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包身工
一、导图引路,概览全文
1.(1)请结合文本内容,填出下面导图中的空缺部分。
答案 ①饭食粗劣 ②悲剧命运 ③包身工制度的发展 ④包身工制度的恶果
(2)在此基础上分析双线安排的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结构上:主线清晰,穿插有致,开合自如。
②主题上:事实描述与制度分析交相进行,极大地丰富了文章内容,深化了文章主旨。
二、分析文体特点,赏析表现手法
2.课文在选择材料方面注意了典型化,这主要体现在哪些地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典型人物。从上海杨树浦福临路东洋纱厂工房区域内两千个左右的包身工中,作者选择了“芦柴棒”重点刻画,并贯穿全文。我们从“芦柴棒”瘦小的躯体上看到的是每一个包身工的可怜形象;“芦柴棒”遭毒打、受折磨的情景,是所有包身工经常受到的虐待和侮辱的剪影;老板要“芦柴棒”“做到死”,这便是包身工们最终都不可逃脱的厄运。
②典型细节。细节描写,会使读者如同身临其境,感受到丰富、具体、真实的形象和事件。像“打呵欠”“叹气”“寻衣服”“穿错了别人的鞋子”“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叫喊”等等,把这些细节连缀起来,就刻画出了包身工们起床时的场面。
③典型场面。场面描写,是在一个特定的环境里,围绕着一个中心人物,表现其他众多人物的活动。如文章开始,作者简明地指出了时间、地点之后,就描写一个穿着和时节不相称的拷绸衫裤的男子在大声地呼喊,接下去就写了在“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这个环境中,包身工们的各种活动,真实地再现了当时当地的情景。看到这种情景,会使人们感到,包身工们过的真是“猪一般的生活”。
④典型数据。在说明包身工居住条件的恶劣,在中国的日本纱厂飞速膨大的情况,工人中包身工惊人的比例等时,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数据,以无可辩驳的事实,更有力地揭露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具有雄辩的力量。
3.新闻作品除了叙述新闻事实,还会交代一些背景材料。作者在课文中提供了哪些背景材料?课文中用到的新闻事实和背景材料是如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这些材料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新闻背景,是指事件的历史背景、周围环境及与其他方面的联系等。它对于新闻事实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说明新闻事件的起因,显示或帮助读者理解新闻事件的重要性,突出新闻稿件的新闻价值,表明记者的观点,衬托、深化主题。
课文在每一段叙事之后,总要穿插一些背景材料。比如第一个场景中对于包身工来源的介绍、带工老板“手面”和财产的介绍;第二个场景中对于社会背景的介绍以及对于东洋厂对包身工需求量增大的原因的分析;第三个场景中对于出入厂凭证的来历的介绍以及对东洋厂“飞跃地庞大”起来的许多具体数字的介绍等。
(2)文章在叙述了一些新闻事实之后,往往引入一些背景材料,揭示包身工制度的起源、发展等情况。中间都有一些转折性的词句,使得衔接自然流畅。比如写四点一刻被骂做“猪猡”的包身工起身的情景之后,就以“但是,她们正式的名称却是‘包身工’”一句作为过渡,写这些乡下姑娘是如何被带工老板骗到城里来的。在介绍了四点半钟包身工们吃粥的情景后,就用“廉价的机器”来衔接,引出了日本厂家特别愿意雇用包身工的原因,对包身工受剥削、受压榨的情况做了具体、详细的介绍。
(3)这样的穿插,使得文章既描述了生活现象,又揭示了社会本质。读者透过一幅幅悲惨的画面,能够发现包身工制度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温床上,受到国民党政府“特殊优惠”的保护,伴随中国农村经济衰败而生长出来的一颗毒瘤。由此,深化了文章主题,也增强了文章的批判力度。
4.作者在描写包身工的生活时成功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手法?试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面”上的描写,主要是人物的群体描写。本文写包身工起床、吃粥、像鸡鸭一般地走进工厂,在工厂忍受各种威胁的情景,都是先做一下概括性的叙述。比如清早起床、吃早饭、上工的场景,作者并没有具体刻画哪一个人物,而是写一个群体,描写她们的生活,必须通过整体速写才能得到全面的表现。
②“点”上的描写,主要是选取了一些典型人物,比如文中三次提到的“芦柴棒”。“芦柴棒”是众多包身工中的一个典型人物。虽然只写了一个“芦柴棒”,但读者看到的却是成百上千个“芦柴棒”。文章通过对“芦柴棒”悲惨遭遇的描述,具体而深入地反映了包身工被压榨、被摧残的悲惨命运。
