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2)为了忘却的记念
一、导图引路,概览全文
1.请结合文本内容,为文章的五个部分各用四字拟个小标题。
答案 ①回忆白莽 ②追忆柔石 ③白、柔被捕 ④烈士遇害 ⑤抒发悲愤
2.本文人物多、材料多,但作者却收放自如,使文章结构严谨,请说说作者是怎样组织材料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从整体上看,作者抒写对烈士的纪念,主要是以自己的悲愤感情为线索串联有关材料的。②从作者思路看,在对人物的安排上处理得详略得当,主次有序,花大笔墨详写柔石与白莽二人,又用简笔勾勒冯铿,对胡也频和李伟森两位烈士则略略提及。这是从有关人物与其关系的密切程度着笔的,符合记叙对材料的取舍要求。③在顺序安排上,作者采用由此及彼的方式,由一个自然引出另一个。比如由《文艺新闻》的一篇文章引出与白莽的交往,由与白莽的交往自然引出对柔石的刻画,又由对柔石的刻画简单叙及冯铿,再由五人的遇难顺带一笔提及李伟森、胡也频二人。写法上有分有合,有主有次,有详有略,显得从容不迫,运用得当,穿插自如。④从表达上看,在对相关事件叙述的基础上,作者又进行适当的抒情、议论,使叙述进一步深化,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二、感知人物形象,领悟作品主题
3.作者反复说白莽、柔石是自己“很好的朋友”,还说他们是“中国很好的青年”。请分别说明文章用了哪些材料写出了二人怎样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白莽
①第一次相见,“亲自送来”书稿:做事认真负责。解释来信意思,坦诚真率。
②第二次相见,“曲译”:白莽不喜欢“国民诗人”这个字,故意曲译为“民众诗人”。这是因为“国民”不仅包括民众,而且包括统治阶级,具有某国国籍的人都是该国国民,白莽是热爱民众而憎恨统治阶级的。这体现了他的爱憎分明。
③第三次相见,白莽刚由被捕而释出就跑到鲁迅家,并且告诉鲁迅先生他是一个革命者,这说明白莽跟鲁迅先生见过两回之后,就完全信赖鲁迅先生,深信他是革命者最可信任的同志,可以把生命托付给他,相信困难时一定可以从鲁迅先生那里得到帮助。也说明他有一定的斗争经验。
(2)柔石
①对家乡豪绅的不满,表现其“硬气”。
②从事革命文学活动:搞创作、翻译,办朝花社,印刊物,甚至跑印刷局,制图、校字之类都做。表现了他的埋头苦干、任劳任怨,以及对革命进步的追求。
③相信人们是好的,怀疑“人心惟危”说,表明他心地善良、单纯。
④与女性同乡走路保持距离,与“我”走路走得很近,简直是“扶”,表现其“迂”,即具有损己利人的高尚道德。
4.课文中有两句话反复出现:“我沉重的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这两句话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两句话是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关键。鲁迅写柔石、白莽等人,就是写他们是怎样好的朋友,怎样好的青年,记述彼此的交往,一写友情,二写为人。以他们的好,反衬国民党政府的凶残卑劣,抒发自己的悲痛和愤怒。
国民党政府杀害的就是这样的好青年,而且是秘密屠杀,封锁消息,这个政权的反动、暴虐、黑暗达到了极点。
5.标题中“忘却”与“记念”是两个意思相反的词,放在一起看似矛盾,实则寓含深刻的含义,请指出这些深刻的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从文中看,所谓“忘却”,实际上是“摆脱”“搁置”的同义语。也就是将由战友牺牲而带来的无比悲痛暂时搁置一边,把情绪从始终支配着自己的悲痛中摆脱出来,化悲痛为力量,以更有效的战斗来纪念死者。而对于反动派杀害烈士的这笔血债,对于战友为革命而牺牲的光辉业绩,作者却是永远不会忘却的。因此,作者坚信,只要生者努力奋斗,“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因此,“为了忘却”实际上是“为了战斗”,而唯有战斗,才是对烈士最有价值的纪念。这个标题反映了作者深切的感情、坚强的斗志和必胜的信念。
三、分析表达技巧,体会词句内涵
6.分析用典手法
文中的三个典故用意颇深,试结合文意加以分析。
