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段三 “单元主题+”阅读与积累
[主题阐释] 近一个世纪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不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挺进的历史进程中,涌现出了众多英雄人物,创作出了众多优秀的英雄文化作品。
英雄文化是中国革命精神的载体和集中体现,它以英雄人物为依托,以英雄价值观为核心,是关于英雄观念、英雄行为、英雄精神、英雄功绩、英雄评价、英雄传承的总和。
英雄文化是孕育英雄和英雄精神的土壤,是激发英雄精神、坚持不懈奋斗的内生力量,是民族的灵魂防线和精神长城,反映了社会良知和精神品位,影响着富国强军和民族未来。重构英雄文化,是扶正祛邪、捍卫英雄的需要,是塑造中国心、民族魂的需要,是夯实民族复兴精神根基的需要。
一、主题阅读
[文本1]
英雄气,民族魂
郁达夫曾说:“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奴隶之邦,一个有英雄而不知尊重的民族则是不可救药的生物之群。”
的确,在乱花迷眼的巨变中,我们需要不变与守恒的力量——英雄气。
国家公祭,肇始于南京大屠杀。我三十万同胞惨遭杀戮——80年前的那场血雨腥风,成为整个南京城,整个中国,一道永远无法磨灭的伤痕。罪恶罄竹难书,公祭不是为了仇恨,而是为了记住真相,记住英雄。
凛凛英雄气,浩浩民族魂,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一个有着英雄情结的民族。当宋高宗与秦桧一心求和,一天连下十二道金牌,劳苦大众记住了“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你,那庄严的宋岳忠武王庙便是最好的见证。当受到权臣的排挤、唐宪宗的贬谪,潮州人民记住了你“八月为民兴四利”的福祉,留下了“一片江山尽姓韩”的佳话。我们有英雄的情结,英雄的情怀,我们要做英雄的歌者,当英雄的卫士。如今,我们举行国家公祭,奏哀乐之音,咏和平之章,歌和谐之志,诵生平之欢。
欲灭其国,先灭其史;欲灭其人,先毁其志。幸存者在等日本人谢罪,他们在等他们老去;中国人在等日本人道歉,他们在等我们遗忘。国家公祭日的设立,是缅怀过去,更是抚慰民心、顺应民意,在这一天,我们感念逝者,还生命以尊严。唯其不可忘却,他们才能在民族记忆和历史长河中成为永恒。
国家公祭日,难民纪念碑。流行中国话,万家庆春节。这份壮丽,其来有自。歼-20的自主研制,蛟龙号的再度下潜,东风-41的战略威慑,海陆空的协同演练,G20的“中国处方”,亚投行的正式开张……十九大的精神贯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策略。孔子学院遍布全球,楷草行篆蔚然成风,中华武术刚柔并济,诗词汉赋典雅华丽。有人说“我不关心什么大国崛起,我只在乎小民尊严”;但正所谓“覆巢之下,焉有完卵”,没有大国崛起,哪来小民尊严?国家公祭日的设立,正是大国崛起的中间产物。不管是大国崛起,还是小民尊严,格物致知,奋发图强,居安思危,是我们的责任与使命。
愿这英雄气,气壮山河;愿那民族魂,魂振千秋。
(郭润晗·河北唐山一中《作文与考试》,有删改)
赏析 首段引用郁达夫关于英雄的名言,引出关键词——英雄气。第三段由国家公祭日切入,从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写起,点明了设立国家公祭日的目的。接着写了岳飞、韩愈两个历史人物的英雄事迹,表明中国自古拥护英雄的情怀。为了形成对比,文章引用了关于“大国崛起”和“小民尊严”的说法,并对此提出自己的看法,将二者统一起来,顺理成章地提出了“格物致知,奋发图强,居安思危,是我们的责任与使命”的希望。
全文沉痛而不陷于愤恨,理性而不落于空谈,有理有据,有情有节,是一篇相当不错的文章。
[文本2]
红土地上的英雄礼赞
忆往昔天台山畔,红安境内无数英雄好汉竞相杀敌,以身殉国;看今朝深山野林,红土地上莘莘海工学子奋勇争先,苦练精兵。
抗战年代,红安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践行赴汤蹈火之忠义,忠于国、忠于民、忠于义,舍小家为大家,就算妻离子散,宁他割目剜喉、白刃相加,也不让敌人在祖国土地上烧杀抢掠、胡作非为,要用最后一口之正气,吓他三夜难安枕。无数战士坚守家园,顽强抵抗,其精神惊天地,泣鬼神,无数烈士视死如归,血染疆场,鲜血染红了这片土地,书写了一部部可歌可泣的英雄篇章。红安的战斗不是两三个人的坚持,是千千万万红安人民的坚强,小到黄发孩童,大到耄耋老人,下至平民百姓,上至高官豪绅,以全民皆兵之阵势,昭示誓死抵抗之决心。
