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 学段三 “单元主题+”阅读与积累 学案(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 学段三 “单元主题+”阅读与积累 学案(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8.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2-08 17:41: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学段三 “单元主题+”阅读与积累
[主题阐释] 每个民族都有一些“原创性的、能够成为这个民族的思想源泉的”原典,这些原典,是这个民族面对诸多现实问题的“精神的养料”(钱理群语)。我们的民族很幸运,幸运在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拥有诸子百家。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时代,面对强执弱、富辱贫、贵傲贱等诸多社会问题,诸子以其担当精神,勇敢探索解决社会危机的方法和措施,成就了中华思想文化史上的一段辉煌。
一、“诸子人格”+拓展阅读
[文本1]
想象的孔子
孟宪实
近些年国学再兴,国人振作,于是中国文化的人物代表——孔子日益受到国人的爱戴,不仅《论语》一书被人争相阅读,孔子之像也如雨后春笋,神州大地,纷然竖立。古代人物缺少形象记录,孔子像多用吴道子的画《先师孔子行教像》,而吴道子所作的画像自然也是根据想象。
什么样的孔子形象最符合大家心目中的孔子,这才是最重要的。
关于孔子的外表,《史记》中的记载是“孔子长九尺六寸,俗谓长人而异之”。看来孔子在当时是真正的高人。对此,孔子像应该说最容易表现。但是作为雕像,多高更合理,显然需要考察多种条件,并非符合这个尺寸就一定是最好的。另外,孔子的学生曾经这样描写孔子的外表“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也就是说,孔子温和而又严厉,威严但不凶猛,恭顺而安静。这个记载,对于孔子像的设计,十分重要。然而,一座雕像,不是连环画,不会把孔子的所有表情都表达出来。那么,一个比较恒定的孔子表情,应该是怎样的呢?把众多的元素,人们希望、想象和认识都集中表现在雕像的神情上,艺术家的水准此刻无法不接受检验。
普查网上能够搜集到的孔子像,可以说,有多少雕刻家就有多少孔子像。孔子像,如今在中华大地上,很容易就会遇到,但是比较这些孔子像,如果没有文字注明“先师孔子”,恐怕没有什么人会相信,这些雕像竟然是在表现同一个人。不知道是雕刻家的问题还是我们敬仰者的问题,很多孔子像,一点儿都看不到孔子的影子,随便写上什么人的名字,都不会有人反对。
在我的心目中,孔子不该如此。
从历史印象上来说,应该选择孔子一生中最有代表性的时期来表现。孔子的一段话,历来被当作孔子自身的故事,那就是从十五岁而志于学到七十而耳顺。我以为,无论如何应该选择七十岁的孔子,那时候的孔子已经到达了人生的最高境界——“从心所欲不逾矩”,一种充分而理想的自由状态。这绝不仅仅是孔子个人的状态,后代中国人也把这看成了中国人的最高境界。所以,孔子的雕像,应该以孔子的七十岁为自然界标。
七十岁的孔子应该是怎样的表情?经历了人生的所有阶段,周游列国,困于陈蔡,有家国而难报效,弟子去世,白发人送黑发人。但是孔子毕竟完成了古籍的整理,教育出了一批人才,尤其是在理论上创立了儒家,成为中国人最重要的道德与政治源泉。在古人的“三不朽”之说中,真能当得起“立德”者,孔子是争议最少的。在孔子最后的岁月,他的心态一定是最平静的,对于现实虽然依然有很多不满,但是他展望未来,信心十足。因为最后的岁月,孔子的工作目标已经不是现实,而是未来。因为对未来有信心,所以孔子的表情应该是平静中有喜悦,目光是略带沉思而远望。
最后,孔子应该用怎样的身姿展望未来呢?思前想后,还是以现在常见的身姿较好。孔子很恭敬地拱手而立,对于未来他有信心,但是这不妨碍他一贯的恭敬态度。未来是后生的天下,后生可畏。为什么?因为孔子的理想,儒家观念的普及,所有一切,都得指望后生。可畏,也是一种期待、恭敬的态度,并不排斥道义的嘱托。当然,还有一个传统不能拒绝,那就是流传很久的吴道子所绘《先师孔子行教像》,正是恭敬的孔子,带出中国的礼仪之邦。但是,反对那种弯腰过分的姿态,最好就是直立身体,拱手于胸前的样子。
然而,瞻仰了很多现在的孔子像,说实话,内心真的很恐慌,为什么就没有我心目中的孔子像呢?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了陈一帆先生的孔子像,心悦诚服之后,也终于感到了踏实。这才是我心目中的孔子。温文尔雅、有德固勇、自信乐观、通达宽恕、心怀坦荡……凡是孔子赞扬的美德,在这尊雕像中似乎都已经具备;凡是孔子强调的精神,在这里都有展现。总之,我们能够想象的一切有关孔子的印象、故事和要素,一尊雕像都给予了表达。第一次被艺术品这样地震撼,我有了通神的感觉。
后来,我才知道陈一帆先生此像,是获得了大奖的,当时的评委会评语就一句话“先师的风范”。这是一句绝对到位的评语,顶得上我的千言万语。说来说去,那些我也不满意的雕像,缺的不正是先师的这种风范吗?(有删改)
赏析 本文独辟蹊径,从古代画家的传统画作、孔子学生记述的孔子形象入手,然后写出自己心目中孔子的形象,与上文形成对比。由浅入深,娓娓道来,揭示了作者心目中孔子的精神:温文尔雅、有德固勇、自信乐观、通达宽恕、心怀坦荡……令人叹服!
