D
解析 “直接阐明”错,从文中来看,应该是“含蓄地揭示”;另外,对主题的概括也不够准确全面,从文中来看,要想成功,不仅要不畏险阻、勇于探索,还要战胜自身的负罪感,要勇敢地面对新挑战。
8.小说开头段落(含前情梗概)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交代小说主人公冯帆和他因负罪感躲避登山的处境,和后面冯帆攀登海水高山的过程形成对照,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开篇点题,具体叙述海水高山的地理位置及情况,为下文具体写冯帆的登顶过程提供了背景空间。③突出冯帆的形象:战胜自身的负罪感,勇敢面对新挑战。(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 首先分析内容上的作用。由前情梗概可知,冯帆本是一心要登山,可是因为“曾经在大学组织攀登珠峰,最后导致全队四人死亡,为了惩罚自己从此远离陆地,他决定一辈子不登山”,可以看出冯帆因为内心的负罪感而躲避登山,而后文写冯帆攀登海水高山,前后内容形成对照,可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而冯帆由一开始躲避登山到后来攀登海水高山,这一过程也是冯帆战胜自身负罪感而勇敢面对新挑战的过程,所以突出了人物形象。然后分析结构上的作用。作为开头段落,先要考虑和标题的关系,本文的标题是“山在那儿”,由前情梗概“形成的一座比珠穆朗玛峰还要高两百多米的水山”和开头段“海水高山静静地耸立着”可知,“山在那儿”的“山”就是指海水高山,所以开篇点题;“形成的一座比珠穆朗玛峰还要高两百多米的水山”“在太空中的巨球下面,海水高山静静地耸立着,仿佛亿万年来它一直就在那儿”交代了山的地理位置和具体情况,为下文的攀登提供了背景空间。
9.刘慈欣的科幻小说是“宇宙科学之美和人性之美的自然结合”。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作者在文中想象外星飞船入侵,引发了海水的上升,形成了海水高山,而冯帆在重力减小的情况下最终登上峰顶的艰辛过程,体现了宇宙科学之美。②冯帆在攀登海水高山顶峰的过程中,战胜了自身对死亡的恐惧,也战胜了羁绊自己已久的负罪感,体现了人性之美。③宇宙科学之美展示的是想象中的神秘事物,颇有诡谲意味;冯帆身上勇敢、善良的人性之美让其登顶过程显得非常壮观,二者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向读者展示出一种壮观的诡谲。(每点2分)
解析 首先要分析题干中对刘慈欣科幻小说的评价之语,即“宇宙科学之美和人性之美的自然结合”,由此可知,应该到文中找出“宇宙科学之美”以及“人性之美”的表现,同时还要分析二者的结合。
先找“宇宙科学之美”。从文中来看,海水高山的形成与外星飞船的入侵而引发海水的上升有关,如“因外星飞船入侵形成的一座比珠穆朗玛峰还要高两百多米的水山”“在太空中的巨球下面”“外星飞船”;接着写冯帆登上峰顶,因重力减小而遇到诸多困难,最终在这些困难之下成功登顶,这些体现了“宇宙科学之美”。再找“人性之美”。文章的主人公是冯帆,所以这“人性之美”自然是从冯帆的身上展现出来的。文章主要写冯帆攀登海水高山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冯帆战胜了自身的负罪感,战胜了对死亡的恐惧,这些展现出“人性之美”。最后分析“宇宙科学之美”和“人性之美”的结合。“外星人”“外星飞船”等都是想象中的神秘事物,“宇宙科学之美”借助这些神秘事物让文章有了诡谲的意味;而冯帆在登峰过程中表现出的勇敢无畏也让登峰的过程显得壮观,二者的结合更是让文章有了引人入胜的力量。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后晋高祖①寝疾,冯道独对,帝命幼子重睿出拜之。帝殂,道与景延广议,乃奉齐王重贵为嗣。延广以为己功,始用事,禁都下人毋得偶语。大臣议奉表称臣告哀于契丹,景延广请称孙而不称臣。
李崧曰:“他日必躬擐甲胄与契丹战,于时悔无益矣。”延广固争,冯道依违其间,帝卒从延广议,契丹大怒。延广复大言曰:“翁怒则来战,孙有十万横磨剑,足以相待!”契丹主大怒,入寇之志始决。