(1)深入领会作者把柔石比附方孝孺的用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柔石和方孝孺在威武不屈、舍生取义的刚烈精神上是一致的,他们都将为后人所敬仰和赞颂;同时,作者用朱棣惨无人道、滥杀无辜的暴行,来暗示国民党反动派杀害进步青年的罪行,是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深刻揭露和控诉。
(2)作者提及《说岳全传》中高僧“坐化”的典故有什么用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个典故是针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柔石被害的案情也是“谁也不明白”;秦桧捉拿道悦,与国民党反动派要抓鲁迅又非常相似,暗示了这个社会有如秦桧当道的时代。当然,鲁迅先生对道悦自行涅槃的做法是不赞成的,他并不像道悦和尚那样束手待毙,而是“逃走”,保存实力,继续战斗。
(3)作者说:“年青时读向子期《思旧赋》,很怪他为什么只有寥寥的几行,刚开头却又煞了尾。然而,现在我懂得了。”作者到底“懂得”了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将自己当时的处境与心情同向子期相比,意在揭露蒋介石的反动统治与司马氏以杀夺手段建立的晋朝一样,在政治上都是极端黑暗腐朽的,人们稍有不慎,都可能招来杀身之祸。因此,正直的人是没有言论自由的,在“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的统治下,确实是“没有写处”的。
7.体会词句内涵
(1)五个青年作家同时遇害的时候,上海的报章都“不敢”“不愿”“不屑”载这件事,“不敢”“不愿”“不屑”三者有什么区别?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三者政治态度不同。“不敢”并非“不愿”,只是慑于国民党政府的严酷统治。“不愿”者在国共两党的斗争中取超然立场,不介入政治斗争。“不屑”者则把五个青年作家的遇害看作小事一桩,认为不值得见诸报端。
(2)文中第16段有三处用了“疑心”一词,这三处“疑心”该怎样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一个“疑心”,是写对冯铿的印象。“我疑心她有点罗曼谛克,急于事功”,好像是批评她办事有点脱离实际,急于求成,其实并非贬词,正好说明她是一个热情奔放、富于幻想的革命女青年。当然,在鲁迅看来,这位缺乏严酷的阶级斗争锻炼的女青年常会有缺点的,正如柔石不相信人是会骗人的一样。后面写她在监狱里“面目都浮肿了”,可见她是一个坚强可敬的革命青年。第二个“疑心”,是指柔石可能受冯铿的影响。“我又疑心柔石的近来要做大部的小说,是发源于她的主张的”,说明他们都有点“罗曼谛克”和“急于事功”,但这个“疑心”又被第三个“疑心”否定。第三个“疑心”,是作者以自己的弱点来反衬柔石的优点。“但我又疑心我自己,也许是柔石的先前的斩钉截铁的回答,正中了我那其实是偷懒的主张的伤疤,所以不自觉地迁怒到她身上去了”,突出柔石不畏艰难的战斗精神。
(3)得知柔石等被害的消息,作者仅用“原来如此!……”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原来如此”短短四个字,表达出作者对国民党反动派卑劣凶残地杀害革命青年的无比愤慨。句中的感叹号表现出作者强烈的愤怒与震惊,省略号则包含了难以尽述的愤恨以及对死者的无尽的痛惜与怀念。
(4)“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这两句话有怎样的含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意识到革命斗争的长期性和曲折性,必须摆脱悲哀以进行更有效的战斗,坚信反动派必然灭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
1.背景展示
课文所写事件,发生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民党反动派为了配合反革命的军事“围剿”,一方面利用反动文人对抗革命文艺运动;另一方面采取查禁书刊、封闭书店,逮捕、暗杀左翼作家等法西斯文化专制主义手段“围剿”左翼文学。1931年1月17日,柔石、白莽等“左联”的五位青年作家被捕,同年2月7日,被秘密枪杀于上海龙华,大批“左联”作家被通缉,鲁迅先生也时刻面临着被捕的危险。但鲁迅先生毫不畏惧反动派的淫威与屠刀,在闻知柔石等五位青年遇难的消息后立即发表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黑暗中国的文艺界的现状》等文章,强烈抗议和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在烈士遇难两周年的日子里,即1933年2月7-8日,鲁迅先生用饱含血泪的笔,带着无限悲愤的感情写下了《为了忘却的记念》这篇纪念性文章。
