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2)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一、导图引路,概览全文
本文是毛泽东的重要哲学论文,在文章中批驳了认识论根源上的唯心主义观点,阐释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和学习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重要意义。本文虽然只有一段,但结构非常完整,逻辑也十分严密,作者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组织文章。
1.请阅读课文,将下面图中①~⑤处空缺的内容补充完整。
(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
来的?
)
答案 ①社会实践 ②物质 ③精神 ④理性认识 ⑤实践
二、理解观点,把握论证
2.文章开头连提三个问题有什么作用?这三个问题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作用:①造成疑问和悬念,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②强调了回答的内容,使中心论点鲜明突出;③强调并说明了中心论点的内在含意。
(2)关系:三个问句中,第一个问句引出议论的中心,统贯全篇;第二、三个问句是在第一个问句的基础上作为答案被提出来的,继而被否定,为开启下文做准备。
3.作者为什么否定“天上掉下来的”和“自己头脑里固有的”这两种观点?这两句话在语言上有什么特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因为这两种观点都是唯心主义的。第一种是客观唯心主义的,它认为在人的主观意识之外,独立存在着所谓“世界精神”,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不过是“世界精神”的产物,即思想是从天上掉下来的。第二种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它认为世界是人的主观意识的产物,即思想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
(2)这两个设问句,写得很通俗,口语化,略含讽刺之意,否定了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作者用通俗的语言说明了一个深刻的哲学道理。
4.什么叫感性认识?什么叫理性认识?二者有什么区别?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人们在实践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感官直接接触客观外界,引起了许多感觉,在头脑中生起了许多印象,对各种事物的表面现象有了初步认识,这就是感性认识。
(2)人们在实践中对于某种事物的感觉和印象反复了许多次,经过大脑的思考,把认识推进了一大步,形成了思想。这样就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对事物的本质有了认识,这就是理性认识。
(3)区别:感性认识只反映事物的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它以直接感受为特点,以事物的现象为内容,它包括感觉、知觉和概念三种形式;理性认识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全体和内部联系,它以抽象性、间接性为特点,以事物的本质为内容,包括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
5.为什么人的认识要有第二次飞跃?第二次飞跃为什么比第一次飞跃“意义更加伟大”?一个正确思想的形成为什么必须“多次的反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从实践中得来的理性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客观外界的规律,还是没有证明的,还不能确定是否正确,必须把它再“放到社会实践中去”,看它是否达到预想的目的,于是就产生了第二次飞跃。
(2)只有第二次飞跃,才能证明第一次飞跃中得到的认识正确与否;“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只是为了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
(3)一个正确思想的形成,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的多次反复,这是因为:客观事物从现象到本质的表现都有一个过程,而人的认识还要受到已有知识水平和历史条件的局限,即使对于已暴露出来的事物的现象和本质,也不一定能完全把握,因此人的认识不能一次性完成,需要“多次的反复”。
三、分析通俗的语言
6.本文在表达上的最大特点是,语言通俗易懂,用明白无误的词语表达深奥难懂的理论。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在表达上的这一特点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从标题上看,用了一个设问句,从读者认识上的疑难的症结提出问题,引人深思。难懂的哲学命题被通俗地揭示出来了。
②从开头看,三问三答,用的是群众最为熟悉的语言,表达的却是极其严密的哲学观点。第一问是总领、应题,答案在最后,正是本文的中心论点。中间插进两问,正好是对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的否定,不搬用名词术语,深入浅出,就是表达的特点所在。
③从行文用语看,文中使用了三组相应的概念:存在——思想;实践——认识;物质——精神。这三组概念在表达哲学观点时,有时是相通的,有时在使用范围和特定内涵上却又有一定的差别。作者在文中为了通俗地说明问题,用“物质”和“精神”这一组概念贯串全文,能通用的都加以说明,不能通用的就使用特定概念。这样,表达既通俗易懂,又准确清楚。有一点须特别指出,本文用“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这种通俗的表达方式来反映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只能认为是特定语言环境的特定概括,在理解和使用时,必须用自己的认识去补充、丰富,作出科学的解释,并加上引号,不能生硬地不加分析地作简单理解。
7.为什么作者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阐述深奥的哲学道理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方面,这是作者一贯的特有的语言风格。作者善于用群众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我们读过的《改造我们的学习》《反对党八股》等,都具有这样的语言特点。
另一方面,是由本文的写作对象和目的决定的。本文的读者对象主要是下农村的工作干部,其目的是武装他们的头脑,用正确的思想去指导工作,宣传群众。故作者在行文时使用通俗浅近的语言,比起其他文章显得尤其突出,这是内容决定了语言形式。
背景展示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关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问题的重要著作,是毛泽东1963年5月在《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中写的一段话,后单独成篇发表。文章论述了认识的来源和正确思想的作用,指出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人的正确思想来自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并且指出,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为群众所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文章分析了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阐述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即从存在到思想、从物质到精神,又从思想到存在、从精神到物质两次飞跃的观点,强调了第二次飞跃的“意义更加伟大”,因为它是检验认识、检验真理的唯一办法。
字词知识
词语 释义
辩证 辨析考证。
滔滔不绝 像流水一般不间断,形容话多,连续不断,没完没了。
精辟 (见解、理论)深刻;透彻。
高屋建瓴 在房顶上用瓶子往下倒水,形容居高临下的形势。
酣畅淋漓 形容非常畅快、舒适。常指文章绘画、文艺作品感情饱满,笔意流畅,情感得到充分抒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