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古诗词诵读 学案(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古诗词诵读 学案(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2-08 15:37: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燕歌行并序
高 适
根据下面诗中已标好的朗读节拍及韵脚,诵读全诗,体会诗韵。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1.写作背景
自唐开元十八年(730)至二十二年十二月,契丹多次侵犯唐边境。开元十五年(727),高适曾北上蓟门。开元二十年,信安王李祎征讨奚、契丹,高适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蓟中作》)。可见他对东北边塞军事研究下过一番功夫。开元二十一年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但二十四年,张守珪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征讨奚、契丹,“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五)。开元二十六年,幽州将赵堪、白真陀罗假托张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守珪隐其状,而妄奏克获之功”(《旧唐书·张守珪传》)。高适对开元二十四年以后的两次战败感慨很深,因作此诗。
2.赏析点拨
此诗沿用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但突破了这类诗作大多写思妇怀人的狭小题材,多方面反映了边塞征战生活的复杂情况和真实画面,是盛唐边塞诗中的杰出代表。
这首诗选取了出征的典型事件,从几条线索展开描述,既赞扬了士卒英勇奋战、杀敌报国的无畏气概,又揭露了将帅沉湎于歌舞、不恤士卒、骄纵轻敌的情状,中间还穿插描述了征人和思妇久别的相思之苦,最后进一步写了战争的艰苦和征人的愿望。
诗的主旨是谴责在皇帝鼓励下的将领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败,使广大士兵遭受极大的痛苦和牺牲。诗人写的是边塞战争,但重点不在于民族矛盾,而是同情广大士兵,讽刺和愤恨不恤士兵的将军。
全诗概述与细描相辅相成,对比与烘托各尽其妙。形象鲜明,气势奔放,文字隽永,深切感人。且四句一转韵,音韵铿锵,耐人寻味。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概述开元年间东北边境时发战事,张守珪曾因破敌立功而受重赏之事,与后面的写一次出征兵败而虚报窃功内容相对应。“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写一次唐军北征时,旌旗招展、金鼓齐鸣的豪壮声势。“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写军情紧急,双方已聚集兵力,做好交战的准备。“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写战斗激烈,士卒伤亡惨重,但中军帐内仍然轻歌曼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写将帅深受皇帝恩宠而骄纵轻敌,以致士卒大量伤亡,深陷重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写战乱不息,征人思妇两地徒然相思之情。“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写边塞的萧瑟、荒凉和战争的紧张气氛。“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写战士不顾功名,以身许国的高尚气节。“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以忆念李将军作结,给当时贪功窃爵的将帅以有力的嘲讽。
理解性默写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燕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写汉将带兵出征时金鼓震天、大摇大摆前进的场面,刻画了一位临战轻敌的统帅形象,为下文的战败被困作反衬。
(2)《燕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战士们在前方杀敌的出生入死与汉将在军帐中的轻歌曼舞作对比,控诉了汉将不懂得体恤士兵,为下文写战败埋下了伏笔。
(3)有战争就会有别离,甚至是生离死别。《燕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描写思妇和征夫分别后对对方的思念,从侧面折射出战争的残酷。
(4)《燕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一实一虚,既写出了战士们打仗的辛苦,又写出了家中妻子对远征丈夫的思念之情。
(5)初唐时期,在战场上建立功业是很多人追求的目标,奔赴边塞为国建功也一度成为一种社会风气,《燕歌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就是很好的证明。此外,对于敢于为国效力的人,最高统治者表现出来的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就直接推动了这种风气的形成。
(6)《燕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通过前方的急报,从侧面写出了敌人进攻的速度之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则直接描写了敌军侵袭时的来势汹汹。
