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段二 单元统整学习
任务一 回顾复兴历程,探究革命精神
中国革命传统是指中国共产党人、人民军队、一切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中所形成的优良传统,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长期革命实践的精神凝聚,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和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中国革命传统萌芽于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发端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伟大的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历经北伐战争、井冈山时期的斗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而日益完善,并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发扬光大。它以实现共产主义为崇高理想,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以集体主义为基本原则,以实事求是为思想路线,以艰苦奋斗和革命英雄主义为集中体现,同时又将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相结合。
革命传统集中体现为革命精神,中国革命精神的发展经历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四个阶段。中国革命传统虽然在革命和建设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特色,但也包含了许多共性的东西,如爱国主义、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精神,追求真理、艰苦奋斗、革命英雄主义、爱岗敬业等精神。
值得注意的是,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也属中国革命的一部分,革命传统作品不再只是高高在上的战火英雄,还有身边那些不畏艰辛、坚持理想、用“工匠精神”做事的未来的“我”“我们”。从“革命志士、英雄人物”到“劳动模范”,扩大了关注对象的范围,其背后是价值观念的转变:各个时期、各行各业为社会主义建设无私奉献、辛勤劳动、不断创造的高尚品质都值得传承和学习。
活动1 通过文本回顾历程,体悟革命精神内涵
快速通读课文,浏览背景材料,完成下表。
课文 反映的历史时期 历史事件 革命精神内涵
《长征胜利万岁》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 ① ②
《大战中的插曲》 抗日战争 ③ ④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 ⑤ ⑥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社会主义建设初期 ⑦ ⑧
《别了,“不列颠尼亚”》 改革开放时期 ⑨
《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 2020年
答案 ①长征胜利结束 ②坚忍不拔、不怕牺牲的长征精神 ③聂荣臻将军救助日本小姑娘 ④革命的人道主义精神 ⑤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 ⑥建设新中国的豪情与自信 ⑦焦裕禄带领兰考人民同自然做斗争 ⑧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一心为民的焦裕禄精神 ⑨香港回归祖国 中华民族结束屈辱历史,无比强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中国人民抗击新冠疫情 尊重生命、尊重科学、团结互助、坚强不屈的精神
活动2 探究当下阅读优秀革命文化作品的意义
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不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挺进;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中华儿女创作了众多优秀的革命文化作品。优秀的革命文化作品承载了我们党波澜壮阔的革命史、艰苦卓绝的奋斗史、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包含了革命先辈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凝聚了党的优良革命传统和集体智慧。但也有人认为,革命文化作品只是特定革命时代的产物,当下已与革命时代渐行渐远,阅读优秀革命文化作品意义不大。
