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 学段一 5《人应当坚持正义》 学案(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 学段一 5《人应当坚持正义》 学案(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85.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2-08 15:07: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5课 人应当坚持正义
一、导图引路,概览全文
1.下面是全文的结构导图,请根据文本将①~④处空缺的内容补充完整。
答案 ①好的意见就是明白人的意见,坏的意见就是糊涂人的意见 ②人应该听从内行人的意见,不应该听信外行人的话 ③活得好就是活得体面、正派 ④既不能以坏报坏,也不能在任何情况下对人做不正当的事
二、把握观点,体会“劝说”艺术
2.苏格拉底在这场提问中先后提出了哪些观点?他的设问有哪些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观点:①要服膺于无可非议的道理,不能由于遇到灾难而抛开自己所讲过的道理;②要听从明白人、内行人的意见,不管糊涂人、外行人的意见;③与道义和不义有关的部分,比身体更贵重;④最重要的不是活着,而是活得好;⑤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容许做不正当的事;⑥不能以坏报坏,以不正当对付不正当。
(2)特点:①在谈话进行中,苏格拉底偏重于问,他不轻易回答对方的问题;②他只要求对方回答他所提出的问题,他以谦和的态度发问,由格黎东的回答而导引出其他问题,直至最后由于不断的诘询,使对方进入他的逻辑轨道。
3.苏格拉底举了“一个从事体育锻炼并且以此为业的人”的事例,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类比论证。正义和非正义的问题对人们来说是抽象而深奥的,苏格拉底举的“一个从事体育锻炼并且以此为业的人”的事例对人们而言是身边的人和事,是比较熟悉的。“一个从事体育锻炼并且以此为业的人”要听从医生或教练的褒贬意见,而非众人的意见。由此及彼,正义和非正义这个问题也应当听从内行人的意见而非外行人的意见。苏格拉底通过这一类比,使自己的观点容易被理解进而被接受。
4.课文通篇以对话的形式写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文章以对话形式展开,亲切自然且不枯燥,使读者读来似与智者交流,能够更容易接受文章的观点。
②文章以对话形式展开,不只展现苏格拉底的观点,还将格黎东的疑问也写在里面。格黎东的疑问也是读者的疑问,苏格拉底为格黎东解惑的过程,也是读者的疑惑得到解答的过程。
③对话内容符合人物身份,能够让读者直观感受到苏格拉底的高尚情操与伟大人格。
5.苏格拉底拒绝越狱逃跑的态度及其所体现的精神历来广受赞赏,但也有人认为,雅典法庭判决苏格拉底死刑的罪名是“不敬神明”,这种判决是不正义的,苏格拉底欣然接受不正义的判决,这种态度不值得赞赏。你怎样看待这一问题?为什么?可以根据不同观点从正反方展开辩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一)正方:赞赏苏格拉底的态度。
首先,他这样做维护了希腊法律的权威。越狱固然延长了其生命的长度,可坦然面对法律的审判却能够维护雅典法律的权威,这对苏格拉底这样一个注重公民责任、热爱雅典民主的哲学家来说,深化了其生命的深度。苏格拉底没有选择越狱而是选择服从法律的审判,在当时的雅典社会倡导了一种公民遵法、守法的法治精神。
其次,这是他对自身高贵灵魂的坚守。苏格拉底将灵魂的高贵、品行的高洁看得重过生死存亡。他认为,不公正的审判和是否服从法律的审判是两码事。他自始至终都没有正面承认其“不敬神”和“败坏青年”两项罪名。服从不公正的审判并不等于认罪,而一旦他越狱,那便是“畏罪潜逃”,畏罪潜逃不仅使自己在审判中的言论主张毫无意义,更相当于直接承认了自己的罪名。
