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过秦论 五代史伶官传序
Ⅰ 语言素养专练
1.下列各句中,全都含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
①合从缔交 ②流血漂橹 ③赢粮而景从 ④振长策而御宇内 ⑤威振四海 ⑥蹑足行伍之间 ⑦天下云集响应 ⑧百有余年矣 ⑨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⑩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A.①③⑧⑨ B.①⑤⑧⑩
C.②③⑥⑨ D.④⑦⑧⑩
答案 A
解析 ①“从”同“纵”,③“景”同“影”,⑧“有”同“又”,⑨“无”同“毋”。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揭:举
B.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爱:爱护
C.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信:可靠的
D.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组:绳索
答案 B
解析 爱:吝惜。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②焚百家之言 ③有甯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 ④世言晋王之将终也 ⑤当是时也,商君佐之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②⑤/④
C.①②/③⑤/④ D.①③/②④/⑤
答案 C
解析 ①②为结构助词,译为“的”;③⑤为人称代词;④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的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天下云集响应 ②外连衡而斗诸侯 ③却匈奴七百余里 ④履至尊而制六合 ⑤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⑥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⑦一夫夜呼 ⑧函梁君臣之首 ⑨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A.①②③/④⑧⑨/⑤⑥⑦
B.①⑦/②⑥⑧/③④/⑤⑨
C.①⑦/②③④⑤/⑥⑧⑨
D.①⑦/②③⑥/④⑧/⑤⑨
答案 D
解析 ①⑦为名词作状语,②③⑥为使动用法,④⑧为名词用作动词,⑤⑨为形容词用作动词。
5.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阡陌指田野上的小路,其中,“阡”指南北走向的小路,“陌”指东西走向的小路。课文中指“田野”。
B.春秋时期越国的范蠡自称陶朱公,后人常以“陶朱”为富人的代称。
C.黔首,战国时期和秦代对百姓的称呼,与“氓隶之人”“迁徙之徒”意思相同,都指下层百姓。
D.五代指的是唐朝灭亡后,宋朝建立前,在中原地区出现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五个朝代。
答案 C
解析 “迁徙之徒”不是指下层百姓,而是指被征发的人。
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过秦论》①____________________,使历史和现实交汇,在观察历史变迁、朝代更替的兴衰之理的过程中流露出绵长而悠久的历史沧桑感。鲁迅先生说此书是“沾溉后人,其泽甚远”的“西汉鸿文”。贾谊如此细致地总结秦朝灭亡的历史教训,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且是为自己的政治目的服务,希望君主能够以古鉴今,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建设一个强大繁荣的王朝,表达了他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积极入世的精神。
答案 (示例)①把前朝和本朝相贯通 ②不仅仅是为了阐发思古之情 ③接受自己的改革主张(施行仁政政策)
解析 第①处是引领句,要注意横线后“历史和现实交汇”的提示;第②处是递进关系复句的一部分,从横线前的“历史教训”和横线后的“而且是为自己的政治目的服务”可知,应补写的语句为“不仅仅是为了阐发思古之情”;第③处要补写的是一个展开句,要顺承前后语句之间的语意,从写作目的的角度思考。
7.概括下面文段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0个字)
欧阳修的散文,无论是议论,还是叙事,都是有为而作,有感而发。他的议论文有些直接关系到当时的政治斗争,这类文章不尚空谈而注重实际,尤反对宣扬性命之说与佛老之说。他另有一类议论文与现实政治并无直接关系,但表达了作者对历史、人生的深刻思考。又如他为友人文集作的序言,不但对友人的文学业绩进行评述,而且抒发了对死生离合、盛衰成败的人生遭际的感慨,绝非为文而文之作。
欧阳修的记叙文也都言之有物,如《五代史记》一类历史散文自不必说,即使是亭台记、哀祭文、碑志文等作品,也都具有充实的内容。欧阳修的散文有很强的感彩,他的政论文慷慨陈词,感情激越;史论文则低回往复,感慨淋漓;其他散文更加注重抒情,哀乐由衷,情文并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欧阳修的散文内容充实,有感而发。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过秦论》中,贾谊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短短的句子写出了陈涉举义旗并得到天下热烈响应的情况。