(7)同样是描写塞外黄昏时的风景,王维的《使至塞上》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奇壮阔,而高适的《燕歌行》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凄凉与悲壮。
(8)李广是西汉时期抗击匈奴的名将,王昌龄在《出塞》中用“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表达对其的仰慕与赞颂之情。高适的《燕歌行》也提到了李广,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委婉地表达了对如今带兵出塞打仗的将军的不满。
答案 (1)金伐鼓下榆关 旌旆逶迤碣石间 (2)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 (3)少妇城南欲断肠 征人蓟北空回首 (4)铁衣远戍辛勤久 玉箸应啼别离后 (5)男儿本自重横行 天子非常赐颜色 (6)单于猎火照狼山 胡骑凭陵杂风雨 (7)大漠穷秋塞草腓 孤城落日斗兵稀 (8)君不见沙场征战苦 至今犹忆李将军
巩固训练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发端两句便点出了行军环境,“烟尘”一词暗示将士们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作战,表现了战士们以身许国、英勇豪迈的情怀。
B.“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两句,前句“飞”字预示了军情的危急,时空快速切换,从榆关、碣石至瀚海,气氛从宽缓渐入紧张。
C.“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以孤城落日、衰草连天等有着鲜明边塞特点的景象,渲染了萧条阴惨的氛围,烘托了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
D.同为边塞诗,李颀《古从军行》中的“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与高适诗中的“征人蓟北空回首”,都表达了诗人对士兵们的同情。
答案 A
解析 “烟尘”指代战争,而非指恶劣的自然条件。
3.吴汝纶在《唐宋诗举要》中评论“‘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二句最为沈至”,请加以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战士们奋力迎敌,杀得昏天黑地,不辨死生。然而,就在此时此刻,那些将军们却远离阵地,寻欢作乐。这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下层士兵的深切同情和对纵情声色的军中将领的讽刺。
李凭箜篌引
李 贺
根据下面诗中已标好的朗读节拍及韵脚,诵读全诗,体会诗韵。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1.写作背景
此诗大约作于元和六年(811)至八年(813)间,李贺当时在京城长安任奉礼郎。李凭是梨园弟子,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李贺此篇想象丰富,设色瑰丽,艺术感染力很强。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
2.赏析点拨
诗的起句开门见山,“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写物亦即写人,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高秋”一语,除了表明时间是九月深秋,还含有“秋高气爽”的意思,与“深秋”“暮秋”之类相比,更富含蕴味。二、三句写乐声。诗人故意避开无形无色、难以捉摸的主体(箜篌声),从客体(“空山凝云”之类)落笔,以实写虚,亦真亦幻,极富表现力。第四句“李凭中国弹箜篌”,用“赋”笔点出演奏者的名姓,并且交代了演奏地点。
前四句,诗人故意突破按顺序交代人物、时间、地点的一般写法,另作精心安排,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时间和地点一前一后,穿插其中。这样一来便突出了乐声,有着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
五、六句正面写乐声,而又各具特色。“昆山”句是以声写声,着重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芙蓉”句则是以形写声,刻意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
从第七句到篇终,都是写音响效果。先写近处,因为李凭箜篌弹得特别好,人们陶醉在他那美妙的弦歌声中,以至连深秋时节的风寒露冷也感觉不到了。虽然用语浪漫夸张,表达的却是一种真情实感。“紫皇”是双关语,兼指天帝和当时的皇帝。诗人不用“君王”而用“紫皇”,不单是遣词造句上追求新奇,而且是一种巧妙的过渡手法,承上启下,比较自然地把诗歌的意境由人寰扩大到仙府。
以下六句,诗人凭借想象的翅膀,飞向天庭,飞上神山,把读者带进更为辽阔深广、神奇瑰丽的境界。“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两句,想象大胆超奇,出人意料。一个“逗”字,把音乐的强大魅力和上述奇瑰的景象紧紧联系起来了。
第六联,诗人又从天庭描写到神山。那美妙绝伦的乐声传入神山,使得神妪也为之感动不已;乐声感物至深,致使“老鱼跳波瘦蛟舞”。老鱼和瘦蛟本来羸弱乏力,行动艰难,竟然伴随着音乐的旋律腾跃起舞,这种出其不意的形象描写,使得那无形美妙的箜篌声浮雕般地呈现在读者眼前。
以上六句以形写声,摄取的多是运动着的物象,结尾两句则改用静物,作进一步烘托:成天伐桂、劳累不堪的吴刚倚着桂树,久久地立在那儿,竟忘了睡眠;玉兔蹲伏一旁,任凭深夜的露水不停地洒落在身上,把毛发浸湿,也不肯离去。这些饱含思想感情的优美形象,就像皎洁的月亮投影于水,显得幽深渺远,逗人情思,发人联想。