[文本2]
孟子,我们的文化宝藏
鹿义霞
带着一颗朝拜的心,我又一次走进经典,聆听孟子。作为一代儒家宗师的孟子,是一座解读不尽的文化宝藏,穿越时空,给后人启迪,给后人震撼!在字里行间中寻访,在故事寓言里感叹,在会意共鸣中缅怀,在体味博大时礼赞——折服我的,是他的思想、他的学识、他的襟怀、他的文采。
这是一个秉持忧患、心怀天下的孟子——生于乱世,勇于济世;游于列国,长途跋涉;晓之以理,苦口婆心。他奔走在游说的路上,执着而坚定,焦灼而真诚。“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人皆可以为尧舜”“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行仁政而王天下”……20多年的游说生涯,他辗转奔走,他不辞劳苦,留下了悠长的足迹,留下了经典的语句,也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激情的孟子。那份知识分子的良知,给后人留下经久的感动。
这是一个满怀智慧、为民呼号的孟子——民生的艰辛与百姓的困苦触动着他的心灵。他重视民心的向背,深谙人民与天下的载舟覆舟的关系;他向往理想的社会图景,规劝统治者安定人民、善待民生。听:“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孟子的话精髓而深情。锲而不舍宣扬民本思想,持之以恒做百姓代言人,他那份深刻,他那份执着,他那份大爱,让千年后的我们读到岁月的回声。
这是一个气节超然、卓然出众的孟子——呼唤高尚人格,是《孟子》不变的主题;追求气节超然,是孟子永恒的追求;注重人格修养,是孟子真挚的宣言。“养心莫善于寡欲。”“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样的语言烙在心灵深处,指导着我们的做人原则,影响着我们的做事风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成了很多人的精神坐标,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性格塑造,尤其对中国历代优秀知识分子的性格塑造,起到了重大的作用。想到孟子,常常想到这样四个字:浩然正气。他在文字中说到了,他在生活中做到了。
这是一个才学渊博、文采飞扬的孟子——《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孟子的言辞形象生动、寓意深刻并耐人寻味。那些精彩的比喻,那些巧妙的构思,那些练达的语句,构成了孟子作品特别的气象。“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五十步笑百步。”“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孟子的作品乃中国文坛之瑰宝。
这是一个提倡社会和谐的孟子,他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一个睿智理性的孟子,他说:“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这是一个自信的孟子,他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这是一个笑傲困难的孟子,他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是中国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被尊为“亚圣”,儒家文化亦被称为“孔孟之道”。孟子在修身养性、治国安民、教育学习、交友处世、孝亲敬老等方面为我们留下了很多充满智慧和哲理的警世名言,警醒后人反刍,引发后人思考。作为思想家的孟子,作为教育家的孟子,作为政治家的孟子,作为文学家的孟子,是一笔解读不尽的文化宝藏。忽然想起有本书上这样说过:阅读孟子,让经典进入民间,让传统回归现实,让历史告诉未来。(有删改)
赏析 作为儒家经典,《孟子》是一部充满智慧的书,它给人以多方面的启迪。本文是一篇读后感式的美文,作者从五个方面赞颂了孟子的思想、学识、人格和文采,表达了对孟子的礼赞之情。文章气势酣畅,语句精美,引用广博,见地深刻。
[文本3]
颠倒的世界与哲学
鲍鹏山
老子是一位令人望而生敬的人,因为我们不知道他硕大的头颅内究竟包含着多少人生的智慧;他还是一位令人望而生畏的人,他额际密密的皱纹中不知隐藏着多少阴谋与陷阱;当然,他还是一位令人望而迷惘的人——他神奇般地出现在我们民族的孩童时代,大约是失望,或另有使命,又神奇般地消逝他方。在夕阳的余晖中,他晃动着远去的身影,弃我们如弃敝屣。他对我们竟没有一丝的留恋之意,让我们世世代代为此难堪自惭。老子出关而去是一件意义严重的事件,它表明,我们已经不配受哲学的引导;而我们自己由于迷醉与迷失于物质世界,也可耻地抛弃了哲学。一个聪明绝顶的哲人,不屑与他的同胞为伍,甚至不愿埋骨乡梓,这难道不使他的同胞的自信与自尊受挫吗?我写这篇文章时是真心感到了一种难以自掩的羞惭的。我的祖先怎么了?真的是堕落得万劫不复了吗?真的是不配有这样的一位哲人来教导了吗?