与那些懦弱无能、叛亲卖国的败类相比,红安人民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大义之行,让人们看到了民族生存、国家胜利的曙光,他们是人民心目中的擎天柱,为正义撑起一片天。红安人民是从来只求付出不讲回报的,他们为国舍生赴死,拼死卖命而不图一丝安逸,他们一图两不图,一要三不要。为了图强谋胜,富豪慷慨地将财产分给人民,自己过着颠沛流离的抗战生活;为了革命事业,司令可以不顾妻母的存亡,不惜自己的身体,过着庶民般的生活;为了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战士可以在割目剜喉的剧痛中咬牙坚持三天三夜,给敌人以强悍的震悚。
司马迁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是的,无数红安的烈士失去了宝贵的生命,他们的生命在这个世界上如昙花一现,稍纵即逝,但他们留下的大义与正气永驻在冥冥乾坤之中,他们死得其所,他们的死重于泰山。正如马克思所言,他们是为了全人类的解放事业而斗争,是为了保卫国家、造福子孙后代而战斗,短短几十个春秋,足以让他们的光芒照射在世人心中。
矗立时代的沿岸,漫溯那一道道历史沟渠,几度战乱几度和平,或是硝烟弥漫、尘土浩荡,或是清风微拂、鸟语花香,总有特殊的场景挥之不去,总有高大人物的形象在历史的画卷上熠熠生辉。红安人民抛头颅、洒热血的慷慨壮志在历史的画卷上刻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历史不会为他们而凝固,但世人会为他们而骄傲,他们的时代让世人刻骨铭心。
繁华的都市与紧张的城市生活已折射不出当年红安人民驰骋疆场、奋勇杀敌的壮烈场面,那存下来的古砖青瓦、破铜烂铁也都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让人们在无尽的凭吊慨叹中回想着昔日的那段峥嵘岁月。在思索与叹息之余,我们是否想到是什么让中华民族遭此重辱,是贪图安逸的统治者,是封建落后的旧思想。以人为镜,以史为鉴,不要让英雄的赞歌湮没在时代的号角声中,时刻牢记“天下虽安,忘战必危”的警醒,借老一辈革命英雄的敬业精神吹响时代的最强音。
弘扬优良革命传统,学习红安革命精神,我们海工学子远赴红安,在跋山涉水之间感受每一寸热土残存的红色记忆,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之际体会红安的乡土风情。不畏路途遥远,我们翻山越岭,重走长征路,重塑英雄魂,以崇高的热忱和顽强的意志在崇山峻岭中展现海工学子的风采。不辱使命任务,我们一路奔波,参观烈士园,领悟英雄情,以无尽的敬仰和真挚的情怀在满林墓园中显露军人的气质。在“红土地上铸军魂”歌咏比赛中,我们以满腔的热血和饱满的激情唱出了我们的决心和誓言,歌声飘荡在纪念广场上,绵延不尽,那是对革命先烈的无限缅怀。每名战士的呼吸都在此刻屏住,默默地感受这种振奋人心、催人上进的肃穆。
红安之行已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但红安精神深刻内涵的体现伴随着每名学子的军旅生涯才刚刚开始。战乱的硝烟已渐渐走远,历史的年轮依旧要逐渐延宕,我们无法去改变那段充满血与泪的历史,但我们可以将今后的历史书写得美轮美奂。当今国际社会风云变幻、竞争激烈,我们要争做时代的弄潮儿,以青春的热血和智慧去创造祖国的美好明天。
(《百分网》经典散文)
背景 195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次授予军衔,至1965年共授予大将10人、上将57人、中将177人、少将1 360人。其中湖北红安、安徽金寨、江西兴国、湖南平江、江西吉安、江西永新、湖北大悟、河南新县、安徽六安、湖南浏阳十个县因将军数量众多而被民间称为“将军县”,湖北省的红安县更以223位将军被称为“中国第一将军县”。
红安是一块神奇的土地,它是仅次于井冈山、延安的中国革命圣地。这里爆发了著名的黄麻起义,成立或改编了鄂东军、红一军、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五支革命军队,诞生了董必武、李先念两任共和国主席,走出了韩先楚、陈锡联、秦基伟等223位将军,其中20世纪五六十年代授衔的有61位。另外,走出了56位国民党籍将军。“朴诚勇毅,不胜不休”的红安精神与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等熔铸成党的宝贵精神财富。
红安原名黄安,位于鄂东北大别山南麓。革命战争年代,红安为中国革命的胜利献出了14万英雄儿女的生命,其中查明登记在册的就有22 552人,然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仅剩下600多位红军老干部。
1931年12月23日,红四方面军在黄安军民的配合下,攻克黄安县城。鄂豫皖中央分局为了纪念黄安战役的伟大胜利,表彰黄安人民的革命斗争精神,宣布将黄安县改名为红安县,但当时的蒋政权并不认可这个县名。 抗战爆发后,为了不影响国共合作,国共双方统一县名,称为黄安。 1952年9月,为了表彰黄安人民的革命斗争业绩,湖北省政府报请中南军政委员会转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核准,将黄安县正式改名为红安县。共和国以“红”命名褒奖的县,这是全国唯一的一例。