再次,这样做可以给雅典民主以反思或警示。苏格拉底是一个信仰民主政治的理想主义者,他对雅典民主有诸多意见和批判,但他一直推崇和维护的也是雅典民主。他发现了雅典民主政体的漏洞,甚至预测到了多数人的暴政对雅典城邦带来的危害,可现实是民众却没有清醒。既然思想言论毫无效力,那么他就以生命证实雅典民主的漏洞,由此可以换来雅典社会对民主政体的反思和警示。
可见,不越狱而坦然赴死,并不是他生命的凋零,而是其生命的升华。他是为理想献身,绝不越狱的选择实现了其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完美统一。
(示例二)反方:不赞赏苏格拉底的态度。
苏格拉底只是卷入政治斗争的无辜受害者。众所周知,陪审法庭给苏格拉底冠以“不敬神”和“败坏青年”的罪名纯粹是子虚乌有,苏格拉底只是在使用其思想言论自由的权利。况且雅典民主存在极大的漏洞:以绝大多数人的意向来决定一个人是否有罪和量刑轻重,而不注重讲究事实证据。这就极其容易造成多数人的暴政,这是对人权的随意践踏,这样的法律并不具有维护其权威的意义;以法律的名义侵犯人权,这样的法律并不值得遵循。不越狱而选择服从不公正的审判,是其理想对现实的妥协。这种妥协是在助纣为虐,为虎作伥,助长了雅典民主暴政的嚣张气焰。而这正与苏格拉底的出发点南辕北辙。
1.作者名片
伟大的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
姓名:柏拉图 生卒:前427—前347 国籍:古希腊
地位 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也是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
主要经历 柏拉图20岁时拜苏格拉底为师,直到苏格拉底被雅典民主派处死。老师死后,柏拉图不想在雅典待下去了。28岁至40岁,他都在海外漫游。
代表作品 《辩诉篇》《曼诺篇》《理想国》《智者篇》《法律篇》等。《理想国》是其中的代表作。
评价 柏拉图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哲”。
2.走近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前469—前399),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家。他经常在街头与人辩论伦理道德等问题,公开反对奴隶主民主制,特别是雅典后期的激进民主派。后来因为有人控告他与克利提阿斯关系密切,反对民主政治,用邪说毒害青年,因此被捕入狱。按照雅典法律,在法庭对被告判决以前,被告有权提出一种不同于原告所要求的刑罚,以便法庭二者选其一。苏格拉底借此机会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说,他自称无罪,认为自己的言行不仅无罪可言,而且是有利于社会进步的。结果,他被判了死刑。在监狱关押期间,他的朋友拼命劝他逃走,并买通了狱卒,制定了越狱计划,但他宁可死,也不肯违背自己的信仰。就这样,这位70岁的老人平静地离开了人间。
3.背景展示
公元前399年,雅典法庭以“不敬神明”的罪名判处哲学家苏格拉底死刑。判决执行前夕,苏格拉底的朋友格黎东潜入监狱,试图劝说他越狱逃跑。苏格拉底不赞同逃跑,他针对格黎东的建议,深入浅出地阐述了自己唯正义是从的道德信念,说服格黎东放弃劝说自己越狱。
字词知识
(1)
词语 释义
拳拳服膺(yīnɡ) 拳拳:诚恳的样子。服膺:牢牢记在心里、信服。膺:胸。诚恳地信奉。
恫吓(dònɡ hè) 恫:恐吓。威吓,吓唬。
诚惶诚恐 原是君主时代臣下给君主奏章中的套语,表示臣子对君主忠诚、敬畏而又惶恐不安。形容极端谨慎小心,以至于害怕不安,也形容极其尊敬、服从或不安。
毕恭毕敬 形容十分恭敬。后也用来形容十分端庄和有礼貌。
(2)
无可非议 · 无可厚非 “无可非议”指没有什么可以指摘的,表示言行合乎情理。可用来形容人、事、思想、行动、品质等。 例句:各有各的爱好,在业余时间养花、下棋,也无可非议。
“无可厚非”指不可过分指摘,表示虽有缺点,但是可以理解或原谅。前提是做得不是很好,但不能过分责备。 例句:因为她头一次使用高压锅,把饭煮糊了,这是无可厚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