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 学段一 11.1《过秦论》 学案(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 学段一 11.1《过秦论》 学案(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84.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2-08 15:27: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1课 (1)过秦论
一、疏通文意,概览全文
1.理解词句,疏通文意。
(第1段)秦孝公据崤函之固①,拥雍州之地,君臣固②守以窥③周室,有席④卷天下,包⑤举宇内,囊⑥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⑦耕织,修守战之具⑧,外连衡而斗⑨诸侯。于是秦人拱手⑩而取西河之外。
(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固:险固的地势 ②固:牢固地 ③窥:窥视 ④席:像席子一样 ⑤包:像包裹一样
⑥囊:像口袋一样 ⑦务:从事 ⑧具:器械 ⑨斗:使……争斗
⑩拱手:两手合抱,形容毫不费力
(2)名句填空
①《过秦论》中,用铺排的手法渲染秦国吞并天下的野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过秦论》中,秦孝公任用商鞅实施变法,其中对内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过秦论》中,表明秦孝公任用商鞅实施变法所取得的功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有席卷天下 包举宇内 囊括四海之意 并吞八荒之心 ②内立法度 务耕织 修守战之具 ③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3)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秦王朝势力的崛起。
(第2段)孝公既没①,惠文、武、昭襄蒙②故业,因③遗策,南取汉中,西举④巴、蜀,东割膏腴⑤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⑥秦,不爱⑦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⑧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⑨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⑩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甯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 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 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 制 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 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 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 矢遗 镞 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没:同“殁”,死 ②蒙:继承 ③因:沿袭 ④举:攻取 ⑤膏腴:肥沃 ⑥弱:削弱 ⑦爱:吝惜 ⑧致:招致,招引 ⑨相与:互相援助 ⑩离:离散  之属:这一类人  之徒:这一类人  之伦:这一类人  制:统领,统率  叩:攻打  延:迎击  亡:丢失  遗:丢失  镞:箭头  弊:弱点 亡:逃走的人 北:败逃的军队 因:趁着
(2)名句填空
①《过秦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组排比句强调了秦国国力日盛、疆域日广,为后文写秦国吞并六国埋下伏笔。
②在《过秦论》中,作者运用排比铺叙的手法描写“战国四公子”优秀品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过秦论》中,秦国面对九国军队的联合进攻,主动打开函谷关迎敌,然而九国之师却“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在《六国论》中,苏洵将六国灭亡的原因归结为“弊在赂秦”,在《过秦论》中也有关于东方诸国贿赂秦国的描述,这句是“________________”。
⑤《过秦论》中,运用整句表现秦国乘胜追击,重新划分六国的土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南取汉中 西举巴、蜀 东割膏腴之地 北收要害之郡 ②此四君者 皆明智而忠信 宽厚而爱人 尊贤而重士 ③逡巡而不敢进 ④争割地而赂秦 ⑤因利乘便 宰割天下 分裂山河
(3)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秦王朝势力的进一步发展。
(第3段)及至始皇,奋①六世之余烈②,振③长策④而御⑤宇内,吞二周而亡⑥诸侯,履⑦至尊而制⑧六合⑨,执敲扑而鞭笞⑩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 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 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 ,以愚 黔首 ;隳 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 天下之民。然后践 华为城,因 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奋:振兴 ②烈:功业 ③振:举起 ④策:马鞭子 ⑤御:驾驭,统治 ⑥亡:使……灭亡 ⑦履:登上 ⑧制:控制 ⑨六合:天地四方 ⑩鞭笞:奴役  委:托付  却:使退却  怨:仇恨  言:言论,这里指著作  愚:使……变愚蠢  黔首:秦朝对百姓的称呼  隳:毁坏  弱:使……变弱  践:踏  因:凭借 池:护城河 信:可靠的 精:精锐 谁何:盘诘查问
(2)名句填空
①《过秦论》中,反映秦始皇成为国君后,继承先祖功业奋发图强,用武力统治各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过秦论》中,写秦始皇背离先王的仁政思想,在思想上钳制百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过秦论》中,描写秦统一天下后秦国的臣子固守国土,并表现出专横跋扈的姿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奋六世之余烈 振长策而御宇内 ②于是废先王之道 焚百家之言 以愚黔首
③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3)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秦始皇统一全国。
