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 学段一 4.2《怜悯是人的天性》 学案(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 学段一 4.2《怜悯是人的天性》 学案(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10.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2-08 15:06: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4课 (2)怜悯是人的天性
一、导图引路,概览全文
1.阅读课文,把握文章结构,将下面图中①~⑤处空缺的内容补充完整。
答案 ①自然人 ②人天生是恶人 ③恶人也有怜悯心
④人类的美德是由怜悯心派生出来的 ⑤怜悯心的优点与意义
二、分析结构,把握论证
2.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是在哪里提出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在第二段后半部分提出的:“我认为怜悯心是我们这样柔弱和最容易遭受苦难折磨的人最应具备的禀性,是最普遍的和最有用的美德;人类在开始运用头脑思考以前就有怜悯心了;它是那样地合乎自然,甚至动物有时候也有明显的怜悯之心的表现。”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怜悯是人的天性。
3.霍布斯的“人天生是恶人”观点错在何处?卢梭认为正确的结论是什么?请填写下面的表格。
观点 错因 结论
人天生是恶人;人自认为他有取得自己所需之物的权利,因此便以为他自己是整个宇宙的唯一的主人。
恶人是一个强壮的孩子。
答案 
观点 错因 结论
人天生是恶人;人自认为他有取得自己所需之物的权利,因此便以为他自己是整个宇宙的唯一的主人。 这是根据霍布斯自己提出的原则进行推理的,他把为了满足欲望而产生的需要与野蛮人为了保护自己的生存而产生的需要混为一谈了。 人的欲望是社会造成的,正因为人的欲望丛生,才使法律成为必需的东西。
恶人是一个强壮的孩子。 说自然状态中的人是强壮的,和说自然状态中的人需要依赖于人,这两种说法相互矛盾。 野蛮人之所以不是恶人,其原因是他不知道什么是善,因为防止他们作恶的是欲念的平静和对恶事的无知。
4.作者要论说的是“怜悯是人的天性”,为什么开头花大量笔墨写霍布斯的观点及错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采用的是破立结合的论证方式,通过层层分析驳倒了“人天生是恶人”的观点,自然引出野蛮人不是恶人的重要原因就是人类天性有怜悯心。善是一种美德。文章的中心论点就水到渠成地立起来了,破是为了立。
5.你认为本文最突出的论证方法是什么?请举例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例证法。运用大量事实论据来阐述中心论点的正确性。如第二段,提出“人类天性有怜悯心,动物有时候也有明显的怜悯之心”的论点后,分别从母兽对幼兽的温情,马不愿意踩活的东西,动物从同类尸体旁走过时的不安甚至将尸体埋葬的表现,动物走进屠宰场的哀鸣,被囚禁的人无力救援被猛兽袭击的幼儿的悲伤难过来举例证明论点。大量事实论据的运用使论证富有说服力,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
三、理解概念,分析句子
6.理解概念内涵
(1)“强壮的孩子”是什么意思?卢梭认为野蛮人是“强壮的孩子”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强壮的孩子”指恶人,是霍布斯的观点。恶人之所以为恶,是因为他有为恶的本领,所以说他是强壮的;又因为恶人为恶是因为他要从他人那里获取自己所需,与孩子依赖他人相似。因此,霍布斯认为恶人是“强壮的孩子”。
②卢梭并不认为野蛮人是“强壮的孩子”。因为说自然状态中的人是强壮的,与说自然状态中的人需要依赖于人是矛盾的。自然状态中的人柔弱时才会处于依赖状态,变得强壮就不会依赖人。所以,自然状态中的人,也就是野蛮人,他们不是“强壮的孩子”,也就不是什么恶人。
(2)作者认为什么是人的怜悯心?这一“天性”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人的怜悯心是指人天生就有一种不愿意看见自己同类受苦的心理,这种心理能克制他自己的自爱心;它是先于理性思考而存在的一种纯自然的人类天性和情感。
②意义:怜悯心是一切社会交往的基础,人类的种种社会美德都是从这一品质中派生出来的;它能缓和或克制每个人的自爱心;有助于整个人类的互相保存;能使我们在看见别人受难时毫不犹豫地帮助他。
7.分析句子含意
(1)从总的方面来衡量,让我们评判一下:是处在既不担心别人对自己作恶,也不希望别人对自己为善的境地更幸福,还是处于全面依附的地位,全盘接受那些对他们不负有任何义务的人的指挥更幸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在自然状态中,人们和谐相处,并在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中形成了良好纯朴的品性。而文明的发展摧毁了这些原始的品性,人变得越来越聪明,产生了大量无益的需求,使得人与人之间产生了戒备甚至敌视的心理。
(2)这是纯粹的天性的运动,是先于思维的心灵的运动;这种天然的怜悯心的力量,即使是最败坏的风俗也是难以摧毁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纯粹的天性”强调怜悯心与生俱来;“最败坏的风俗也是难以摧毁的”强调人天生中的怜悯是根深蒂固的。