“点面结合”准确而深刻地再现了包身工制度的黑暗、残酷。
5.“打呵欠,叹气,寻衣服,穿错了别人的鞋子,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叫喊,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半裸体地起来开门,拎着裤子争夺马桶,将身体稍稍背转一下就会公然地在男人面前换衣服。”这段话运用了什么手法?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运用一系列细节描写,描绘了包身工起床的情形:“打呵欠”说明女孩们睡眠严重不足,身体极度疲劳;“叹气”说明她们是迫不得已,无可奈何;“寻衣服,穿错了别人的鞋子,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说明住处昏暗、狭窄;“半裸体”“拎着裤子”“公然”表明她们的精神已经麻木,她们已经失去了少女害羞和自尊的天性,只是一群会做工的“机器”而已。按起床时动作先后的顺序排列,这一连串动作的记叙与描写具体表现了骚乱的情况。
6.作者在文章的最后三段作了哪些联想?这些联想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由包身工的制度联想到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通过联想把包身工和墨鸭比较,指出墨鸭养活船户,包身工养活带工老板。但船户对墨鸭没有怎么虐待,带工老板却残酷压榨包身工,连一点施与的温情也没有,强烈地揭示了包身工受压迫的惨重和人不如禽的命运。
(2)由包身工的处境联想到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指出20世纪的工人竟然和16世纪的奴隶受到同样惨无人道的待遇。
(3)联想到美国进步作家索洛警告美国资产阶级的话,既控诉了资本家对包身工的剥削压迫,又表现了作者对包身工制度必然灭亡,新社会必然出现的信心。
三、赏析精彩语言,体会强烈感情
7.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表达的思想感情及表达效果。
(1)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2)一手抓住了头发,狠命地往地上一摔,芦柴棒手脚着地,很像一只在肢体上附有吸盘的乌贼。一脚踢在她的腿上,照例第二、第三脚是不会少的,可是打杂的很快就停止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句中的“慈祥”“佳肴”本是褒义词,在句中转化为贬义了,属于“褒词贬用”,说明老板提供的这些菜叶,对包身工而言已是难得的美食。反衬包身工饮食条件之恶劣;对老板而言,却能从包身工身上榨取到更多的利润。这样就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包身工悲惨遭遇的同情和对“带工”老板残酷剥削包身工的愤慨。
(2)“抓”“摔”“踢”三个动作,一个凶似一个,表现了“打杂的”的凶恶,突显出他灭绝人性、丧心病狂的心理,也突出了“芦柴棒”受虐待的悲惨。
8.本文是一篇震撼人心的报告文学,文章渗透着作者哪几个方面的感情?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对包身工及其家庭的深切同情。全篇文字都渗透着作者的这种感情,从描写她们的住、食、工作,到她们有病不能休息、累死方停息的悲惨命运,无不表现出作者对她们的深深同情。可以说,作者是流着眼泪写的,我们是流着眼泪读的。
(2)对帝国主义资本家、“带工”老板及其走狗的憎恨。在文中,作者除了通过正面的语言、动作描写来刻画他们贪婪、冷酷、毫无人性的嘴脸外,还用了很多反语来对他们进行鞭笞。
(3)除了以上总结之外,文中还有一种深深的悲哀之情。这种悲哀之情很复杂,既有对包身工及其家庭不幸的悲哀,也有对包身工与外头工人、包身工之间关系冷漠的悲哀,还有对整个民族的悲哀。
1.作者名片
“国家有杰出贡献的电影艺术家”——夏衍
姓名:夏衍,原名沈乃熙,字端先 生卒:1900—1995 籍贯:浙江杭州
地位 中国著名文学、电影、戏剧作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左翼电影运动的开拓者、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
主要经历 早年参加五四运动,编辑进步刊物《浙江新潮》。从浙江省立甲种工业学校毕业后公费留学日本,入明治专门学校学电工技术。留学期间接触日本共产党,参加日本工人运动和左翼文化运动。1927年被日本驱逐回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同鲁迅筹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左联”成立后任执行委员,后发起组织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文化部副部长、中国文联副主席、中日友协会长、中顾委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常委。