桑维翰屡请逊辞以谢契丹,每为延广所沮。或谓帝曰:“冯道,承平之良相,今艰难之际,譬如使禅僧飞鹰耳。”或谓帝曰:“陛下欲御北狄,安天下,非桑维翰不可。”以维翰为中书令兼枢密使,数月之间,朝廷差治。时军国多事百司及使者咨请辐凑维翰随事裁决初若不经思虑人疑其疏略退而熟议之亦终不能易也然为相颇任爱憎,一饭之恩、睚眦之怨必报,人亦以此少之。夏四月辛酉,延广出为西京留守,郁郁不得志,遂日夜纵酒。
开运元年三月癸酉朔,契丹主自将兵十余万陈于澶州城北。晋军与契丹战,自午至晡,互有胜负。万弩齐发,飞矢蔽地,苦战至暮,两军死者不可胜数。二年十二月甲子,契丹遥以兵环晋营,杜威②潜遣腹心诣契丹牙帐邀求重赏。契丹引兵而南,杜威将降兵以从。癸酉,张彦泽自封丘门斩关而入。帝于宫中起火,自携剑驱后宫十余人将赴火,俄而彦泽传契丹主与太后书慰抚之,帝坐苑中,与后妃相聚而泣,召翰林学士范质草降表,自称“孙男臣重贵”,太后亦上表,称“新妇李氏妾”。先是,契丹主遣兵趣河阳捕景延广,延广苍猝无所逃伏,往见契丹主。契丹主诘之曰:“致两主失欢,皆汝所为也。十万横磨剑安在!”
(节选自司马光等著、胡三省注《资治通鉴》,有删改)
注 ①后晋高祖,即石敬瑭,他以割让“幽云十六州”、称“儿皇帝”为代价,借契丹兵灭后唐。②杜威,石敬瑭妹婿,原名杜重威,避晋出帝石重贵讳改名杜威。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时军国多事/百司及使者咨请/辐凑维翰/随事裁决/初若不经思虑/人疑其疏/略退而熟/议之亦终不能易也/
B.时军国多事/百司及使者咨请辐凑/维翰随事裁决/初若不经思虑/人疑其疏/略退而熟/议之亦终不能易也/
C.时军国多事/百司及使者咨请/辐凑维翰/随事裁决/初若不经思虑/人疑其疏略/退而熟议之/亦终不能易也/
D.时军国多事/百司及使者咨请辐凑/维翰随事裁决/初若不经思虑/人疑其疏略/退而熟议之/亦终不能易也/
答案 D
解析 “辐凑”是形容“百司及使者咨请”的情况,其前不能断开,排除A、C两项;“疏略”的意思是“粗疏忽略”,作“疑”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项。故选D。
11.下列对“开运元年三月癸酉朔”中相关词语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开运是年号,年号有纪年的作用,多取吉利吉祥、国泰民安的含义。
B.元年指第一年,从文中看,开运元年应是石重贵即位后所做的改元。
C.癸酉是以干支纪日,和“壬戌之秋,七月既望”中“壬戌”的用法不同。
D.朔从月屰声,指农历每月初一。三月初一这一天,石重贵被俘请降。
答案 D
解析 “三月初一这一天”错。“开运元年三月癸酉朔”是指癸酉日是开运元年三月十日凌晨,朔,在这里不指“农历每月初一”,而是表时辰的。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冯道遇事优柔寡断,态度暧昧。石敬瑭临终嘱托冯道拥立幼子石重睿,冯道不置可否;等与景延广商量后,一同拥立了齐王石重贵。
B.桑维翰治政审时度势,爱憎随心。面对契丹决定入侵的局势,他多次提议用谦恭的言辞消泯契丹的怒火;对内恩怨必报,不受人尊敬。
C.景延广居功自傲,毁坏邦交。他拥立石重贵后,做主让石重贵向契丹报丧时称孙不称臣,惹怒契丹;契丹灭后晋之前,先派兵追捕他。
D.杜威迫于形势,降敌求荣。杜威军队被契丹军队围困,他就派遣心腹到契丹主帅营帐投降以求重赏;后又率军随契丹军队进攻后晋。
答案 A
解析 “冯道不置可否”无中生有。原文只是说“帝命幼子重睿出拜之。帝殂,道与景延广议,乃奉齐王重贵为嗣”,文中没有提到冯道当时的表现。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延广以为己功,始用事,禁都下人毋得偶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契丹主诘之曰:“致两主失欢,皆汝所为也。十万横磨剑安在!”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景延广认为是自己的功劳,刚开始掌权,就禁止京都的百姓,不许聚集在一起私下议论朝政。(得分点:“以为”,认为;“用事”,掌权;“偶语”,相聚议论或窃窃私语;句意通顺)
(2)契丹主责问他说:“致使两国国君失和,都是你干的事啊。你的十万精兵在哪里?”(得分点:“诘”,责问;“失欢”,失和;“安在”,宾语前置句,在安,在哪里;句意通顺)
