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 学段四 9《屈原列传》 一课双练(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 学段四 9《屈原列传》 一课双练(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2-08 16:05: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学段四 素养形成训练——一课双练
第9课 屈原列传
Ⅰ 语言素养专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是的,屈原是一个“箭垛式人物”(胡适语),我们后人(    )给他的东西太多,在中国古代人物中,没有一个人像屈原那样,被后人随己意或随时代需要而加进去那么多东西。我们固然可以因此说,屈原是一部大书,每个读者都可以从这部大书中读出自己的东西。但屈原也因此(    ),或千人千面,如同一千个读者的一千个哈姆莱特。屈原的生平留给我们太多的盲点与疑点,为他作传的司马迁情绪激动,心潮起伏,不能(    )地记录他的身世行踪,大段的主观抒情议论占据了不少的篇幅。司马迁可能意识到,对于屈原来说,他的精神远比他的生平事功更重要。这样做事实上也并无不妥。历史的本体本来就是不存在的,不可复现的,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更何况疑窦丛生的屈原?韩非曾(    )地说,孔墨死后,其不同的后学都自谓真孔墨,孔墨不可复生,谁能定孔墨之是非?我们也可以说,屈原不可复生,我们谁又能定屈原之是非?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屈原,屈原的内涵也因为有了这些附着,而越来越丰富,其影响也越来越深巨。所以,我们也可以说,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附会  面目全非  心安理得  困惑
B.附加  似是而非  心平气和  困惑
C.附会  面目全非  心平气和  疑惑
D.附加  似是而非  心安理得  疑惑
答案 C
解析 附会:把没有关系的事物说成有关系;把没有某种意义的事物说成有某种意义。附加:附带加上;额外加上。面目全非:事物的样子改变得很厉害(多含贬义)。似是而非:好像对,实际上并不对。心平气和:心里平和,不急躁,不生气。心安理得:自信事情做得合理,心里很坦然。疑惑:怀疑困惑。困惑:感到疑难,不知道该怎么办。
2.文中句子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列举出此类句子,并指出其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写出四个即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是的,屈原是一个“箭垛式人物”(胡适语)。——引用(说明:直接引用)
[或:孔墨死后,其不同的后学都自谓真孔墨,孔墨不可复生,谁能定孔墨之是非?——引用(说明:间接引用)]
②屈原是一部大书。——比喻(或“暗喻”)
③每个读者都可以从这部大书中读出自己的东西。——借代
④文中的问句都是反问。
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答案 (示例)①存在的只是我们对历史的认识 ②屈原是一个滚雪球式的人物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出则接遇宾客        遇:遇到
B.平伐其功 伐:自夸,炫耀
C.明道德之广崇 明:阐明
D.使使如秦受地 如:到
答案 A
解析 遇:接待。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邪曲之害公也
B.蝉蜕于浊秽
C.楚怀王贪而信张仪
D.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答案 C
解析 A项“邪曲”,形容词用作名词。B项“蝉”,名词作状语。D项“祖”,名词用作动词。
6.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离骚”者,犹离忧也
B.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C.厚币委质事楚
D.竟死于秦而归葬
答案 D
解析 A项“离”同“罹”。B项“指”同“旨”。C项“质”同“贽”。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 C
解析 C项均为指示代词,这。A项表顺承/表修饰。B项假如,果真/确实。D项与“为”连用,译为“把……任命为”/认为。
8.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B.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C.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D.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
答案 D