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想象奇特,形象鲜明,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诗人致力于把自己对于箜篌声的抽象感觉、感情与思想借助联想转化成具体的物象,使之可见可感。诗歌没有对李凭的技艺作直接的评判,也没有直接描述诗人的自我感受,有的只是对于乐声及其效果的摹绘。然而纵观全篇,又无处不寄托着诗人的情思,曲折而又明朗地表达了他对乐曲的感受和评价。
理解性默写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凭箜篌引》中使用了大量的比喻和想象来描写乐师的高超技巧以及音乐的震撼效果,只有两句例外: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点明了箜篌的构造以及演奏时间;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交代了演奏师的名字、演奏地点以及乐器名称。
(2)《李凭箜篌引》中,诗人描写乐师李凭弹奏的乐曲,主要使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但也有例外,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通过比喻和想象对乐声进行了正面描写,把声音可视化,生动传神。
(3)《李凭箜篌引》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描写箜篌声音的多变,悲欢交融,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有形神兼备之妙。
(4)《李凭箜篌引》中,诗人化用女娲炼石的典故从侧面写出了乐声的震撼效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李凭箜篌引》中,诗人化用吴刚伐桂和玉兔寒宫两个典故从侧面写出了乐声的动人效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李凭箜篌引》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从侧面写出了乐声的感染力,与苏轼《赤壁赋》中“舞幽壑之潜蛟”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7)《李凭箜篌引》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和下面的“江娥”句互相配合,互相补充,极力烘托箜篌声神奇美妙,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魅力。
(8)《李凭箜篌引》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化用江娥和素女的典故从侧面写出了乐声的感染力,与苏轼《赤壁赋》中“泣孤舟之嫠妇”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答案 (1)吴丝蜀桐张高秋 李凭中国弹箜篌 (2)昆山玉碎凤凰叫 芙蓉泣露香兰笑 (3)芙蓉泣露香兰笑 (4)女娲炼石补天处 石破天惊逗秋雨 (5)吴质不眠倚桂树 露脚斜飞湿寒兔 (6)老鱼跳波瘦蛟舞 (7)空山凝云颓不流 (8)江娥啼竹素女愁
巩固训练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的最大特点是想象奇特,形象鲜明,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B.诗人借助联想、想象、象征等手法,把抽象的箜篌声转化为具体的物象,使之可见可感。
C.诗歌没有对李凭的技艺作直接的评判,也没有直接描述诗人的自我感受,有的只是对于乐声及其效果的摹绘。
D.纵观全篇,诗中无不寄托着诗人的情思,曲折而又明朗地表达了他对乐曲的感受和评价。
答案 B
解析 诗人没有借助“象征”手法。
3.“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是诗中仅有的直接描摹音乐的诗句,成功地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这样写具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成功地运用了通感的艺术手法。(2)两句诗都是“以声类声”,但也可以唤起形象感。“昆山玉碎”可以唤起山崩地裂的形象感,形容乐声乍起的壮观;“凤凰叫”可以唤起凤凰孤独哀鸣的形象感,形容乐声的幽怨;“芙蓉泣露”可以唤起露滴残荷的形象感,形容乐声的凄凉;“香兰笑”可以唤起兰花盛开宛如笑靥的形象感,形容乐声的欢快愉悦。
锦 瑟
李商隐
根据下面诗中已标好的朗读节拍及韵脚,诵读全诗,体会诗韵。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1.写作背景
李商隐天资聪颖,文思敏锐,二十出头就考中进士,举鸿科大考遭人嫉妒被刷下来,从此怀才不遇。在“牛李党争”中左右为难,受两方猜疑,屡遭排斥,大志难伸。中年丧妻,又因写诗抒怀,遭人贬斥。此诗约作于李商隐晚年,对《锦瑟》一诗的创作意旨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或以为是爱国之篇,或以为是悼念追怀亡妻之作,或以为是自伤身世、自比文才之论,或以为是抒写思念侍儿之笔。《史记·封禅书》载古瑟五十弦,后一般为二十五弦。但此诗创作于李商隐妻子死后,故五十弦有断弦之意(一说二十五弦的古瑟琴弦断成两半,即为五十弦),但即使这样,它的每一弦、每一音节,亦足以表达对美好年华的思念。
2.赏析点拨
《锦瑟》是李商隐的代表作,最负盛名;同时它又是最难讲解的一首诗,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实则全诗已明言,这是思华年而不胜惘然之作。