(第4段)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①。然陈涉瓮②牖③绳④枢⑤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⑥,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⑦行伍⑧之间,而倔起⑨阡陌⑩之中,率疲弊之卒,将 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 竿为旗,天下云 集响 应,赢 粮而景 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殊俗:不同的风俗,指边远的地方 ②瓮:用瓮做 ③牖:窗户 ④绳:用草绳系 ⑤枢:门扇开关的枢轴 ⑥中人:平常的人 ⑦蹑足:置身,参与 ⑧行伍:军队 ⑨倔起:兴起 ⑩阡陌:田野  将:率领  揭:举  云:像云一样  响:像回声一样  赢:担负  景:同“影”,像影子一样
(2)名句填空
①《过秦论》中,叙写陈涉出身极其低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过秦论》中,写陈涉置身于军队中、兴起于田野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过秦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陈涉起义得到了天下人的热烈响应。
答案 ①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氓隶之人 而迁徙之徒也 ②蹑足行伍之间 而倔起阡陌之中 ③天下云集响应 赢粮而景从
(3)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陈涉起义和秦王朝覆灭。  
(第5段)且夫天下非小弱①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②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櫌棘矜,非铦③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④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⑤,非及乡时⑥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⑦山东之国与陈涉度⑧长絜⑨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⑩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 万乘 之势,序 八州而朝 同列,百有 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 而七庙 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小弱:变小变弱 ②自若:像是原来的样子 ③铦:锋利 ④抗:匹敌,相当 ⑤道:方法 ⑥乡时:先前。乡,同“向” ⑦试使:假使 ⑧度:量 ⑨絜:衡量 ⑩同年而语:相提并论  致:造成,获得  万乘:兵车万辆。表示军事力量强大  序:安置使有序  朝:使……朝见  有:同“又”  作难:起事  七庙:古代天子的宗庙
(2)名句填空
①在《过秦论》中,作者将陈涉和九国国君的地位进行比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过秦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陈涉和东方诸国相比,虽然力量弱小,但取得的结果迥异。
③《过秦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总结了秦国逐渐扩张,国势极其强大,并感慨“百有余年矣”。
④《过秦论》最后总结了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即“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陈涉之位 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 ②然而成败异变 功业相反 ③然秦以区区之地 致万乘之势 序八州而朝同列 ④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3)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阐述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
2.请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填出下面导图中的空缺部分。
答案 ①兴 ②强 ③盛
二、语言梳理与建构
3.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为状语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不作状语,但在古汉语中,有一种特殊的语法现象,就是名词作状语。请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并体会名词作状语的规律特点。
(1)内立法度……外连衡而斗诸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蝉蜕于浊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剑斩虞常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规律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在内(对内)/在外(对外) (2)向南/向西/向东/向北 (3)在北边 (4)像席子一样/像包裹一样/像口袋一样 (5)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像影子一样 (6)像蝉一样 (7)用剑 规律特点:名词用在动词前,如果不作主语,就活用为状语。
4.近义铺排
古人为了使文章有变化,不呆滞,遇到上下文有相同的字词重复出现的情况,就用近义词代替,避免“同字重出”。这种情况在连用结构相同的句子时,更为常见。试找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近义词,并附上相关的句子。
(1)秦孝公据崤函之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席卷天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南取汉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甯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宰割天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蒙故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率疲弊之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据”与“拥”义近。相关句:拥雍州之地。(2)“席卷”与“包举”“囊括”“并吞”义近,“天下”与“宇内”“四海”“八荒”义近。相关句: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3)“取”与“举”义近。相关句:西举巴、蜀。(4)“属”与“徒”“伦”义近。相关句:齐明、周最……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之伦制其兵。(5)“宰割”与“分裂”义近。相关句:分裂山河。(6)“蒙”与“因”义近。相关句:因遗策。(7)“率”与“将”义近。相关句:将数百之众。(8)“子”与“人”“徒”义近。相关句: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5.文化词语