14.请根据石重贵在降表中自称“孙男臣重贵”的表现,推断契丹主为什么对石重贵即位时“称孙而不称臣”感到非常恼怒。(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石敬瑭对契丹称儿称臣,石重贵改变了两国间交往的惯例;石重贵不称臣,显示晋国不是契丹的属国。
参考译文
后晋高祖卧病在床,将冯道召来单独对话。高祖又命令小儿子重睿出来拜见冯道。高祖去世后,冯道和(当时担任天平节度使兼禁军侍卫马步都虞候的)景延广商议,于是拥立齐王石重贵为继承人。景延广认为是自己的功劳,刚开始掌权,就禁止京都的百姓,不许聚集在一起私下议论朝政。大臣讨论向契丹奉表称臣,通报本国国丧的事,景延广主张在信中称孙不称臣。
李崧反对说:“(这样做,)日后必定得亲自披甲戴胄与契丹作战,到那时后悔也没有用了。”景延广据理力争,冯道则模棱两可。后晋出帝最终听从了景延广的意见,契丹大怒。景延广再次以傲慢的语言回复说:“老头子生气了就来作战,孙儿自有十万精锐部队,足够来对付你了!”契丹主大怒,入侵中原的决心开始坚定下来。
桑维翰多次请求用谦逊的语言向契丹道歉,但都被景延广阻止。有人对后晋出帝说:“冯道是和平时期的好宰相,现在是艰难之际,(让他做宰相)就像让参禅僧人去飞鹰搏兔,非其所擅。”有人对后晋出帝说:“陛下想要抵御北狄,安治天下,非用桑维翰不可。”任命桑维翰为中书令兼枢密使,几个月之间,朝廷的事稍见治绩。当时,军务、国事很繁重,百官及各地使者来请示、报告的人车水马龙,接连不断,桑维翰随事裁决,起初好像是没有经过思虑,人们怀疑他有粗疏忽略,但退下来后仔细斟酌,终于没有可改变的。然而他当宰相时颇以自己的爱憎办事,一饭之恩、瞪眼之怨,必定报复,人们也因此轻视他。夏四月辛酉,景延广出京任西京留守,郁郁不得志,于是日夜纵酒。
开运元年三月十日凌晨,契丹主亲自率领军队十余万在澶州城北布开阵势。晋军与契丹交战,自午时到晡时,双方互有胜负。万箭齐发,遍地都是落下的飞箭,苦战到天黑,两军战死的士兵不可胜数。二年十二月甲子,契丹派兵从远处包围了后晋军营,杜威暗中派遣了心腹到契丹主的牙帐里,邀功求取重赏。契丹主率兵从邢、相二州南下,杜威率降兵跟随。癸酉(十七日),天还没亮,张彦泽已从封丘门破关冲入城中。后晋出帝在宫中放起了火,自己提着宝剑驱赶后宫的十几个人将跳入火中,一会儿,张彦泽从宽仁门外传进契丹主给太后的书信以示抚慰,后晋出帝坐在御苑中和后妃们相聚哭泣,召翰林学士范质草拟降表,自称“孙男臣重贵”,太后也上表称“新妇李氏妾”。早先,契丹主来到相州,旋即派兵开往河阳捕捉景延广。景延广仓促之间无处逃跑藏匿,就到封丘去见契丹主。契丹主责问他说:“致使两国国君失和,都是你干的事啊。你的十万精兵在哪里?”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北塘避暑[注]
[宋]韩琦
尽室林塘涤暑烦,旷然如不在尘寰。
谁人敢议清风价?无乐能过百日闲。
水鸟得鱼长自足,岭云含雨只空还。
酒阑何物醒魂梦?万柄莲香一枕山。
注 此诗作于韩琦晚年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罢相之后。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句扣题,交代避暑的时间、地点,次句表现诗人在幽静环境中的飘逸超尘之感。
B.颔联写诗人并不借助管弦消遣,而沐浴清风,悠然自得,摆脱了尘寰的炎热和烦恼。
C.颈联借“水鸟得鱼”“岭云含雨”,熔写景、抒情、说理于一炉,一近一远,情理兼备。
D.尾联诗人因酒已喝尽,酣然入梦;梦中醒来,感时伤怀,眼前无限江山,徒惹伤感。
答案 D
解析 “感时伤怀,眼前无限江山,徒惹伤感”与意境矛盾,“无限江山”与文本信息矛盾。
16.诗歌塑造了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具有乐观旷达、不以挫折为念的宽阔胸怀。诗人身处环境幽静、清风拂面的林塘,以沐浴清风自娱,悠然自得,乐观旷达。②具有知足常乐、不计尘世得失的思想境界。诗人以水鸟得鱼自享其乐、岭云含雨来去自由为喻,表达了知足常乐、不计得失的思想。③具有超凡脱俗、清廉高洁的气度。尾联以塘里万枝香莲、枕上几座青山来衬托自己的高洁。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陈情表》中,李密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缺少亲属帮助并且事必躬亲的孤弱。
