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段一 文本前置学习
第1课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一、理文脉,析结构
1.本文是毛泽东同志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所致的开幕词。请结合开幕词的结构构成和课文内容补写下面的结构导图。
答案 ①“胜利”基础 ②任务 ③意义 ④宣布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⑤悼念和庆贺
2.作为一篇开幕词,其精髓在于向全国和全世界宣告: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围绕这一点,作者论述了三方面具体内容,请指出这三方面内容分别是什么以及各部分之间有怎样的关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围绕“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一中心,阐述了三方面内容:一是回顾过去,回顾中国近代一百多年来尤其是近三年多的解放战争历程,阐述“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历史必然性;二是立足当下,正式宣布“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对国家发展大计作出规划,阐述“站起来”的伟大历史意义;三是展望未来,描绘出民族振兴的壮美蓝图,阐述“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以后的美好前景。
(2)关联:第一部分是第二部分的因,第二部分是第一部分的果,第二部分又是第三部分的基础和前提。
二、析内涵,悟主旨
3.请结合课文内容和当时背景(参见“助读资源”),简要概括本次政治协商会议的性质和重要意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从第2段介绍的代表构成看,这次会议的性质是代表全国人民的会议。
(2)从第5段介绍的会议任务,以及第6段“我们有一个共同的……站立起来了”这句话,联系写作背景,可以看出它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决定了未来中国的各种制度法令、大政方针与发展前景,完成了建立新中国的伟大使命,揭开了新中国历史的第一篇章;它代表着全国人民大团结,体现了中华民族和衷共济、兼收并蓄的传统精神。它向全世界正式宣告新中国的诞生,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
4.理解“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内涵。
(1)毛泽东阐述的“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有哪些具体内容?请主要结合第6段作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大革命打倒了内外压迫者,取得了胜利。
②代表全体中国人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制定了制度法令、大政方针以及美好愿景。
③中华民族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从此列入世界各民族的大家庭。
④中国革命已经获得全世界广大人民的同情和欢呼,朋友遍天下。
(2)所谓“站起来”就是指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胜利。这里为什么不用这样的表述而用“站起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所谓“站起来”是很直白、很形象的语言,它形象地揭示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这一伟大成就,生动地告知全世界:中国人民从此结束了被奴役、被压迫的历史,获得了独立、自主和自由的新生活。它表明这次革命胜利与以往的政权更迭相比完全不同,是人民“站了起来”,而不仅仅是更换了政权。
三、析文体,品语言
5.作为重要会议的开幕词,本文在开头语、结束语和主体部分的内容构成或表达效果上有何突出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开头两段宣布大会开幕并简介与会人员的组成特点,显示其代表性和广泛性,体现了政治协商会议的性质。
(2)结束语鼓舞人心,颇具感染力。作者对未来的预见抒发了强烈的自信心和自豪感,特别是最后三个“庆祝”句独立成段,形成排比,使情感的抒发达到高潮。
(3)主体部分以“背景—任务—意义—要求”四个核心词构成了开幕词主体内容的基本框架。开幕词往往具有宣告性质,大会的“意义”部分向全世界发出了“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这一庄严宣告,重点突出,逻辑清晰。
6.品读下列句子,从词语选用和句式表达的角度,分析其表达效果。
(1)只要我们仍然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只要我们团结一致,只要我们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和团结国际友人,我们就能在经济战线上迅速地获得胜利。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们的国防将获得巩固,不允许任何帝国主义者再来侵略我们的国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让那些内外反动派在我们面前发抖罢,让他们去说我们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罢,中国人民的不屈不挠的努力必将稳步地达到自己的目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只要……就能”的条件关系复句和“迅速地”的修饰语,表明了作者对建国后快速振兴民族经济的自信和豪情。
(2)肯定判断、否定判断和“任何”的修饰语,表明了作者对新中国巩固国防、抵御外辱的自信和豪情。
(3)①“发抖”“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的关键词,体现出作者对“内外反动派”的蔑视;②整句和“必将”关键词的使用,体现了作者建设新中国的豪情和自信。
附:助读资源
1.写作背景
中国人民经历了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1919)、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一百多年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这“三座大山”,迎来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这次会议是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已经基本取得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即将成立的背景下召开的。毛泽东在会上发表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开幕词。这篇著名讲话,向全世界宣告: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从此,“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成为人们表达历经艰难困苦的民族获得新生的无比自豪、自信、自强的话语。
2.文体知识——开幕词
(1)开幕词是在重要会议或重大活动开始时,为会议主持人或主要领导人讲话所用的文稿。开幕词的主要特点是宣告性和引导性。不论召开什么重要会议,或开展什么重要活动,按照惯例,一般都要由主持人或主要领导人致开幕词,这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程序,标志着会议或活动的正式开始。
开幕词通常要阐明会议或活动的性质、宗旨、任务、要求和议程安排等,集中体现了大会或活动的指导思想,起着定调的作用,对引导会议或活动朝着既定的正确方向顺利进行,保证会议或活动的圆满成功,有着重要的意义。
(2)开幕词的特点:一是简明性。开幕词要简洁明了、短小精悍,最忌长篇累牍、言不及义,多使用祈使句,表示祝贺和希望。二是口语化。开幕词的语言应该通俗、明快、上口。三是宣告性。开幕词是会议或者活动的序曲,所以它有宣告会议或活动正式开始的特性。四是引导性。开幕词一般要阐述会议或活动的宗旨、目的、意义、任务等,这对整个会议或活动的成功举行起着引导作用。五是鼓动性。开幕词带着对会议或者活动的良好祝愿,通过介绍会议或活动,激励参与者的参与意识,调动其积极性。
(3)开幕词的写作方法:通常由标题、称谓及正文三部分组成。以会议开幕词为例。
①标题通常有三种写法:一是用会议名称作标题;二是前面再加上领导人的姓名;三是用来提示内容中心或主旨的标题,在后面通常加上副标题。
②称谓一般写在标题下行顶格,称呼通常用“同志们”“朋友们”“各位代表”等。
③正文一般包括开头、主体和结尾。开头写宣布开幕之类的话。主体部分一般包括以下内容:会议的筹备和出席会议人员情况;会议召开的背景和意义;会议的性质、目的及主要任务;会议的主要议程及要求;会议的奋斗目标及深远影响等等。但写作中一定要把握会议的性质,郑重阐述会议的特点、意义、要求和希望,对于会议本身的情况如议程等,要概括说明,点到为止;行文则要明快、流畅,评议要坚定有力,充满热情,富于鼓舞力量。最后是结尾,一般都是“祝大会圆满成功”之类。
3.作品评价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一文是毛泽东同志于1949年9月21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所致的开幕词,是研究毛泽东思想的经典文献之一。这篇文章向世界宣告“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一震惊世界的宣言,不但使中国人民从此翻身解放,当家作主,屹立于世界东方,更为未来的中国富起来和强起来奠定了坚实基础。
(牛伯栋,中共天津市委党校;《求知》2019.3)
附:积累卡片
1.读准字音
词语 读音
松懈 xiè
国徽 huī
2.解释词语
词语 释义
不可磨灭 磨灭:逐渐消失。用来指痕迹、印象、功绩、事业、道理等永远不会消失。
不屈不挠(náo) 屈:屈服。挠:弯曲。比喻在压力面前不屈服。
遗志 死者生前没有实现的志愿。
业已 已经(多用于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