仔细研读课文,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有许多与数字相关的文化常识:二周、四海、六合、六国、七庙、八州、八荒、九国、百越、百家、万世、万乘。
(1)查阅《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将这些文化常识进行分类,并说明你的分类标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代数字有实指,也有虚指,说说这些词语中的数字哪些是实指,哪些是虚指。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二周”,在东周王朝最后在位的周赧王时,东西周分治。西周都于河南东部旧王城,东周则都巩,史称“东西二周”。②“四海”指天下、全国,古以中国四境有海环绕,各按方位为“东海”“南海”“西海”和“北海”,但亦因时而异,说法不一。③“六合”指天地四方(即上、下、左、右、前、后)。④“六国”,指战国七雄中秦以外的齐、楚、燕、赵、韩、魏六国。⑤“七庙”指古代天子的宗庙,“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⑥“八州”指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梁州。古时天下分九州,秦居雍州,六国分居其他八州。⑦“八荒”,也叫八方,即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北、西南八面方向,指离中原极远的地方。后泛指周围、各地。四面八方遥远的地方,犹称“天下”。⑧“九国”指战国时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九国。⑨“百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桂、浙、闽、粤等地,每个部落都有名称,统称“百越”。也叫“百粤”。⑩“百家”,即诸子百家。 “万世”指万代。世,一个时代,古时三十年为一世。 “万乘”指兵车万辆。周礼规定,天子地方千里,能出兵车万乘。
(2)历史时代类:二周、六国、九国、万世。地理类:四海、六合、八州、八荒、百越。宗法类:七庙、万乘。学术类:百家。
(3)实指:二周、六合、六国、七庙、八州、八荒、九国、万乘。虚指:四海、百越、百家、万世。
三、品味语言,赏析写法
6.赏析“君臣固守以窥周室”中“窥”字的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个“窥”字,透露出秦伺机而动的野心,写出了它偏居一隅的地位,也暗示了周王室地广人众、位高权重的形势。
7.本文意在指出秦之过失,但一上来却用大段篇幅叙述秦攻取天下的过程,你认为作者有何用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写秦孝公独占雍州、虎视眈眈、咄咄逼人的气势,写孝公之后的历代秦君的赫赫功业,用意是与后文写秦一统天下之后的顷刻覆亡形成对比。
8.贾谊擅长使用对比论证来突出中心论点。仔细研读文章最后两段,归纳分析对比的类型和特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纵向对比:秦灭六国前后对比,兴与亡时“天下非小弱”之比,对比之后提出“成败异变,功业相反”这一明显的问题。(2)横向对比:陈涉与秦王朝的对比,反衬秦朝败亡之易,陈涉与九国的对比,将陈涉的起义与诸侯国合纵抗秦作了多层次、多角度的对比。“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一比地位。“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二比武器。“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三比士卒。“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乡时之士也”,四比人才。陈涉与诸侯国不论在哪个方面比较,都要差很多,可正是他率领戍卒,开启了打败强大的秦朝的战争。这正好从侧面反映出秦朝灭亡的原因,不在于对手,而在于自身。
1.作者名片
开汉赋之先声——贾谊
姓名:贾谊 生卒:前200—前168 籍贯:河南洛阳
身份 西汉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
主要经历 18岁时即以文才著称,20岁时被汉文帝召为博士,不久又被提升为太中大夫。后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议,触犯权贵,被贬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被召回,任文帝爱子梁怀王的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他“自伤为傅无状”,一年后也抑郁而终,年仅33岁。
思想主张 政治思想基本上属于儒家一派。
代表作品 政论散文《过秦论》、《陈政事疏》(也称《治安策》)、《论积贮疏》等,辞赋《吊屈原赋》《服鸟赋》等。
文风 议论风发,挥洒自如,气势磅礴,雄辩有力,颇有文采,感染力强。对当时和后世都很有影响。
后人咏贾 谊诗文 ①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李商隐《贾生》 ②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王勃《滕王阁序》 ③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 ——王安石《贾生》 ④少年倜傥廊庙才,壮志未酬事堪哀。胸罗文章兵百万,胆照华国树千台。雄英无计倾圣主,高节终竟受疑猜。千古同惜长沙傅,空白汨罗步尘埃。 ——毛泽东《咏贾谊》
2.背景展示
汉文帝时期,秦末衰敝的社会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相对安定,社会呈现出繁荣的景象。但是随着社会财富的增加,统治阶级中“淫侈之俗,日日以长”(贾谊《论积贮疏》),权贵豪门大量侵吞农民土地,逼迫农民破产流亡,刑罚严酷,民不聊生。沉重的压迫剥削和酷虐的刑罚,使得阶级矛盾日益激化。而汉文帝周围的一些权贵却对此视而不见,麻木不仁,这使得怀有改革时政抱负的贾谊深为不安。为了向汉文帝说明政治形势的严峻,贾谊从关乎汉王朝兴亡的角度,写了《过秦论》,通过论史讽喻,委婉地批评了当时的政治,希望用秦王朝灭亡的教训引起汉文帝及上层统治者的警觉。
3.文体知识

“论”是一种论文文体,按《韵术》:“论者,议也。”《昭明文选》所载:“论有两体,一曰史论,乃忠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如《史记》后的‘太史公曰……’。二曰政论,则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正其谬误。”如《六国论》《过秦论》等就是政论。