“锦瑟”既是诗人兴感的凭借,又是诗人不幸身世的象征。一弦一柱犹如一音一节,所设五十弦,正为“制造气氛”,以见往事之千重,情肠之九曲。仿佛说:聆锦瑟之繁弦,思华年之往事;音繁而绪乱,怅惘以难言。颔、颈两联随即承“一弦一柱思华年”,既摹写锦瑟所奏的迷幻、哀怨、清幽、缥缈的音乐意境,又借助描摹音乐意境的象征性图景对华年所历所感作概括而形象的反映。
颔联的上句,用了《庄子》的一则寓言典故,说庄周梦见自己身化为蝶,翩翩然而飞,浑然忘我;后来梦醒,自己仍然是庄周,不知蝴蝶已经何往。下句中的“望帝”,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杜宇。后来他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其声哀怨凄悲,动人心肺,名为杜鹃。锦瑟繁弦,哀音怨曲,引起诗人无限的悲感,难言的冤愤,如闻杜鹃之凄音,送春归去。
颈联借景生情,以“沧海月明”“蓝田日暖”之景象来写“珠有泪”的悲哀与“玉生烟”的迷惘。神话里说月满则珠圆,可是,月夜下的沧海明珠依然有泪,在茫茫无际的大海里,每一颗珍珠都是一个泪点;蓝田山中出产美玉,有玉之处烟霭蒙蒙,而人们只见山中烟霭,不知玉在何处,美玉如同沧海遗珠一样无人赏识。诗人此处有怀才不遇的抱怨之情。
尾联收束全篇,明白提出“此情”二字,与开端的“华年”相呼应,笔势未尝闪遁。意思是说:如此情怀,岂待今朝回忆始感无穷怅恨,即在当时就已经令人不胜怅惘了。诗人用这两句诗表达出了几层曲折,而这几层曲折又只是为了说明那种怅惘的痛苦心情。
《锦瑟》中,诗人大量借用庄生梦蝶、杜鹃啼血、沧海珠泪、良玉生烟等典故,采用比兴手法,运用联想与想象,把听觉感受转化为视觉形象,以片段意象的组合创造朦胧的境界,从而借助可视可感的诗歌形象来传达真挚浓烈而又幽约深曲的情思。以“思华年”和“惘然”这条主线,结合诗人的身世创作,对颔、颈两联所展示的图景从意象到语言文字细加揣摩,则其中所寓的象征之义——身世遭逢如梦似幻,伤春忧世似杜鹃啼血,才华被弃如沧海遗珠,追求向往终归缥缈虚幻——却不难领会。这些象征性图景之间在时间、空间、事件、感情等方面尽管没有固定的次序,却都是诗人在自己的诗歌创作中一再重复的主题和反复流露的心声,借助于工整的对仗、凄清的声韵、迷离的气氛等多种因素的映带联系,使全诗笼罩着一层哀怨凄迷的情调气氛,增强了整体感。这首诗相当典型地反映了走向没落的晚唐时代才人志士的悲剧心理和对自己悲剧命运感到迷惘的情绪。
理解性默写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锦瑟》中,以锦瑟起兴,引起对华年往事的追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锦瑟》中,感叹“才华被弃如沧海遗珠,追求向往终归缥缈虚幻”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锦瑟》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抒发了“此情”的无尽怅惘,别说现在追忆,就是在当时就已经怅然若失了。
(4)杜鹃是我国古诗词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因其啼声甚哀,往往被用来传达一种凄凉之情或思念之意。《琵琶行》中有这样两句“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锦瑟》中也有一联提到了杜鹃,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5)《锦瑟》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典故,描绘了美好、虚缈的梦境,也把人生的恍惚以及苦苦追寻的执着表现出来了。
答案 (1)锦瑟无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华年 (2)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 (3)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 (4)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 (5)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
巩固训练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大意是,一晃“我”已年过半百,回忆逝去的青春年华,不禁百感交集。
B.颔联写诗人自己曾有过像庄周梦蝶那样美好的追求,可如今只能像望帝那样把自己的爱心托付给杜鹃。
C.颈联诗人回想往事禁不住眼泪如珠地流下,往事如蓝田玉山上的缕缕玉烟依稀可见。
D.《锦瑟》是李商隐的代表作,最负盛名,诗题“锦瑟”是用篇首前两个字,它是一首咏物诗。
答案 D
解析 “它是一首咏物诗”错。《锦瑟》不是咏物诗,是以篇首二字“锦瑟”作为标题的摘字体无题诗。
3.《锦瑟》尾联向来为人称道,试赏析其妙处所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尾联收束全篇,明白提出“此情”二字,与开端的“华年”相呼应,意思是说“如此情怀,岂待今朝回忆始感无穷怅恨,即在当时就已经令人不胜怅惘了”。诗人用这两句诗表达出了几层曲折,而这几层曲折又只是为了说明那种怅惘的痛苦心情。
书 愤
陆 游
根据下面诗中已标好的朗读节拍及韵脚,诵读全诗,体会诗韵。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1.写作背景
陆游出生的第二年,全家就因金兵南侵而南下逃难,9岁时才返乡定居。其父陆宰是一个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陆游18岁时师从曾几,不仅学诗,更受到爱国教育,青年时便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宏愿。但是,由于君上昏聩,朝廷内投降派把持朝政,使得全国的抗战形势每况愈下。陆游一生仕途坎坷,始终没有得到重用。
