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段二 单元统整学习
学习任务一 探究戏剧形象价值
活动 探究娜拉“出走”的意义
1.《玩偶之家(节选)》最出人意料的也最让人引发感慨而难以忘怀的就是那“砰”的一声关门声,既结束了全剧,也震慑了当时的欧洲舞台,震慑了无数个虚伪的“玩偶之家”。请谈一谈娜拉这一人物形象的价值体现在哪里。
答:
答案 娜拉这一形象具有现实和文学两方面的价值。①娜拉是一个具有反叛精神的女性,她性格中单纯善良、热情活泼的一面在一定意义上让她始终处于玩偶地位,而性格中追求真理、勇敢坚强的一面让她觉醒,做好了走出“玩偶之家”的准备。娜拉形象中表现出了女性应该具有的独立人格和敢于实践的精神,她的出走鼓舞了当时众多失去个性自由的女性毅然从家庭突围而出,去寻找新的人生道路。②易卜生通过娜拉这一形象告诉我们,女性个人悲剧的原因不是命运的作弄或自身的缺点,而是束缚人们个性发展的思想;人也不是玩偶,人应有人的价值,这是一个具有反叛精神的呼唤。在妇女解放道路的探索中,易卜生通过娜拉这一形象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2.娜拉追求个性解放而离家出走,自己的孩子会怎样似乎不在她的考虑范围之内,这是不是没有责任感的表现?
答:
答案 略,言之成理即可。
3.关于娜拉出走后会怎样,人们有着各种各样的讨论。鲁迅先生曾就此做过一个演讲,他认为娜拉最后不是堕落,就是回来。你是否赞同鲁迅先生的看法?请说说你的理由。
答:
答案 略,言之成理即可。
学习任务二 体味诗歌意象和艺术
活动1 体味意象及其组合意味
1.结合本单元四首诗歌内容,将下面的表格填写完整。
作品 主要意象 意象特征
《迷娘(之一)》
《致大海》
《自己之歌(节选)》
《树和天空》
答案
作品 主要意象 意象特征
《迷娘(之一)》 迷娘 具有返回故国的热望和决心
《致大海》 大海 自由奔放,雄浑苍茫,具有狂放不羁的精神力量
《自己之歌(节选)》 自己 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树和天空》 树 积极向上,蓬勃生长
2.诗人在创作诗歌时,常常会选择一些意象,并将它们精心组合,展现情感的起伏,形成诗歌特有的内在节奏。朗读《迷娘(之一)》《树和天空》两首诗,梳理诗中的意象,探讨诗人是如何运用意象的组合来造成情感的起伏流动的。
答:
答案 (1)《迷娘(之一)》:第一节中,选取了柠檬花、橙子、蓝天、宜人的和风、静立的桃金娘、梢头高昂的月桂。这些意象具有意大利景物的典型特征,融进了迷娘对故乡的浓郁的思念之情,意境宁静优美。不管是意大利优美的自然景物,还是曾经生活过的房子,还是沿途凶险的风光,这一切令人魂悸魄动的景物,引发了迷娘深深的思乡之情,因此迷娘一唱三叹,催促恩父要一同前去。在迷娘看来,意大利是她的理想王国,那里没有痛苦,没有贫穷,没有欺凌,有的是光明和幸福,自由与欢乐。这实际上反映了诗人歌德对意大利发自内心的憧憬。正是他对当时现实和环境不满,追求光明未来的心绪的一种艺术体现。当然,诗人不是在逃避现实,而是在追求一种理想。
(2)《树和天空》:雨中的树,是乐观积极、勃发向上的形象;晴朗的夜晚里,变化为审视自我、积蓄力量的形象;最后,它渴望在雪花中升华,“在逆境中坚守,向往唯美世界”的形象跃然纸上。诗中,那场给周围世界带来“灰色”的“雨”象征逆境,或是人生中的困难、困惑。“树”行走其中,去历练自己的生命,如同在不同环境中都能生存的“黑鹂”,充溢着生命的搏击与律动,启示着自然界一种积极向上的活力。
活动2 赏析艺术之美
3.《迷娘(之一)》一诗创作于1783年11月以前,后收入歌德的自传体长篇小说《威廉·迈斯特》的第一部《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中,作为小说人物迷娘歌唱的插曲。这支曲子是歌德迷娘歌曲中最脍炙人口的一首,贝多芬、舒伯特、舒曼、柴可夫斯基等世界著名作曲家曾为这首诗歌谱曲达百次以上,其中以舒伯特的曲子最为有名。那么,这首诗魅力何在,竟然使这么多大作曲家为之谱曲?请结合你自己的理解,说一说这首诗美在何处。
答:
答案 一是意象美。诗歌所用的意象都是迷娘故国意大利的优美景物,这些景物的优美主要是通过柠檬花、橙子、蓝天、宜人的和风、静立的桃金娘、梢头高昂的月桂来体现的。这些意象具有意大利景物的典型性特征,诗人在这里融进了人物对故乡的浓郁的思念之情,使这些景物都成了人物故国之思的寄托物。
二是美在反复艺术。“你可知道那……”的反复咏唱,把迷娘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更加深沉绵长而又强烈难抑。“前往,前往”,又是催促又是呼唤,把这种无法自抑的感情推向极致。叫谁前往?这人既可以是恋人,也可以是朋友,还可以是亲人。“我愿跟随你”,既表达了迷娘返回故国的热望和决心,又表达了她对对方的鼓励和支持。这种对祖国的强烈的思念之情催人泪下,自然能引起人们的强烈共鸣。
4.《致大海》和《自己之歌(节选)》两首诗,都将自我安放于宏大的自然之中,在两者的互动中体验现实,但选用的体式不同,请说明有何不同。
答:
答案 (1)《致大海》是一首浪漫主义诗歌,其中表现的自我是一个浪漫化的英雄形象,因而在诗体上采用了严谨的四行体和五行体:注意押韵,和谐整齐,读来抑扬顿挫,全诗显得崇高、庄重,富于英雄气概。
(2)《自己之歌(节选)》体现了诗人在自我与世界关系上带有“泛神论”色彩的观念,形式上采用了无拘无束、汪洋恣肆的自由体:不拘格律,遵循语言的内在节奏,自由抒写。
学习任务三 学写申论
一、写作技法点拨