老子的行踪可以用神出鬼没来形容,令我们悚然。有人说他是神龙见首不见尾,在云端里半隐半显。——只是,他现在还在那里么?
不过,就算他是飞鸿,偶然经过我们的时空,也还是留下了雪泥鸿爪,还是给我们留下了怜悯和慈悲。司马迁不知有何依据,断言他是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苦县原属陈,陈又为楚所灭。所以又属楚了。当时南方北方的民风与学风已有较大不同,楚国也就以道家学派及由此而生成的文化传统,自豪地与齐鲁大地的儒家、三晋大地的法家比肩而立,鼎足而三。
老子的著作是有名称的,这和其他诸子著作统以作者姓氏加“子”命名者不同。他著作的名称就叫“道德经”,或者根据《德经》《道经》之先后又叫作“德道经”。何谓德?一物之所以为一物谓之德,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事物的本质属性、特殊属性。何为道?万物运行之规律谓之道。所以,老子研究的、感兴趣的是较为纯粹的哲学问题,是对客观具象事物的抽象。
他也是一位深谙历史的学者,司马迁说他是周守藏室之吏,就是周王朝政府档案馆的馆长。那时的政府档案馆中所保存的文献,不外乎是史官们记事记言的历史罢了。他整天关在阴冷的屋子里读这些东西,能不“一篇读罢头飞白”?难怪他“生而发白”。他生在那么多既有的历史之后,如历史的一个晦气重重的遗腹子般。是的,对于有些人来说,人类集体的经历和创痛往往就如同他个人的经历和创痛,人类已往的体验也就是他最个性的感性体验,老子正是这类超常人中的一个,面对着“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效原血”的历史血河,他怎能不由美少年变为鸡皮“老子”,并在他额头上深深浅浅密布的皱纹中,埋下与阴谋、与冷酷甚至与残忍难分难解的智慧?班固说,道家出于史官,是有感而发吧。
看多了罪恶,不是与世同浊,心肠随之冷酷,便是脱胎换骨,超凡入化,蜕化出一颗大慈大悲的心灵。综观老子的遗著,好像他这两者兼而有之,犹之乾坤始奠之前的混沌宇宙。不过我相信,当老子带着满头风霜、一脸慈悲走出守藏室时,他已洞穿人生的厚壁。在阳光下,他眯眼看人间,人间混乱而无道,正如一塌糊涂的历史。他心如止水。一切把戏他都已了如指掌,各色人物他也都似曾相识,周朝的大厦将倾,山河将崩,九州辐裂,小小的守藏室亦将面临一场浩劫,“金玉满堂,莫之能守”。那些厚重的典籍守不住也藏不住了。他抬头看看西天的晚云,去意满怀,是的,该走了。
不过,我们还算幸运。据司马迁的记载以及后来神仙家的推衍,当老子骑着青牛要出关而去时,被关令尹喜挡住了。这位尹喜对老子说:“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在你抛弃我们之前,为我们留下你的思想!