[文本3]
让崇尚英雄成为这个时代的鲜明气质
崇尚英雄才会诞生英雄,争做英雄才会英雄辈出。如果说奋斗奉献是一个强大国家和优秀民族不可缺少的血性根脉,那么崇尚英雄则是一个民族崛起必须拥有的价值取向与自强情怀。捍卫英雄,就是捍卫我们民族的精神丰碑,捍卫全体国人的信仰支柱,捍卫走向复兴的动力源泉。
英雄归故里,浩气存天地。在第七个烈士纪念日到来之际,第七批117位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由专机护送回国,安葬于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祖国和人民没有忘记你们!”“向最可爱的人致敬!”轰鸣的战机、接风的水门以及真挚的话语,寄托着人们对英雄的崇敬与哀思。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70年前,数百万将士保家卫国,远赴沙场。从上甘岭到长津湖,从松骨峰到龙源里,在各项条件极为艰难、装备差距极为悬殊的情况下,将士们用“小米加步枪”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范例。这一战,打出了新中国的国威,也打出了几十年的和平发展环境。这一战,近二十万志愿军战士英勇牺牲,烈骨忠魂长眠在异国他乡。70年沧海桑田,英雄的功绩彪炳史册,英雄的事迹广为传颂。近年来,在中、韩两国政府的努力推动下,一批批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陆续回到祖国。山河无恙,魂兮归来,我们用最高的礼仪迎接英烈回家,是对铮铮英魂的深情祭奠,也是对英雄精神的最好礼赞。
英雄是人类历史天空的璀璨星辰,更是一个时代的精神坐标。透过长征将士,人们惊叹于“风雨浸衣骨更硬”;走近抗战军民,人们感佩于“一寸山河一寸血”;品读抗美援朝故事,人们更能深刻理解什么是“谜一样的东方精神”。无数先贤英烈不仅以其顽强抗争推动了历史进步,更以其坚定信念、无畏气概和高尚品格,挺立起了民族精神的万里河山。岁月变迁、时代更迭,但“血,总是热的;薪火,赓续不断”。新中国 70 多年一路走来,各条战线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英勇战士、建设标兵、改革闯将。面对一穷二白的困境,“王进喜们”豁出性命,支撑新中国建立起完备的工业体系;面对强敌环伺的挑战,“于敏们”鞠躬尽瘁,推动国家走向安全地带;面临追赶世界的紧迫,“南仁东们”躬耕不辍,助力“中国号”弯道超车、劈波斩浪……山因脊而雄,屋因梁而固,正是英雄精神的代代传承,才让我们在很多方面跑进了先行区,挺进了无人区,书写下民族复兴的沧桑新篇。
崇尚英雄才会诞生英雄,争做英雄才会英雄辈出。如果说奋斗奉献是一个强大国家和优秀民族不可缺少的血性根脉,那么崇尚英雄则是一个民族崛起必须拥有的价值取向与自强情怀。不可否认,承平日久,社会转型,利益分化,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网络时代,各种观点泥沙俱下,一些错误思潮乘虚而入,刻意歪曲历史、抹黑英雄的现象确实存在。而对英雄烈士的诋毁、贬损,对英雄事迹的解构、质疑,污损的是国家和民族的集体记忆,伤害的是亿万人民的质朴情感。党的十八大以来,从设立烈士纪念日“立大德于社会”,到建立功勋荣誉表彰制度“扬大义于国家”,再到制定英雄烈士保护法“布大信于天下”,一系列强有力的行动,展现了党和国家捍卫英雄、褒奖英雄、尊崇英雄的坚定决心,激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共识和行动自觉。而当制度土壤日渐培厚,爱国情怀、英雄精神的种子也会在亿万人民心中生根发芽、生生不息。
和平不是英雄的退场,而是英雄的新生。今日之中国,早已走出亡国灭种的险境,但必须铭记“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新中国“站起来”不过70多年,放眼世界,霸权主义、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依旧强大,中国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就越处于国际矛盾的风口浪尖。
再看国内,在走向复兴的关键阶段,矛盾问题、短板弱项仍有很多,“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可以说,今天我们所面临的危机挑战并不比过去少。新长征路上,征服“雪山”“草地”、跨越“娄山关”“腊子口”,更加呼唤“为有牺牲多壮志”的英雄精神,以及“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英雄人物。在这个意义上,捍卫英雄,就是捍卫我们民族的精神丰碑,捍卫全体国人的信仰支柱,捍卫走向复兴的动力源泉。