请以“当下阅读优秀革命文化作品是否具有重大意义”为辩题,结合本单元作品,构思正方一辩陈词,完成此任务单。
正方观点: 当下阅读优秀革命文化作品具有重大意义。 反方观点: 当下阅读优秀革命文化作品不具有重大意义。
正方一辩陈词:
答案 (示例)我方认为:当下阅读优秀的革命文化作品具有重大意义。
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与改革中创造的,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秀的革命文化作品是对中国革命、新中国建设与改革的艺术呈现,它生动而具体地再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历程。
阅读优秀的革命文化作品,可以让我们直观地体验历史、正确地认知历史。
比如阅读聂荣臻的《大战中的插曲》一文。中国军民于百团大战中救助日本小姑娘的故事,让我们认识到在反抗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道路上,中国军民没有被民族的仇恨迷失心性,而是怀着一颗慈悲之心,不忘初衷,为人民幸福而战,为人类和平而战。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追求的并非艳压群芳、一枝独秀;而是秉承一颗大爱之心,求同存异,谋共同发展。
阅读优秀的革命文化作品,可以通过文学艺术的形式为今天中国人的精神输血补钙。
长征路上红军战士开动两只脚,长驱二万五千里,纵横十一个省,完成了史无前例的战略大转移。杨成武的回忆录《长征胜利万岁》,向我们展示了对革命理想和事业无比的忠诚、信念无比坚定,坚忍不拔、自强不息、勇往直前、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长征精神。
在新中国的建设道路上,焦裕禄是一座不朽的丰碑。1962年,焦裕禄肩负着党的重托,怀着改变灾区面貌的坚定决心来到兰考。他以大无畏的精神和为人民服务的初心,战贫穷,战风沙,战肝癌难忍之痛,兰考绿野在望,而他悄然远离!经典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为我们树立了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
优秀的革命文化作品蕴含着丰富的精神资源。这些精神财富在战争年代、物资匮乏年代是我们民族昂扬前进的动力,在今天的和平年代、物欲膨胀年代更加不可或缺!我们需要借这种精神来清洁心灵,洗雪灵魂,弘扬正气,引领方向。
阅读优秀的革命文化作品,汲取精神养料,可以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读优秀新闻作品《别了,“不列颠尼亚”》,我们为积贫积弱的清王朝悲哀,我们为香港的百年沧桑痛心,但悲痛无法抹平历史的创伤——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不列颠尼亚”终于在黯然萧索中离开,香港终于迎来紫荆花开的季节。
面对21世纪的挑战,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的征程,我们更需要点燃长征精神、焦裕禄精神、雷锋精神的火炬,照亮与凝聚全民族的崇高理想与信念意志,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而不懈奋斗。今天,我们阅读优秀革命文化作品的重要目的就是要承传、弘扬、丰富、发展这种精神,就是要借这种精神助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综上所述,我方认为:当下阅读优秀的革命文化作品具有重大意义。
任务二 体会把握实用文的表达特点
活动1 全面把握各实用文体表达的独特性
再读课文,注意体会不同文体表达的独特性,填写下表。
课文 文体 材料选取与运用特点 结构特点 语言特点 共同的表达特点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① 围绕会议性质、任务,突出会议宗旨 按开幕词文体思路行文 ②
《长征胜利万岁》《大战中的插曲》 ③ ④ ⑤ 朴实有力
《别了,“不列颠尼亚”》 ⑥ 材料真实、客观,注意现实与历史材料交织 按消息一般结构行文 简洁生动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⑦ ⑧ ⑨ ⑩
答案 ①演讲词(开幕词) ②语言鲜明,逻辑性强,铿锵有力 ③回忆录 ④材料真实、客观,注意以小见大 ⑤以时间为线索,用第一人称自述 ⑥消息 ⑦通讯 ⑧材料真实、典型,采用小标题形式,注重细节描写 ⑨以时间为线索行文 ⑩生动具体 既注意理性表达,又注意情感的抒发