解析 D项为定语后置句,其他三项均为被动句。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列传》中,以反问句的形式表达自己诚信却被怀疑,忠贞却遭诽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屈原列传》中,表现屈原文笔简约而含蓄精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屈原列传》中,表现屈原描述的是平常事物,但它的旨趣极大,列举的虽是近事,表达的意思却很深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屈原列传》中,作者高度评价屈原光辉人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屈原列传》中,写屈原洁身自好且出污泥而不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信而见疑 忠而被谤 能无怨乎 (2)其文约 其辞微 (3)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举类迩而见义远 (4)推此志也 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5)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蝉蜕于浊秽 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Ⅱ 文化素养专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张仪诳楚
秦王欲伐齐,患齐、楚之从亲,乃使张仪至楚,说楚王曰:“大王诚能听臣,闭关绝约于齐,臣请献商於之地六百里,使秦女得为大王箕帚之妾,秦、楚嫁女娶妇,长为兄弟之国。”楚王说而许之。群臣皆贺,陈轸独吊。王怒曰:“寡人不兴师而得六百里地,何吊也?”对曰:“不然。以臣观之,商於之地不可得,而齐、秦合。齐、秦合则患必至矣!”王曰:“有说乎?”对曰:“夫秦之所以重楚者,以其有齐也。今闭关绝约于齐,则楚孤,秦奚贪夫孤国,而与之商於之地六百里?张仪至秦,必负王。是王北绝齐交,西生患于秦也。两国之兵必俱至。为王计者,不若阴合而阳绝于齐,使人随张仪。苟与吾地,绝齐未晚也。”王曰:“愿陈子闭口,毋复言,以待寡人得地!”乃以相印授张仪,厚赐之。遂闭关绝约于齐,使一将军随张仪至秦。
张仪佯堕车,不朝三月。楚王闻之,曰:“仪以寡人绝齐未甚邪?”乃使勇士宋遗借宋之符,北骂齐王。齐王大怒,折节而事秦,齐、秦之交合。张仪乃朝,见楚使者曰:“子何不受地?从某至某,广袤六里。”使者怒,还报楚王。楚王大怒,欲发兵而攻秦。陈轸曰:“轸可发口言乎?攻之不如因赂以一名都,与之并兵而攻齐,是我亡地于秦,取偿于齐也。今王已绝于齐而责欺于秦,是吾合齐、秦之交而来天下之兵也,国必大伤矣!”楚王不听,使屈匄帅师伐秦。秦亦发兵使庶长章击之。
春,秦师与楚战于丹阳,楚师大败;斩甲士八万,虏屈匄及列侯、执珪七十余人,遂取汉中郡。楚王悉发国内兵以复袭秦,战于蓝田,楚师大败。韩、魏闻楚之困,南袭楚,至邓。楚人闻之,乃引兵归,割两城以请平于秦。
《孟子》论之曰:或谓“张仪、公孙衍,岂不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恶足以为大丈夫哉?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则与民由之不得志则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之谓大丈夫。”
(选自《资治通鉴》第三卷,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则与民/由之不得志/则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之谓大丈夫
B.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则与民由之/不得志则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之谓大丈夫
C.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则与民由之/不得志则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之谓大丈夫
D.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则与民/由之不得志则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之谓大丈夫
答案 B
解析 这段话的标点为“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则与民由之,不得志则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之谓大丈夫”。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大王诚能听臣,闭关绝约于齐    诚:的确
B.群臣皆贺,陈轸独吊 吊:悼念死者
C.今闭关绝约于齐,则楚孤 绝:超过
D.是吾合齐、秦之交而来天下之兵也 来:使……到来
答案 D