多年以前,我揣摩老子当时的心情,假托老子的口吻,写过一篇短短的《老子出关》:
我已经没有什么故事告诉你们了。
我曾预言过劫数的到来。我曾以薄薄的柳笛吹起晚岚。然而那时你们甜寐于未卜的岁月之梦,白白地错过了时光。
召唤已经传来,我将离去。在另一国度的土地上播撒幻梦之粒。在我走进血红的夕阳之前,我留下这五千言的零乱箴言,在世纪的废墟中如散落的弹珠,愿你们仔细收捡。当一切都已堕落,一切都已不可为,你们就去玩弹珠。
那时我正在翻捡老子的五千言《道德经》,我的感觉就如同下午阳光下马路边上玩弹珠的顽童。所不同者,玩弹珠的顽童兴致勃勃,而玩老子五千言汉字“弹珠”的我则有些百无聊赖。那时我的处境不妙,并且我的很多朋友都摇身一变成为商海健将,红光满面,挥斥方遒,雄姿英发,大有作为。所以我对自己落伍的行为感到很害羞,很寂寞。处盛世而无为,对自己也就很灰心。但灰心的人看老子,也算是一种精神寄托吧。渐渐地,除了我不大感兴趣的什么宇宙生成构成外,我把老子的五千言理出两条思路:一曰治国,二曰处世。(有删改)
赏析 这篇文章从老子的“神秘莫测”写起,一步步引领我们理解老子本人。老子博学多才,是一位历史学家,深谙人类已往的历史和经验,想引领世人脱离苦海又感到没有价值,于是弃世而出关。作者读着《道德经》却在思考着人世,最终理清了老子的两条思路——治国与处世。本文想象奇幻,打乱时空顺序,语言老辣,愈读愈觉奇妙无穷。
[文本4]
庄子的翅膀
叶春雷
人到中年,活着感觉越来越沉重。这种沉重就像一个人陷入沼泽,你拼命想让自己的身体变得轻盈,从泥沼的围困中挣脱出来,但是你似乎越挣扎,陷得越深。
我感觉自己正陷入这种恐惧。我周围的生活就像一个巨大的泥沼,我深陷其中不能自拔。这时候我想到了庄子,想到了那个贫穷而中年丧妻的庄子。这只蝴蝶,或者大鹏。这是长翅膀的庄子,从人世的巨大泥沼中超脱出来,从而变得轻盈无比的庄子。比起我生活的时代,庄子的周围才真正称得上是一个巨大的泥沼,一个恐怖的陷阱。庄子,包括和庄子一样地位卑微的“士”以及比庄子地位更加卑微也更多数的“庶”,他们只是君主的猎物,被围困在君主的苑囿里,君主什么时候高兴或者不高兴了,就宰杀一只,纯粹是为了娱乐。那是一个毫无生命尊严的时代,那是一个视人命如草芥的时代。
庄子也是一只猎物呀,被君主围捕,却冲破君主的包围圈,胜利大逃亡了。对于“士”,君主不是纯粹用刀剑来对付,他们还用蜂蜜和甜酒,用玉帛和铜币。他们要让一部分猎物成为自己的宠物,供自己取乐,同时也充当自己的爪牙,去猎杀更加低级的“庶”。
楚王派使者持千金来了。楚王要降服庄子这只桀骜不驯的猎物。温柔的大网张开了,暗藏杀机。但庄子就是不入其彀中。庄子选择了突围。庄子冲天而起。庄子就是这样被逼出了一对翅膀。
庄子从此不再是一只猎物。庄子完成了自己。因为有了翅膀,因为舍弃,庄子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自由是什么?自由是你一无所有之后,还能自信地对所有人说:“我富甲天下。”我们有这种气魄吗?没有。所以我们成不了庄子。
庄子曾经向监河侯贷粟,因为庄子家贫。庄子从来不是迂腐的伯夷、叔齐,庄子知道生命的可贵。但庄子从来不向君主摇尾乞怜,像那些君主豢养的哈巴狗。庄子是有翅膀的人。庄子的灵魂在天上,在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浩渺宇宙间。庄子是能够吞吐宇宙的人,“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庄子宁愿在污泥中曳尾,因为曳尾污泥,那是在与大自然肌肤相亲。
庄子就这样拔地而起。庄子在我们灵魂的仰望中翩翩起舞。庄子是雄浑的,庄子也是妩媚的。庄子一会儿是大鹏,力拔山兮气盖世;一会儿是蝴蝶,流连戏蝶时时舞。庄子让当时的社会吃惊,更让后人吃惊。这个长着翅膀的怪物,滑过阴暗的宫廷,滑过君主的刀丛,竟然毫发无损。凭什么?凭他的一对翅膀。
