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 学段四 10《苏武传》 一课双练(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 学段四 10《苏武传》 一课双练(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3.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2-08 16:05: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0课 苏武传
Ⅰ 语言素养专练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     币:财物
B.如惠语以让单于 让:责备
C.惠等哭,舆归营 舆:车子
D.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 徙:流放
答案 C
解析 舆:名词用作动词,用车载送。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B.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C.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
D.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
答案 B
解析 B项古今义相同,图谋反叛。A项古义:对长辈的尊称。今义:岳父。C项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D项古义:栽培,提拔。今义:事业上的成绩;完成(多指事业)。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反欲斗两主,观祸败
B.单于愈益欲降之
C.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D.单于壮其节
答案 D
解析 D项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豪壮。A、B、C三项均为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相斗;使……投降;使……回归。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 C
解析 C项均为连词,表顺承。A项“所”与“望”构成名词短语,所期望的/名词,地方。B项介词,跟、同/连词,和。D项副词,于是、就/副词,才。
5.下列各句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见犯乃死,重负国
A.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B.皆为陛下所成就
C.子卿尚复谁为乎 D.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答案 B
解析 B项和例句均为被动句。A项为定语后置句,C项为宾语前置句,D项为判断句。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丈人:对长辈的尊称,与《论语》“荷蓧丈人”中的“丈人”相同;另外,“丈”也是对年长者的敬称。
B.来时太夫人已不幸
太夫人:对苏武母亲的敬称,与归有光《项脊轩志》中的“先大母”不同,“先大母”是对“逝去的祖母”的尊称。
C.且陛下春秋高
春秋:这里指人的年纪,与“春秋鼎盛”“富于春秋”“虚度春秋”中的“春秋”相同。
D.位列将,爵通侯
通侯:爵位名。秦代置爵二十级,最高一级叫彻侯。汉朝继承秦制,后因汉武帝名彻,避讳改为通侯。避讳属于委婉修辞,如“太夫人已不幸”中的“不幸”是对“死”的一种避讳说法。
答案 C
解析 “虚度春秋”中的“春秋”指的是“时光”,与句中的“春秋”不同。
7.下面是一段介绍《苏武传》的文字,其中有些句子在语法、用词、标点上存在问题,请找出并加以修改。
①《苏武传》是“汉书”中最出色的名篇之一,②它记述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利诱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③生动地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④作者采用经常写人物传记运用的纵式结构来组织文章,以顺叙为主,适当运用插叙的方法,依时间的先后进行叙述,脉络清晰,故事完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汉书”应用书名号;②“它记述了……不辱使命”缺少宾语中心语,应在“使命”后加“的事迹”;③删掉“不能屈”后面的逗号;④语序不当,应将“经常”移至“运用的”前面。
Ⅱ 文化素养专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言!”
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
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节选自班固《苏武传》)

屈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节选自司马迁《屈原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B.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C.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D.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答案 C
解析 “教使者谓单于”省略主语,“谓”是动词,“单于”作宾语,结构和语意均完整,“单于”后应断开,排除A、D两项。“足”是名词,作主语,与“有系帛书”是主谓关系,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项。故选C。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       除:殿阶
B.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 让:责备
C.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害:害怕
D.每一令出,平伐其功 伐:自夸,炫耀
答案 C
解析 害:嫉妒。
3.下列对甲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陵以老朋友、老同事的身份,在饮酒叙谈之中劝降苏武,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B.面对李陵的软硬兼施、威逼利诱,苏武全然不为所动,在恭敬中现冷峻,表现出立场坚定、大义凛然的品格。
C.李陵劝降最后反为苏武的正义所感,羞愧难当,更衬托出苏武高大的忠义形象。
D.选文通过李陵与苏武的对比,以及李陵劝降前后表现的对比,使人物形象鲜明丰满。
答案 B
解析 “软硬兼施、威逼利诱”错。李陵是以老朋友叙旧的方式劝降苏武的,着重于从感情上软化苏武。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白白地在这荒无人烟的地方受苦,(您对汉朝的)信义又能在哪里显示呢?
(2)您(如果)一定要逼迫我投降,那就请结束今天的欢聚,在您面前死去!
