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2)五代史伶官传序
一、疏通文意,概览全文
1.理解词句,疏通文意。
(第1段)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①哉!原②庄宗之所以③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人事:人的作为 ②原:推其根本 ③所以:……的原因
(2)名句填空
《五代史伶官传序》于篇首开宗明义,道出本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盛衰之理 虽曰天命 岂非人事哉
(3)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提出“盛衰由于人事”的论点。
(第2段)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①也。与②尔三矢,尔其③无④忘乃⑤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⑥,及凯旋而纳⑦之。
(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遗恨:遗憾 ②与:赐给 ③其:副词,表示祈使语气 ④无:同“毋”,不要 ⑤乃:你的 ⑥驱:奔驰,快跑 ⑦纳:收藏
(2)名句填空
①《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写晋王临终赐信物叮嘱庄宗要牢记自己遗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庄宗取出晋王所赐“矢”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种严肃郑重的举动及后文征战得胜归来将“矢”还于宗庙的做法都表现出他时刻牢记父亲遗命,矢志复仇的决心和意志。
答案 ①与尔三矢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②盛以锦囊 负而前驱
(3)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此段承上叙事,详述庄宗接受并执行晋王遗命。
(第3段)方①其系②燕父子以组③,函④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⑤,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⑥本⑦其成败之迹⑧,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⑨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方:当……时 ②系:缚 ③组:丝带、丝绳,这里泛指绳索 ④函:匣子,这里用作动词,用匣子装 ⑤顾:看 ⑥抑:或者,还是 ⑦本:考察,探究 ⑧迹:踪迹 ⑨逸豫:安乐
(2)名句填空
①《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语出《尚书》。结合庄宗得失天下的史实,得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②《五代史伶官传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总结了国家的盛衰皆出自人事的道理。
③孟子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名句,《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意思与之相近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五代史伶官传序》从庄宗极盛和极衰两种情形的对比中,得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论,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进行了有力的论证。
答案 ①满招损 谦得益 忧劳可以兴国 逸豫可以亡身 ②忧劳可以兴国 逸豫可以亡身 ③忧劳可以兴国 逸豫可以亡身 ④忧劳可以兴国 逸豫可以亡身
(3)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此段先叙述后议论,叙议结合,评论庄宗的盛衰,阐明中心论点。
(第4段)故方其盛也,举①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②,而智勇多困于所溺③,岂独④伶人也哉?
(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举:全,整个 ②忽微:极小的事 ③溺:沉湎,无节制 ④独:只是
(2)名句填空
①《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告诫人们要防微杜渐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
②当庄宗处于兴盛的时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他衰落的时候,“________________”,而身死国灭。作者运用对比,以总结历史教训。
答案 ①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②举天下之豪杰 莫能与之争 数十伶人困之
(3)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进一步议论,引出教训,总结全文。
2.请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填出下面导图中的空缺部分。
答案 ①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②逸豫可以亡身 ③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二、语言积累与探究
3.了解一些古代文化常识,常常能帮助我们更为纯正而深刻地理解文言文。请查阅《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相关资料,解释本文中“少牢”“太庙”“先王”“伶人”这些文化常识,然后思考:文中这些词语出现的频率和位置构成的相互关系,与文章表达的主旨有什么关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古代祭祀用牛、羊、猪各一头叫“太牢”,用羊、猪各一头叫“少牢”。②“太庙”是中国古代皇帝的宗庙,是供奉皇帝先祖的地方。③“先王”指的是已经去世的君主。④“伶人”是古代对音乐工作者和演员的称呼。(2)从“少牢”“太庙”“先王”这些词语中,既可见庄宗牢记父命,也可见其发愤图强、逐步强大的发展历程;而“少牢”“太庙”“先王”之后“伶人”反复出现,则反映出庄宗“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之后开始安于享乐,点出其由盛而衰的根本原因。
4.文言文中,往往虚字也见真情。请结合课文,仔细体会三个“哉”(岂非人事哉!可谓壮哉!岂独伶人也哉?)一个“也”(何其衰也!)中的情感,分析它们在课文中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岂非人事哉”的“哉”:用兼带感叹、反诘的语气道出了此文的中心论点,立论鲜明,催人警醒,具有论战性;与前文“呜呼”相呼应,造成极其浓烈的抒情气氛。
②“可谓壮哉”的“哉”:以升调语势发出对庄宗之“盛”的赞叹,和后文“何其衰也”形成鲜明对比,在赞叹中含有轻蔑。
③“岂独伶人也哉”的“哉”:表感叹,以感叹的语气点睛,发人深省,意味深长:难道不应该提高警惕,居安思危吗?并呼应开篇“呜呼”,以叹始终,于反复叹咏之中显现委婉的韵致。
④“何其衰也”的“也”:在惋惜中蕴含谴责,以凝重哀婉的语气,发出对庄宗之“衰”的悲叹,和前文“可谓壮哉”形成对比,既唱又叹,遥遥相对,使人感到笔墨酣畅,痛快淋漓。
三、把握观点,体会写法
5.把握观点
(1)结合课文内容和相关注解,回答下面一组与数字有关的问题。
①数字计算:根据庄宗李存勖(885—926)的生卒年份,推算出908、912、923、926年庄宗的年纪。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课文梳理:在上述年份里,庄宗发生了什么事情?尽量用原文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数字意义:庄宗灭敌国用了多少年?自己由盛到衰用了几年?这一盛一衰的关键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历史教训:作者为什么在100多年后的宋代中叶重提这件史实?用原句回答,并用现代汉语翻译这句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24、28、39、42。
②908年:接受三矢,继承父亲遗志。912年:“系燕父子以组。”(灭燕)923年:“函梁君臣之首”(亡梁),然后“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建立后唐。926年:“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③灭敌国用了15年。自己由盛到衰用了3年。关键:a.盛衰之理,岂非人事;b.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④是让人们记取“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的历史教训。
翻译:人生的祸患常常是从极小的事积累起来的,而有才智勇气的人也多是为他所溺爱的人或物困扰,难道只是(溺爱)伶人才如此吗?