有媒体发起过一项调查活动:“谁是英雄?今天,我们一起寻找。”大家举荐的人选,有家喻户晓的国家栋梁、时代楷模,亦不乏名不见经传的平凡人物——甘当樵夫的扶贫干部、坚守深山的乡村教师、执甲逆行的白衣天使……英雄就在我们身边,各个地方、各个领域、各条战线,都有斗志昂扬、忘我奋斗的英雄身姿。在这个“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大时代,从英雄的精神世界里汲取养分,在国家前进的征程中标定人生方向,我们都将成为这部英雄史诗的书写者和见证者。
“你的名字无人知晓,你的功勋永垂不朽”“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为你负重前行”……今天是烈士纪念日,国之大典致敬英雄,国人的英雄情结始终鲜活。“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让崇尚英雄成为这个时代的鲜明气质,养浩然之气、励鸿鹄之志,我们定能写就新时代的发展篇章。(晁星《北京日报》)
背景 2020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弘扬和光大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革命精神。抗美援朝战争不仅奏响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凯歌,而且锻造出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美国政府纠集“联合国军”进行武装干涉,并派遣海军第七舰队侵入中国台湾海峡。此后,侵朝美军越过三八线,直逼鸭绿江,并出动飞机轰炸中国东北边境,直接威胁到中国的国家安全。虽然当时中国正面临着巩固政权、恢复经济的紧急任务,但应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请求,中共中央多次召开会议,经反复权衡,在10月上旬做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历史性决策。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奉命开赴朝鲜战场,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到1951年6月,历时7个多月,先后同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进行五次大的战役,共歼敌23万余人,把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地区。在这场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中涌现了无数英雄人物:罗盛教、黄继光、杨根思、邱少云……为了朝鲜人民,为了履行国际主义义务,许许多多的英雄包括毛主席的长子毛岸英,长眠在了朝鲜的土地上。
在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的同时,国内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运动。全国各阶层人民踊跃参军参战,捐献飞机大炮,慰问志愿军,订立爱国公约,开展增产节约运动,有力地支援了前方作战。
1951年7月,朝鲜战争进入“边打边谈”阶段。经过两年的相持,交战双方于1953年7月签署停战协定,抗美援朝战争取得伟大胜利。
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作战,是保卫和平、反抗侵略的正义之举。这场战争的胜利,打破了美帝国主义不可战胜的神话,创造了以弱胜强的范例,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人民心目中的威信,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使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二、主题素材积累
1.有关英雄的名人名言
(1)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刘禹锡
(2)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习近平
(3)英雄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在决定性关头做了为人类社会的利益所需要的事。
——[捷克]伏契克
(4)英雄就是对任何事都全力以赴,自始至终心无旁骛的人。——[法]波德莱尔
(5)我们不可能全都做英雄,总得有人坐在路边,当英雄经过时为他们鼓掌。
——[美威尔]罗杰斯
2.英雄人物事例
(1)陈树湘