人到中年,我感到生命的沉重。因为我没有庄子的翅膀。说到底我没有庄子那样彻底的思想。思想使人轻盈,金钱使人沉重。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每个人都被捆缚在欲望的战车上,每个人都在冲锋陷阵,都在拼命拼杀。这是另一个尸横遍野的战场,没有硝烟,但比起战国的刀光剑影、血肉横飞,丝毫不逊色。我们没有翅膀,我们只有欲望。
庄子是战国时最伟大的散文家。因为庄子的散文也有一对翅膀。能够飞翔的散文才是好散文,而能够在飞翔中不被大风刮散的散文才是散文中的珍品。庄子的散文在历史的大风中飞翔了两千多年,不仅没有散,没有像羽毛一样被刮得无影无踪,反而在风沙的打磨中日益锃亮,这得益于庄子翅膀的轻盈,还有坚定。
我飞不起来,因为我的沉重。这种沉重是污浊的,散发着生活的枯枝败叶的腐朽气息。我的生活中堆积着那么多腐朽的枯枝败叶,但我一点儿也不舍得丢弃,反而视若珍宝,所以我注定无法轻盈。
还是不要胡言乱语了。让我们的心,老老实实地在股票与基金的浮沉中,飞翔一生吧。
(选自《散文》,有删改)
赏析 “庄子的翅膀”是什么?是庄子超越世俗、不可羁勒的思想。“思想使人轻盈,金钱使人沉重。”庄子能在泥淖一样的浊世中“毫发无损”,质性皎然,而“我”却在现实中倍感沉重。文章就在这两相对比中,凸显了先哲的伟大之处,给人以启迪。
[文本5]
景仰墨子
郭远庆
我不知道,在中国古代,有哪个思想家比墨子更为高大与完美。2 500年前,正当孔子热衷于复古、老子醉心于逃避的时候,墨子却脚踏现实的土壤勇敢地建设着理想的未来社会。他的旗帜上赫然写着几个大字:科学、和平、平等、博爱。
要知道,直到今天,这几个大字仍然是我们全人类在努力靠近的目标啊!
他不光思想,而且行动。他充满了智慧,又燃烧着血性。墨家集团一代又一代“赴火蹈刃,死不旋踵”地实践着老师的理想。
墨子狂奔十个昼夜,至少跑过两千里路赶到楚都,劝说楚王不要攻宋。楚王自恃有鲁班发明的攻城器械,不肯听从。于是墨子与鲁班进行了攻防演习,结果九攻九守,鲁班都不能取胜。鲁班说:“我还有最后的一着,但我不说出来。”墨子说:“我知道你那最后一着是什么,我也不说出来。”楚王不明其意,便问其详。墨子说:“他那一着就是杀了我,但是已经晚了。我的三百门徒已经进入宋国,登城协防,准备作战……”楚王只好罢兵。在诸子百家里,还有哪家哪派有墨子这样的大智大勇?
不趋利,不避害,言必信,行必果,克勤克俭,勇敢坚定,墨家是一群具有“我为人人”献身精神的完全值得信赖的集体。领袖孟胜受托为阳城君守城,寡不敌众。弟子徐弱谏说:“死守无益,反倒会令墨家后继无人,不如放弃。”孟胜说:“对于阳城君,我不算老师也算朋友,不算朋友也算臣僚。如果不拼死守城,从此以后,寻求严师、贤友、良臣,谁会想到我们墨家呢?”徐弱信服,请求先死,为自家的弟兄们当开路先锋。当时,墨家派往宋国传达田襄子继任消息的两名弟子在完成任务之后,不听劝阻,毅然决然地返回围城,与墨家兄弟一同拼杀。最后,墨家186人全部战死殉城。
墨家对自身的要求之严几乎到了苛刻的程度。墨家人必须穿布衣、着麻鞋、吃糙食,苦行僧般地终日为“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而奔波劳碌。领袖腹的独生子杀了人,秦惠王本来已经赦免了他儿子的死罪,腹却说:“墨者之法,杀人者死,伤人者刑。”于是,他坚持把儿子判处死刑。如果历代执法者都能如此,这个社会不早就变得清平公正了吗?
那些反对墨家学说的人也不无钦佩墨子的德行:孟子赞他“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庄子夸他累得骨瘦如柴也不舍弃理想。真是天下少有的壮士!尽管“墨翟之言盈天下”,与儒家对峙抗衡了几百年,终于像一盏明灯一样,隐没于历史无边的暗夜之中了。这一切,谁又能很好地作出诠释呢?
