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单元《盐 化肥》测试题
一、单选题
1.下列各组中,对应的物质的俗称、化学名称、化学式不相符合
A.火碱 氢氧化钠 NaOH B.纯碱 碳酸钠 Na2CO3
C.熟石灰 氧化钙 CaO D.小苏打 碳酸氢钠 NaHCO3
2.小明家的水稻出现了倒伏现象,应施用的肥料是
A.CO(NH2)2 B.KCl C.Ca(H2PO4)2 D.Ca(OH)2
3.今年世界环境日,中国的主题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下列做法不利于改善环境的是
A.为讲卫生,将废弃口罩放入专用垃圾桶回收 B.回收利用废弃重金属,防止污染
C.节能减排,减少私家车出行 D.为促进庄稼生长,大量施用化肥
4.化学反应常常伴随发光、变色、产生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以下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氯化铜溶液中,有白色沉淀产生
B.将生锈铁钉放入稀盐酸中,有气泡产生,溶液为蓝色
C.将蜡烛放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蜡烛即刻燃烧火焰明亮
D.将少量硝酸铵和熟石灰混合后研磨,产生刺激性气味气体
5.除去下列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所选用的试剂及方法均正确的是
选项 物质(括号内为杂质) 试剂 方法
A Cu 【Cu2(OH)2CO3】 ———— 加热
B CaCl2(CaCO3) 水 过滤、蒸发
C CO2(CO) 足量O2 点燃
D H2O2(H2O) 少量MnO2 过滤
A.A B.B C.C D.D
6.如图是室温下稀盐酸与稀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过程中pH的变化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点到b点pH变化的原因是H+和OH﹣发生反应
B.b点表示的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
C.c点表示的溶液中溶质是NaCl和NaOH
D.该反应的基本类型是中和反应
7.下列除杂(或提纯)方法正确的是(括号中为杂质)
选项 物质 方法或试剂
A 稀硫酸(HCl) 足量锌粉,过滤
B MnO2(KCl) 溶解、过滤、洗涤、干燥
C Cu(C) 空气中灼烧
D CO2(O2) 通过高温炭层
A.A B.B C.C D.D
8.实验室鉴别下列各组物质,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待鉴别的物质 实验设计
A 氮气和二氧化碳 把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气体中
B 碳酸钠和碳酸钙 分别取少量,加足量水,搅拌
C 氢氧化钠溶液和氢氧化钙溶液 分别取少量,滴加碳酸钠溶液
D 铁粉和炭粉 分别用磁铁吸引
A.A B.B C.C D.D
9.下列实验操作或方法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或方法
A 除去N2中混有的CO 将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B 除去CaO中的CaCO3 高温煅烧
C 鉴别铁粉与木炭粉 用磁铁吸引
D 鉴别红磷和白磷 观察颜色
A.A B.B C.C D.D
10.设计实验方案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某同学想用实验证明溶液显蓝色不是由离子造成的,下列实验设计中,不可行的是
A.观察溶液,溶液颜色为无色
B.对比不同浓度的溶液的颜色差异,浓度小的溶液颜色较浅
C.向溶液中滴加足量氯化钡溶液,充分反应后,溶液仍然为蓝色
D.向溶液中滴加足量氢氧化钠溶液,充分反应后,溶液的蓝色消失
11.下列除去杂质(括号内物质)的方法正确的是
A.NaOH 溶液(Na2CO3 ):加适量稀盐酸 B.Cu(氧化铜):加入足量稀硫酸,过滤
C.CO2 (CO):通入氧气,点燃 D.CaO(CaCO3):加足量水溶解、过滤
12.2021年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下列做法中,不符合该主题的是
A.植树造林 B.倡导绿色出行 C.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 D.露天烧烤
13.逻辑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复分解反应没有单质参加或生成,所以没有单质参加或生成的反应就是复分解反应
B.中和反应有盐和水生成,但是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
C.置换反应一定有单质生成,所以有单质生成的反应一定是置换反应
D.氢氧化铝可治疗胃酸过多,故氢氧化钠也可治疗胃酸过多
14.下列各组物质,常温下不用其他试剂就无法区分的是
A.酒精 盐酸 石蕊 B.FeCl2溶液 双氧水 CuSO4溶液
C.红磷 硫磺 炭粉 D.MgCl2溶液 氯化钾溶液 食盐水