(2)孟子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名句,在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意思与之相近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借庄宗困于伶人而亡国警戒后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斩木为兵 揭竿为旗 天下云集响应 赢粮而景从 (2)忧劳可以兴国 逸豫可以亡身 (3)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岂独伶人也哉
Ⅱ 文化素养专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过秦论
上篇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乡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中篇
秦灭周祀,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天下之士,斐然向风。若是,何也?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 周室卑微五霸既灭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凌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弊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当此之时,专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
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夫兼并者高诈力,安危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也。借使秦王论上世之事,并殷、周之迹,以制御其政,后虽有淫骄之主,犹未有倾危之患也。故三王之建天下,名号显美,功业长久。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周室卑微/五霸既灭/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凌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弊/
B.周室卑微/五霸既灭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凌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弊/
C.周室卑微/五霸既灭/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凌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弊/
D.周室卑微/五霸既灭/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凌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弊/
答案 D
解析 “五霸既灭”是主谓句,表意完整,其后应断开;“令”是“不行于天下”的主语,“令”后不能断开,排除B项。“天下”后应断开,意为“天子的命令不能通行天下”,排除A、C两项。故选D。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朱:范蠡,春秋末年越国大夫,辅助越王勾践破吴后,弃官到陶地经商成为巨富,自称“陶朱公”。“陶朱、猗顿”指巨富之家。
B.雍州:“九州”之一。其余八州: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战国时期,秦国据有雍州之地。
C.七庙:历代帝王为维护儒教宗法制度,设七庙供奉七代祖先,太庙居中,左三昭,右三穆。后以“七庙”为王朝的代称。
D.四海:古人以为我国疆土四周环海,九州之外即为“四海”,故称中国为“海内”,外国为“海外”,“四海”则指天下。
答案 D
解析 D项表述有误。应是古人认为九州之外即为“四海”,又因古代人以为我国疆土四周环海,故称中国为“海内”,外国为“海外”。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涉是一个出身贫穷、身份卑微、才能一般的普通人,却率领疲弊的士卒,推翻了强大的秦国,是因为天下攻守之势已发生了变化。
B.“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作者以此劝说当代及后世统治者施行仁义以安民。
C.秦王统一天下,结束了长期以来混战的局面,百姓都希望能靠他安身活命,诚心景仰皇上,这是秦始皇保住威权,稳定功业的有利条件。
D.秦王怀着贪婪卑鄙的思想,只想施展妄自尊大的智慧,焚烧诗书古籍,首先以严刑酷法治理天下,然后才实施仁德信义,为时晚矣。
答案 B
解析 应是作者以此劝说汉文帝。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兼并者高诈力,安危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他们砍来木棍做兵器,举着竹竿做旗帜,天下百姓像云一样聚合起来,像回声一样应和着,(许多人)担着粮食如影随形地跟着(陈涉)。
(2)实行兼并要重视诡诈和实力,安定国家要重视顺时权变,这就是说夺天下和保天下不能用同样的方法。
解析 (1)“兵”,兵器、武器;“揭竿”,举着竹竿;“云”“响”,名词作状语,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赢”,担负;“而”,连词,表修饰;“景”,同“影”,名词作状语,像影子一样。(2)“高”,形容词用作动词,重视;“诈”,诡诈;“贵”,形容词用作动词,重视、看重;“顺权”,顺时权变;“术”,方法;“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判断句。
