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第十四课“海峡两岸的交往”同步训练题
一、单选题、
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中国人的神圣使命。下列活动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台湾调整三不政策 ②连战访问中国大陆
③习近平与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 ④九二共识
A. ①②③④ B. ①④②③ C. ②④①③ D. ③④①②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实现两岸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改革开放以来,有利于国家统一的因素不断增强,这些因素包括( )
①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 ②香港、澳门顺利回归与繁荣发展
③海峡两岸实现“三通” ④祖国大陆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A. ①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②③④ D. ②③④
“相逢太美分离太痛,海峡两岸情意浓。”如果依次审视1949年以后的两岸关系,下列解读错误的是( )
A. “分离”的直接原因是国共两党的内战
B. “相逢”最早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
C. “太痛”说明海峡两岸的人民渴望统一
D. “太美”表明两岸当局都接受“一国两制”
20世纪90年代,海协会和海基会达成的重要共识是( )
①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②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 ③两岸实现“三通”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①②③
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下列关于两岸关系发展的史实,按其发生时间的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①习近平会见马英九 ②江泽民提出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
③胡锦涛会见连战 ④“九二共识”
A. ③①④② B. ③②④① C. ①②③④ D. ④②③①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指出:“两岸同胞是血脉相连的骨肉兄弟。两岸是割舍不断的命运共同体。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维护两岸和平、促进共同发展、造福两岸同胞的正确道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关键”是( )
A. 实现直接“三通” B.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C. 加强经济密切合作 D.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秉持‘两岸一家亲’理念,尊重台湾现有的社会制度和台湾同胞生活方式,愿意率先同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的机遇。”“两岸一家亲”的政治基础是( )
A. 三民主义 B. 一个中国
C. 经济相互促进、互补互利 D. 军事力量强大
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在性质上的不同之处是( )
A. 前者是中国内政,后者是历史遗留问题
B. 前者是历史遗留问题,后者是中国内政
C. 前者允许保留自己的军队
D. 前者是平等的国内问题,后者是不平等的国际问题
1984年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阐述了“一国两制”这一伟大构想,获得大会通过。“一国两制”成为具有法律效力的国家基本政策。关于“一国两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B. 筑起了保卫祖国的钢铁长城
C. 是维护边疆地区团结稳定的民族政策
D. 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是这一构想的成功实践
“厦门金门门对门,三通两制促和平。”此顺口溜反映的是( )
A. 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B. 内地和香港关系的新发展
C. 中央政府与西藏关系的新发展 D. 内地和澳门关系的新发展
2008年11月,两岸达成多项合作协议。随后两岸同时举行“三通”启动仪式,两岸关系取得重大进展。所谓“三通”是指( )
A. 通航 通讯 通商 B. 通讯 通邮 通商 C. 通邮 通讯 通航 D. 通邮 通航 通商
1993年一位台湾有识之士指出:“1980年以前,台湾最重要的市场是美国,到了90年代,我们认识到,台湾经济成功的最关键因素是大陆。”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 )
A. 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交往日益密切
B. “一国两制”的成功范例推动了大陆向台湾靠拢
C. 两岸双方秉持“两岸一家亲”的理念
D. 世界经济中心开始从美国转移到中国
1961年6月,毛泽东在一次会谈时说:“如果台湾归还祖国,中国就可以进联合国。如果台湾不作为一个国家,……那么台湾的社会制度也可以留待以后谈。我们容许台湾保持原来的社会制度,等台湾人民自己来解决这个问题。”据此材料得出的结论中,正确的是( )
A. 毛泽东当时已经提出了“一国两制”
B. 毛泽东希望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
