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高二物理沪科版版(2019)必修第三册第1章1.1静电现象与电荷守恒强化训练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
1.元电荷是最小的电荷量,测出这一物理量的科学家是( )
A.牛顿 B.库仑 C.密立根 D.爱因斯坦
2.不带电的导体A与带正电的导体B接触之后也带正电,原因是( )
A.B有部分质子转移到A上
B.A有部分质子转移到B上
C.A有部分电子转移到B上
D.B有部分电子转移到A上
3.现有丝绸、塑料薄膜、玻璃三种材料。通过实验发现,当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被丝绸摩擦过的塑料薄膜时,两者相互吸引。由此可判断,下列顺序中,可使排在前面的材料跟排在后面的材料摩擦后,前者总是带正电的是( )
A.丝绸、玻璃、塑料薄膜
B.玻璃、丝绸、塑料薄膜
C.玻璃、塑料薄膜、丝绸
D.塑料薄膜、丝绸、玻璃
4.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导体内总有电荷,而绝缘体内没有电荷
B.若物体不带电,则物体内没有任何电荷
C.物体中总有电荷,若不带电是因为它所带的正电荷和负电荷的电量大小相等
D.用丝绸摩擦玻璃棒,只产生正电荷而不产生负电荷
5.静电在各种产业和日常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应用,如静电除尘、静电复印等,所依据的基本原理几乎都是让带电的物质微粒在电场作用下奔向并吸附到电极上。现有三个粒子a、b、c从P点向下射入由正、负电极产生的电场中,它们的运动轨迹如图所示,则( )
A.a带负电荷,b带正电荷,c不带电荷
B.a带正电荷,b不带电荷,c带负电荷
C.a带负电荷,b不带电荷,c带负电荷
D.a带正电荷,b带负电荷,c不带电荷
6.关于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实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摩擦起电现象说明了机械能可以转化为电能,也说明通过做功可以创造电荷;
②摩擦起电说明电荷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③感应起电说明电荷可以从物体的一个部分转移到物体的另一个部分;
④感应起电说明电荷从带电的物体转移到原来不带电的物体上
A.②④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7.如图所示是某验电器的结构图。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金属箔张开过程,重力势能一定增加
B.金属箔张开过程,斥力一定做负功
C.金属箔张开,说明金属球带正电
D.金属箔张开时,可能带异种电荷
8.关于摩擦起电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摩擦起电现象使本来没有电子或质子的物体产生了电子或质子
B.两种不同材料的绝缘体互相摩擦后,同时带上等量异种电荷
C.摩擦起电可能是因为摩擦导致质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形成的
D.用丝绸糜擦玻璃棒时,电子从丝绸转移到玻璃棒上,玻璃棒因质子数少于电子数而显示带负电
9.关于摩擦起电的原因,正确的说法是( )
A.正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B.电子和正电荷同时按相反方向转移
C.只有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10.把两个完全相同的带电金属球A、B接触一下后,再分开一段距离,发现两球互相排斥,则A、B两球原来的带电情况不可能是( )
A.带等量异种电荷
B.带等量同种电荷
C.带不等量异种电荷
D.带不等量同种电荷
11.如图所示是三个用细线悬挂的轻质小球靠近时发生相互作用的情形(只考虑相邻两球的相互作用),关于各小球的带电情况,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可能是A带负电,B带正电,C带负电
B.可能是A带负电,B不带电,C带正电
C.可能是A带正电,B带正电,C不带电
D.可能是A不带电,B带负电,C带正电
12.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和用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都能吸引轻小物体,这是因为( )
A.被摩擦过的玻璃棒和硬橡胶棒一定带上了电荷
B.被摩擦过的玻璃棒和硬橡胶棒一定带有同种电荷
C.被吸引的轻小物体一定是带电体
D.被吸引的轻小物体一定是不带电体
13.近期有一档关于科学探索的电视直播节目很受欢迎。在某期节目里,一位少女站在绝缘平台上,当她用手触摸一个金周球时,会看到她的头发慢慢竖起,像是孔雀开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头发竖起是因为她的身上带上了电荷 B.她只有带正电荷时,头发才会竖起
C.她只存带负电荷时,头发才会竖起 D.与电荷无关,这是她的特兄功能
14.如图所示,有一验电器,起初金属箔片闭合.当带正电的棒靠近验电器上部的金属板时,金属箔片张开.在这个状态下,用手指接触验电器的金属板,金属箔片闭合.当手指从金属板上离开,然后使棒也远离验电器时,金属箔片的状态将发生变化,图中的①~④能正确描述上述过程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填空题
15.一般物体所带电荷量不是任意的,而是某个最小电荷量e的______倍.这个最小电荷量e叫做______,也叫做______,其电荷量为______.最早由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用著名的______实验测定。
16.电荷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只能从______转移到______,或者从物体的______转移到______,在转移的过程中,电荷的______不变,这个规律叫做电荷守恒定律。
17.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丝绸与玻璃棒摩擦,丝绸带______电,玻璃棒带______电,在摩擦过程中,______得到了电子,______失去了电子。
三、解答题
18.在图所示的实验中,导体分开后,A带上了的电荷。实验过程中,是电子由A转移到B还是由B转移到A?A、B得到或失去的电子数各是多少?