活动2 围绕“理性表达和感情抒发”表达特点,批注阅读
本单元课文既表现出理性的思考,又抒发了深沉的情感。现精选课文中的典型片段,请从“理性表达”和“感情抒发”的角度,进行批注阅读,完成此任务单。
典型片段 批注
片段1:节选自《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诸位代表先生们,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我们团结起来,以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大革命打倒了内外压迫者,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了。我们的民族将从此列入爱好和平自由的世界各民族的大家庭,以勇敢而勤劳的姿态工作着,创造自己的文明和幸福,同时也促进世界的和平和自由。我们的民族将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 我们的革命工作还没有完结,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运动还在向前发展,我们还要继续努力。帝国主义者和国内反动派决不甘心于他们的失败,他们还要作最后的挣扎。在全国平定以后,他们也还会以各种方式从事破坏和捣乱,他们将每日每时企图在中国复辟。这是必然的,毫无疑义的,我们务必不要松懈自己的警惕性。 (1)
片段2:节选自《大战中的插曲》 在进攻井陉煤矿的战斗里,我们的部队——三团一营的战士们救起了两个日本小女孩,大的五六岁,小的还在襁褓之中。她们的父亲——井陉火车站的日本副站长,受了重伤,经抢救无效殒命,她们的母亲也在炮火中死亡。部队从战火里救起她们的时候,那个不满周岁的女孩伤势很重,经过我们的医务人员及时抢救和治疗,她脱离了危险。前线部队不能带着两个孩子参加战斗,他们请示我如何处理,我答复他们:立刻把孩子送到指挥所来。 当时,我的想法是,孩子是无罪的,应当很好地安置她们。至于究竟怎么办,我考虑,或是由我把她们养起来,或是把她们送回去。我想,如果养起来,激烈的战事不知何时结束,边区的环境不仅艰苦,而且敌人“扫荡”频繁,部队经常转移,照顾两个小孩子,将有不少困难。再说,两个孤苦伶仃的孩子留在异国他乡,大的五六岁了,已经开始懂事,留下来她很可能会伤感的。她们失去了父母,只剩姐妹二人,不在本国的土地上,将来也会给她们造成痛苦。送回去,爸爸妈妈虽然死了,她们家里总还会有亲戚朋友可以照应吧。想来想去,我决定还是把她们送回去。 (2)
片段3:节选自《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不久,在焦裕禄倡议和领导下,一个改造兰考大自然的蓝图被制订出来。这个蓝图规定在三五年内,要取得治沙、治水、治碱的基本胜利,改变兰考的面貌。这个蓝图经过县委讨论通过后,报告了中共开封地委,焦裕禄在报告上,又着重加了几句: “我们对兰考的一草一木都有深厚的感情。面对着当前严重的自然灾害,我们有革命的胆略,坚决领导全县人民,苦战三五年,改变兰考的面貌。不达目的,我们死不瞑目。” 这几句话,深切地反映了当时县委的决心,也是兰考全党在上级党组织面前,一次庄严的宣誓。直到现在,它仍然深深地刻在县委所有同志的心上,成为鞭策他们前进的力量。(出自课本未节选部分) …… 焦裕禄深深地了解,理想和规划并不等于现实,这涝、沙、碱三害,自古以来害了兰考人民多少年啊!今天,要制伏“三害”,要把它们从兰考土地上像送瘟神一样驱走,必须进行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付出高昂的代价。 他想,按照毛主席的教导,不管做什么工作,必须首先了解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要想战胜灾害,单靠一时的热情,单靠主观愿望,事情断然是办不好的。即使硬干,也要犯毛主席早已批评过的“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的错误。要想战胜灾害,必须照毛主席的指示办事,详尽地掌握灾害的底细,了解灾害的来龙去脉,然后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部署。 他下决心要把兰考县1 800平方公里土地上的自然情况摸透,亲自去掂一掂兰考的“三害”究竟有多大分量。 (3)
答案 (1)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独立自主的喜悦与自豪;在这种激昂的情感状态下,作者更以冷静而理性的语言指明了——建国初期我们党和国家所面临的严峻革命形势与巨大挑战。
(2)作者救助、收养战火中的两个日本小女孩,可见其仁爱之心、人道主义关怀——这种情感是深沉的;作者想收养两个小女孩,但因为战争的严酷性和对孩子健康成长的考虑,最终决定把她们“送回”日本——这种选择是理性的。