C. 和平统一台湾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既定方针
D. “一国两制”是新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前提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两岸暂时别离,终有团圆的时候。”造成今天“两岸暂时别离”的直接原因是( )
A. 日本割占台湾岛 B. 荷兰殖民者抢占台湾
C. 国民党政府败退台湾 D. “台独”分子分裂台湾
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发表以来,海峡两岸交流日趋密切。1992年,大陆海协会和台湾海基会达成了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的重要共识。这一“共识”主要是指( )
A. 加强两岸经济交流 B. 实现两岸直接“三通”
C. 促进两岸文化合作 D. 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二、材料解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49年,国民党到台湾后……大信封上的邮戳是盖着香港、美国、日本等第三地的邮戳,看不出两岸邮件往来的痕迹,而里面的小信封上的寄信地址却写着台湾地址……一些台胞为了联系大陆的亲人,常常托人在路过美国、香港、日本等第三地时将信寄回祖国大陆。
材料二:1979年,大陆发布了《告台湾同胞书》,提出恢复两岸“三通”主张,但是台湾当局仍坚持“三不”政策,对大陆的来件均加以退件处理,两岸通邮进入“单通拒收”的阶段。1981年10月7日,大陆进一步宣布准备与台湾通邮、通电,希望直接交换邮件。
材料三:1987年10月15日,台湾当局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这个时期两岸民众通邮的愿望高涨,虽然大陆能寄信到台湾,但台湾方面却不予投送,而岛内的民众更不能直接寄信到大陆……1988年4月18日,两岸进入“特殊的”双通收送时期。当时由“中华民国红十字总会”代为办理,由台湾红十字组织在台北邮局租设第50000号专用信箱来收受寄往大陆的信件,但依规定真正寄往大陆之信件须装入书写寄“台北市10099邮局第50000号信箱收”的封套内。
材料四:2009年1月20日,台湾“中华邮政”发行“可爱动物邮票——大熊猫”邮票及邮戳,有民众还专门到台北牯岭街邮币市场买来大陆发行的大熊猫明信片,贴上“团团”“圆圆”的邮票。这套“熊猫”邮票在大陆也很火,一些网友甚至晒出盖着台湾邮戳的“团团”“圆圆”邮票实寄封……对于两岸民众来说,直接通邮,节省的不仅是邮件传递时间,更重要的是拉近了两岸之间“心”的距离。
——以上材料选自《从这头到那头,邮戳里的两岸通邮路》
出现材料一所述状况的原因是什么?
(2) 概括两岸通邮的发展历程。
(3) 促进两岸通邮不断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4) 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为促进两岸关系的发展做出了哪些不懈努力?任举三例说明。
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心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祖国统一后,台湾特别行政区,可以有自己的独立性,可以实行与大陆不同的制度。台湾还可以有自己的军队,只是不能构成对大陆的威胁。大陆不派人驻台,不仅军队不去,行政人员也不去。
--《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1983年)
材料二:努力实现和平统一,中国人不打中国人。我们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决不是针对台湾同胞,而是针对外国势力干涉中国统一和搞“台湾独立”的图谋的。
--《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
材料三:2017年4月12日,两岸经贸论坛在厦门举行,与会专家学者认为,两岸产业优势互补,可借此在转型升级、结构调整和共同走向国际市场等方面深度合作。
材料四:统一是全体国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享福;不能统一便要受害。
--孙中山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大陆对台湾的基本方针
(2)根据材料二概括当前严重阻碍台湾和祖国大陆实现和平统一的因素有哪些(举两例)?
(3)依据材料三、四,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两岸关系发展趋势的认识。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请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做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
——歌曲《走进新时代》歌词
材料二: 2016年11月1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北京会见了洪秀柱主席率领的中国国民党大陆访问团。习近平强调,面向未来,国共两党要……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正确方向,巩固“九二共识”政治基础,坚决反对“台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CCTV官网
材料三:“我们的奋斗目标是,到 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上的讲话
请回答:
材料一中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是谁?改革开放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开始实行了什么制度?并形成了怎样的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材料二“九二共识”的内容是什么?