19.有三个相同的绝缘金属小球A、B、C,其中小球A带有3×10﹣3C的正电荷,小球B带有﹣2×10﹣3C的负电荷,小球C不带电.先将小球C与小球A接触后分开,再将小球B与小球C接触然后分开,试求这时三球的带电荷量分别为多少?
20.某同学在探究静电感应时,进行了如图所示实验::将绝缘细线上端固定,下端悬挂一轻质小球A,A的表面镀有铝膜,在A的近旁有一绝缘金属球B,开始时A、B球都不带电。若使B带电,该同学会观察到什么现象 为什么
参考答案
1.C
【详解】
元电荷是最小的电荷量,任何带电体所带电量都是这一电量的整数倍,这是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用油滴实验得到的结论,具体来说,密立根通过大量油滴在电场中做匀速运动,从而mg=Eq,事先测出m、E,这样就可求出q,他通过大量实验数据发现这些带电油滴的带电量不同,但是都是某一个数值的整数倍,这个数值就是1.60×10-19C。
故选C。
2.C
【详解】
中性导体中的质子数和电子数相等,质子带正电,电子带负电,所以整体不显电性。导体中存在自由电子,质子在原子核内,不能在导体中自由移动。当不带电的导体A与带正电的导体B接触,导体A中的电子有一部分转移到了B上,之后A显正电。所以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3.B
【详解】
丝绸与玻璃棒相互摩擦时,丝绸得到电子带负电,玻璃棒失去电子带正电,故丝绸的束缚电子能力大于玻璃棒;玻璃与塑料薄膜靠近时相互吸引,说明塑料薄膜带负电,即塑料薄膜的束缚电子能力大于丝绸,故束缚电子能力由强到弱的排列顺序是:塑料薄膜、丝绸、玻璃。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4.C
【详解】
A.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组成,所以物体中总有电荷。导体和绝缘体的区别在于自由电荷的多少。A错误;
BC.物体不带电,是物体内正电荷和负电荷的电量大小相等,无净电荷,呈中性。不是没有电荷,B错误,C正确;
D.摩擦使电子从玻璃棒转移到丝绸上,玻璃棒失去电子带正电,丝绸得到电子带负电。D错误;
故选C。
5.B
【详解】
根据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可判断出a带正电荷,b不带电荷,c带负电荷,B正确。
故选B。
6.B
【详解】
①摩擦起电现象说明机械能可以转化为电能,但并没有创造电荷.电荷只是发生转移,故①错误;
②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即说明了电荷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故②正确;
③感应起电说明电荷可以从物体的一个部分转移到物体的另一个部分,故③正确;
④感应起电是电荷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个部分.电荷可以从带电的物体转移到原来不带电的物体是接触带电。故④错误。
故选B。
7.A
【详解】
验电器带电时,金属箔张开,是因为金属箔带同种电荷;金属箔张开过程,斥力做正功,重力势能增加。
故选A。
8.B
【详解】
A.摩擦起电现象的实质是电荷的转移,而不是产生了电子或质子,故A错误;
B.两种不同材料的绝缘体互相摩擦后,同时带上等量异种电荷,故B正确;
C.摩擦起电是因为摩擦导致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形成的,故C错误;
D.用丝绸摩擦玻璃棒时,电子从玻璃棒上转移到丝绸上,玻璃棒因质子数多于电子数而显示带正电,故D错误。
故选B。
9.C
【详解】
束缚电子能力弱的物体的电子因摩擦转移到束缚能力强的物体上,失去电子的物体因为缺少电子而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带负电。
故选C。
10.A
【详解】
B.两个小球原来分别带等量同种电荷,把两个完全相同的小球接触后仍带等量同种电荷,存在排斥力,选项B可能;
