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三单元 学段一 8《大卫?科波菲尔(节选)》 学案(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三单元 学段一 8《大卫?科波菲尔(节选)》 学案(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2-08 17:47: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学段一 文本前置学习
第8课 大卫·科波菲尔(节选)
一、导图引路,概览全文
1.《大卫·科波菲尔》讲述了大卫在艰苦的环境中通过自身奋斗逐渐成长起来的故事。课文节选的是小说的第十一章“独自谋生”,讲述了大卫被迫当童工的经历以及与房东米考伯夫妇的交往。请根据小说内容,从“我”的角度梳理情节,填出导图中的空缺部分。
答案 (1)认识米考伯先生 (2)和米考伯太太交流 (3)“我”去狱中探望,借刀叉吃饭 (4)“我”搬进监狱附近新寓所
二、体会环境,分析人物
2.请画出文中有关环境描写的语句,从货行、米考伯住宅、监狱三处场所的环境描写中选择一处,讨论并分析这些环境描写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对货行的描写:①交代了“我”当时工作的地方环境恶劣——外部狭窄、泥泞;内部破败不堪,腐臭难闻。②衬托了人物当时灰暗的心境,反映了人物悲惨的遭遇。③展现了当时英国的社会风貌,资本家为了雇佣更加廉价的劳动力而大量使用童工,揭露了盛世下的阴暗面,批驳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一味追逐私利而不顾道德底线和法度情理的丑恶行径,体现了作者对英国童工制度的指责,它严重侵犯了人权,不合人道。④揭示了社会差异的悬殊,社会问题的日益显现,昭示着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性,表现了作者对人道主义的强烈呼唤。
(2)对米考伯住宅的描写:①“破破烂烂”“全都空空的”突出了米考伯先生一家生活的窘迫;②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米考伯先生被追债与入狱做了铺垫;③从侧面突出了米考伯夫妇二人爱慕虚荣的人物形象。
(3)对监狱的描写:①突出了监狱的简陋;②米考伯先生入狱,“我”前去探监,突出了“我”的善良和对友情的珍惜;③讴歌和赞扬了建立在善良正直的人性光辉之上的人道主义,强调“仁爱”的复归。(写出一处即可)
3.分析大卫·科波菲尔形象
(1)本文选自小说第十一章,原题目是“我开始独立生活,但我并不喜欢这种生活”。“独立生活”是什么生活?作者“不喜欢这种生活”,那么,作者“喜欢”什么生活?这特殊的“独立生活”对今后大卫·科波菲尔成为作家有什么作用与影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独立生活”是指被迫的、被遗弃的、不被人尊重的、下层人的生活。
②作者喜欢的生活,则是有学问、有名望的生活;是自由的、受人尊重的、真正自食其力的、精神富有的生活。
③这让大卫更加关注英国下层人的痛苦艰辛的生活,反映了下层人的喜怒哀乐,给社会底层的普通人寄以深深的同情,这也奠定了一位作家的精神底色;这段生活中所反映的英国社会等级森严的社会现实,贫困、冷酷的现实,继父等人的所谓上层社会者无耻霸占别人财产的肮脏嘴脸,以及自己被遗弃的苦难经历,是影响、激发大卫努力奋斗的动力。
(2)简要分析主人公大卫·科波菲尔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主人公大卫·科波菲尔是一个孤苦伶仃、痛苦寂寞、善良勤奋、重视友谊、渴望温情的形象。
②他在货行做童工,自食其力,尽管拿着微薄的薪水,但是他能尽力把事情做好。在和米考伯一家的交往中,对这家人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为米考伯的债务忧心;主动把剩下的两三先令送给米考伯夫人,并帮助米考伯夫人去典当餐具;到监狱里去探望米考伯先生。
4.分析米考伯夫妇形象
