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2)致大海
一、导图引路,概览全文
1.下面是《致大海》一诗的结构思维导图,第一部分内容可概括为“向大海告别”,请照此形式概括出第二、三部分的内容,将其补充完整,填写在图中①②处。
答案 ①倾诉 ②明誓
二、抓住词句,理解内涵
2.在这首诗中,“大海”有什么象征意义?诗歌开头是如何体现这种象征意义的?
答:
答案 (1)“大海”是自由精神的象征。(2)诗歌第一句“再见吧,自由的元素”即揭示了这种象征意义。
3.诗人面对自由奔放的大海,为什么又感到悲伤痛苦?
答:
答案 自由奔放的大海,勾起了诗人对坎坷人生经历的回忆,这实际上是诗人失去自由后的内心表白。
4.诗人在8~13节中借大海来歌颂拿破仑、拜伦,体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向往?
答:
答案 诗人歌颂拿破仑、拜伦,一方面说明了他们与诗人的精神相通,表达了自己对大海般自由的理想境界的向往和追求;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诗人深感前程渺茫、壮志难酬,哀叹了人们的命运。
1.作者名片
俄国诗歌的太阳、文学之父——普希金
姓名: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 生卒:1799—1837 国籍:俄国
身份地位 被誉为“俄国文学之父”“俄国诗歌的太阳”,是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也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者,俄国文学语言的创建者。
生平概况 1799年6月6日,出生于莫斯科一个贵族地主家庭。1811年6月,考入皇村学校。1814年7月,诗歌《致诗友》发表在《欧洲通报》上。1817年3月,出版了第一本诗集《亚历山大·普希金诗集》;7月,完成诗歌《自由颂》,造成一定影响。1819年7月,写出诗歌《乡村》。1820年3月,完成第一部长诗《鲁斯兰和柳德米拉》,引起文坛关注。1821年,完成长诗《高加索的俘虏》。1825年,完成短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1828年,完成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1830年,参加《文学报》的编辑工作。1833年10月,完成长诗《青铜骑士》;12月30日,被尼古拉一世任命为宫中低级侍从。1836年10月,完成小说《上尉的女儿》。1837年2月10日,因与人决斗负伤而死。
2.背景展示
1820年,普希金因创作了大量的政治诗而引起沙皇的惊恐,被沙皇政府放逐到南高加索。由于普希金热爱自由,不愿阿谀逢迎敖德萨总督,于1824年又被革职遣送回乡(第二次流放)。临别前夕,诗人登上高加索海边的岩石,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想起与大海有关的英雄,不禁思绪起伏,写下了《致大海》一诗。
3.名家点评
(1)从那时起,凡是在海岸上徘徊的人,在那浅浅的小船和空旷的黄沙之间,借着心、目光和耳朵他会听到,普希金诗句像金屑那样洋洋洒洒……——[智利]聂鲁达
(2)大海是一个象征,普希金是一个象征,他高举着自由的火把照亮一代又一代人的前程。
——王立中
字词知识
(1)
词语 加点字字音
絮语 xù
深渊 yuān
山脊 jǐ
缚住 fù
峭壁 qiào
喋喋 dié
(2)
多音字 词语 读音
徊 徘徊 huái
低徊 huí
倔 倔强 jué
倔然 juè
强 强烈 qiáng
勉强 qiǎng
倔强 jiàng
(3)
闪烁·闪现 “闪烁”指(光亮)动摇不定,忽明忽暗。可以说“闪烁不定”。也指(说话)稍微露出一点儿想法,但不肯说明确;吞吞吐吐。 例句:夜深了,他依然睡不着,看着窗外天空闪烁的群星,他脑海中又闪现出白天那一幕幕让人难忘的景象。
“闪现”指一瞬间出现,呈现。
徘徊·徜徉 “徘徊”指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比喻犹疑不决;比喻事物在某个范围内来回波动、起伏。 例句:人们徜徉在西湖岸边,被这美景陶醉了;却无意中发现一个中年男子在湖边徘徊,好像有什么心事,这不由得引起了大家的警觉。
“徜徉”指闲游;安闲自在地步行。一般用作书面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