解析 A项诚:如果。B项吊:表示哀痛。C项绝:断绝。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面对秦国主动向楚国示好,请求楚国与齐国绝交的提议,陈轸头脑冷静,洞察了其中的阴谋,力排众议,勇敢地向楚王陈述自己的意见。
B.楚王因为贪小便宜,利令智昏,痛失齐、楚交好的大局,导致最后陷入四处受敌、被迫割地向秦求和的不利境地。
C.孟子认为为了秦国的大一统事业,张仪能屈能伸,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顺利实现了分化齐、楚两国的目的,称得上是真正的大丈夫。
D.张仪回国后故意不上朝,吊足了楚王的胃口,楚王却一错再错,派人辱骂齐王,把昔日的盟友齐国推向了秦国的怀抱。
答案 C
解析 孟子不认为张仪是真正的大丈夫。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为王计者,不若阴合而阳绝于齐,使人随张仪。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攻之不如因赂以一名都,与之并兵而攻齐,是我亡地于秦,取偿于齐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为您考虑,不如我们暗中与齐国仍旧修好而只表面上绝交,派人随张仪回去。
(2)攻打秦国还不如趁机用一座大城的代价去收买它,与秦国合力攻打齐国。这样我们从秦国失去的土地,还可以在齐国得到补偿。
5.陈轸为什么会认为秦国不会给楚国商於的土地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陈轸对各国关系认识深刻,意识到秦国的真正目的是让楚国失去齐国的支持从而削弱楚国;而被削弱后的楚国变得孤立无援,即便秦国不割让土地,楚国也无能为力。
参考译文
秦王想征伐齐国,又顾虑齐国与楚国有互助条约,便派张仪前往楚国,张仪游说楚王说:“大王如果能听从我的建议,与齐国废除盟约,断绝邦交,我可以向楚国献上商於地方的六百里土地,让秦国的美女来做侍奉您的妾婢,秦、楚两国互通婚嫁,就能永远结为兄弟之邦。”楚王十分高兴,允诺了张仪的建议。群臣都前来祝贺,只有陈轸表示哀痛。楚王恼怒地问:“我一兵未发而得到六百里土地,有什么可哀痛的?”陈轸回答:“您的想法不对。以我之见,商於的土地不会到手,齐国、秦国却会联合起来。齐、秦一联合,楚国即将祸事临门了!”楚王问:“你有什么解释呢?”陈轸回答:“秦国之所以重视楚国,就是因为我们有齐国作盟友。现在我们如果与齐国毁约断交,楚国便孤立了,秦国又怎么会偏爱一个孤立无援的国家而白送给它商於六百里土地呢?张仪回到秦国以后,一定会背弃对大王您的许诺。那时大王北与齐国断交,西与秦国生出怨仇。两国必定联合发兵夹攻。为您考虑,不如我们暗中与齐国仍旧修好而只表面上绝交,派人随张仪回去。如果真的割让给我们土地,再与齐国绝交也不晚。”楚王说:“请陈先生你闭上嘴巴,不要再说废话了,等着看我去接收大片土地吧!”于是把国相大印授给张仪,又重重赏赐他。随后下令与齐国毁约断交,派一名将军同张仪前往秦国。
张仪回国后,假装从车上跌下,三个月不上朝。楚王听说后自语道:“张仪是不是觉得我与齐国断交做得还不够?”便派勇士宋遗借了宋国的符节,北上到齐国去辱骂齐王。齐王大怒,立即降低身份去讨好秦国,齐国、秦国于是和好。这时张仪才上朝,见到楚国使者,故作惊讶地问:“你为何还不去接受割地?从某处到某处,有六里多见方。”使者愤怒地回国报告楚王。楚王勃然大怒,想发兵攻打秦国。陈轸说:“我可以开口说话吗?攻打秦国还不如趁机用一座大城的代价去收买它,与秦国合力攻打齐国。这样我们从秦国失去的土地,还可以在齐国得到补偿。现在大王您已经与齐国断交,又去质问秦国的欺骗行为,是我们促使齐国、秦国和好而招来天下的军队,国家一定会有大损失!”楚王仍然不听他的劝告,派屈匄率军队征讨秦国。秦国也任命魏章为庶长之职,起兵迎击。
春季,秦、楚两国军队在丹阳大战,楚军大败;八万甲士被杀,屈匄及列侯、执珪等七十多名官员被俘,秦军乘势夺取了汉中郡。楚王又征发国内全部兵力再次袭击秦国,在蓝田决战,楚军再次大败。韩、魏等国见楚国危困,也向南袭击楚国,直达邓。楚国听说了,只好率军回救,割让两座城向秦国求和。
《孟子》论之曰:有人说“张仪、公孙衍难道不是大丈夫吗?他们一怒而使各国恐惧,安居时又能使兵火熄灭”。孟轲说:“那岂能称得上大丈夫!君子处世堂堂正正,行天下之正道。得志便带领百姓,同行正道;不得志便洁身自好,独行正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才能算得上是大丈夫。”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屈原庙赋
苏 轼
浮扁舟以适楚兮,过屈原之遗宫。览江上之重山兮,曰惟①子之故乡。伊②昔放逐兮,渡江涛而南迁。去家千里兮,生无所归而死无以为坟。悲夫!人固有一死兮,处③死之为难。徘徊江上欲去而未决兮,俯千仞之惊湍④。赋《怀沙》以自伤兮,嗟子独何以为心。忽终章之惨烈兮,逝⑤将去此而沉吟。
“吾岂不能高举而远游兮,又岂不能退默而深居?独嗷嗷其怨慕兮,恐君臣之愈疏。生既不能力争而强谏兮,死犹冀其感发而改行。苟宗国之颠覆兮,吾亦独何爱于久生。托江神以告冤兮,冯夷(传说中的黄河之神,即河伯)教之以上诉。历九关⑥而见帝兮,帝亦悲伤而不能救。怀瑾佩兰而无所归兮,独茕茕乎中浦。”
峡山高兮崔嵬故居废兮行人哀子孙散兮安在况复见兮高台自子之逝今千载兮,世愈狭而难存。贤者畏讥而改度兮,随俗变化,斫方以为圆。黾勉于乱世而不能去兮,又或为之臣佐。变丹青于玉莹兮,彼乃谓子为非智。
“惟高节之不可以企及兮,宜夫人之不吾与。违国去俗死而不顾兮,岂不足免于后世?”