2.名家评价
(1)“同是纪念死难烈士的记事散文,同是在写‘不能忘却’的主题,《为了忘却的记念》的革命抒情,就和《记念刘和珍君》有着完全不同的表达方式。如果说,在《记念刘和珍君》里,汪洋恣肆的激怒与哀痛,形成了诗意汹涌的感情的波涛,显示着对虐杀者的极端的憎恶与仇恨,并深刻地总结着血的经验与教训,昭示着革命的人们奋勇向前;那么,在《为了忘却的记念》里,这同样的激怒与哀痛,却把那动人心魄的感情力量蕴蓄在心,出之于笔端的,是深沉的记实。”——现代文学家李希凡《论鲁迅的“五种创作”》
(2)“整篇文章自始至终表达了伟大的共产主义者鲁迅爱憎分明的严正立场、宏大的共产主义的思想境界和大智大勇的道德品质。而且文章的风格具有悲壮美的美学思想,至今依然以它强大的艺术魅力感染着我们的审美观念,以坚定的胜利信心和强烈的战斗精神鼓舞着我们,激励我们建设美好的社会主义新社会,以‘记起他们,再说他们’。”
——现代作家丁景唐《鲁迅名作鉴赏辞典》
(3)“这篇文章是以自己同五个青年作家的同志关系为线索,把材料溶化在自己的情感中。叙事迹,尽力保存所能得到的材料,而深深地以知道得太少为憾。抒发自己的情感,是把对牺牲者的悼念和对反动派的憎恨两方面连结起来写。这样写,感人至深。这是纪念文章的典范。”——人民教育出版社高级编辑王泗原《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解》
3.文学知识
左 联
“左联”全称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于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它是一个由文学研究会、创造社、鲁迅先生发起的进步青年所组成的文学组织,鲁迅在“左联”成立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并当选为常委。“左联”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并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工作方针,主张“对旧社会和旧势力的斗争必须坚持、持久,而且要注重实力”。白莽、柔石、冯铿、李伟森、胡也频均参加了这一进步组织。
字词知识
(1)
词语 加点字字音
竦身 sǒnɡ
不屑 xiè
偈子 jì
裴多菲 péi
吮血 shǔn
爱憎 zēng
戳穿 chuō
什物 shí
(2)
词语 释义
隐约其辞 形容说话躲躲闪闪,使人不易完全明白。
明珠投暗 比喻怀才不遇或好人失足参加坏集团,也泛指珍贵的东西得不到赏识。课文中比喻好东西落到坏人手里。
眷眷(juàn juàn) 念念不忘;依恋不舍。
拳拳 形容恳切。
惴惴(zhuì zhuì) 忧愁,恐惧。课文中是担心的意思。
迁怒 把对甲的怒气发到乙身上,或自己不如意时跟别人生气。
囚系 监禁。
永诀 永别。诀,辞别。多指不再相见的分别。
涅槃(niè pán) 佛教用语,梵文音译,意为寂灭、解脱等。后人称高僧逝世为“涅槃”。
情随事迁 思想感情随着情况的变迁而发生变化。
禁锢(ɡù) 束缚,强力限制。课文中用于落后或反动势力对进步革命活动的禁止和抑制。
挈(qiè)妇将雏(chú) 带着妻子,领着儿女。挈、将,都是“带领”的意思。雏,幼小的鸟,喻指儿女。
缁(zī)衣 黑衣。
急于事功 做事急于求成。
人心惟危 语出《尚书·大禹谟》。指人心险恶,难以揣测。课文中指剥削阶级及其御用文人的骗人、卖友、逐利的卑劣品质。
被难 遇难。
延口残喘 延长一口残余的呼吸。意思是努力挣扎着勉强活下去。
(3)
轻率·草率 “轻率”着重指不慎重,随随便便。常用来形容说话、行动以及对人的态度。 例句:自信不是轻率高傲的狂言,它是执着坚韧下的智慧与力量。
“草率”着重指在过短的时间里草草地了事,不细致,粗枝大叶,比如“草率从事”。 例句:这么重要的事情,没有经过研究就决定了,这太草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