(3)文章在写到制订“改造兰考大自然的蓝图”时,彰显了焦裕禄热爱祖国、忠于人民的赤子之情和敢于直面困难、拼搏进取的革命胆略;但是,在写到直面现实,如何制伏兰考的“三害”时,作者又以客观理性的语言交代了焦裕禄务实、实干,通过实地考察,“详尽地掌握灾害的底细,了解灾害的来龙去脉,然后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部署”的科学精神。
任务三 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材料,完成以“英雄”为主题的实用写作
写作任务
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英雄,他们都为国家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们身上有特殊的时代印记,同时又都具有相同的初心。国庆将近,学校校报准备办一期“礼赞时代英雄,勇担时代使命”的专刊。请围绕一位当今时代的英雄人物,搜集、积累相关素材,自选角度和自己擅长的文体进行写作。
写作点拨
材料的积累与运用
一、材料的积累
1.要求
(1)真实可靠;(2)新鲜的,属于自己的。
2.内容
(1)鲜活素材:反映社会热点,体现最新发展。
(2)情感积累:①五情:亲情、友情、师生情、乡土情、爱国情。②五心:把忠心献给祖国,把关心捧给别人,把爱心洒向社会,把孝心带回家中,把信心留给自己。
(3)文化积累:
“文化底蕴最能提升文章的思想品位和文化品位”,抢占八个文化制高点:①课本名篇;②读本精华;③名人传记;④感人故事;⑤文化散文;⑥鲜活时文;⑦名言名句;⑧睿智心语。
(4)理论积累:
“理性阐发可以使文章染上浓烈的思辨色彩”:①实践论;②矛盾论;③方法论;④联系的观点;⑤发展的观点;⑥一分为二的观点;⑦存在与意识的关系;⑧外因与内因的关系;⑨量变与质变的关系;⑩主流与支流的关系。
3.途径
(1)从课内课文中积累;(2)从常见杂志中积累;(3)从模考试卷现代文阅读文本中积累;(4)从模考中涌现的优秀作文中积累;(5)从作文素材集锦中积累;(6)从媒体网络中积累,尤其要关注《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人民网、新华网、凤凰网等对同一事件的评论。
4.方法
(1)建立个性化的资料库,素材分主题积累。
(2)写好读书笔记,每周3篇读书笔记,每篇不少于500字。形式可多样,摘抄、点评、读后感、时评均可,写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感,目的是让同学们每周保持一定的阅读量,有一点时间去思考和感悟。读书笔记化“无形”的阅读为“有形”的读书笔记,既保证了读,又促进了写,一石二鸟。读书笔记写好了,在高考考场上自然厚积薄发,水到渠成。
(3)有一本书报剪贴本。
[方法举例]
(1)热点素材积累法
热点素材积累法就是注意搜集积累新闻时事热点材料的方法。平时要注意随时留心周围发生的事情,注意社会上新近发生的重大事件,注意各种媒体中的新闻热点与焦点,随时记录下来,以备高考写作时运用。把新闻热点恰当地写进文章,这样既能使文章的内容富有时代气息,也能彰显出考生对社会生活、对国际国内新闻极强的敏感性,常常受到阅卷老师的好评。每年都有不少考生在议论文中选用“感动中国”十大新闻人物事例以及新近发生的新闻热点材料,从而使文章因洋溢着鲜明的时代色彩而获得高分。
(2)“品位”素材积累法
“品位”素材积累法就是积累有“品位”的独家素材的一种方法。有品位的素材常常散发着文化的气息,一般折射着人性的光辉,它新颖、脱俗,意义深邃,趣味盎然。如何积累有“品位”的素材呢?
①读透一本有文化内涵的书,如于丹《〈庄子〉心得》《梁衡散文集》。
②积累有“品位”的名人素材,往往能以一当十,但是要注意在积累过程中应力避素材雷同,尽量选些“熟悉的陌生人”加以研究,如富兰克林、莫扎特、简·奥斯汀、甘地、史怀哲、索尔仁尼琴、纳兰容若、胡适、梁漱溟、林徽因、沈从文、顾准、王洛宾、南怀瑾、杨丽萍、杨佳……读他们的传记或相关文章。
(3)课本素材积累法
课本素材积累法就是从文本教材里积累写作素材,从而写出内涵丰富、思想精深的优秀作文的方法。语文教材是同学们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米仓”。选文大都具有时代性和典范性,又有丰富的人文气息。其实,历年高考优秀作文所用事例大都出自语文课本,很多考生在写作时搜肠刮肚地想材料,其实,很多合适的素材就在你的教科书里,语文课本和其他教科书就是你写作的“百宝箱”。我们平时要学会从文本教材里收集积累素材,并深入思考、汲取材料,学会分类梳理,积淀文化、思想和情感。
(4)思维导图积累法
试以人物素材积累为例:
二、材料的运用