(2)①本文作为一篇史论,通过论后唐庄宗得失天下之史事,得出的论点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文中“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分别阐发了怎样的生活哲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②“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忧虑辛苦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启示人们不能安于享乐,要有忧患意识。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人做事常常因
为不注意细节而失败,有才智勇气的人大多为他所溺爱的人或物困扰。告诫人们防微杜渐,能有效避免“积羽沉舟,群轻折轴”。
6.体会写法
(1)如果说有两个字可以看作本文的文眼,那么是哪两个字?文章是如何围绕这两个字展开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盛衰之理在于人事”。如果说本文有文眼,那就是“盛”“衰”二字。“盛”“衰”二字贯串始终,全文从“盛”“衰”两个方面,围绕着“人事”进行层层深入的对比论述。从提出论点到列举论据,从论证过程到推出结论,不论是所用的事例或史实,还是作者的感慨和议论,都是围绕这两个字展开对比的。通过正反两方面的鲜明对比,既突出了中心论点,使说理深刻透彻,也使文章一气贯通,前后呼应,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2)下面两则材料是对本文结构章法的评点。你对这些观点有什么看法?任选一则阐述你的理由。
抑扬顿挫,得《史记》神髓。《五代史》中第一篇文字。
[(清)沈德潜《唐宋八家文读本》第十四卷]
起手一提,已括全篇之意。次一段叙事,中、后只是两扬两抑。低昂反覆,感慨淋漓,直可与史迁相为颉颃。[(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卷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第一则沈德潜的评点极为精准。本文在表情达意时,采用了抑扬顿挫、曲折委婉的方式。叙论李存勖事迹突出他的一兴一亡——形成了表达语气上的一次抑扬。推出中心论点后,又重叙了一次李存勖的兴亡——“故方其盛也……为天下笑”,又重复了一次抑扬。前后呼应的抑扬写法,使文章脉络曲折,结构精巧,感染力强,有着一唱三叹的韵味。全文从“呜呼”起笔,到“岂独伶人也哉”收尾,一叹再叹,以叹始终,于反复叹咏之中显现委婉的韵致。在议论的文字中,多用反问句、疑问句,使说理委婉而令人深思;多用对称语句,特别是在关键的地方,采用语言凝练、对仗工整的格言式的骈句,形成鲜明的对比感和节奏感;适当运用长句,调节语势,有张有弛。疑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骈句与散句,长句与短句,错综有致,读起来抑扬顿挫,一唱三叹,感情饱满,气势旺盛。
1.作者名片
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
姓名: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 生卒:1007—1072 籍贯: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
身份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主要经历 四岁丧父,家境贫寒,刻苦自学,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进士及第。晚年历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职,卒谥“文忠”。早年热心政治改革,但晚年对王安石变法有所不满。为文主张切合实用,重内容,反浮靡。积极培养后进,因而成为北宋中叶文坛领袖。
代表作品 《新五代史》《欧阳文忠公集》《新唐书》(与宋祁等合修)。
文风 散文明畅简洁,丰满生动,说理透彻,抒情委婉。诗词也有很高的成就。《六一诗话》开创了“诗话”这一新的体裁。
2.欧阳修为何要撰《新五代史》
《新五代史》,原名《五代史记》,为欧阳修所撰,是唐代设馆修史以后唯一的私修正史。在这之前,薛居正已经主持编写了《五代史》。欧阳修认为,“史者国家之典法也”,史书记载“君臣善恶,与其百事之废置”,目的在于“垂劝诫,示后世”。他觉得旧《五代史》部分内容“繁猥失实”,功用有限。他坚持把“褒贬义例”作为编写《新五代史》的指导思想,并以孔子编撰春秋的“义例”,作为自己立论的原则,用“春秋笔法”对五代历史进行褒贬。《宋史·欧阳修传》云:“自撰《五代史记》,法严词约,多取《春秋》遗旨。”“自撰”,说的就是这部史书乃私家所撰。而“《春秋》遗旨”即《春秋》笔法。欧阳修认为五代是“乱极”的时代,“当此之时,臣弑其君,子弑其父,而缙绅之士安其禄而立其朝,充然无复廉耻之色者皆是也”。他重写五代史,正是为了抨击这些他认为没有“廉耻”的现象,达到孔子所说的“《春秋》作而乱臣贼子惧”的目的。欧阳修于北宋景祐三年(1036)之前着手编写,到皇祐五年(1053)基本完成。熙宁五年(1072)八月,欧阳修去世一个月后,宋神宗下诏命他的家人奏上,然后藏进国家图书馆。到金章宗时候,这本《新五代史》才逐渐代替了旧《五代史》。
3.文体知识
序
序是一种文体,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是写在书籍或诗文前面的说明性文字,一般是说明编写的情况、目的,介绍内容,评价作品等。如《琵琶行》正文前的小序,本文也属此类。赠序则是唐代兴起的文体,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字,内容多是勉励、推重、赞许之辞。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4.名家评《五代史伶官传序》