(2)《兰亭集序》中写王羲之在兰亭集会时眼力舒展,胸怀开畅,极尽视听乐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在介绍种树的经验时说到,为了保持树木的天性,种树人要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个比喻十分恰当,对育人也颇有启发意义。
答案 (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2)所以游目骋怀 足以极视听之娱
(3)其莳也若子 其置也若弃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宇宙大爆炸理论认为,宇宙是一百多亿年前的一个时空奇点大爆炸而产生的。在这个时空奇点,目前所知的物理理论都不适用。但这个理论产生了一些很难解决的问题,并非________。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科学家________,提出了一个新的宇宙模型——火劫模型。在这个模型中,宇宙创生是周期性的。从一开始对大爆炸时空奇点________到提出周而复始的火劫模型,科学家取得了不小的理论进展。但这个模型面临着很多问题。为了回答这些问题,科学家又提出了反弹学说。这个理论可以解决宇宙大爆炸理论所面临的初始条件的疑难。不仅反弹学说很好地解决了宇宙大爆炸学说所取得的成果,而且避免了会让所有物理理论失效的时空奇点问题不再发生。科学家发现,真正要揭开宇宙形成之谜,就要找到宇宙开端大爆炸产生的原始引力波,遗憾的是,原始引力波至今没有被观测到。为了填补这个空白,中国科学家________。中国科学院提出了“阿里计划”,即阿里原始引力波探测实验。
人类一直在探索宇宙起源的奥秘,提出了很多假说。( )。作为其中的一员,我国的物理学家将贡献自己的力量。而我们也相信,宇宙起源之谜终将被解开。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白璧无瑕 苦思冥想 捉襟见肘 义不容辞
B.无懈可击 思前想后 捉襟见肘 义不容辞
C.无懈可击 苦思冥想 一筹莫展 当仁不让
D.白璧无瑕 思前想后 一筹莫展 当仁不让
答案 C
解析 无懈可击:没有漏洞可以被攻击或挑剔,形容十分严密。白璧无瑕:洁白的玉上面没有一点儿小斑点,比喻人或事物完美无缺。语境中用了否定句式,指不是没有漏洞,不是指不完美,应选“无懈可击”。苦思冥想:深沉地思索。思前想后:形容前前后后地反复思考。“思前想后”强调反思,与语境不合,应选“苦思冥想”。一筹莫展:一点儿计策也施展不出;一点儿办法也想不出。捉襟见肘:拉一下衣襟就露出胳膊肘儿,形容衣服破烂,也比喻顾此失彼,应付不过来。语境强调没有计策、办法,应选“一筹莫展”。当仁不让:泛指遇到应该做的事,积极主动去做,不退让。义不容辞:道义上不允许推辞。语境指应该做的事,与道义无关,应选“当仁不让”。故选C。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反弹学说不仅很好地继承了宇宙大爆炸学说所取得的成果,而且避开了会让所有物理理论失效的时空奇点问题。
B.不仅反弹学说很好地吸收了宇宙大爆炸学说所取得的成果,而且避开了会让所有物理理论失效的时空奇点问题不再发生。
C.反弹学说不仅很好地解决了宇宙大爆炸学说所取得的成果,而且避免产生会让所有物理理论失效的时空奇点问题。
D.不仅反弹学说很好地吸收了宇宙大爆炸学说所取得的成果,而且避免产生会让所有物理理论失效的时空奇点问题。
答案 A
解析 B项语序不当,“不仅”应移到“反弹学说”后面;结构混乱,应删掉“不再发生”。C项搭配不当,“解决”与“成果”不搭配。D项语序不当,“不仅”应移到“反弹学说”后面。
20.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这个过程充满艰辛和曲折,世界科学家一直在努力,但理论预言需要经历漫长的科学实证
B.理论预言需要经历漫长的科学实证,世界科学家一直在努力,但这个过程充满艰辛和曲折
C.世界科学家一直在努力,理论预言需要经历漫长的科学实证,但这个过程充满艰辛和曲折
D.理论预言需要经历漫长的科学实证,这个过程充满艰辛和曲折,但世界科学家一直在努力
答案 D