呜呼!君子之道,岂必全兮。全身远害,亦或然兮。嗟子区区,独为其难兮。虽不适中,要⑦以为贤兮。夫我何悲?子所安兮。
注 ①惟:句首语助词。②伊:你。③处:决定。④惊湍:惊人的急流。⑤逝:同“誓”。⑥九关:九重天门。⑦要:总结,概括。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峡山高兮/崔嵬故/居废兮/行人哀/子孙散兮/安在/况复见兮/高台/
B.峡山高兮崔嵬/故居废兮行人哀/子孙散兮安在/况复见兮高台/
C.峡山高兮/崔嵬/故居废兮/行人/哀子孙散兮安在/况复见兮/高台/
D.峡山高兮崔嵬/故居废兮行人/哀子孙散兮/安在/况复见兮/高台/
答案 B
解析 本句写苏轼在屈原故居看到、想到的,“故居”是“废”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项;“行人”是“哀”的主语,不能单独断开,排除C项;“子孙”是“散”“安在”的主语,其前应断开,排除D项。注意,这里“兮”是句中语气词,在句子中间。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赋: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类似于后世的散文诗。它讲求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
B.丹青:我国古代绘画常用朱红色、青色,故称画为“丹青”,也泛指绘画艺术。“丹青”又本指丹砂青腹矿石颜料,因其不易褪色,故史家以此比喻一个人业绩昭著,又因丹册多勋,青册多记事,故“丹青”义同史册。
C.国:古代王、侯的封地称为国(或邦)。古代的国(汉代以后是郡国)在建制上相当于省、直辖市。衍生义为国都,指一国最高政权机关所在地,又称“国城”“国邑”。
D.君子:原本是国君之子的意思。根据古代宗法制度要求,国君之子(嫡长子)从小就要进行理想和人格的规范教育,所以自然成为个人修养上的楷模。后来,“君子”一词便被引申为对人的尊称。
答案 D
解析 “被引申为对人的尊称”错,应是“被引申为对所有道德、学问修养极高之人的统称”。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的《屈原庙赋》是采取“骚体赋”的形式写成的,是为了纪念“骚体赋”的创始人屈原,其词气与屈原作品有暗合之处。
B.本赋叙事、议论、抒情相结合,叙写了江峡的崔嵬山峰、峭壁惊湍、江畔荒凉寂寞的屈原故居和屈原徘徊江上、怨慕楚王、思念故国的矛盾心情,抒发了作者追慕屈原高洁的人品,渴望匡时济世的情感。
C.苏轼认为在艰难的人生旅途中,要同邪恶势力巧妙灵活地周旋,劝诫世人不要像屈原那样为保全生命而远离祸害。
D.本文同《离骚》一样,大量运用句尾助词“兮”,使文章唱叹有致、哀婉缠绵而又悲壮遒劲,读来有荡气回肠之感。
答案 C
