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包身工
Ⅰ 语言素养专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夏衍的报告文学,数量上________,质量上也参差不齐,但他对中国报告文学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却是其他作家________的。有人评价说:“《包身工》为中国报告文学开创了新的记录。”( )。《包身工》完美体现了报告文学的属性特色,既缩短了报告文学与小说的距离,又在报告文学与小说之间划出了严格的界限。
报告文学,无论是记事,还是写人,都是作者在生活中有了理性认识或感情冲动,带着自己的观点、感情来写的。任何一个作者都不会以________的身份对故事和人物进行纯客观的叙述,而总是把自己的见解和感情遣上笔端,用以说服、感染读者。夏衍的报告文学在主客观结合方面达到了浑然一体的高境界。他的作品把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现手法融于一体,交错运用,并且________,恰到好处。( );《包身工》是抒情的,在关节处又常常直抒胸臆,将作者自身的深切感受、爱憎情感和着包身工的血泪一起喷出。有时,夏衍又以精确的数据和事实,围绕包身工制度的起源、发展为中心进行深刻分析和直接评价,使作品具有强大的说服力。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寥寥可数 鞭长莫及 作壁上观 天衣无缝
B.屈指可数 鞭长莫及 袖手旁观 无懈可击
C.屈指可数 望尘莫及 袖手旁观 天衣无缝
D.寥寥可数 望尘莫及 作壁上观 无懈可击
答案 C
解析 寥寥可数:形容很少,数得出来。屈指可数:形容数目很少,扳着手指头就能数过来。鞭长莫及:虽然鞭子长,但是不应该打到马肚子上,后来借指力量达不到。望尘莫及:只望见走在前面的人带起的尘土而追赶不上,形容远远落后。语境是说其他作家与他无法相比,故选“望尘莫及”。作壁上观:人家交战,自己站在营垒上观看,比喻坐观成败,不给予帮助。袖手旁观:把手笼在袖子里,在一旁观看,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语境是任何一个作者都不会以置身事外的身份对故事和人物进行纯客观的叙述,故选“袖手旁观”。天衣无缝:形容事物(多指诗文、话语等)严密,没有一点儿破绽。无懈可击:没有漏洞可以被攻击或挑剔,形容十分严密。
2.下列填入文中两个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新的记录”不是数字的突破,而是质的变化
《包身工》是叙事的,它向人们述说包身工的悲惨遭遇
B.这“新的记录”不仅是数字的突破,而且是质的变化
《包身工》是叙事的,它向人们述说包身工的悲惨遭遇
C.这“新的记录”不是数字的突破,而是质的变化
《包身工》向人们述说包身工的悲惨遭遇,它是叙事的
D.这“新的记录”不仅是数字的突破,而且是质的变化
《包身工》向人们述说包身工的悲惨遭遇,它是叙事的
答案 A
解析 第一处,语境中没有数字的突破,所以“这‘新的记录’不仅是数字的突破,而且是质的变化”错,排除B、D两项。第二处,括号后的语境是“《包身工》是抒情的,在关节处又常常直抒胸臆,将作者自身的深切感受、爱憎情感和着包身工的血泪一起喷出”,与A项“《包身工》是叙事的,它向人们述说包身工的悲惨遭遇”句式相同。故选A。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夏衍又以精确的数据和具体的事实,以包身工制度的起源、发展为中心进行深刻分析和直接评价,使作品具有强大的说服力。
4.请对下面这段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50个字。