解析 (1)“空”,白白地;“苦”,受苦;“安所见”,宾语前置句。(2)“降”,使动用法,使……投降;“毕”,结束;“效死于前”,状语后置句。
5.请概括苏武、屈原两人的品格特征的异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相同点:都不计个人得失,具有恪守伦理、坚守道义,不惜杀身成仁的高尚品德和行为;都是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爱国志士。
(2)不同点:苏武是出使匈奴,守节不失,威武不屈的爱国志士;屈原是不惧奸佞,志洁行廉,正道直行的爱国文人。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李陵传
李陵字少卿,拜为骑都尉,将勇敢五千人,教射酒泉、张掖①以备胡。天汉二年,贰师②将三万骑出酒泉,击右贤王于天山。召陵欲使为贰师将辎重③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以分单于兵上曰:“毋骑予女。”陵对:“臣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诏陵:“以九月发。”
陵将其步卒五千人出居延,至浚稽山,与单于相直,骑可三万围陵军。军居两山间,陵引士出营外为陈,令曰:“闻鼓声而纵,闻金声而止。”虏见汉军少,直前就营。陵搏战攻之,千弩俱发,应弦而倒。虏还走上山,汉军追击,杀数千人。单于大惊,召八万余骑攻陵。陵且战且引,南行数日,抵山谷中。连战,士卒中矢伤,三创者载辇,两创者将车,一创者持兵战。
明日复战,斩首三千余级。单于使其子将骑击陵。陵军步斗树木间,复杀数千人,因发连弩射单于,单于下走。陵军战一日数十合,复伤杀虏二千余人。虏不利,欲去,会陵军候管敢为校尉所辱,亡降匈奴,具言“陵军无后救,射矢且尽”。单于大喜,四面射,矢如雨下。汉军南行,士尚三千余人,徒斩车辐而持之,军吏持尺刀,抵山入狭谷。单于遮其后,乘隅下垒石,士卒多死,不得行。昏后,陵叹曰:“吾不死,非壮士也。复得数十矢,足以脱矣。今无兵复战,各鸟兽散,犹有得脱归报天子者。”夜半时,陵与韩延年俱上马,壮士从者十余人。虏骑数千追之,韩延年战死。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军人分散,脱至塞者四百余人。
后闻陵降,上怒甚,群臣皆罪陵。迁盛言:“陵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提步卒不满五千,抑数万之师,转斗千里,虽古名将不过也。身虽陷败,然其所摧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上以迁诬罔,下迁腐刑。陵在匈奴二十余年,元平元年病死。
(节选自《汉书》,有删改)
注 ①酒泉、张掖:地名。②贰师:贰师将军李广利,汉武帝所宠爱的李夫人的哥哥,武帝遣其伐大宛,因大宛境内有贰师城,故号为贰师将军。后因其兄弟李延年犯罪被诛,害怕连坐而降匈奴。③辎(zī)重:粮草。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召陵欲使/为贰师将辎重/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以分单于兵/
B.召陵/欲使为贰师将辎重/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以分单于兵/
C.召陵/欲使为贰师将辎重/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以分单于兵/
D.召陵欲使/为贰师将辎重/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以分单于兵/
答案 C
解析 “召”“欲使”的主语是“武帝”,“召陵”“欲使”有两个谓语,中间应断开,排除A、D两项。“一队”是“自当”的宾语,“自当一队”的意思是自成一军,中间不需要断开,排除B项。故选C。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都尉,秦汉时重要的中高级武官,职位次于将军。《陈涉世家》中“陈涉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也表明吴广的职位次于陈涉。
B.胡,这里指中原以北强大的游牧民族“匈奴”。由于受条件的限制,古代学者对四方异族的了解十分有限,对他们的异同也没有深入调查,往往用“蛮、夷、戎、狄、胡、越”等来泛指四方异族。
C.天汉,和下文的“元平”一样,是年号。在位之君或即位新君改换年号称建元,用新年号的第一年称元年。