解析 “劝诫世人不要像屈原那样为保全生命而远离祸害”错。原文有“君子之道,岂必全兮。全身远害,亦或然兮。嗟子区区,独为其难兮。虽不适中,要以为贤兮”,这段话的意思是“君子之道,难道一定要这样追求完美吗?保全生命,远离祸害,或许也是正确的吧!我叹息你专心一意,独自去努力做力所能及的事。尽管你的言行过于激烈不够适中,但要紧的是,你不愧是一位高尚贤良的君子”,由此可以推测,苏轼是肯定屈原的高尚贤良的。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生既不能力争而强谏兮,死犹冀其感发而改行。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怀瑾佩兰而无所归兮,独茕茕乎中浦。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生前既不能奋力争辩直进忠言,死后仍期望君王受到感发改变行为。
(2)我怀揣美玉、身佩香草而无处容身,只能在水滨孤独忧伤。
解析 (1)冀:期望。感发:受到感发。改行:改变行为。(2)无所归:无处容身。茕茕:忧伤的样子。
10.从这篇赋看,苏轼对屈原之死持什么态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苏轼对屈原之死是理解和肯定的。他认为屈原既不能远走高飞到国外,也不可能急流勇退、洁身隐居,况且,从“苟宗国之颠覆兮,吾亦独何爱于久生”看,苏轼认为,屈原是一个爱国的忠臣,他以身殉国,是一位高尚贤良的君子。
解析 从第二段苏轼对屈原投江之前徘徊江上、怨慕楚王、思念故国的矛盾心理看,屈原是以死来谏诤楚王,是以身殉国的,屈原之死是一种爱国的体现。从最后两段“惟高节之不可以企及兮”“虽不适中,要以为贤兮”等议论看,苏轼高度赞扬屈原高洁的人品,认为他是一位贤良的君子。
参考译文
小船浮波顺流来到了楚地,经过屈原大夫生活过的遗居。我放眼眺望江上重叠的山峦,这便是你魂牵梦萦的故里。想当年,你被放逐南荒之地,曾渡过大江的汹涌巨浪。你离开家园跋涉千里,生无归宿,死无墓地。悲哀啊!人当然都不免一死,可是决定怎样死却很不容易。你独自在江边徘徊不已,想离开人间又未拿定主意。你俯首千丈峭壁,江中的急流让人心惊胆悸。你吟成《怀沙》自伤怀抱,令人叹息你为什么独抱着自沉的心意。诗的结尾陡然惨烈之极,你想要离开人世却沉吟犹豫。
“难道我不能远走高飞到国外游历?难道我不能急流勇退、洁身隐居?我独自嗷嗷不停地倾诉对君王的怨慕,只恐怕君臣的关系更加疏离。生前既不能奋力争辩直进忠言,死后仍期望君王受到感发改变行为。如果我的祖国已遭到颠覆,我也决心不吝惜生命而苟活下去。我拜托江神代我告冤,黄河神却叫我向玉帝申诉。我一连闯过九重天门去见玉帝,玉帝也为我悲伤却不能救助。我怀揣美玉、身佩香草而无处容身,只能在水滨孤独忧伤。”
江峡上的山峰巍峨高大,屈原故居荒废使行人悲哀。你的子孙后代都散失在哪里?何况我又见到你故居残败的高台。你离开人世迄今已过千年,世道更加偏狭,人生更加艰难。贤良的人忧谗畏讥而改变做人的准则,随世俗之风顺应变化,摒弃方正而崇尚世故圆滑。人们在乱世中竭力挣扎,却舍不得洁身退隐,有的竟然做了助纣为虐的大臣。你想把一幅色彩脏乱的图画改成美玉般洁白,人们就说你太不明智。
“只有高尚的节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那些小人当然不是我的同类。告别祖国,抛弃人世,义无反顾地赴死,难道这就不足以免受后人的非议指责?”
啊!君子之道,难道一定要这样追求完美吗?保全生命,远离祸害,或许也是正确的吧!我叹息你专心一意,独自去努力做力所能及的事。尽管你的言行过于激烈不够适中,但要紧的是,你不愧是一位高尚贤良的君子。那么,我还悲伤什么?屈子啊,愿你的灵魂安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