(1)跌宕遒逸,风神绝似史迁。——刘大櫆
(2)篇中以“盛”“衰”二字作线,步步发出感慨,而归于人事。其行文悲壮淋漓,可与子长、孟坚颉颃,《五代史》中有数文字也。——林云铭
(3)此离题格也。不与宦者一律论,何者?伶乃细娱宵小之一端,啬夫狎客,推类皆是,惑之则败,一朝觉悟,断遣非难。故第以人事概之,而以溺志警之,理如是止也。——浦起龙
(4)叙事华严处,得自《史记》。子固、介甫所稀。——张裕钊
(5)以盛衰相形结篇,暗蜕《过秦论上》。而易以唱叹之笔,宕逸之致,纡折停顿,遂为宋人之文。——钱基博
1.通假字
句子 解析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同“毋”,不要
2.古今异义词
词语 例句 解析
人事 岂非人事哉 古义:人的作为。 今义:人的离合、境遇、存亡等情况;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惩等工作。
从事 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古义:官名,泛指一般属官。 今义:做,投身到(事业中去);(按某种办法)处理。
意气 其意气之盛 古义:气势。 今义:意志和气概;志趣和性格;由于主观和偏激而产生的情绪。
至于 至于誓天断发 古义:表示不好的结果,相当于“以至于”。 今义:动词,表示达到某种程度;介词,表示另提一事。
遗恨 此三者,吾遗恨也 古义:遗憾。 今义:到死还感到悔恨或不称心的事情。
前驱 盛以锦囊,负而前驱 古义:向前奔驰。 今义:在前面起引导作用的人或事物。
3.一词多义
词语 例句 义项或用法
告 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 动词,告诉
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动词,祭告
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动词,告慰
归 而皆背晋以归梁 动词,归顺
君臣相顾,不知所归 动词,返回
完璧归赵 动词,归还
4.重点虚词
词语 例句 义项或用法
与 与其所以失之者 连词,和
与尔三矢 动词,赐给
乃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代词,你的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副词,于是、就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副词,竟然
乃悟前狼假寐 副词,才
其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副词,表示祈使语气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语气词,无实义
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代词,他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语气词,表揣测语气,大概
5.词类活用
词语 例句 解析
东 仓皇东出 名词作状语,向东
夜 一夫夜呼 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函 函梁君臣之首 名词用作动词,用匣子装
成功 而告以成功 动词用作名词,成功的消息
兴/亡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使动用法,使……兴盛/使……灭亡
忽微/智勇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形容词用作名词,极小的事/有才智勇气的人
乱 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形容词用作动词,作乱
6.特殊句式
句式 例句 解析
判断句 梁,吾仇也 “也”表判断
此三者,吾遗恨也 “……者,……也” 表判断
燕王吾所立 无标志判断句
被动句 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为”表被动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于”表被动
状语后置句 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于庙”后置
盛以锦囊 “以锦囊”后置
而告以成功 “以成功”后置
7.文化常识
(1)五代:五代不是某一个朝代,而是介于唐宋之间的特殊历史时期(907—960)。唐朝灭亡之后,在中原地区相继出现了定都于开封和洛阳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五个朝代以及割据于西蜀、江南、岭南和河东等地的十个政权,合称五代十国。五代指这五个位于中原的王朝。
(2)从事:官名,源于汉武帝时期,有刺史属吏之称,分为别驾从事史、治中从事史等,主要职责是主管文书、察举非法,宋代时被废除。
(3)太牢、少牢:古代祭祀用牛、羊、猪各一头叫“太牢”,用羊、猪各一头叫“少牢”。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另外,古人也把牛叫“太牢”,羊叫“少牢”。
(4)忽微:极小的事。忽,一寸的十万分之一。微,一寸的百万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