陈树湘,出生于湖南长沙,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革命烈士。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陈树湘率领红三十四师担负全军后卫,掩护全军主力和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机关,同敌人追兵频繁作战,激战四天五夜。最后,部队弹尽粮绝,陈树湘伤重被俘,在押送途中,他乘敌不备,咬紧牙关,忍着剧痛,用手从伤口伸入腹部,抠出肠子,用尽全力,大叫一声,扯断肠子,壮烈牺牲。时年29岁。
断肠,通常作为一种形象的说法,被人们用来形容极度痛苦。然而,对于陈树湘来说,这不只是一个文学词汇,更是一种崇高的抉择。是什么促使他选择如此惨烈的方式慷慨赴死?当组织把红军长征途中最危险的“断后”重任交与自己时,作为一名红军师长,陈树湘深深地明白自己肩上的担子有多重,他早已做好了为革命赴汤蹈火的准备。湘江之战,他和战友们与数十倍于己的敌人鏖战四天五夜,直到中央红军主力突围渡过湘江,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使命既已完成,堂堂红军师长的尊严岂容敌人玷污?于是,他践行了自己“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的铮铮誓言……
(2)张自忠
张自忠,山东省临清人,著名抗日将领、民族英雄。第五战区右翼集团军兼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中国国民党上将衔陆军中将,追授二级上将衔。1940年,在襄阳与日军战斗中,不幸牺牲。
牺牲前,张自忠亲笔昭告各部队、各将领:“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他办法。更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决心,我们国家及我五千年历史之民族,决不至亡于区区三岛倭奴之手。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张自忠殉国时,年仅49岁,他的夫人李敏慧女士闻耗悲痛绝食七日而死,夫妻二人合葬于重庆梅花山麓。
周恩来称赞张自忠“其忠义之志,壮烈之气,直可以为中国抗战军人之魂”。
李先念评价张自忠“抗日名将,民族英烈。高风亮节,气壮山河”。
(3)邓稼先
邓稼先,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核武器研制开拓者和奠基者。他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设计了中国原子弹和氢弹。因受到核辐射,邓稼先患直肠癌,于1986年7月29日在北京不幸逝世,后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邓稼先曾赴美国普渡大学读研,不足两年修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年仅26岁,人称“娃娃博士”,取得博士学位后9天,登上威尔逊总统号轮船返国。
杨振宁说:“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引人注目的人物。和他谈话几分钟就看出他是忠厚平实的人。他真诚坦白,从不骄人。他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在我所认识的知识分子当中,包括中国人和外国人,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4)张富清
张富清,1924年12月出生,1948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48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1月转业到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来凤县,先后在城关粮油所、县粮食局、县纺织公司、三胡区、卯洞公社、县外贸局、县建设银行工作,1984年12月离休。
2018年11月,湖北来凤县退役军人事务局采集信息,一位退役老兵的物品震惊了现场所有人,红布包裹一层层打开,人们发现94岁的退役军人张富清,竟然是一位战功显赫的人民功臣。
张富清在解放战争的枪林弹雨中九死一生,先后荣立一等功3次、二等功1次,被西北野战军记“特等功”,两次获得“战斗英雄”荣誉称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响应国家号召,主动到偏僻的湖北来凤县工作,为贫困山区奉献一生。60年来,张富清刻意尘封功绩,连儿女也不知情。
2019年度“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这样评价张富清:都知道你朴实勤勉,却不知你曾战功赫赫。你把奖章深藏在箱底,把对战友的怀念深藏心底。从不居功索取,只为坚守使命初心,默默奉献。于国于民,你是忠诚伟大的士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