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1.古诗三首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
《三衢道中》
新知导入
三衢道中
[宋]曾几
梅子/黄时/日日晴,
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
添得/黄鹂/四五声。
作者介绍
曾几(1085--1166),字吉甫,自号茶山居士。南宋诗人。历任江西、浙西提刑、秘书少监、礼部侍郎。曾几为人正直、学识渊博,贯通六经,勤于政事。其诗的特点讲究用字炼句,作诗不用奇字、僻韵,风格活泼流动,咏物重神似。
作者介绍
曾几是一位旅游爱好者。这首诗是他游浙江衢州三衢山时写的,抒写了诗人对旅途风物的新鲜感受。
读诗句
三衢道中
[宋]曾几
梅子/黄时/日日晴,
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
添得/黄鹂/四五声。
衢 泛 阴 添
qú fàn yīn tiān
曾 几
zēng jī
多音字
行xíng(行走) 得dé(得到)
háng(银行) děi(总得)
生字书写
溪:写时注意右部分,“爫”“幺”“大”,不要忽视中间的“幺”有点。写时要紧凑。
减:右边不是“成”,里面是“一”“口”。
梅
减
泛
溪
注释
①三衢道中:在去三衢州的道路上。三衢即衢州,今浙江省常山县,因境内有三衢山而得名。
②梅子黄时:指五月,梅子成熟的季节。
③小溪泛尽:乘小船走到小溪的尽头。小溪,小河沟。泛,乘船。尽,尽头。
④却山行:再走山间小路。却,再的意思。
⑤绿阴:苍绿的树阴。阴,树阴。
⑥不减:并没有少多少,差不多。
⑦黄鹂:黄莺。
理解诗句
三衢道中
[宋]曾几
梅子/黄时/日日晴,
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
添得/黄鹂/四五声。
展开联想
描写景物
抒发情感
梅子 小溪
绿荫 黄鹂
有声有色
动静相间
喜悦心情
诗句理解
梅子黄时日日晴,
小溪泛尽却山行。
天气(梅子成熟一般多雨 ,恰逢多日不见的晴天。
路线:先小溪泛舟,后沿山路行走。
却,再,又。
诗人游兴高涨
理解诗句
梅子黄透了的时候,天天都是晴和的好天气,乘小舟沿着小溪而行,走到了小溪的尽头,再改走山路继续前行。
作者介绍
旅途所见所闻
黄莺清脆的叫声突出了山林的寂静,绿阴、黄莺表达了诗人愉快的心情。
诗句理解
诗句大意:
山路上苍翠的树,与来的时候一样浓密,深林丛中传来几声黄鹂的欢鸣声,比来时更增添了些幽趣。
随堂练习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_________不减___________,添得黄鹂___________。”诗人看到山路两旁______________________,听到竹林中传来_____________________,心情愉悦,游兴高涨。
3.判断。
(1)我能猜出“蒌蒿”和“芦芽”都跟植物有关,因为这些字都有草字头。( )
(2)“正是河豚欲上时”是诗人看到的景象,给画面增添了生机活力。( )
(3)“梅子黄时”是江南梅雨时节,难得有这样“日日晴”的天气。 ( )
4.“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根据这两句诗,展开你的想象,写出一段话。
朗读诗句
朗读古诗并想象画面。
三衢道中
[宋]曾几
梅子/黄时/日日晴,
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
添得/黄鹂/四五声。
对比阅读
同:情感同。(都是表达喜爱之情)
异:内容不同;作者朝代不同;景物地点不同。
三衢道中
[宋]曾几
梅子/黄时/日日晴,
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
添得/黄鹂/四五声。
惠崇春江晚景
[宋]曾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绝句
[唐]杜甫
迟日江山丽,
春草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欣赏江南景色
江南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阅读古诗
《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bìn cuī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 毛 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1)偶书:随便写的。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2)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
(3)老大:年纪大了。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4)乡音:家乡的口音。
(5)无改:没什么变化。一作“难改”。
(6)鬓毛衰:指鬓毛减少,疏落。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一作“面毛”。衰(cui):减少,疏落。
(7)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
(8)不相识:即不认识我。(9)笑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注释:
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译文: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三年级语文下册备课教案 第 一 单元
课 题 1.古诗三首《三衢道中》 课 型
课时安排 第3课时 授课时间
学习目标 1.认识“惠、崇”等4个生字;会写“惠,崇、芦芽”生字。
2.联系生活实际,结合注释理解词语诗句意思,利用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芦芽、河豚、阴”等词语的意思,初知古诗大意。
3.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感受诗中蕴藏的春天的情趣。
重点 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
难点 能用联系生活实际、结合注释,利用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古诗大意。
板书设计 三衢道中[宋]曾几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学过的两首古诗,导入新课指名背诵《绝句》《惠崇春江晚景》。曾几的《三衢道中》又描绘了怎样的美景呢?二、学习古诗1.读题目,理解题目的意思。(三衢山的道中)2.了解作者与写作背景。曾几,南宋诗人,字吉甫,号茶山居士,赣州(今江西赣州)人。曾几学识渊博,勤于政事。其诗多属抒情遣兴、唱酬题赠之作,闲雅清淡。著有《茶山集》。曾几是一位旅游爱好者。这首诗是他游浙江衢州三衢山时写的,抒写了诗人对旅途风物的新鲜感受。图文结合,理解古诗1.掌握生字。(1)学生自读古诗,读准字音。(2)组内交流,纠正字音。(3)指名读,汇报生字。溪、泛:左部都是三点水旁。与水有关。“溪”右边中间部分有点。减:“减法”的“减”。梅:左边是木字旁,右边是“每天”的“每”。(4)多音字行xíng(行走) 得dé(得到) háng(银行) děi(总得) (5)指导写字。课件演示“梅、溪、泛、减”的书写。这四个字,都是左窄右宽。溪:写时注意右部分,“爫”“幺”“大”,不要忽视中间的“幺”有点。写时要紧凑。减:右边不是“成”,里面是“一”“口”。(生练习写生字,老师巡视指导。)2.标出停顿,读通读顺。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学生自读。同桌互读。指名读。3.读古诗,提出疑问。(1)作者是什么时间游于三衢山中的?他的行程路线怎样?(2)沿途作者都看到了什么?结合插图想象画面,与同学交流。(3)作者的心情怎样?4.学生交流汇报。5.你读懂了哪个词或哪句诗?6.结合注释,理解诗句。(1)梅子黄时:指五月,梅子成熟的季节。梅子黄时,正值雨季,而天气却(日日晴),给人以(喜悦)之感。(2)小溪泛尽:乘小船到小溪的尽头。小溪,小河沟。泛,乘船而行。尽,尽头。却山行:再走山间小路。却,再的意思。“小溪泛尽却山行”这句诗写了什么?(一“溪”,一“山”,一“泛”,一“行”)它不仅表明作者的行程,还透露出作者的喜悦之情。指导学生读这句诗。这两句诗的意思:梅子成熟的季节,正是江南的雨季,却遇上天天都是晴朗的日子,我乘船到了小溪的尽头以后再走山路。诗人游兴未至,又上山路,自有一份惊喜于心头。“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从这两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绿阴:苍绿的树荫。阴,树荫。不减:并没有少多少,差不多。黄鹂:黄莺。这两句诗的意思:一路上绿阴并不比来时看到的少,而绿阴深处又传来了黄鹂的声声啼鸣,更增添了不少游兴。黄莺清脆的叫声突出了山林的寂静,绿阴、黄莺表达了诗人愉快的心情。那么,该如何读这两句诗呢?7.朗读古诗并想象画面。8.欣赏江南景色。江南春【唐】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生配乐诵读古诗。四、综合比较,总结全课1.将这三首古诗连着背一遍。2.比较异同:同:情感同。(都是表达喜爱之情)异:内容不同;作者朝代不同;景物地点不同。3.再读三首古诗,总结全课。4.布置作业。读古诗,想象画面,为喜欢的古诗配一幅画。五、随堂练习1.解释加粗的字词。三衢________ 小溪泛尽________ 却山行________ 阴________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_________不减___________,添得黄鹂___________。”诗人看到山路两旁______________________,听到竹林中传来_____________________,心情愉悦,游兴高涨。3.判断。(1)我能猜出“蒌蒿”和“芦芽”都跟植物有关,因为这些字都有草字头。( )(2)“正是河豚欲上时”是诗人看到的景象,给画面增添了生机活力。( )(3)“梅子黄时”是江南梅雨时节,难得有这样“日日晴”的天气。 ( )4.“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根据这两句诗,展开你的想象,写出一段话。 - -背诵古诗: 《回乡偶书》唐·贺知章 bìn cuī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 毛 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1 页 (共 3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