4.名家评《过秦论》
(1)谊之论秦,备述本末,而断以两言,可谓至矣。然谊之意,以攻守为二涂。用权谋以攻,而用仁义以守,然后为得。汉初豪杰,所见大抵如此。故陆贾有逆取顺守之言,而谊亦为攻守异势之说。——[宋]真德秀《文章正宗》
(2)《过秦论》者,论秦之过也。秦过只是末句“仁义不施”一语便断尽。此通篇文字,只看得中间“然而”二字一转。未转以前,重叠只是论秦如此之强;既转以后,重叠只是论陈涉如此之微。通篇只得二句文字:一句只是以秦如此之强,一句只是以陈涉如此之微。至于前半有说六国时,此只是反衬秦;后半有说秦时,此只是反衬陈涉,最是疏奇之笔。
——[清]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
(3)通篇俱是写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其文平铺直叙中,自具纵横驰骤,向背往来。“且夫”以上是叙事,“且夫”以下是议论。其实叙事内原带有议论,议论内亦兼有叙事。变化错综,不可端倪。至段落之长短相间、承接之虚实相生、句调之整齐参差相杂,更觉笔墨到处皆妙。难尽述,读者当一一细心领取。——[清]余诚《重订古文释义新编》
1.通假字
句子 解析
孝公既没 同“殁”,死
合从缔交 同“纵”,合纵指战国时期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
赢粮而景从 同“影”,像影子一样
而倔起阡陌之中 同“崛”,兴起
百有余年矣 同“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
2.古今异义词
词语 例句 解析
以致 以致天下之士 古义:来招引。 今义:连词,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
爱人 宽厚而爱人 古义:爱护别人。 今义:①丈夫或妻子;②恋爱中男女的一方。
中人 才能不及中人 古义:平常的人。 今义:为双方介绍买卖、调解纠纷等并做见证的人。
山东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古义:崤山以东,代指东方诸国。 今义:山东省。
3.一词多义
词语 例句 义项或用法
固 据崤函之固 名词,险固的地势
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副词,牢固地
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名词,坚固的屏障
固不如也 副词,本来
因 因遗策 动词,沿袭
因利乘便 介词,趁着
因河为池 介词,凭借
于今无会因 名词,缘由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副词,于是
亡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动词,丢失
追亡逐北 名词,逃走的人
吞二周而亡诸侯 动词,使……灭亡
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动词,逃跑
制 吴起……赵奢之伦制其兵 动词,统领、统率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动词,制服
履至尊而制六合 动词,控制
增其旧制 名词,规模
策 蒙故业,因遗策 名词,政策
振长策而御宇内 名词,马鞭子
策勋十二转 动词,登记
度 内立法度 名词,制度
试使山东之国 与陈涉度长絜大 动词,量
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名词,常态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动词,估量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动词,越过
遗 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 形容词,遗留下来的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动词,丢失
4.词类活用
词语 例句 解析
履 履至尊而制六合 名词用作动词,登上
帝王 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名词用作动词,称帝称王
瓮/绳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名词用作动词,用瓮做/用草绳系
席/包/囊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名词作状语,像席子一样/像包裹一样/像口袋一样
内/外 内立法度……外连衡而斗诸侯 名词作状语,对内/对外
南/西/东/北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名词作状语,向南/向西/向东/向北
北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名词作状语,在北边
云/响/景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名词作状语,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像影子一样
亡 追亡逐北 动词用作名词,逃走的人
贤 尊贤而重士 形容词用作名词,贤人
小弱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形容词用作动词,变小变弱
斗 外连衡而斗诸侯 使动用法,使……争斗
漂 流血漂橹 使动用法,使……漂浮
亡 吞二周而亡诸侯 使动用法,使……灭亡
却 却匈奴七百余里 使动用法,使退却
朝 序八州而朝同列 使动用法,使……朝见
愚 以愚黔首 使动用法,使……变愚蠢
重 尊贤而重士 意动用法,以……为重
5.特殊句式
句式 例句 解析
判断句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也”表判断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也”表判断
被动句 为天下笑者 “为”表被动
状语后置句 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之君也 “于齐、楚……之君”后置,是“尊”的状语
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于钩戟长铩”后置,是“铦”的状语
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于九国之师”后置,是“抗”的状语
6.出自本文的成语
成语 释义
席卷天下 像卷席子那样把天下的一切都卷进去。形容力量强大,控制整个天下。
瓮牖绳枢 用瓮做窗户,用草绳系门扇。形容家里贫穷。
斩木揭竿 砍削树木当兵器,举起竹竿作军旗。比喻武装起义。
深谋远虑 周密地计划,往长远里考虑。
同年而语 把不同的人或不同的事放在一起谈论或看待。
7.文化常识
(1)敲扑:行刑用的棍杖,短的叫“敲”,长的叫“扑”。
(2)陶朱:春秋时期越国的范蠡。他帮助越王勾践灭吴后,离开越国到陶(今山东定陶西北),自称“陶朱公”。他因善于做生意而致富,所以后人常以“陶朱”为富人的代称。
(3)戟:以戈和矛合为一体的长柄兵器。
(4)山东:崤山以东,代指东方诸国。
(5)黔首:秦朝对百姓的称呼。黔,黑色。秦朝百姓用黑色头巾包头,故称“黔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