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冀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 34.35 页。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经历认识毫米,以及用“毫米”作单位测量、估算物体长度的过程。
知识与技能: 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会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积极参加测量活动,丰富实践活动经验,感受数学的发展以及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认识毫米,体会1毫米的长度,理解并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测量较薄的物品。
教学难点: 让学生体会测量方法的可行性。
教学方案:
教学环节 设计意图 教学预设
复习以前学过的长度单位。 测量自己的橡皮 提出测量自己的橡皮的要求,让学生测量并记录测量的结果。 三:说一说知道的关于毫米的知识。 四、观察直尺,介绍毫米。 五、展示磁卡,直观感知。 六、分别测量数学课本的长、宽和厚度 七、测量练习本的厚度。 八、估算一摞纸有多少张。 九、了解兔博士网站。 通过复习旧知,引出新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 了解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基础。 通过观察直尺,直观了解毫米的长度。具体感知。 直观教学 学习测量 培养估算的意识。承上启下。为下面估算一共有多少张纸做铺垫。 培养估算意识和估算的思维。 更多地了解课外阅读资料。 师:上学期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生:分米,厘米,米。 师:那你拿出自己的橡皮和尺子,请你测量自己橡皮的厚度,并记录测量的结果。 生记录。 师: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的橡皮比1厘米还厚一点儿。 生2:我的橡皮不足1毫米。 师: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叫做毫米。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毫米,你知道关于毫米的哪些知识? 生:尺子最小的一个小格是一毫米。 生2: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测量比较精确时,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师:请你观察自己的直尺。1厘米中间的每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为了看得更清楚,我把尺子放大。 师:1厘米里面一共有10个小格,所以就是10毫米。 师:我们身边有很多用毫米作单位的物品,请你拿出准备好的磁卡。用手轻轻捏住这个磁卡,慢慢抽出手,两个手指之间的小缝儿就是1毫米。 师:同桌两人合作,分别测量数学课本的长、宽和厚度,打开数学课本的第35页记录下来。 师:请你测量练习本的厚度。 假如这个本特别薄,很不容易测量,你有什么办法? 小组讨论。 生:可以一起测量十个本子的厚度,再除以10. 师:我这有一个新的挑战。我这有一摞纸,我想知道这摞纸有多少张。 四人一组,集思广益。 请小组代表发言。 请两名学生代表量一量这摞纸的厚度。 生:10厘米。 师:现在我给每个小组一小打纸,请小组动手操作,并计算刚才那一大摞纸有多少张? 生:这一摞纸有10张,1毫米。那一摞纸是10厘米,10厘米等于100毫米。也就是有100个10张,也就是1000张。 自己阅读并了解兔博士网站。
板书设计
认识毫米 1厘米=10毫米 1cm=10mm
教学反思
通过测量橡皮,测量数学课本的长、宽和厚度,以及估算一摞纸有多少张的教学活动,建议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会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逐步突破重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