对于写作材料的运用,绝不可以照搬照抄。因为材料就像水,文章就像容器,水放在什么形状的容器里,就得到什么形状。这就要求我们,在作文时,要根据文章的主旨或者表情达意的需要,对材料进行加工处理。在运用中,要注意材料的细节,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叙议结合、点面结合,还要注意对材料进行压缩与扩展。
1.材料的使用与处理在作文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就是文章的建筑材料。建筑材料如何运用,关系到一篇文章的成败。材料的运用,要注意表现与结果的有机统一,要注意突出材料的细节,学会渲染。
2.材料的运用,既要简明扼要,又要注意叙议结合,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材料运用一定要注意详略处理,叙述及分析议论要有机结合,只有做到论据充分,点面结合,才能有力地论证论点。
3.对材料的压缩,在议论文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压缩时,要注意根据表达的需要,提取那些关键信息,连缀成片段。运用时要有明确的指向,冗长啰唆、与主题关系不大的材料,要进行简化处理,与内容无关的材料,坚决不要;画龙点睛的话必不可少。
4.材料的扩展,要注意围绕表达的需要,对材料进行强化与阐释。“强化”是利用描写或修辞手段将原有信息加以扩充;“阐释”就是对原有信息进行解说、阐发和补充。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所用材料能够更好地表达中心意思,更好地传递情感。
另外,特别注意一材多用。
作文材料积累贵精不贵多,应变通观念,写天下之文章。如能从不同角度及认识写、思考,不断挖掘,想深想透,这样,即使材料较少也足以应对诸多写作任务,以焦裕禄为例。
焦裕禄在带领全县人民封沙、治水、改地的斗争中,身先士卒,以身作则。风沙最大的时候,他带头去查风口,探流沙;大雨倾盆的时候,他带头蹚着齐腰深的洪水察看洪水流势;风雪铺天盖地的时候,他率领干部访贫问苦,登门为群众送救济粮款。他经常钻进农民的草庵、牛棚,同普通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他以“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大无畏气概,谱写了一曲改天换地的英雄壮歌。
应用角度 “责任”“使命”“担当”“奉献”等。
参考例文
赞国士担当,做复兴后浪
钟南山,一位可敬的逆行者,他的逆行,改写了非典的结局,84岁的钟南山,有院士的专业,有战士的勇猛,更有国士的担当。一路奔波不知疲倦,满腔责任为国为民,令人肃然起敬!
灾难之下,最见人性。有人趁混乱大赚横财,有人为保官欺上瞒下,有人惊慌失措,有人避之不及。但是,更有钟南山这样的人,于危难之中挺身而出,奋勇向前,左手对抗灾难,右手托出真相。没有人要求他,是他自己发自内心地愿意有此担当。一颗救世之心,一腔赤子热诚,一身高超医术,一片赤胆忠心。
外交家基辛格曾在《论中国》里说:“中国总是被他们最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
鲁迅先生也曾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在肆虐的病毒面前,我们看到的是84岁仍带队出征的钟南山院士,看到的是每天睡3个小时与死神赛跑的李兰娟院士,看到的是身患绝症仍坚守一线的张定宇院长,看到的是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张旃的《与夫书》,看到的是剪掉自己一头长发的河北护士肖思孟,看到的是脸上被防护面罩勒出深深印痕的军人刘丽,更看到的是一个又一个普通而又平凡的中国人。其实,哪有什么生而英勇,只是他们选择了无畏与担当,哪有什么从天而降的英雄,有的只是挺身而出,披上战袍的凡人,他们是医生,是护士,是记者,是工人,他们是千千万万奋战在抗“疫”一线的英雄勇士。但是,他们还是丈夫,是妻子,是父母,是孩子,是舍小家顾大家、用生命守护生命的中国人,他们身上有着不屈的脊梁、伟岸的灵魂,他们身上闪耀着同心协力、英勇奋斗、共克时艰的中国精神。我们不幸突遇疫情,但我们又何其有幸生活在这样一个伟大的国家,具备着这样优秀的政治制度,拥有着这样勇敢顽强的人民。
每逢危难时刻,总有无数钟南山这样的人成为中国大地上的薪薪之火——有这样的人替我们负重前行,是全体国人的幸运;这样的人,才是国家栋梁,才是民族脊梁!
身为时代青年,我们赞美像钟南山这样的时代英雄、时代楷模;我们感念国家优秀的政治制度、优良的社会环境;然而,我们更应当以时代英雄为榜样,牢记使命,不忘初心,为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
我们可能成不了时代的英雄,我们或许名不见经传,但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浪潮中我们都是一朵微小的后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