D.单于,匈奴称其最高首领为“撑犁孤涂单于”,并以其名为国号。单于,是汉译的简称。
答案 C
解析 “在位之君或即位新君改换年号称建元”错。王朝初立时颁布年号称建元,皇帝在位期间改换年号称改元。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陵希望自己能独当一面,为国效力。他向汉武帝提出率领五千步兵出征,牵制单于的兵力,汉武帝答应了他的请求。
B.李陵非常勇猛,面对三万强敌,毫不胆怯,杀死了很多敌人。单于又召集八万骑兵,李陵愈战愈勇,匈奴一时难以取胜。
C.李陵的军队死伤惨重,没有武器和匈奴继续作战。李陵在夜里率全军突围,韩延年战死,李陵被迫投降,四百多人逃回塞内。
D.听说李陵投降,文武百官都归罪李陵,只有司马迁高度评价他;而汉武帝则认为司马迁所言不实,将司马迁下狱施腐刑。
答案 C
解析 “李陵在夜里率全军突围”错。结合原文“夜半时,陵与韩延年俱上马,壮士从者十余人”分析可知,李陵仅率十几人突围。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陵军战一日数十合,复伤杀虏二千余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提步卒不满五千,抑数万之师,转斗千里,虽古名将不过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李陵的军队一天战斗几十回合,又杀伤两千多敌人。
(2)(李陵)率领不满五千步兵,搏杀几万军队,转战千里,即使古代名将也不过如此。
解析 (1)“战”,作战;“复”,又;“虏”,敌人;“复伤杀虏二千余人”,定语后置句。(2)“提”,率领;“抑”,压制、搏杀;“转斗”,转战;“虽”,即使。
10.李陵兵败投降匈奴,司马迁为什么还极力为李陵说情辩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李陵出师远征,主要意图是分化匈奴兵的实力,不让匈奴专心对付李广利;②李陵的军队寡不敌众,没有援兵,兵败而降,但他的战绩足以显扬天下;③李陵投降,应该是想寻找恰当的机会报效汉朝。
参考译文
李陵字少卿,被授为骑都尉,带领五千精兵,在酒泉、张掖教习箭术以防卫匈奴。天汉二年,贰师将军(李广利)率领三万骑兵从酒泉出发,在天山攻击右贤王。(武帝)召见李陵,想让他为李广利的军队运送粮草。李陵向武帝叩头请求说:“我所率领的人都是荆楚勇士、奇才、剑客,可用力掐住老虎,射箭必中,希望能自成一军,来分散单于的兵力。”武帝说:“没有马匹拨给你。”李陵答道:“我愿意以少击多,用五千步兵进入单于王庭。”(武帝)传诏李陵:“在九月发兵。”
李陵率领他的五千步兵从居延出发,到达浚稽山,和单于相遇,约三万匈奴骑兵包围了李陵的军队。军队位于两山之间,李陵领兵冲出营垒摆开队伍,下令说:“听到击鼓声就进攻,听到鸣金就收兵。”匈奴见汉军人少,径直向前扑向汉军营垒。李陵搏战出击,千箭齐发,(敌兵)中箭倒下。匈奴军败退上山,汉军追击,杀敌几千人。单于大惊,召集八万多骑兵一起围攻李陵。李陵向南且战且退,南行几天,抵达山谷中。连日苦战,很多士卒中箭受伤,三处受伤者便用车载,两处受伤者驾车,一处受伤者坚持战斗。
第二天再战,斩杀三千多敌人。单于命令他的儿子率骑兵向李陵发起攻击。李陵的军队在树林间步行与匈奴骑兵拼杀,又杀敌几千人,趁机连发弩箭射单于,单于下山逃跑。李陵的军队一天战斗几十回合,又杀伤两千多敌人。匈奴的军队不能取胜,准备撤走,恰逢李陵军中的军候管敢被校尉凌辱,逃出投降了匈奴,详细地说出“李陵的军队没有后援,弓箭将要用完”。单于非常高兴,让军队从四面射箭,箭如雨下。汉军向南行走,士兵还剩三千多人,空手斩断车轮辐条当武器,军吏们拿着短刀,抵达山下进入狭谷。单于的军队挡住了他们的退路,(单于的军队)顺着山势滚下石块,很多士兵被砸死,不能前行。黄昏后,李陵叹息说:“我不战死,不是壮士。再能有几十支箭,就能逃脱。如今没有武器再战,不如分散开,或许还有逃回去报告皇上的人。”夜半时分,李陵与韩延年一同上马,十几名壮士跟随他们。几千名匈奴骑兵追赶,韩延年战死。李陵说:“我没有脸面去见陛下啊!”于是投降了。他的部下四散逃命,逃回塞内的仅四百多人。
后来听说李陵投降匈奴,武帝大怒,文武百官都归罪李陵。司马迁极力辩解说:“李陵常常奋不顾身以赴国家的危难。(李陵)率领不满五千步兵,搏杀几万军队,转战千里,即使古代名将也不过如此。(李陵)虽然深陷重围战败,但他打败敌人的战绩也足以显露天下。他不死,应该是想得到恰当的机会来报效朝廷。”武帝认为司马迁所言不实,把他下狱施以腐刑。李陵在匈奴二十多年,元平元年病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