解析 “理论预言”紧接上文“假说”,“世界科学家”与下文“作为其中的一员,我国的物理学家”衔接紧密,由此排除A、C两项。“经历漫长的科学实证”与“这个过程充满艰辛和曲折”应是前后衔接,由此排除B项。故选D。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医生或营养师会告诉你,只要按时吃饭、合理膳食、正常锻炼,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元素都能均衡摄入,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现在的年轻人可能并不听得进劝,比如熬夜伤肝就吃护肝片;熬夜容易衰老,通过服用葡萄籽精华来抗氧化、抗衰老,来缓解熬夜所造成的身体损伤。这种错误的认知是,因为自己不规律的作息对身体器官的伤害,应该通过对应的功能性食物来弥补。
但事实是,这些功能性食物,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甚至可以说没有效果。毕竟,有专业检测表明,功能性食物里的一些人体所需元素含量微不足道,补钙不如喝牛奶,补维生素不如吃水果蔬菜。因此,服用功能性食物,只是一种看似具有科学性的精神上的自我安慰。可能会有变化,但都远不如规律作息、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来得更有效果。这也表明了,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不科学的举动。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答案 (示例)①无需额外食用功能性食物 ②基本不起什么作用 ③想靠功能性食物保持健康身体
22.将材料中的“服用功能性食物,只是一种看似具有科学性的精神上的自我安慰”改为反问句与双重否定句,保持语意不变。(5分)
(1)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双重否定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服用功能性食物,难道不只是一种看似具有科学性的精神上的自我安慰吗?
(2)服用功能性食物,不能不说只是一种看似具有科学性的精神上的自我安慰。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人有思想,源于精神的追求;人有欲望,来自本能的驱动。思想从前面引导人直行,欲望从后面推动人行走。一个人年轻的时候不会思索,他将一无所获。——摘自网络
思考是行为的种子。——[美]爱默生
伟大的思想,只有付诸行动,才能成为壮举。——[英]威·赫兹里特
读了上面三段话,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本题属于材料作文,所给材料是三则名言,突出的是思想的重要性,表明思想的引导作用。学生应分析这三段话,确定每一段话的中心或侧重点,可以立足于某一段立意,也可以综合这三段话,找出三段中的共性或辩证分析三段话的对立性。
第一段话,“人有思想,源于精神的追求;人有欲望,来自本能的驱动。思想从前面引导人直行,欲望从后面推动人行走。一个人年轻的时候不会思索,他将一无所获”,中心词是“思想”“欲望”“行动”,思想指引人的行动,欲望推动人的行动。
第二段话,“思考是行为的种子”,中心词是“思考”和“行为”,这句话阐述了思考与行为的关系,其实也是思想与行动的关系。
第三段话,“伟大的思想,只有付诸行动,才能成为壮举”,中心词是“思想”“行动”,只想不做,那是空想,思想指引行动才能有所收获。突出了只有将思想付诸行动才能成功的观点。
这三段话相辅相成,都强调“思想”和“行动”的关系。具体立意时,可以围绕“思想与行动”“想和做”,选取恰当的材料,运用辩证的思维方式,深入问题的本质,表达丰富的哲理。以“想和做”为例,“想”应该是基础,“做”应该是对“想”的内容的落实。分析时,要弄清其中的逻辑关系。
参考立意:①从思考对于行动的意义的角度:思考可以指导行动;思考可以使行动更有效果;思想的力量。
②从行动的重要性的角度:行动实现理想;行动可以实践思考的成果;行动的力量。
③从行动与思考的统一的角度:人生既要会思考,又要有行动;思想与行动;想与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