代表作品 著作有《心防》《法西斯细菌》。话剧剧本有《秋瑾传》《上海屋檐下》。出版的选集有《夏衍剧作选》《夏衍选集》。报告文学有《包身工》。创作改编的电影剧本有《狂流》《春蚕》《祝福》《林家铺子》等。
评价 夏衍作为中国三十年代开始的左翼戏剧运动的先驱者和主要领导者之一,对中国现代话剧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无论从戏剧的表现内容,还是戏剧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都在对“五四”以来中国话剧优秀传统继承的基础之上,进行了许多开艺术先河的创造性探索,营造了自己意味深长的艺术境界,形成了独特的创作个性和艺术风格。
2.《包身工》背后的故事
1935年,夏衍找到一个在日本纱厂当职员的中学时代的同学,到包身工工作的车间去看了几次,对她们的劳动条件有了一些了解。可是要懂得“带工头”对包身工的管理制度和她们的生活情况,就非得到包身工们住的工房看看不可。然而在当时,任何“外头人”是不能进入这个禁区的。经介绍,夏衍又认识了一位在日本内外棉纱厂做工的青年团员杏娣。他通过杏娣的帮助,突破了这个禁区,混进去过两次,但是在这之后,就被“带工头”雇用的“下手”们盯住了。后来夏衍又想办法,利用她们上班下班的时候进行观察。包身工们每天早上五点出门做工。当时夏衍住的地方离纱厂所在地很远,为了赶时间,夏衍每天半夜三点多就要动身,步行十几里路。这样,他从四月初到六月,足足做了两个多月的“夜工”,才比较详细地观察到了她们的一些日常生活。由于受到过无数磨难,这些包身工是不敢轻易和人讲话的,即使是同厂做工的“外头工人”,要和她们讲话也很困难。还是杏娣,为了帮夏衍了解情况,曾几次赶上早班,混在包身工的队伍里,打算向她们探听一些内部情况。可是,当包身工们看了她的服装,打量了她的身份后,很快就“警惕”了,一声不吭。
就是在这样困难的条件下,夏衍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搜集素材,完成了这部划时代的作品。
3.名家评价
20世纪30年代初期和中期所产生的不少报告文学作品,一般说来都还是纪实成分较多,像《包身工》这样能在叙事中注意突出人物描写,而且取得一定的艺术成就,这在当时确实是难能可贵的。牢牢地把握住报告文学首先是文学的特性,忠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包身工》的这个艺术经验,到今天也并没有过时。——上海大学中文系教授吴欢章
4.文体知识
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散文的一类,是文艺通讯、速写、特写、采访报告等的总称,是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可以写人,可以写事,也可以写问题。是一种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塑造艺术形象,以文学手段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因为它是“报告”,就要求所反映的是真人真事;又因为它是“文学”,就要求所反映出来的真人真事具有典型性,允许一定的艺术加工。简单地说,就是运用文学艺术的形式真实、及时地反映社会生活事件和人物活动的一种文学体裁。其特征是写真纪实,报告文学兼有文学性、新闻性和政论性三个特点。
字词知识
(1)
词语 加点字字音
水门汀 tīnɡ
吆喝 yāo he
木栅子 zhà
籼米 xiān
簿子 bù
锭壳 dìnɡ ké
皮辊 ɡǔn
弄堂 lònɡ
(2)
词语 释义
契(qì)据 契约、借据、收据等的总称。
执拗(niù) 固执任性,不听从别人的意见。
褴(lán)褛(lǚ) (衣服)破烂。
见机 看情况(办事),文中是“知趣”的意思。
谄媚(chǎn mèi) 用卑贱的态度向人讨好。
骷髅(kū lóu) 干枯无肉的死人头骨或全副骨骼。
(3)
不假思索 · 毫不犹豫 “不假思索”指用不着想,形容说话做事迅速。 例句:看见眼前的美景,他不假思索,便吟出一首诗,听得大家啧啧称赏。
“毫不犹豫”形容人在处理事情上非常果断,没有片刻迟疑。 例句:当文天祥面对死亡与背叛的抉择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以死明志。
横七竖八 · 杂乱无章 “横七竖八”形容纵横杂乱。可以形容人或物。 例句:大街中心矗立了两幢四层楼,横七竖八的脚手架尚未拆除,但那脱颖而出的新姿已十分引人注目。
“杂乱无章”指又多又乱,没有条理。只形容物,且还有“没条理”的意思。 例句:他带我到他的藏书室,里面的藏书虽然杂乱无章,数量却相当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