这首诗是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会稽石帆别业时所作。陆游当时已年过六十,已是时不我待的年龄,然而他被黜,只能赋闲在乡。想到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陆游的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书愤”者,抒发心中郁愤之情也。
2.赏析点拨
全诗紧扣住一个“愤”字,可分为两部分。前四句概括了自己青壮年时期的豪情壮志和战斗生活情景;后四句抒发了壮志未遂、时光虚掷、功业难成的悲愤之气,悲愤却不感伤颓废。
首联追叙自己早年的宏图大志和气壮如山的爱国热情,既有对时世艰难的慨叹,又有对自己当年抗金复国的壮心豪气的袒露。诗人青年时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宏愿,后来多次向朝廷进言北伐,并积极参与到北伐的策划当中,这终为朝廷所不容。他殷切收复中原的主张成为泡影,他的内心虽然非常失望和苦闷,但爱国热情却没有消减。
颔联写诗人在镇江前线时,雪夜遥望瓜洲渡口宋军的高大战舰;在南郑前线上,乘秋风,跨铁马,奔驰在大散关道上。这是陆游亲历的两次难以忘怀的抵抗金兵的战斗。诗人采用列锦手法,两句连用六个名词,简洁却巧妙地写出了战斗的情形和诗人想抗金杀敌的心情。宋朝的军队曾经在东南的瓜洲渡和西北的大散关打败过金兵,一处是在冬天,一处是在秋天;一次是兵船作战,一次是马队交锋。诗人在追述早年的快意征战生活时,流露出抗金复国的豪情壮志。
颈联写岁月不居,壮岁已逝,志未酬而鬓先斑,这在赤心为国的诗人是日夜为之痛心疾首的。“塞上长城”句,诗人用刘宋名将檀道济典明志,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然而,如今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大志落空,奋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揽镜自照,却已衰鬓先斑。两相比照,满是悲怆。诗人有心而天不予,悲怆便化为郁愤。
尾联亦用典明志。诸葛亮坚持北伐,“出师一表真名世”,名满天下,“千载谁堪伯仲间”,千载而下,无人可与之相提并论。很明显,诗人用典意在贬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复中原之志亦将“名世”。诗人在现实里找不到安慰,便只好将渴求慰藉的灵魂放到未来,这自然是无奈之举。而诗人的一腔郁愤也就只好倾泻于这无奈了。
全诗除了巧用典故,还巧作对比。第一处是理想与现实作对比,本希望大家能同心同德抵抗金兵,但现实却是自己被排挤不能继续抗战,恢复中原的愿望无法实现;第二处是自己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作对比,早年是“中原北望气如山”,而到了晚年却“镜中衰鬓已先斑”,表达自己想杀敌报国却屡次遭受排挤打击的悲愤;第三处是用三国诸葛亮慷慨北伐同当今南宋朝廷妥协不抵抗作对比,以古鉴今,褒贬分明。
理解性默写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书愤》中,在今昔对比中更强烈地抒发了岁月蹉跎、壮志难酬情怀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书愤》中,记述两次抗金胜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书愤》中,用典明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书愤》中,诗人慨叹自己年少不懂世事,一心欲复故国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书愤》中,描写诗人经历过的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书愤》中,诗人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减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2)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3)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4)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5)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6)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巩固训练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世事艰”指诗人的抗金复国之路无比艰难,不断受到投降派的阻挠、破坏。
B.颔联用典,写辉煌的战斗生活,有力地烘托了诗人“气如山”的英雄气魄。
C.后两联,诗人以历史人物自喻,既可见其大志,又使情感的表达更含蓄委婉。
D.本诗紧扣“愤”字叙叹,情绪有起有伏,基调苍凉沉郁,有着感人的力量。
答案 B
解析 颔联没有用典,是诗人对自己过去的回忆。颔联写宋兵在东南和西北抗击金兵进犯事,也概括了诗人过去游踪所至。
3.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颈联中的“空”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空”有“徒劳地”“白白地”之意。诗人以“塞上长城”自许,力主北伐,但一“空”字却揭示出其在现实中屡受排挤、理想落空的处境,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