(4)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为了实现中国梦提出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请问建党一百周年是哪年?要实现什么目标?建国一百周年是哪年?要实现什么目标?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略
2.【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祖国统一,要求识记基础史实。
【解答】
①.依据所学可知,“一国两制”构想是80年代初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在尊重历史和现实的基础上提出的一项大胆的、创造性的构想。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有利于国家统一的因素,故①正确;
②.依据所学可知,香港、澳门顺利回归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是“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在实践上取得成功的范例。是有力于国家统一的因素,故②正确;
③.依据所学可知,2008年,随着两岸空运、海运直航和直接通邮的同步实施,三通变成了现实,两岸交流日益频繁,有利于祖国的统一,故③正确;
④.依据所学可知,大陆改革开放后,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综合实力不断增强,是促进国家统一的重要因素,故④正确。
①②③④正确。故C符合题意。
ABD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BD。
故选C。
3.【答案】D
【解析】造成两岸分离的是直接原因是国共两党的内战,国民党败逃台湾,造成台湾与祖国分离,A项不符合题意;
1987年开始,台湾当局允许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交流,两岸隔绝状态打破,B项不符合题意。
20世纪80年代后,大陆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两岸实现停火,两岸人民渴望统一,C项不符合题意。
“一国两制”是大陆提出的,台湾当局是否接受有待观察,D项符合题意。
该题考查台湾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尽管两岸尚未统一,但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从未改变。
本题以材料的形式考查了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解题的关键在于认真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4.【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海协会和海基会达成的重要共识,要求识记基础史实。
【解答】
①②1990年台湾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1991年祖国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1992年,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和海峡交流基金会就“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的共识。1993年,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和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在新加坡举行会谈,将“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写入协议,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故①②正确。
③2008年12月15日,海峡两岸终于实现了“三通”,故排除③。
故选A。
5.【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两岸关系发展的史实,要求识记基础史实。
【解答】
④“九二共识”提出于1992年。
②江泽民提出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是1995年。
③胡锦涛会见连战是2005年。
①习近平会见马英九是2015年。
综上,故④②③①的排序正确。
故选D。
6.【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海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B.依据题干并结合所学可知,坚持一一个中国原则 ,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也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关键。故B正确。
ACD.三项是关于海峡两岸加强交往的内容,与题意不符。
故选B。
7.【答案】B
【解析】2000年3月以来,台湾政局发生变化。中国共产党重申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海峡两岸的对话和谈判,什么都可以谈。中国共产党将与包括台湾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坚决阻止任何制造分裂的图谋,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而努力。故“两岸一家亲”的政治基础是一个中国。
本题主要考查一个中国的原则。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是一个中国的原则,在这个原则下,怎么统一都可以考虑,但是这个前提不得改变,这个原则不得破坏。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祖国统一大业的相关史实。
8.【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在性质上的不同之处,要求识记基础史实。
【解答】
AB.据所学可知,台湾问题与香港、澳门问题存在本质不同。台湾问题是实现祖国统一的问题,完全是中国内政,任何外国势力不得干涉。香港、澳门问题是收回主权,回归祖国的问题,回归前由中英、中葡协商解决。故A为不同之处,排除B。
C.台湾回归后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但不是性质上的区别,故排除C。
D.两者都是属于国内问题,D为相同之处。
故选A。
9.【答案】D
【解析】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于20世纪80年代针对台湾问题创造性的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指明了前景。党和政府在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的基础上形成了对台基本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一国两制”不是只针对香港问题而提出的,但实现了香港、澳门的回归,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1999年12月20日,澳门顺利回到祖国怀抱,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是这一构想的成功实践。故D符合题意;A是十一届三中的内容;BC与题意不符。
本题考查新时期我国政府对台基本方针。党和政府在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的基础上形成了对台基本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本题考查“一国两制”。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10.【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大陆与台湾关系的新发展。两岸“三通”的实现,顺应两岸人民交流的要求,促进了大陆与台湾关系的新发展。故选A。
11.【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海峡两岸关系的相关知识。2008年11月, 两岸达成空运直航、海运直航、邮政合作等协议, 实现两岸通邮、通航、通商(“三通”),故选D。
12.【答案】A
【解析】据“1980年以前,台湾最重要的市场是美国,到了90年代,我们认识到,台湾经济成功的最关键因素是大陆。”及所学知识可知,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交往日益密切。近年来,大陆与台湾的经济交往日益密切,经济贸易频繁,到如今已经形成了一种相互促进,互补互利的经济局面。
本题主要考查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祖国统一大业的相关史实。
13.【答案】B
【解析】题干中“如果台湾归还祖国”“我们容许台湾保持原来的社会制度”,反映出毛泽东希望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
1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台湾问题由来的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 标志着国民党政权的垮台, 国民党败退台湾, 造成今天“两岸暂时别离”的局面。故选C。
15.【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大陆海协会和台湾海基会达成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 即“九二共识”,故选D。
16.【答案】【小题1】国民党败退台湾,与大陆处于敌对状态。
【小题2】由第三地邮寄到单通拒收再到双通收送最后发展到两岸直邮。
【小题3】大陆积极主动的努力;两岸人民的迫切要求;台湾顺应形势变化调整政策。
【小题4】如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停止炮击金门、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等。
【解析】1.