我猜一定是因为,权势者不光要“墨守”,更要攻伐;不喜欢“兼爱”别人,只愿意偏爱自己。20世纪初,只有梁启超挺身疾呼:“只可惜我们做子孙的没出息,把祖宗遗下的无价之宝,埋在地窖里两千年……我们还有面目见祖宗吗?如何才能够一雪此耻,诸君努力啊!”还有胡适烛幽洞微,著《先秦名学史》,称《墨子》是当时“真正有价值的唯一著作”,墨子也许是中国出现过的最伟大的人物,“是伟大的科学家、逻辑学家和哲学家”“是一种高度发展的科学的方法的创始人”……
然而这一切,似乎并没有引起多少人的注意。时至今日,著书也好,立论也好,闲聊也好,很少有人提起那位背时的先哲和英雄。实在是不亦悲乎!(有删改)
赏析 这篇文章以翔实的材料向我们揭示了诸子百家之一的墨派及其代表人物墨子。墨家“不趋利,不避害,言必信,行必果,克勤克俭,勇敢坚定”,墨子“不光思想,而且行动。他充满了智慧,又燃烧着血性”,这是一个令所有人佩服的流派。在这里,作者高度赞扬了墨子的崇高理想和伟大人格,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墨子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帮助。
二、“诸子人格”+素材积累
1.有关“诸子人格”的名人名言
(1)孔子
①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也。(子贡)
②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孟子)
③《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西汉)司马迁]
④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宋)朱熹]
⑤我全神贯注地读孔子的这些著作,我从中汲取了精华,孔子的书中全部是最纯洁的道德,在这个地球上最幸福的、最值得尊敬的时代,就是人们遵从孔子法规的时代,在道德上欧洲人应当成为中国人的徒弟。[(法)伏尔泰]
⑥孔子的高贵行谊与伟大的伦理道德思想不仅影响了他的国人,也影响了全人类。孔子的学说世代相传,为全世界人民揭示了丰富的为人处世原则。[(美)里根]
⑦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之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瑞典)汉内斯·阿尔文]
(2)孟子
①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西汉)司马迁]
②孟子生有淑质,夙丧其父,幼被慈母三迁之教,长师孔子之孙子思,治儒术之道,通五经……[(东汉)赵歧]
③著书七篇……有风人之托物,二雅之正言,可谓直而不倨,曲而不屈,命世亚圣之大才者也。[(东汉)赵歧]
④孟轲氏没,圣学失传,天下之士,背本趋末。[(宋)朱熹]
(3)老子
①老子者,民主之制之所用也。(严复)
②不读《道德经》,不懂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鲁迅)
③孔子对我的影响很大,老子对我的影响巨大。[(俄)托尔斯泰]
④《道德经》有一种魅力,它给在世俗世界压迫下疲惫的人们以一种神奇的力量。
[(日)卢川芳郎]
⑤老子似乎用惊人的洞察力看透个体的人和整个人类的最终命运。[(日)汤川秀树]
⑥道家思想又叫老庄哲学,核心思想是崇尚自然,主张相对论,认为万物一体,主张清静无为,无为而治。同是道家,庄子与老子的区别:老子以箴言表达,凭直觉感受,微笑待人,说给心听,教人;庄子以散文描述,靠聪慧领悟,狂笑处世,直指心灵,嘲人。思之无涯,言之滑稽,心灵无羁绊。(林语堂)
(4)庄子
①吐峥嵘之高论,开浩荡之奇言。[(唐)李白]
②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宋)苏轼]
③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悲慨万端。虽知不用,是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挂住;虽不能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清)胡文英]
