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检测题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积累与运用(22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笑涡(wō) 舵手(tuó) 干瘪(biě)
B.萧红(xiāo) 卞之琳(biàn) 阎罗(yàn)
C.烽烟(fēng) 旌旗(jīn) 呻吟(shēn)
D.蠢笨(chǔn) 号叫(háo) 胆怯(qiè)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疲惫 淤滩 富娆 血雨腥风
B.胚芽 驳船 捷报 志士仁人
C.黎明 慌言 装饰 长夜漫漫
D.敏感 悬涯 争鸣 雷声轰响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不法分子利用微博、微信等平台实施诈骗,手段不断翻新,令人叹为观止,防不胜防。
B.眼前的一切都被浓浓的大雾笼罩着,混沌一片,扑朔迷离,什么都看不清。
C.对于作文中的错字和病句,很多同学不以为然,认为这些问题不必太较真。
D.传统的古筝乐被分为南北两派,现一般分为九派,其曲目及演奏方法各有千秋。
4.下列句子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2分)
A.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喂养了/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
B.郊原如海,房舍如舟。
C.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D.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5.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梅岭三章》是一名革命者在生死关头对人间的告白。作者叶挺以“泉台”“烽烟”等意象,形象地概括了征程的艰辛,表达了对牺牲者的缅怀。
B.《月夜》中“顶高的树”,《萧红墓畔口占》中的红山茶,《风雨吟》中的风、雨、海、舟等意象,都营造出不同的氛围,传达出独特的诗意。
C.《海燕》是高尔基在1901年3月写的短篇小说“幻想曲”《春天的旋律》的结尾部分,原题为《海燕之歌》。
D.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炽热的爱。
6.填空。(4分)
(1)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去取得/你的 、你的 、你的
(2)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3)所有的叶是这一片,所有的花是这一朵, 。
(4) ,人间遍种自由花。
(5)在这叫喊声里——充满着对暴风雨的渴望!在这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 、 。
7.综合性学习。(8分)
(1)下表是某机构对中学生偶像崇拜相关情况的抽样调查结果。九年级某班据此开展了“理性看待偶像崇拜”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后面题目。(5分)
中学生偶像崇拜情况调查表
①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中学生偶像崇拜的情况。(3分)
。
②根据表格反映的情况给中学生提一条偶像崇拜的建议。(2分)
(2)新冠肺炎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涌现出很多值得崇拜的硬核偶像。他们是钟南山、李兰娟、李文亮……请你为抗疫英雄写两句表达歌颂之情的话。(3分)
二、阅读理解(48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现代诗,回答问题。(13分)
致橡树
舒婷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的红硕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8.说说诗中的橡树、木棉各自代表了什么。(4分)
9.读了这首诗,你认为作者对橡树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10.有人说,这不仅是一首爱情诗,也是一首爱国主义的诗。你怎样看待这首诗的主题?
11.本诗与《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诗的表现手法有什么相同之处?(3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现代诗,回答问题。(18分)
炉中煤
一眷念祖国的情绪
郭沫若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不辜负你的殷勤,
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
啊,我年青的女郎!
你该知道了我的前身?
你该不嫌我黑奴卤莽?