5.两文都分析了“秦之过”,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的结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上篇指出秦王朝是不施行仁政而不能守住天下。中篇指出秦统一天下,结束了多年的战乱,本来处在很好的形势中,但秦始皇并没有制定出正确的政策,反而焚书坑儒,以暴虐治天下。
参考译文
中篇
秦朝统一天下,吞并诸侯,临朝称帝,供养四海。天下的士人驯服地慕风向往。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回答是:近古以来没有统一天下的帝王已经很久了。周王室力量微弱,五霸相继死去以后,天子的命令不能通行天下。因此诸侯凭着武力相征伐,强大的侵略弱小的,人多的欺凌人少的,战事不止,军民疲惫。现在秦皇面南称帝统一了天下,这就是在上有了天子啊。这样一来,那些可怜的百姓就都希望能靠他安身活命,没有谁不诚心景仰皇上。在这个时候,应该保住威权,稳定功业,是安定,是危败,关键就在于此了。
秦王怀着贪婪卑鄙之心,只想施展他个人的智慧,不信任功臣,不亲近士民,抛弃仁政王道,树立个人权威,禁除诗书古籍,实行严刑酷法,把诡诈权势放在前头,把仁德信义丢在后头,把残暴苛虐作为治理天下的前提。实行兼并要重视诡诈和实力,安定国家要重视顺时权变,这就是说夺天下和保天下不能用同样的方法。秦国经历了战国到统一天下,它的路线没有改,它的政令没有变,这是它夺天下和保天下所用的方法没有不同。秦王孤身无辅却拥有天下,所以他的灭亡很快就来到了。假使秦王能够考虑古代的情况,顺着商、周的道路,来制定实行自己的政策,那么后代即使出现骄奢淫逸的君主,也不会有倾覆危亡的祸患。所以夏禹、商汤、周文王建立了国家,名号卓著,功业长久。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至今汾、晋之俗,往往能歌其声,谓之“御制”者皆是也。其小字亚子,当时人或谓之亚次。又别为优名以自目,曰李天下。自其为王,至于为天子,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至于亡。 然时诸伶,独敬新磨尤善俳,其语最著,而不闻其佗过恶。其败政乱国者,有景进、史彦琼、郭门高三人为最。
郭门高者,名从谦,门高其优名也。虽以优进,而尝有军功,故以为从马直指挥使。从马直,盖亲军也。从谦以姓郭,拜崇韬为叔父,而皇弟存乂又以从谦为养子。崇韬死,存乂见囚,从谦置酒军中,愤然流涕,称此二人之冤。是时,从马直军士王温宿卫禁中,夜谋乱,事觉被诛。庄宗戏从谦曰:“汝党存乂、崇韬负我,又教王温反。复欲何为乎?”从谦恐,退而激其军士曰:“罄尔之赀,食肉而饮酒,无为后日计也。”军士问其故,从谦因曰:“上以王温故,俟破邺,尽坑尔曹。”军士信之,皆欲为乱。李嗣源兵反向京师庄宗东幸汴州而嗣源先入庄宗至万胜不得进而还军士离散尚有二万馀人居数日,庄宗复东幸汜水,谋扼关以为拒。四月丁亥朔,朝群臣于中兴殿,宰相对三刻罢。从驾黄甲马军阵于宣仁门、步军阵于五凤门以俟。庄宗入食内殿,从谦自营中露刃注矢,驰攻兴教门,与黄甲军相射。庄宗闻乱,率诸王卫士击乱兵出门。乱兵纵火焚门,缘城而入,庄宗击杀数十百人。乱兵从楼上射帝,帝伤重,踣于绛霄殿廊下,自皇后、诸王左右皆奔走。至午时,帝崩,五坊人善友聚乐器而焚之。嗣源入洛,得其骨,葬新安之雍陵。以从谦为景州刺史,已而杀之。
《传》曰:“君以此始,必以此终。”庄宗好伶,而弑于门高,焚以乐器。可不信哉!可不戒哉!(节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有删改)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嗣源兵反/向京师/庄宗东幸汴州/而嗣源先入/庄宗至/万胜不得进/而还军士离散/尚有二万馀人/
B.李嗣源兵/反向京师/庄宗东幸汴州/而嗣源先入/庄宗至/万胜不得进而还/军士离散/尚有二万馀人/
C.李嗣源兵反/向京师庄宗/东幸汴州/而嗣源先入/庄宗至万胜/不得进/而还军士离散/尚有二万馀人/
D.李嗣源兵反/向京师/庄宗东幸汴州/而嗣源先入/庄宗至万胜/不得进而还/军士离散/尚有二万馀人/
答案 D
解析 抓住主语(名词)“李嗣源”“庄宗”“军士”即可。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字,指古人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字,也指古人的乳名、小名,此处为前者。
B.丁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一定顺序组成干支纪元法,一百二十年为一循环。
C.刺史,官职名,汉武帝时期始设,刺史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监察制度。
D.《传》,即《左传》,儒家经典之一,是中国古代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
答案 B
解析 “一百二十年为一循环”错,应是六十年为一循环。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宗爱好广泛,擅长音乐谱曲。他既喜好滑稽戏,又通晓音乐,他亲自创作的歌在当时到处都是,还给自己取了个艺名叫李天下。
B.庄宗宠信伶官,伶人因此当权。他常常与伶人一道在庭院里演杂戏,景进、史彦琼和郭从谦等伶官败坏政治、祸乱国家,最终导致国家灭亡。
C.郭从谦善于钻营,鼓动士兵叛乱。他认郭崇韬为叔父,又被李存乂收为养子,后因害怕被坑杀而萌生作乱之心,率军反叛,攻打兴教门。
D.庄宗勇猛善战,结局凄凉。他奋力杀死了几十上百个沿城墙进入宫中的乱兵,最终被射中跌倒,伤重而亡,其遗体被人用乐器焚烧。
答案 A
解析 “当时”错,“到处都是”指的是“至今”。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时诸伶,独敬新磨尤善俳,其语最著,而不闻其佗过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庄宗戏从谦曰:“汝党存乂、崇韬负我,又教王温反。复欲何为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然而当时的各位伶官,只有敬新磨特别善于讲笑话,他的话也流传最广,但没有听说他的别的过错和恶行。
(2)庄宗对郭从谦开玩笑说:“你的同党李存乂、郭崇韬背叛我,你又叫王温谋反。你还想干什么呢?”