④是的,在一个文化屈从权势的传统中,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当我们大都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的夜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鲍鹏山)
⑤他有蛇的冷酷犀利,更有鸽子的温柔宽仁。对人世间的种种荒唐与罪恶,他自知不能用书生的秃笔来与之叫阵,只好冷眼相看,但终于耿耿而不能释怀,于是,随着诸侯们的剑锋残忍到极致,他的笔锋就荒唐到极致;因着世界黑暗到了极致,他的态度也就偏激到极致。(鲍鹏山)
⑥庄子的思想是东方神秘国度中国最有价值的思想。[(德)马丁·海德格尔]
(5)墨子
①不侈于后世,不靡于万物,不晖于数度,以绳墨自矫而备世之急,古之道术有在世者。——墨子真天下之好也,将求之不得也,虽枯槁不舍也,才士也夫!(庄子)
②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孟子)
③墨子昭昭然,为天下忧不足。(荀子)
④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汤蹈火,死不还踵。(《淮南子》)
⑤墨子之道非孔老所敢窥视。(章太炎)
⑥墨子是劳动人民的大圣人。(梁启超)
⑦墨翟也许是中国出现过的最伟大的人物。是伟大的科学家、逻辑学家和哲学家。在整个中国思想史上,为中国贡献了逻辑方法的最系统的发达学说。(胡适)
⑧墨子是一个劳动者,他不做官,但他是比孔子高明的圣人。是古代辩证唯物论大家。(毛泽东)
⑨先秦唯子墨子颇治科学。假使今日中国有墨子,则中国可救。墨子也许是中国出现过的最伟大人物。(蔡元培)
⑩墨子关于舍身利人、树立爱他的兼爱学说,是反对侵略战争的理论先导。就是说,正如谴责侵害他人、谋取私利的强盗行径一样,也应该谴责大国侵害小国、大量屠杀以及破坏经济的行为。这种理论是极其现代化的,只是墨子主张的兼爱,过去只是指中国,而现在应作为世界性的理论去理解。[(英)汤恩比]
2.“诸子人格”写作素材
(1)孔子的幽默
孔子自然是幽默的。《论语》一书,有很多他的幽默语,因为他脚踏实地,说很多入情入理的话。只可惜前人理学气太厚,不曾懂得。他十四年间,周游于宋、卫、陈、蔡等国,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总能泰然处之。他那安详自适的态度,在陈绝粮那一段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弟子都已出怨言了,孔子独弦歌不衰,不改那种安详幽默的态度。他三次问弟子:“我们一班人,不三不四,非牛非虎,流落到这步田地,为什么呢?”还有一次,孔子与弟子相失于路上,后来有人在东门找到孔子,说他的相貌,并说他像一条“丧家犬”。孔子听见说:“别的我不知道,至于像一条丧家犬,倒有点像。”
(2)真正的大丈夫
孟子在魏国时,是以宾客的身份和梁惠王交往的,并没有接受爵禄。孟子对于任官一事,并不像当时许多游士那样热衷钻营,是谨慎而有原则的。那时候,魏国人周霄问孟子:“古代的君子出去做官吗?”
“出去做官的。”孟子说,“古书上记载:‘孔子如果赋闲三个月,就显出一副惶惶不安的样子。到国外去,一定带着谒见国君的礼物,希望谋得官职。’鲁国贤人公明仪也说:‘古时候的人,如果赋闲三个月,就要去慰问他。’”
周霄说:“赋闲三个月就得去慰问,不是太急切了吗?”
孟子说:“读书人失去官位,就和诸侯失去国家一样啊!”
周霄又问:“为什么孔子到国外去要带着谒见国君的礼物呢?”
孟子说:“知识分子得出任官职,就像农夫得耕田一样;难道农夫会为了出国就抛弃他的农具吗?”
周霄又追问下去:“既然出任官职是读书人的迫切希望,而有道德学问的君子又不轻易接受官职,这又是为什么呢?”
周霄这个疑问,显然是针对孟子而发的。他想,孟子既希望国君能任用他,实现他的抱负,又不肯轻易去谋求官职,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于是答道:“为人父母的,自然希望儿子能娶到好妻子,女儿能找到好归宿,这是正常的现象。但是假如青年男女不守礼法,挖壁偷看,或私奔,那么社会上就会瞧不起他们。同理,古时候的君子并非不想做官,只是不肯不依正道而为。不依正道去做官的,就像那些挖壁私奔的人啊!”