15.除去下列物质中混有的少量杂质(括号内为杂质),设计的实验方案不合理的是
A.H2气体(HCl气体)——依次通过足量NaHCO3溶液和浓硫酸
B.氧气(水蒸气)——通过装有足量NaOH固体的干燥管
C.CO(CO2)——通过足量NaOH溶液,再通过足量浓硫酸
D.NaCl 溶液(MgCl2)——加入过量NaOH溶液,过滤,向滤液中加入稀盐酸至中性
二、填空题
16.回答下列问题
(1)2021年10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省东营市考察黄河入海口。他来到黄河入海口码头、黄河三角洲生态监测中心、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地察看黄河河道水情和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环境,了解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情况。
①黄河水含有大量的泥沙,黄河水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填“纯净物”“混合物”之一)。
②黄河三角洲的土地由于海水侵袭等原因,大多是盐碱地。近年来,通过生态化利用和种业创新,盐碱地长出了产量高、品种好的多种耐盐碱作物,化学小组的同学们测出某盐碱地土壤的pH为8,该土壤呈___(填“酸性”“碱性”“中性”之一)。
③黄河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被称为“母亲 河”。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注入渤海,山东省濒临渤海和黄海,海岸线漫长,海域辽阔,海洋资源丰富,开发前景十分远大。
a.人们在海底发现了一种新型矿产资源—天然气水合物(又称为“可燃冰”),天然气水合物的主要成分是___(填选项序号之一)。
A 酒精 B.干冰 C.甲烷 D.乙块
b.海水淡化是解决淡水资源危机的有效途径之一。下列水的净化方法中,能使海水淡化的是_________(填“蒸馏”“过滤”之一)。
c.下图是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流程图,其中操作Ⅱ的名称是___(填“溶解”“过滤”“蒸发” 之一)。
(2)如图为硝酸钾和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
①当温度为___时,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解度相等。
②当温度___时,氯化钠的溶解度大于硝酸钾的溶解度。
③图中P点所表示的硝酸钾溶液是___的(填“饱和”“不饱和”之一)。
④10°C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___g。
⑤根据NaCl的溶解度曲线,海水“晒盐”应该用___的方法从海水中得到NaCl(填“蒸发结晶”“降温结晶”之一)。
17.生活处处有化学,化学知识充斥在我们身边,请用化学用语回答下列问题
(1)胃液中含有的一种酸是___________;
(2)当胃酸过多时,需要服用药物治疗,能用于治疗胃酸过多的一种物质是___________;
(3)厨房中用作调味品的一种盐___________;
(4)因与血红蛋白结合导致人体中毒的是___________。
18.有同学依据Na、Ca、Fe三种元素在某些物质中的化合价,与这些物质所属类别结合,构建了下图所示的关系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
(1)A、B、C含有相同的金属元素;A与水接触生成B,同时放出大量的热。
①A的名称为________;B在生产生活中的一种用途是_________。
②在B溶液中加入一定量D溶液,可生成C和E。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
(2)F、G均可与稀盐酸反应,分别生成含该金属元素的两种盐。写出其中一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
三、推断题
19.酸、碱、盐在生产生活中具有广泛的用途。化学实验室中有失去标签的四瓶无色溶液:稀盐酸、氢氧化钙溶液、碳酸钠溶液、酚酞试液,现将其任意编号为A、B、C、D,然后两两组合进行实验,其中部分现象如下表:
实验 A+B A+C B+C B+D
现象 溶液变红 溶液变红 产生沉淀 产生气体
请回答:
(1)酚酞试液是__________;碳酸钠溶液是______(填编号)。
(2)B与C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反应所属类型是_________。
(3)写出D的一种用途:___________。
20.某固体可能由BaCl2、NaOH、Na2CO3、Na2SO4、Cu(NO3)2、MgCl2中的一种或几种物质组成。同学们为了确定该固体的成分,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
(1)取少量固体加水溶解,过滤得白色固体A和无色滤液B,则可以推知原固体中一定不含有___。
(2)向固体A中加入过量的稀盐酸,产生气泡,固体部分溶解,充分反应后,再向所得的溶液中加入过量的NaOH溶液,无明显现象,则原固体中一定含有___。一定不含有___。可能存在的物质是___。