1927年,夏衍在上海开展工人运动。当时,他住在沪东塘山路业广里一带。此间,他结识了一些在纱厂做工的和做工人运动的朋友。从朋友口中,夏衍听说有一种女工叫“包身工”。这些年纪很小的女孩子,大多数是纱厂的工头从江苏、浙江一带贫困的农村地区“包”来的。夏衍首先把这些告诉了与上海明星电影公司有联系的沈西林同志,明星电影公司根据这些材料马上拍出了《女性的呐喊》。夏衍也开始搜集有关包身工的材料,想写出一篇小说来。1935年,上海地下党组织遭到极大破坏,组织上决定让夏衍暂时到工厂隐蔽起来。夏衍就利用这个机会深入到包身工中去,掌握第一手的更为详细的材料,把几年前的愿望付诸实现。为了观察到包身工的工作情况和生活情况,夏衍每天半夜三点从家里动身往工厂走,工厂离他住的地方有十几里路。白天,夏衍混在包身工中间,体验着人间地狱的生活。耳闻目睹之后,夏衍反而觉得小说不足以反映包身工的境遇,如果将她们的情况如实地报道出去,不更能说明问题吗?于是,他根据调查到的材料,真实地不带任何虚构和夸张地写出了《包身工》一文。1936年,夏衍发表了《包身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1927年夏衍听说有一种女工叫“包身工”,就深入其中,掌握第一手详细材料,写出并发表了《包身工》。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报告文学的力量来自哪里?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答案。但谁都不能否认,①__________________,来自它对发生的时代事件和时代人物的真实反映。“真实性”是报告文学的生命,是报告文学的根本力量所在,也是报告文学的首要美学特征。②________________?围绕这一问题,以夏衍为代表的文学大师们达成了一个共识,即对素材进行取舍、整理和剪裁必须遵循不回避、不夸大、不矫饰的原则,要杜绝无中生有和张冠李戴式的“艺术加工”,更不能信马由缰地发挥“主观创造性”。也就是说,③________________,哪怕这“虚构”仅仅是“略微”的。
答案 (示例)①它的力量来自“真实性” ②报告文学如何达到“真实” ③报告文学不允许“虚构”
6.下列各组句子中两个句子的句式,表达效果最佳的一项是( )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 A
解析 ①是双重否定表肯定的陈述句,并用“是……的”强调了语气。②则是没有强调语气的肯定陈述句。③中的“粥菜”单提出来,一顿一问,起强调作用,突出包身工的饮食极端恶劣。④是一般陈述句,显得很平淡。
7.筛选下面一段文字中的关键信息,给“包身工”下定义。(不超过50个字)
这样说着,咬着草根树皮的女孩子可不必说,就是她们的父母,也会怨恨自己没有跟去享福的福分了。于是,在预备好了的“包身契”上画一个十字,包身费大洋二十元,期限三年,三年之内,由带工的供给住食,介绍工作,赚钱归带工者收用,生死疾病一听天命,先付包洋十元,人银两交,“恐后无凭,立此包身契据是实!”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包身工是指签署了“包身契”并预付三年包身费,由“带工”老板供给住食,生死疾病一听天命的无偿劳动者。
解析 首先要抓住文段的第二句话,明确“包身工”这类人的来历及待遇;段中没有现成的词语,只能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其次要了解“下定义”的形式:×××是×××。是以长单句的形式出现的,内容要清楚,语言要连贯。
Ⅱ 审美素养专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已经是旧历四月中旬了,上午四点过一刻,晓星才从慢慢地推移着的淡云里面消去,蜂房般的格子铺里的生物已经在蠕动了。
“拆铺啦!起来!”穿着一身和时节不相称的拷绸衫裤的男子,像生气似的呼喊,“芦柴棒,去烧火!还躺着,猪猡!”
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十六七个“猪猡”。跟着这种有威势的喊声,在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的空气里面,她们很快地就像被搅动了的蜂窝一般骚动起来。打呵欠,叹气,寻衣服,穿错了别人的鞋子,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叫喊,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成人期女孩所共有的害羞的感觉,在这些被叫作“猪猡”的生物中间,已经很迟钝了。半裸体地起来开门,拎着裤子争夺马桶,将身体稍稍背转一下就会公然地在男人面前换衣服。
那男人虎虎地在起得慢一点儿的“猪猡”身上踢了几脚,回转身来站在不满二尺阔的楼梯上面,向着楼上的另一群生物呼喊:
“揍你的!再不起来?懒虫!等太阳上山吗?”