孟子很明白地指出,做任何事情都要有原则;假如只问目的,不择手段,那就是丧失原则,是人所不屑的。
(3)老子的“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作为一种政治原则,在春秋末期已经出现。儒家也讲“无为而治”,如《论语·卫灵公》:“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老子的“无为”学说,有些人把它当作一种消极的思想来理解,这是错误的。《老子》的理念,是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无为”是指无主观臆断的作为,无人为之为,是指一切遵循客观规律的行为。按现在通常的说法,“无为”是指按照自然和客观的规律行事,是指合理的作为、科学的作为、民主的作为、积极的作为。
“无为而治”的道理读起来博大精深,悟通了其实它很简单:治国安邦,管理国家无非是“顺从民意”,顺民而无为,就会无为而无不为。按照人民的意愿制定政策和法律,按照人民的意愿选举官员,按照人民的意愿管理社会事务,人民就会满意,人民就会拥护你。如果“不顺民意”,反其道而行之,人民就会不满意,不满意的离心度一旦达到了人民不能接受的程度,人民就会联合起来推翻你!历朝历代统治者灭亡的原因都不外乎:不顺民意。治国者,顺民而无为,按照人民的意愿治理国家,才是老子“无为而治”的真谛。
(4)任公子钓大鱼
任公子做了大鱼钩和粗黑的绳子,他把五十头肥壮的牛作为鱼饵,他蹲在会稽山上,将钓钩甩到东海,天天在那里钓鱼,等了一年还没钓到鱼。后来有一条大鱼吃钩了,牵动巨大的鱼钩,它将巨大的鱼钩拖入水下,迅速地昂头扬尾摆动鬐背,激起的白色波涛就像山一样,(似乎整个)海为之震荡,发出的声响好像出自鬼神,骇人的声威震慑千里。任公子钓到这条鱼,将这条大鱼切成小块然后腌制成干鱼肉,从制河以东,到苍梧以北的人们,没有不饱食这条鱼的。
庄子由此生出感慨:那些手拿小竿细绳,直奔小河、沟渠,钓到一条鲇鱼或鲫鱼就开心的人,怎么可能钓到大鱼呢?目光短浅的人难以和志向高远的人相比,浅陋无知的人也不能和经世之才相提并论,因为二者的差别实在太大了。任公子大气、洒脱,毫不在意别人的言论,专心致志于钓竿,耐心等待,所以钓到了大鱼。
古今中外的许多事实表明:一个人在生活的起跑线上,选择什么目标、树立什么志向,确实关系着他的前途命运和对社会贡献的大小。只有那些立志高远、奋斗不息的人,才能以优异的成绩跑到人生的终点!诸葛亮在写给他外甥的一封信中说:“夫志当存高远。”一个人伟大或渺小,都决定于这个人的志向。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没有生活目标和远大志向的人,只会变得懒散、听天由命,很难把握成功的契机。
庄子这个寓言告诫人们,一个人要成就一番大的事业,必须有宏大的抱负、广阔的视野,不追求一朝一夕之得失,而要按照既定的目标,始终坚持下去。兴安岭的松树百年成材,所以缜密;新疆的葡萄因为日照时间长,才最甘甜。投机取巧也许会达到目的,但要知道过程本身就是一种财富,不踏踏实实做事的人是不会得到的。做大事要有大气魄、大气量,一切从容安排、用心对待。就像锻炼真金,急就的人得不到有分量的成果。人生更像一场马拉松,前一百米的领先者不一定就能成为最终的优胜者。在这遥远的征途上,要有耐心、雄心、爱心、真心,才能像任公子一样笑到最后。
(5)墨子的哲学方法
孟子说:“君子之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存心是行为的动机。《大学》说的诚意,也是动机。儒家只注意行为的动机,不注意行为的效果。推到极端,便成董仲舒说的“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只说这事应该如此做,不问为什么应该如此做。
墨子的方法,恰恰与此相反。墨子处处要问一个“为什么”。例如造一所房子,先要问为什么要造房子。知道了“为什么”,方才可知道“怎样做”。知道房子的用处是“冬避寒焉,夏避暑焉,室以为男女之别”,方才可以知道怎样布置构造始能避风雨寒暑,始能分别男女内外。人生的一切行为,都是如此。如今人讲教育,上官下属都说应该兴教育,于是大家都去开学堂,招学生。大家都以为兴教育就是办学堂,办学堂就是兴教育,从不去问为什么该兴教育。因为不研究教育是为什么的,所以办学和视学的人也无从考究教育的优劣,更无从考究改良教育的方法。
墨子说:“是犹曰:‘何故为室?’曰:‘室以为室也。’”墨子以为无论何种事物、制度、学说、观念,都有一个“为什么”。换言之,事事物物都有一个用处。知道那事物的用处,方才可以知道它的是非善恶。为什么呢?因为事事物物是为了应用的,若不能应用,便失了那事那物的意义了,便应该改良了。例如墨子讲“兼爱”,说:“用而不可,虽我亦将非之。且焉有善而不可用者?”[《兼爱(下)》]这是说能应“用”的便是“善”的,“善”的是能应“用”的。譬如我说这笔“好”,为什么“好”呢?因为能书写,所以“好”。又如我说这会场“好”,为什么“好”呢?因为它最合开会讲演的“用”,所以“好”。这便是墨子的“应用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