C.两个小球原来分别带不等量异种电荷,小球接触后电荷先中和再平分,带上等量同种电荷,存在排斥力,选项C可能;
D.两个小球原来分别带不等量同种电荷,小球接触后电荷先中和再平分,带上等量同种电荷,存在排斥力,选项D可能;
A.两个小球原来分别带等量异种电荷,接触后电荷完全中和,两球均不带电,不存在排斥力,选项A不可能。
本题选不可能的,故选A。
11.C
【详解】
A、B两小球相斥,说明A、B一定都带电,且带的是同种电荷.若A球带正电,则B球也带正电,由于B、C两球相互吸引,故C球可能带负电,也可能不带电;若A球带负电,则B球也带负电,由于B、C两球相互吸引,故C球可能带正电,也可能不带电。
故选C。
12.A
【详解】
AB.丝绸和玻璃棒摩擦,因为玻璃棒上的电子转移到丝绸上,玻璃棒缺少电子带正电,丝绸有多余电子带负电;毛皮与橡胶棒摩擦,因为毛皮上的电子转移到橡胶棒带上,毛皮因缺少电子带正电,橡胶棒因有多余电子带负电,故A正确,B错误;
CD.因为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所以被吸引的轻小物体可能不带电体,也可能与玻璃棒或橡胶棒带有不同种类的电荷,故CD错误。
故选A。
13.A
【详解】
当她用手触摸一个金属球时,金属球上的电荷会转移到她的身上,因为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头发就会竖起;无论她带正电荷还是负电荷,只要电荷量足够多,就会出现该现象,选项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14.B
【详解】
手指接触金属板,人体所连的大地是远端,金属板是近端,远端带正电,金属板带负电,金属箔片不带电,故金属箔片闭合;手指离开,金属板仍带负电,且由于异种电荷相互吸引,金属箔片不带电,故金属箔片仍闭合;当棒远离时,金属板上的负电荷有一部分转移到金属箔片上,所以金属箔片张开。
故选B。
15.整数 元电荷 基本电荷 油滴
【详解】
一般物体所带电荷量不是任意的,而是某个最小电荷量e的整数倍.这个最小电荷量e叫做元电荷,也叫做基本电荷,其电荷量为
[1] 整数
[2] 元电荷
[3] 基本电荷
[4]
[5]最早由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用著名的油滴实验测定。
16.一个物体 另一个物体 一部分 另一部分 总量
【详解】
[1][2][3][4][5]电荷守恒定律内容为:电荷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的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保持不变。
17.负 正 丝绸 玻璃棒
【详解】
[1][2][3][4]丝绸与玻璃棒摩擦时,玻璃棒上的一些电子转移到丝绸上,玻璃棒因失去电子而带正电,丝绸因得到的电子而带负电。
18.由B转移到A,A得到的电子数为个,与B失去的电子数相等。
【详解】
A、B是金属导体,可移动的电荷是自由电子。由于A带的是负电荷,所以电子是由B转移到A,A得到的电子数为
(个)
与B失去的电子数相等。
19.最终ABC三小球的带电量分别是:1.5×10﹣3C,﹣0.25×10﹣3C,﹣0.25×10﹣3C
【详解】
当小球C和A接触后,A、C球带电为:Q1=1.5×10﹣3 C,
再让小球B与小球C接触,此时C、B带电为:Q2=﹣0.25×10﹣3C,
所以最终ABC三小球的带电量分别是:1.5×10﹣3C,﹣0.25×10﹣3C,﹣0.25×10﹣3C.
20.b先吸引a,接触后又把a排斥开,见解析
【详解】
带电物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则b球会将a球吸引过来,a与b接触后,a球与b球带上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而分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