(3)它摒弃了“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这样一句富于理性和符合公正原则的精辟格言,而采用“在谋求你的利益时,要尽可能不损害他人”这样一句出自善良天性的格言。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一句引言强调的是,人们怎样对待我,我就怎样对待别人。这是自爱心的体现,体现的是人们的自私心。第二句引言强调的是,在谋求自己的利益时,不要损害他人的利益。这是怜悯心的体现,是人善良的天性。
1.作者名片
“自由的奠基人”——卢梭
姓名:让·雅克·卢梭 生卒:1712—1778 国籍:法国
地位 18世纪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民主政论家和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开创者,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
主要经历 卢梭出身于瑞士日内瓦的一户贫苦家庭,当过学徒、仆役、私人秘书、乐谱抄写员等。一生颠沛流离,备历艰辛。1749年曾以《科学与艺术的进步是否有助敦化风俗》一文而闻名。1762年因发表《社会契约论》《爱弥儿》而遭法国当局追捕,后避居瑞士、普鲁士、英国。1778年在巴黎逝世。
代表作品 主要著作有《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新爱洛伊丝》《植物学通信》等。
评价 在政治上,他的反封建、反专制的精神影响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传统;他的文学创作也具有鲜明的民主主义倾向,同样深深地影响了以后的许多作家。卢梭返归自然、崇尚自我、张扬情感的思想,直接导致了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产生。
2.背景展示
本文节选自《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本书是1753年卢梭应法国第戎科学院的征文而写的论文。在性质上,这是一部阐发政治思想的著作,其重要性仅次于1762年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而在思想体系上,本书可视为《社会契约论》的基础和绪论。在这本书里,卢梭已经发现人类历史发展本身所具有的两面性(进步与落后)和所包含的内在矛盾。他认为贫困和奴役亦即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的产生是随着私有制而来的,是建立在私有制确立的唯一基础上的。人在未开化的自然状态中,本来是平等的;可是当人们力求生活完善化,争取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时,人类则既在进步,又在退步,因为文明向前进一步,不平等也就向前进一步。到了专制暴君统治之下,不平等就发展到极端,到达顶点;这个顶点同时就将成为转向新的平等的起因和基础。这种新的平等,按照卢梭的看法,是更高级的、基于社会公约的平等。这些思想是可贵的。但卢梭的这些可贵的民主思想和辩证思想始终是与他的唯心主义观点和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结合在一起的。本书的写作,就是他隐避森林深处沉思默想之所得。
3.人物评价
(1)在面对巨大的困难时,卢梭既没有表现出排山倒海的气魄,也没有表现出惊天动地的力量,但这正是其非凡之处的真正体现。他所表现出来的强大的意志力,绝不是那种勇不可挡的勇士所具有的力量,而是另外一种特殊的东西。比如,一个正在痉挛发作的人,可能六个人都无法把他制住,但他并不能被认为是强大有力。一个肩负重担,却还能保持稳健的步伐、努力前进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英国历史学家、散文家托马斯·卡莱尔
(2)他能把疯狂的性格描绘得美丽端庄,把不规的行为涂上灿烂的色彩,他的言语就像炫眼的日光,使人的眼睛流下同情的泪水。——德国诗人拜伦
(3)卢梭首先发现了人性中感性冲动与理性冲动的矛盾,并且自觉地去探讨解决这一矛盾的途径,提出了“回到自然”的人性构想和建立“社会契约”的政治理想。或许在某种意义上我们还可以说,卢梭思想中对人类情感世界的发掘,对人性自由问题的关注,已经包含了些许精神生态的意味。——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
(4)伏尔泰结束了一个旧时代,而卢梭开创了一个新时代。——德国文学家歌德
字词知识
词语 释义
捐弃 抛弃。
摒(bìnɡ)弃 舍弃。
派生 本指江河的源头产生出支流,引申为从一个主要事物的发展中分化出来。
汲汲 形容心情急切,努力追求。
着(zhuó)眼 (从某方面)观察;考虑。
嗜血成性 嗜:爱好。爱好吸血成了习性。指贪婪地进行敲诈勒索,榨取民脂民膏。
无动于衷 衷:内心。心里一点儿不受感动;一点儿也不动心。指对令人感动或应该关注的事情毫无反应或漠不关心。
感同身受 感:感激。身:亲身。原指感激的心情如同亲身受到对方的恩惠一样(多用来代替别人表示谢意),现多指虽未亲身经历,但感受就同亲身经历过一样。
设身处地 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地位或境遇中。指替别人的处境着想。
混为一谈 把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说成是同样的事物。
充耳不闻 塞住耳朵不听,形容不愿听取别人的意见。
明目张胆 睁开眼睛放开胆量做事。原意指有胆识,敢做敢为。后形容公开地、无所顾忌地做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