要我这黑奴的胸中,
才有火一样的心肠。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想我的前身
原本是有用的栋梁,
我活埋在地底多年,
到今朝才得重见天光。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自从重见天光,
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
12.“年青的女郎”的形象应是怎样的?诗人用“年青的女郎”来比喻自己的祖国,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13.“炉中煤”是怎样的形象?诗人把自己比作“炉中煤”有什么深刻含义?(4分)
14.“你的殷勤”“我的思量”各指什么?(2分)
15.你怎样理解“要我这黑奴的胸中,才有火一样的心肠”?(4分)
16.本诗采用第二人称“你”来写“年青的女郎”,这样写对抒发思想感情有何好处?(2分)
17.本诗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每一小节都以“啊,我年青的女郎!”开头,有何表达效果?(2分)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7分)
在读诗读人中感受万千气象
莫砺锋
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遗产,需要好好继承发扬。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先人正面的思维方式、生活态度和价值追求,这是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是五千年文明史中蕴含的正能量。浩如烟海的经、史、子、集各类书籍,便是传统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然而古籍汗牛充栋,应该从何入手呢?作为在大学中文系任教40年的老教师,首先推荐中国古典诗歌,也即从《诗经》《楚辞》开始的中国古典诗歌。
②古诗是古人心声的真实记录,是展现先民人生态度的可靠文本,正如清人叶燮所说:“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故每诗以人见,人又以诗见。”读诗就是读人,阅读那些长篇短什,古人音容笑貌如在目前,这是我们了解前人心态的最佳途径。清人沈德潜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中国古人评价文学家时有一个优良传统,就是人品与文品并重。经过历代读者集体选择,凡是公认的大诗人,往往都是具备“第一等襟抱”的人物,其作品必然也是第一等真诗,从中可以感受真实心跳和脉搏,从而沦肌浃髓地领会传统文化精神。从《诗经》《楚辞》到明清诗词,都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如果兼顾作品的经典意义、阅读难度等因素,唐诗宋词应是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
③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到底有什么价值?我们先来看唐诗宋词到底写的是什么内容。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最古老的纲领,就是“诗言志”。到了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缘情”。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但是初唐孔颖达在《左传正义》中说得很清楚:“情志一也”。情志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对万事万物的价值判断。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因为诗词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比如喜怒哀乐,比如对真善美的追求,比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美,唐宋人如此,现代人也如此。所以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传递到今天,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
④当然,唐诗宋词对于现代人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教育作用。且举李、杜、苏、辛为例。李白热情讴歌现实世界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其诗中蕴含强大精神力量。与李白齐名的杜甫,以清醒的洞察力和积极的入世精神进行诗歌创作,为安史之乱前后唐帝国由盛转衰的时代描绘生动的历史画卷。杜诗中充满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热爱天地万物的仁爱精神,是儒家思想积极因素的艺术表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形象凸现。苏轼在词史上首先打破晚唐以来词专写艳情的局限,他不但大量写作抒情述志、咏史怀古等题材,使词从音乐歌词向抒情诗转变,在以柔声曼调为主的传统词乐中增添高昂雄壮的因素。到了南宋,时代动荡引起词坛风气的巨大变化,以辛弃疾为首的爱国词人把爱国主义主题变成当时词坛的主旋律,他们继承苏轼词中始露端倪的豪放词风,并以慷慨激昂和沉郁悲凉两种倾向充实了豪放风格。
⑤总的来说,李、杜、苏、辛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具有提升读者人格境界的熏陶作用。阅读唐诗宋词的典范作品,可以在审美享受中不知不觉受到人格境界的感染,这个过程就像杜甫所描写的成都郊外的那场春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我自己就是在当知青的时候,在江南农村茅檐底下“结识”李、杜、苏、辛等杰出人物,他们与我朝夕相伴,在冥冥之中引导我成为专攻古典文学的教师。而今我年臻70,决心把余生精力贡献给古典文学的研究与普及,来报答那些异代知己对我的恩情。古代文学经典作品流传至今的意义并不是专供学者研究,它更应该是供大众阅读欣赏,给予精神滋养。严肃深奥的学术论著只在学术圈产生影响,生动灵活的讲解或注释解说却能将古典名篇引入千家万户。如果说唐诗宋词是一座气象万千的名山,我愿意当一位站在山口的导游,来为游客们指点进山路径与景点分布。
(选自《人民日报》,2019年12月17日,有删减)
18.作者为什么认为唐诗宋词是我们领会传统文化精神的首选阅读对象?(4分)
19.分析第④段画线句所用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4分)
20.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第①段在简要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基础上,作者提出可以从中国古典诗歌人手,了解传统文化精神。
B.第②段引用清人叶燮的话是为了论证“古诗是古人心声的真实记录,是展现先民人生态度的可靠文本”。
C.全文以总分总的结构形式有力论证了“我们要以唐诗宋词为首选对象阅读古代典籍,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中心论点。
D.文章内容充实,论证有力,恰当地运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和对比论证,深入细致地剖析了论点。
21.如果为第④段再补写一个论据,还可以选哪一个诗(词)人?请简要分析。(6分)
三、写作(30分)
22.请以《走向深处》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2)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3)书写工整,卷
面整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