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学习导航
[单元学习目标]
人文目标——百家争鸣 素养目标
(1)了解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背景,理解先秦诸子原典的人文内涵,思考其思想学说对立德树人、修身养性的现实意义。 (2)加深对传统文化之根的理解,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 (3)汲取营养,涵泳心灵,培养君子人格。 (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借助工具书,准确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掌握重点词法、句法现象。 (2)感受儒家或雍容或峻急、道家或简约或恣肆、墨家朴拙繁复的论说风格,理解各家论说方法,体会其妙处。 (3)学会准确审题,发散思考,提炼观点,确定作文立意,撰写文章。
[单元学习资源]
本单元选择了先秦诸子的一些经典论说,包括儒家的《论语》十二章、《大学》一章、《孟子》一章,道家的《老子》四章、《庄子》一章,以及墨家的《墨子·兼爱》篇,选文都围绕诸子对立身处世之道的论述展开。在春秋战国时代,诸子各自从立身出发,阐释这个时代,构建自己的学说,也使后来中国人的灵魂得到安放。
儒家“得道(即礼乐、仁义)以民”,脱胎自礼乐传统,以“仁、恕、诚、孝”为核心价值,着重君子的品德修养,提倡教化和仁政,富于入世理想与人文主义精神。《〈论语〉十二章》依次论述了“礼”“信”“仁”“义”等立身处世的规范性原则,深入浅出,要言不烦,精辟隽永。《大学之道》强调“修身为本”,提纲挈领地论说了“三纲”“八目”的体系,逻辑谨严地展示了儒家的人生进修阶梯。孟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使用比喻、对比,由“不忍人之心”提出“四端”,并论述了“四端”对为人处世、治理天下的重要性。我们从三篇选文中能清晰地看出儒家由修身而处世治国的理论逻辑。
针对儒家“爱有差等”的说法,《兼爱》一文提出“兼相爱”,主张“爱”没有等级差别,用“兼爱、非攻”来解决社会矛盾。本篇是《墨子》一书的核心篇章,墨子认为“治天下”“必知乱之所自起”,乱因是“不相爱”,墨子以严谨的逻辑、层层递进的结构论证了“兼相爱”是治理乱世的良方。不同于儒、墨两家的积极入世,道家则追求避世“无为”,《〈老子〉四章》以极强的思辨性,阐发了“对待之理”(柳诒徴语),这告诉人们,在“有”和“无”、“知人”和“自知”、“胜人”和“自胜”的关系上,要重视那些通常被我们忽视的一面;而庄子的《五石之瓠》,超越世俗经验的束缚,发现了大葫芦的“无用”之“用”、“所用之异”,借助寓言曲折地表达了深刻的道理,思维与众不同,很有趣味。
(另外,在课文中加入了一些赏析、拓展性线上资源,请见文中二维码。)
[单元学习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