“申”是申述,“论”是议论,“申论”,就是要求作者就特定的材料、事件或者问题进行陈述、说明、概括,并据以发表见解,阐述理由,推断逻辑关系。简而言之,就是“讲道理”。申论一般用于考查观察社会现象、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申论写作是当前公务员考试笔试的科目之一,本质上是议论文写作的范畴,如果说它与一般议论文写作有什么不同的话,那就是它不大讲究语言的文采,重点是通过对题目或资料的分析,体现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申论的立意
立意,也就是确立观点。申论立意通常要做到观点正确、深刻、新颖,紧密结合材料。
(1)首先要通览全篇材料,把握申论考查的主题。做到驾驭材料,了解该次申论考查的社会问题和背景。
(2)紧扣材料,了解主题思想。宏观引领(找到文章分论点)、中观切入(文章分论点要围绕服务于总论点)和微观支撑(分论点如何展开)。
2.申论的基本结构
申论,其实就是政论文,是议论文的一种,所以要遵循议论文的写作方式,也就是要有论点、论据、论证。
基本结构组成:引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结尾。
常见典型结构——七段论:
引论,引出主题(1—2段);分析问题,分析论证(3—4段);对策分析,论述对策(5—6段);结论,总结结尾(第7段)。
3.申论的写法
(1)开头
申论文章讲求时效性,讲求开门见山,一般用一两个自然段引出主题,开门见山地直入主题。
申论文章开头的三种常见写法:
①引用名言开头。这里强调的是申论文章中的引用部分要尽可能是“时代最强音”,因为时代最强音是党和国家领导人高瞻远瞩、统领全局、深入总结实践经验、反复调查研究的智慧的结晶,是我们时代的主旋律,当然是我们工作的指导思想,也是我们申论文章有力的论据。
②举例开头。举实例作为文章的开头是申论文章中常用的一种方法,这种例子可以是给定材料中的,也可以是世人皆知的材料以外的内容,但一定要强调事例本身的说服性、典型性。开头所举事例要尽可能做到语言生动、内容精练、举例典型、直入主题。
③直接分析论述开头。在一些情况下,直接对问题进行深入论述,同样也是一个很好的开头办法。申论文章讲求时效性,直接深入论述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开头方式。
(2)中间——深入分析主题
分析主题,要准确把握重点,同时要上升到一定的高度。一般来讲,凡是作为申论文章的主题,应该是比较重大的社会现象、社会问题。既然是比较重大的社会现象、社会问题,往往就需要上升到一定的思想高度去分析。将问题的关键实质准确把握住,并且将问题准确、合理地上升到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奔小康的思想政策高度,或者上升到关系到社会稳定、民族未来等高度是申论文章分析问题的重要技巧和要求。但也不能牵强地上升到科学发展观或者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思想高度,而是要有理、有力,有充分的论证作为前提。
申论文章的分析部分一般可以就主题的以下5个方面中的一个或几个进行分析:
①解决问题的重大意义;②问题的严重性、迫切性;③问题的复杂性、艰巨性;④问题原因的分析;⑤问题出在哪些方面。
(3)结尾
文章结尾要收回文章。文章在中间部分从不同的侧面进行了分析,结尾需要收回文章,再次点明文章的中心论点。
文章结尾要文采斐然。申论区别于一般政府的工作文件就在于文章讲究文采,中间进行了比较平实的论述之后,结尾就需要文采斐然,气势比较强,读起来朗朗上口。
文章结尾要内容干练。结尾需要干练精简,最好是对分论点的一个回顾等。
结尾的基本方法:一句话收回文章+回顾分论点+重申总论点+呼吁美好将来。
二、写作文题点拨
写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提炼观点,围绕“文化走出去”的话题,联系社会生活,任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1 000字的申论。要求立意明确,有思想性;在90分钟之内完成。
“一个故事胜过一打道理。”讲好中国故事是外宣工作的基本方法,也是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的基本途径。从毛泽东同志向美国记者斯诺、史沫特莱等人讲述“延安故事”,到习近平总书记通过讲故事介绍中国道路和共建美好世界的理念主张,善于通过故事传播理念、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今天,中国故事最精彩的主题,是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什么管用。我们要围绕国际社会关注的问题,主动宣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动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同时,要采用外国人听得懂、易接受的话语体系和表述方式生动鲜活地讲,贴近中国实际、贴近国际关切、贴近国外受众入情入理地讲,平等待人、虚怀若谷、真诚亲和地讲。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做好外宣工作,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既要宣介优秀传统文化,也要传播优秀当代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不能停留在舞个狮子、包个饺子、耍套功夫上,不能满足于向国外提供一些表层的文化符号,关键是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同时,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不能厚古薄今,更要注重展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当代中国人的精彩生活,推动反映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价值理念、文艺精品、文化成果走向海外,既要入乡随俗,又要入情入理,努力进入主流市场,影响主流人群。