本题以文字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海峡两岸的关系等知识,重点掌握海峡两岸问题的原因、海峡两岸关系的不断发展的史实、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为促进两岸关系的发展做出的努力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把握海峡两岸问题的原因、海峡两岸关系的不断发展的史实、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为促进两岸关系的发展做出的努力等知识。
2.
本题以文字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海峡两岸的关系等知识,重点掌握海峡两岸问题的原因、海峡两岸关系的不断发展的史实、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为促进两岸关系的发展做出的努力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把握海峡两岸问题的原因、海峡两岸关系的不断发展的史实、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为促进两岸关系的发展做出的努力等知识。
3.
本题以文字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海峡两岸的关系等知识,重点掌握海峡两岸问题的原因、海峡两岸关系的不断发展的史实、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为促进两岸关系的发展做出的努力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把握海峡两岸问题的原因、海峡两岸关系的不断发展的史实、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为促进两岸关系的发展做出的努力等知识。
4.
本题以文字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海峡两岸的关系等知识,重点掌握海峡两岸问题的原因、海峡两岸关系的不断发展的史实、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为促进两岸关系的发展做出的努力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把握海峡两岸问题的原因、海峡两岸关系的不断发展的史实、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为促进两岸关系的发展做出的努力等知识。
17.【答案】(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2)主要是台独势力;还有试图阻挠中国统一、干涉中国内政的国际势力。
(3)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不容分割;祖国统一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两岸人民血肉相连,亲情是割舍不断的。
【解析】(1)本题考查大陆对台湾的基本方针,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根据材料一“祖国统一后,台湾特别行政区,可以有自己的独立性,可以实行与大陆不同的制度。台湾还可以有自己的军队,只是不能构成对大陆的威胁。大陆不派人驻台,不仅军队不去,行政人员也不去”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解决台湾问题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基础上,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缓和两岸关系,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因此大陆对台湾的基本方针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2)本题考查当前严重阻碍台湾和祖国大陆实现和平统一的因素,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根据材料二“我们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决不是针对台湾同胞,而是针对外国势力干涉中国统一和搞‘台湾独立’的图谋的”可以概括,当前严重阻碍台湾和祖国大陆实现和平统一的因素主要是台独势力;还有试图阻挠中国统一、干涉中国内政的国际势力。
(3)本题考查对两岸关系发展趋势的认识,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根据材料三“2017年4月12日,两岸经贸论坛在厦门举行,与会专家学者认为,两岸产业优势互补,可借此在转型升级、结构调整和共同走向国际市场等方面深度合作”、材料四“统一是全体国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享福;不能统一便要受害”并结合所学可以归纳出,认识是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不容分割;祖国统一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两岸人民血肉相连,亲情是割舍不断的。
18.【答案】(1)邓小平。1978年。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格局: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3)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4)2021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49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解析】(1)本题考查改革开放,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根据材料一“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可知,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提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因此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是邓小平。改革开放开始的时候是1978年。
(2)本题考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对外开放的格局,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后,在农村实行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外开放形成的格局是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3)本题考查“九二共识”,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根据材料二“面向未来,国共两党要……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正确方向,巩固‘九二共识’政治基础,坚决反对‘台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可知,“九二共识”的内容是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4)本题考查“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根据材料三“我们的奋斗目标是,到 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可知,建党一百周年的时间是2021年;实现目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根据材料“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可知,建国一百周年的时间是2049年;实行目标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第8页,共1页
第7页,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