10.结合所学的《五代史伶官传序》,谈谈你从庄宗“好伶而弑于伶”的故事中得到了一个怎样的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不可贪图安逸享乐,应当谨慎行事,防微杜渐。
参考译文
(后唐)庄宗既喜好滑稽戏,又通晓音乐,还能谱曲,到现在,汾州、晋州一带,很多人能唱他唱的歌,称为“皇帝亲自制作”的歌到处都是。他的小名叫亚子,当时有人叫他亚次。另外他又给自己取了个艺名,叫李天下。从他做王,到做天子,他常常与伶人一道在庭院里演杂戏,伶人因此而当权,最终导致灭亡。然而当时的各位伶官,只有敬新磨特别善于讲笑话,他的话也流传最广,但没有听说他的别的过错和恶行。那些败坏政治、祸乱国家的伶官,以景进、史彦琼、郭门高三人为最。
郭门高名字叫从谦,门高是他的艺名。他虽然是凭着伶官的身份飞黄腾达,但曾经有军功,所以庄宗任命他为从马直指挥使。从马直,就是皇帝的亲军。郭从谦因为姓郭,就认郭崇韬为叔父,皇弟李存乂又收他为养子。郭崇韬死了,李存乂被囚禁,郭从谦在军中摆酒,愤然流下眼泪,诉说两个人的冤屈。这时,从马直的士兵王温在宫中宿卫,夜里密谋作乱,事情被发觉而被杀。庄宗对郭从谦开玩笑说:“你的同党李存乂、郭崇韬背叛我,你又叫王温谋反。你还想干什么呢?”郭从谦很害怕,回去之后就刺激他手下的士卒说:“花光你们的钱财,吃肉喝酒,不要为以后打算了。”士卒们问他缘故,郭从谦就说:“皇上因为王温的缘故,等到攻破邺,就把你们这些人全部坑杀。”士卒们相信了他,全都想叛乱。李嗣源的军队反叛,攻向京城,庄宗向东退往汴州,然而李嗣源先进入汴州。庄宗到了万胜镇,不能前进,就又往回走。士兵逃散,还剩两万余人。过了几天,庄宗又向东往汜水去,想扼守关隘抵挡李嗣源。四月丁亥朔日,庄宗在中兴殿大会群臣,宰相奏对三刻后结束。随从皇帝车驾的黄甲马军在宣仁门列阵、步军在五凤门列阵等候。庄宗入内殿吃饭,郭从谦从军营中带着刀剑,率军攻打兴教门,和黄甲军对射。庄宗听说叛乱,率领诸王的卫士将叛乱士兵赶出兴教门。乱兵纵火烧了兴教门,沿城墙进入宫中,庄宗杀死了几十上百人。乱兵从楼上向庄宗射箭,庄宗受重伤,跌倒在绛霄殿走廊下,皇后、诸王及左右侍从全都逃跑。到午时,庄宗驾崩,五坊人善友聚集乐器焚烧了庄宗的遗体。李嗣源进入洛阳,得到他的尸骨,埋葬在新安的雍陵。李嗣源任命郭从谦为景州刺史,不久之后杀了他。
《左传》上说:“国君从这里开始,就必将以此而结束。”庄宗喜欢唱戏,最终就被郭门高弑杀,尸体被人用乐器焚烧。这难道不是真的吗?难道不应该戒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