四、实验题
21.实验室中有一瓶烧碱固体,打开瓶盖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小王认为它可能变质,请你和他一起探究。
(1)小王认为烧碱暴露在空气中会变质的原因是:_____(写化学方程式),所以保存氢氧化钠必须_____保存。
(2)小王认为这瓶烧碱的可能组成有:A全部是烧碱;B、全部是碳酸钠;小李认为还有第三种可能性,请你说出C、_____。
(3)对于第三种可能性,小李设计了一下的探究实验,请你帮他一起完成:
实验步骤 现象 结论
①取少量固体,往其中滴加_____。 有气泡冒出 固体中含有_____
②另取少量固体,加水充分溶解,加入过量的氯化钙溶液。 _____ 固体中含有碳酸钠。
③对上述反应后的混合物过滤,在滤液中加入酚酞溶液。 变红色 固体中含有氢氧化钠。
(4)小赵认为检验固体中有氢氧化钠的实验可以这样设计:取少量固体,加水充分溶解,往其中滴加酚酞试剂,变红色,呈碱性,说明固体中还有氢氧化钠。这种设计_____吗?(填“合理”或“不合理”),请说明理由_____。
22.某氯化钠样品中含有硫酸钠、氯化镁、氯化钙等杂质,设计如下过程除去杂质:
步骤Ⅰ:加足量的水溶解。
步骤Ⅱ:依次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溶液、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过量的X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
步骤Ⅲ:向滤液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
步骤Ⅳ:蒸发
根据上述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Ⅰ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是______和______。
(2)步骤Ⅱ中加入氯化钡溶液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物质X是______溶液。
(3)步骤Ⅱ得到的固体中主要含有的物质是______。步骤Ⅱ中可以用过量的______溶液(填一种物质)代替氯化钡和氢氧化钠两种溶液,也可以达到相同实验目的。
(4)步骤Ⅲ加入足量稀盐酸的目的是______。
五、计算题
23.向一锥形瓶中加入100g某品牌的洁厕灵(有效成分为HCl),再逐次加入相同质量分数的Na2CO3溶液,测出每次锥形瓶中反应后溶液的总质量,数据记录如下:
次数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加入Na2CO3溶液的质量/g 40 40 40 40 40
反应后溶液的总质量/g 138.9 177.8 216.7 255.6 295.6
计算:
(1)100g洁厕灵反应完全后,共生成_________g二氧化碳。
(2)洁厕灵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______?
24.取200g碳酸钠溶液,逐滴加入稀盐酸至恰好不再产生气体为止,反应过程中生成气体与所加稀盐酸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反应生成CO2气体的质量是______g;
(2)反应后溶液的质量是______g;
(3)所用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写出计算过程)
参考答案:
1.C 2.B 3.D 4.D 5.B 6.A 7.B 8.A 9.A 10.B 11.B 12.D 13.B 14.D 15.A 16.(1) 混合物 碱性 C 蒸馏 过滤
(2) 24℃ 小于24℃ 不饱和 20 蒸发结晶
17.(1)HCl
(2)Al(OH)3(或NaHCO3)
(3)NaCl
(4)CO
18.(1) 氧化钙 改良酸性土壤
(2)Fe +2HCl=FeCl2 +H2↑(或Fe2O3 +6HCl=2FeCl3 +3H2O)
19.(1) A B
(2) 复分解反应
(3)除锈或制药(合理即可)
20.(1)Cu(NO3)2
(2) Na2CO3 BaCl2 Na2SO4 MgCl2 NaOH
21.(1) 2NaOH+CO2=Na2CO3+H2O 密封
(2)氢氧化钠和碳酸钠
(3) 足量稀盐酸(或稀硫酸) 碳酸钠 产生白色沉淀
(4) 不合理 碳酸钠溶液呈碱性,也能使酚酞变红
22.(1) 烧杯 玻璃棒
(2) Na2SO4+BaCl2=BaSO4↓+2NaCl 碳酸钠##Na2CO3
(3) 硫酸钡、氢氧化镁、碳酸钙、碳酸钡 氢氧化钡##Ba(OH)2
(4)除去过量的氢氧化钠和碳酸钠
23.(1)4.4
(2)设100g洁厕灵中含有HCl的质量为x。
x=7.3g
洁厕灵中溶质的质量分数=×100%=7.3%
答:洁厕灵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7.3%。
24.(1)4.4
(2)234
(3)19%
解:设所用稀盐酸的溶质质量为x,则有
所用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0%≈19%;
答:所用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