蓬头、赤脚,一边扣着纽扣,几个睡眼惺忪的“懒虫”从楼上冲下来了。自来水龙头边挤满了人,用手捧些水来浇在脸上。“芦柴棒”着急地要将大锅里的稀饭烧滚,但是倒冒出来的青烟引起了她一阵猛烈的咳嗽。十五六岁,除了老板之外,大概很少有人知道她的姓名。手脚瘦得像芦棒梗一样,于是大家就拿“芦柴棒”当作了她的名字。
这是杨树浦福临路东洋纱厂的工房。长方形的、红砖墙严密地封锁着的工房区域,被一条水门汀的弄堂马路划成狭长的两块。像鸽子笼一般地分得均匀,每边八排,每排五户,一共八十户一楼一底的房屋,每间工房的楼上楼下,平均住着三十二三个“懒虫”和“猪猡”,所以,除了“带工”老板、老板娘、他们的家族亲戚和穿拷绸衣服的同一职务的打杂、请愿警之外,这工房区域的墙圈里面住着两千个左右衣服褴褛而专替别人制造衣料的“猪猡”。
但是,她们正式的名称却是“包身工”。她们的身体,已经以一种奇妙的方式包给了叫作“带工”的老板。每年——特别是水灾、旱灾的时候,这些在东洋厂里有“脚路”的带工,就亲自或者派人到他们家乡或者灾荒区域,用他们多年熟练了的可以将一根稻草讲成金条的嘴巴,去游说那些无力“饲养”可又不忍让他们的儿女饿死的同乡。
“还用说?住的是洋式的公司房子,吃的是鱼肉荤腥,一个月休息两天,咱们带着到马路上去玩耍。嘿,几十层楼的高房子,两层楼的汽车,各种各样好看好用的外国东西。老乡!人生一世,你也得去见识一下啊!——做满三年,以后赚的钱就归你啦。块把钱一天的工钱,嘿,别人给我叩了头也不替她写进去!咱们是同乡,有交情。——交给我带去,有什么三差二错,我还能回家乡吗?”
这样说着,咬着草根树皮的女孩子可不必说,就是她们的父母,也会怨恨自己没有跟去享福的福分了。于是,在预备好了的“包身契”上画一个十字,包身费大洋二十元,期限三年,三年之内,由带工的供给住食,介绍工作,赚钱归带工者收用,生死疾病一听天命,先付包洋十元,人银两交,“恐后无凭,立此包身契据是实!”
福临路工房的两千个左右的包身工人,隶属在五十个以上的带工头手下,她们是顺从地替带工赚钱的“机器”。所以,每个带工所带包身工的人数也就表示了他们的手面和财产。少一点儿的,三十五十;多一点儿的,带着一百五十个以上。手面宽一点儿的带工,不仅可以放债、买田、起屋,还能兼营茶楼、浴室、理发铺一类的买卖。(节选自《包身工》)
1.包身工的住宿环境有何特点?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地方狭窄,空气污浊。
解析 文中对包身工住宿环境的描写主要在第三段。这段第一句写的是包身工住宿的地方空间狭窄: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十六七个“猪猡”。第二句主要是说包身工住宿的地方空气污浊:在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的空气里面,她们很快地就像被搅动了的蜂窝一般骚动起来。
2.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细节描写。(2)这些女工大都是年轻的姑娘,爱美、自尊原本是她们的天性,然而就在包身工制度的压迫下,她们每日在死亡的边界上挣扎,性命难保,又何谈自尊、自爱,在这种非人的摧残下,她们已被扼杀了天性。
解析 作答时,先回答所运用的描写手法,再答说明的问题。本句属于细节描写,这一细节揭示出年轻女工丧失了自尊自爱的天性,而造成这一切的就是包身工制度。
3.这部分选文介绍了哪些背景材料?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介绍了包身工的身份和来历、带工老板的手面和财产。
(2)作用:交代包身工的真实身份和来历,帮助读者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揭示了包身工制度的本质,深化了文章的主题,也加大了文章的批判力度。
解析 这道题有两问。第一问,通过阅读可知,主要介绍了包身工的身份和来历、带工老板的手面和财产。解答第二问,要结合文章主旨,交代包身工的来历、身份及带工老板的情况,是要揭露这种制度的丑恶与黑暗。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端午节
振 鹏
一
“明天不准停工。”
这是端午节的前一天。在下午将要放工的时候,C厂一间机器隆隆的屋子外面,庄严的写字间的对面墙上——叫工人发抖的布告处,张贴了这样一张新的布告。
拿着血汗去兑换工银的工人,经过长时间劳作之后,面色都呈现银灰如死的惨容,凝滞无光的双目更是冷涩不堪。他们疲乏不支的躯体,一个个都被棉花灰裹着,远看去就好像都穿了白花飞絮的花衣。悲鸣的汽笛第三次拉放之后,这些流血冒汗的动物(从他们的生活状况上想,根本就不能说是“人”)都陆续从花絮飞舞,浊气蒸发的车间(工人工作的地方)里面没精打采,很狼狈地走出。出了车间,首先呈现在他们眼前的,就是厂主方才新贴的赫赫布告,在“不准停工”的字样之前,放工的伴侣们都不知不觉地呆立着。一些教育权在先天就被褫夺了的工人,张望了一会儿,不觉就一致发出了“又是什么”的疑问。少数略微认得几个字的看后,即垂头丧气地发出了微微的叹息,从幽怨不平的叹息声中,可以听出“明天——不准停——工”的断句。探看亲友、打牌、休息的幻想和计划,都在这“明天——不准停——工”的断续声中化为轻烟——缥缈而不可触摸了。这些被榨取了血汗的工人,现在心坎里都起了异样的感触。他们失望而又沉默地经过管门的挨次严厉的搜索之后,各自回到自己暗淡而又简陋,且不经风雨的贫民窟里去了。
