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课件 (17ppt+视频)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课件 (17ppt+视频)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4.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2-08 22:19: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7张PPT)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西

266
316

前秦
统一
北方
东晋
317
420

383年淝水之战
北朝(439-581年)
北魏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南朝(420-589年)
宋 齐 梁 陈
民族交融
政权分立
民族交融
北魏灭亡是否意味着鲜卑族的消亡?
北周柱国大将军独孤信,七女独孤伽罗,杨坚之妻,其女为北周宣帝皇后,宣帝病逝,年幼的静帝继位,外戚杨坚掌握北周大权,建立隋朝。其四女独孤氏,唐高祖李渊之母。独孤家族从南北朝到唐朝前期都是皇亲贵族联姻的主要对象,繁盛了几百年。
隋朝统一
唐朝盛世
独孤家族
北朝(439-581年)
北魏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鲜卑族在走向封建化、走向历史的更高层次的必然趋势中失去的只是它内在的落后格局和外在的族类名称,迎来的则是它融于中华民族大家庭而在隋唐的新生和大放异彩。”
南朝陈
第一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589年
隋灭陈
统一全国
1.时间:
2.人物:
3.都城:
4.意义:
581年(建立)
589年(统一)
杨坚(隋文帝)
长安
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隋的统一
教材第 2 页
隋文帝像
隋统一后的措施
开皇之治
①经济: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
②政治: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通过整顿户籍,隋朝政府清理出隐漏人口164万,还有大量逃亡农民通过申报户口重新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国家控制了大量的自耕农,并以此为依据来收取赋税。
隋朝正式确立,唐朝进一步完善的一种政治制度。三省各有明确分工。主要特点:分工明确、效率高、互相牵制、分散相权,集中皇权。
三省六部制
影响: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使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大索貌阅、输籍定样
含嘉仓示意图
“计天下储积,
得供五六十年”
那些年,能干
的爸爸
教材第 2 页
王夫之:“太子勇耽声色、狎群小,而逆广立平陈之功,且矫饰恭俭以徼上宠、钓下誉,声施烂然。文帝废勇而立广。”
史传杨广少敏慧,好学善文,仪容俊美。604年继位,史称隋炀帝,以“大业”为年号。
政治军事重心
江南开发粮食
产区
中央集权加强,为征发百万人提供可能;
开通隋朝大运河
教材第 3 页
时间:605年起(隋炀帝)
那些年,有进取心的弟弟
那些年,不争气的哥哥
直接原因:加强南北交通
根本原因:巩固全国的统治
开通隋朝大运河(重点)
一条动脉:
二千多米:
三个点位:
四段工程:
五大水系:
贯穿南北的大动脉
中心洛阳、北到涿郡、南到余杭
全长2700多米
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永通邗河)
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涿郡(今北京)
余杭(今杭州)
永济渠
通济渠
邗沟
江南河
江都
洛阳
黄河
长江
钱塘江
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教材第 3 页
淮水
海河
“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利也博哉。”
评价大运河
千里长河一旦开,
亡隋波浪九天来。
锦帆未落干戈起,
惆怅龙舟更不回。
唐·胡曾《汴水》
尽道隋亡为此河,
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
共禹论功不较多。
唐·皮日休《汴河怀古》
否定
肯定
评价:辩证分析、历史眼光,有利有弊。
成为贯通南北的大动脉。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消极影响:
耗费国力,社会矛盾激化。
积极影响:
设计者:隋朝工匠李春
知识拓展
隋炀帝派人三赴流求 隋朝称今天的台湾为流求。隋炀帝即位不久,就派人前往流求,先后有三次,加强了与流求的联系。隋朝对台湾地区的认识比前代前进了一大步。(三国时,孙权派卫温到达夷洲,首次联系)
赵州桥
教材第 5 页
台湾
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

夏商周:世卿世禄制
战国、秦、汉初:军功爵制
汉武帝开始:察举制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血缘
军功
孝廉
门第
拼爹娘
拼人命
拼人品
拼爹娘
隋朝以前选官制度的演变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背景: 选官重视门第,不重才能
不利于中央集权
教材 第 3 页
科举制度的确立(重点)
1. 隋文帝,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2. 隋炀帝,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易混点
教材 第 3 页
意义:是中国①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②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③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④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⑤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此后,科举制⑥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1300多年。
选官制度变革
加强中央集权
扩大选官范围
推动教育发展
延续千年制度
过程:
隋朝的灭亡
内容 表现
奢侈享乐
徭 役
兵 役
原 因
多次巡游,耗费大量人力和财力。
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修筑长城和驰道。
三次征辽东,使人民无法正常从事生产劳动。
隋炀帝的残暴统治,社会矛盾激化
杨广的野心耗尽了帝国的命数。公元618年,
隋炀帝在江都(今扬州)被叛军杀死,隋朝灭亡。
(38年)
教材 第 4 页
君王忍把平陈业,只博雷塘数亩田。
罄竹难书
唐太宗:“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尔方为人主,可不畏惧!”
——《贞观政要》
唐太宗从隋炀帝亡国的教训中总结出了哪两条认识?
统治者要以民为本、爱惜民力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是天下
启示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时间:589年
统一影响:结束分裂,统一多民族国家
隋统一后的措施
1.隋的建立
2.隋的统一
3.隋朝大运河
时间:605年起
原因:南北交流,控制全国
规模:宏大
影响:南北交流大动脉
4.开创科举制
背景:九品中正制门第选官
过程:文帝考试;炀帝确立
影响:深远
5.隋朝的灭亡
(1)隋朝灭亡:618年
(2)灭亡主要原因:隋炀帝的残暴统治
本 课 小 结
1.白居易在《隋堤柳》中写道:“西自黄河东至准,绿阴一千三百里……上荒下困势不久,宗社之危如缀旒(liü)。”与诗句描绘相关的是( )A.贞观之治 B.大运河开通C.安史之乱 D.隋朝的统一
2.长城和大运河是书写在中华大地上的一个“人”字。以下两首评价长城和大运河的诗句,涉及的观点较为合理的是( )
A.辩证的观点 B.积极的观点C.消极的观点 D.片面的观点
3.在江苏扬州发现的一座古墓中出土了一些文物,其中记载墓主去世时间为“大业十四年”(即公元618年)并有“帝崩于扬州”等文字,它可以印证( )
A.陈的灭亡 B.隋的统一 C.隋的灭亡 D.唐的建立
比较:秦朝和隋朝有何相似之处?
结束了分裂割据局面,统一了全国。秦朝结束了春秋战国纷争的局面;隋朝结束了南北朝的分裂局面。
建立了影响深远的重要制度,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隋朝的科举制。
建设了宏伟的工程,秦长城、灵渠,隋朝大运河。
统一全国
创设制度
工程建设
二世而亡
暴政速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