(摘自《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论学习贯彻习近平
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重要讲话精神》,
2018年9月2日《人民日报》)
写作点拨
根据写作要求,“文化走出去”是话题,核心是讲好中国文化故事。材料主要给出了“故事”的主题——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当代先进文化,给出了“讲故事”的一些方式。因此,“讲好中国文化故事”是主体,让中国文化走出去是目的。立意时可以围绕“中国文化故事的内容、主题”或“如何讲好中国文化故事”重点展开。
参考例文
讲好中国故事,书写时代新篇章
当今中国,改革开放波澜壮阔,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既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也孕育出精彩纷呈的诸多故事,赢得了世界的热切赞许。然而,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也难免会遇到一些误解甚至有意的曲解。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变得更加重要。相信,我们有本事做好中国的事情,也有能力讲好中国故事。
讲好中国故事,要不忘初心,用传承延续历史文脉。习近平同志指出,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留存下了很多承载着文化意义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是真实的、无声的中国故事。然而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城镇化的深化,传统村落备受摧残,文化遗产得不到有效保护与修复,我们正在一步步丢失讲好中国故事的根基。在5 000多年的文明发展中,中华民族一直追求和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的坚定理念。我国的优良传统靠民间故事宣扬传承,昭示出传统文化深入民族精髓的力量。因此,只有坚持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才能真正提升文化软实力,让“和而不同”的中国智慧与“和平发展、和谐相处”的中国理念造福世界。
讲好中国故事,要与时俱进,用创新阐明中国特色。讲好中国故事,不是把中国现有的故事记录下来就行,而是创造属于中国的形象;不是对已有故事经典的反复“翻拍”,而是结合历史时代为其注入新鲜“血液”。《大圣归来》《哪吒之魔童降世》之所以火爆胜出,还是在于其用推陈出新的特定表现形式,在继承民族传统艺术符号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战狼Ⅱ》中的“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就是对传统修辞符号“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借用和创新。可以这样理解,讲好中国故事,就是要将故事人物放在新时代语境中考验、淬炼,把人物放在当今时代典型环境中,从而彰显个性、风骨和时代精神。
讲好中国故事,要兼容并蓄,用借鉴搭建国际桥梁。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各国各民族都应该虚心学习、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中华文化之所以生生不息、经久不衰,就在于它具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襟,具有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的传统。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借鉴而丰富。中外在意识形态、认知方面的差异可以被一些通俗易懂、意义深刻的好故事弥补。而中外民间交流如果能够借鉴国外的语言思维方式,找准切入点,就能有效扭转既有的误读与偏见,促进国际化传播的本土化。
这个时代不乏好故事,但仍需发现的眼光、讲述的能力与传播的通道。让我们满怀信心地期待,国人能够秉承高度的文化自觉自信,静下心来倾力讲述好当下的故事,来涵养中华文化新的精、气、神,攀登国际舆论的新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