二
“隆隆……”“隆……隆……隆……”常动不息的机器,仍旧不断地旋转着。
“呜——”早晨第一次的汽笛响了,提了饭篮,拿了衣包,一个个工人照例陆续走进那数千劳动者的总压榨机关内去拼滴血汗。
花絮依旧飞舞着,浊气依旧蒸发着,机器依旧转动着……这正是“不准停工”的“明天”——旧历端午节。又是汽笛一声,上午十二时放工的信号悲鸣了。
车间里的机器,不停地转动。花絮不停地飞舞,工人们在车轮转动花絮飞舞中,各自拿了饭篮,在机器旁的气管中吸取那黄色的带有强性锈质的蒸汽水,将饭泡热,用他们的午餐。花絮不时地落入碗内,随之就进了他们的口腔;纱头不时地断脱,饭碗便时常离开手而去从事工作。——这是每日的经常情形;不过在今天,各车间里都似乎表现出一种异样的哀怨、悲愤,沉闷、凄惨……的情景来。
沉默着……只有机器转动声……
一张字数较多的公告,又出现在黑色的魔鬼似的牌子上了:
“王阿三、张小毛、李定国、胡小妹、余国香、朱长富、卫炳生、刘阿桂、张翠芝九人,不服命令,擅自停工,着即开除,以儆将来,此布。”
第三次汽笛呜咽了,工人们机械似的又走出车间,拥挤到黑牌子旁边张望。
只有“唉……唉……”“王阿三、张小毛……开除了”“开除了九个”的低微叹息声,在死的沉默中颤动着……
一切依然继续着——飞絮的白花,出门时严密的搜索,疲乏躯体的挣扎……
(原载于1926年6月《中国青年》,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厂主方才新贴的赫赫布告”中的“赫赫”写出了布告的显眼,布告一下子出现在人们的面前,令人惊讶。
B.“一些教育权在先天就被褫夺了的工人”中的“褫夺”表明工人的受教育权已被贫困的生活强力剥夺了,也暗示作者能接受教育的幸运。
C.“缥缈而不可触摸了”中的“缥缈”“不可触摸”表明端午节放假的想法已经被彻底打碎了。
D.“拥挤到黑牌子旁边张望”中的“黑牌子”代指布告,表明其常给人带来坏消息,不是节假日加班,就是开除工人。
答案 B
解析 “也暗示作者能接受教育的幸运”错。从“褫夺”可以看出作者的态度是不赞同的,并没有暗示作者能接受教育的幸运。
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汽笛声显示时间的推移,渲染环境气氛,表现工人们像牲畜般的悲惨生活。
B.文章通过写工人们从早到晚不停地工作,吃的是落满花絮的用蒸汽水泡热的饭,出门时还要被当作贼似的搜身,表现了作者对他们的同情和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无奈。
C.文章以“一切依然继续着——飞絮的白花,出门时严密的搜索,疲乏躯体的挣扎……”结尾,照应前文对工人们的生活的描写,表现了工人们被压迫之深。
D.文章描写了纺织工人端午节前一天下午和端午节这天的主要生活、劳动过程,展现了旧社会纺织工人凄凉惨淡的生活境况。
答案 B
解析 “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无奈”错。应是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吃人的罪恶的控诉和声讨。
6.《端午节》和《包身工》同属于报告文学,这两篇文章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请分别找出来并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相同之处:二者都属于报告文学,两篇文章的思想内容是一致的,作者都以饱蘸血泪的笔触描绘了旧社会劳苦大众的悲惨生活,控诉和声讨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吃人的罪恶。
(2)不同之处:①《包身工》写作上的主要特点是将横断面的描写与一般情况介绍相结合,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既有文学性,又具有新闻性。《端午节》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连缀了一系列场面,并注意环境氛围的渲染烘托。②《包身工》截取包身工从清晨起身到夜晚放工这样一个横断面,即所谓“包身工一日”;《端午节》以时间推移为线索,描写了纺织工人端午节前一天下午及端午节这天的主要生活、劳动过程,即所谓“纺织工一日半”。(意思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