(1)借助米考伯的肖像、服饰、语言、行为等分析其形象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肖像:胖墩墩的中年男子;脑袋又大又亮,没有头发,光秃得像个鸡蛋;大脸盘。米考伯的长相让人感到有些滑稽、可笑。
②服饰:褐色外套、黑色马裤、黑色皮鞋;衣服破旧,但装了一条颇为神气的衬衣硬领;拿着一根很有气派的手杖,手杖上系有一对已褪色的大穗子;外套的前襟上还挂着一副有柄的单片眼镜,只是用作装饰的。这副装扮表现了他实则贫穷却硬装阔气、附庸风雅的虚荣心态。
③语言:“我的印象是,你在这个大都市的游历还不够广,要想穿过这座迷宫似的现代巴比伦,前往城市路,似乎还有困难——简而言之,你也许会迷路——为此,今天晚上我将乐于前来,以便让你知道一条最为便捷的路径。”他与大卫第一次见面时就用了这样的语言。在语言上,他处处试图显得文雅,说话中带着上等人屈尊俯就以及喜欢卖弄学问的那种迂腐的味道。把伦敦这个大都市比喻为“迷宫似的现代巴比伦”,而且多喜欢用结构复杂的长句。要知道大卫当时还不到十岁。通过这样的语言,米考伯好炫耀、迂腐的性格跃然纸上。
④行为:当债主对着他家的窗子大声叫骂时,米考伯“真是又伤心,又羞愧,甚至悲惨得不能自制,用一把剃刀做出抹脖子的动作来(这是有一次他太太大声尖叫起来我才知道的)。可是在这过后还不到半个小时,他就特别用心地擦亮自己的皮鞋,然后哼着一支曲子,摆出比平时更加高贵的架势,走出门去了”。在他因欠债被关进监狱时,大卫去探监,“我们大哭了一场”后,米考伯告诫大卫:“一个人要是每年收入二十镑,花掉十九镑十九先令六便士,那他会过得很快活,但要是他花掉二十镑一先令,那他就惨了。”就在他刚经过这样沉痛的忏悔后,他又马上向大卫借了一先令买啤酒喝,并又变得高兴起来。他向大卫传授支出不能大于收入的道理,可自己却总是陷于债务之中而不能自拔,哪怕是变卖家当他也要及时行乐,今朝有酒今朝醉。这些生动的描写蕴含着一种善意的讽刺,把他那种爱虚荣、讲排场、得乐且乐的典型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常常在同情之余,又捧腹而笑。
总之,米考伯就是这样一个生活贫困,却又喜欢自我卖弄、附庸风雅;债务缠身,却又盲目乐观、爱慕虚荣;善良热情,却又滑稽可笑的社会底层的小职员形象。
(2)简要概括米考伯太太的形象特点,并简述作者对米考伯夫妇的态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米考伯太太:“跟她丈夫完全一样”,同样“爱慕虚荣”,同样“能屈能伸”。她不懂持家之道,用典当生活用品的钱来大吃大喝。
②作者的态度:一方面,同情米考伯夫妇悲惨的遭遇;另一方面,对他们的缺点加以温和的讽刺,用喜剧的方式巧妙地避免了他们的悲剧色彩。
三、赏析表达,品味语言
5.本文采用了怎样的叙述视角?有什么特点?这种叙述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本文采用了第一人称方式叙述,即内视角。
(2)特点:①“我”是故事的主人公,也是一个孩子;②“我”的叙述中主人公体验视角、回顾性视角和作为见证人的旁观视角三种视角反复叠加,综合使用。
课文开头写道:“如今,我对世事已有足够了解,因而几乎对任何事物都不再引以为怪了。不过像我这样小小年纪就如此轻易地遭人遗弃,即使是现在,也不免使我感到有点儿吃惊。”如今的“我”,是指成年后的大卫,故事在“我”的回顾中缓缓展开,是“我”的回顾性视角。第二个“我”是童年时的大卫,是主人公体验视角。而课文结尾写道:“当我重返旧地时,我好像看到一个在我面前走着,让我同情的天真而富有想象力的孩子,他凭着那些奇特的经历和悲惨的事件,创造出了自己的想象世界”,则把回顾性视角与作为见证人的旁观者视角两种视角叠加在一起。
(3)好处:①以孩子的视角展现社会环境。如:独自生活的大卫在旧货行里做童工,工作的房子里老鼠横行,就连地板和楼梯都已潮湿至腐烂,从孩子的视角展现了童工工作环境之恶劣。还有对粉白·土豆的叙述,童言的背后展现出的是真实的残酷,是社会底层的孩子的悲惨生活。可见,本文用孩子的眼睛展现种种不合理的社会现象,反而更加真实,更加具有震撼力。
②以孩子的视角透视人心。课文节选部分多次写到米考伯夫妇面对生活的打击,先是痛苦不堪,继而继续“享受生活”的戏剧化场景。孩子的眼睛带着不解,将成人一望即知的虚荣以荒谬的形式展现出来,折射出物质享受对人心的侵蚀,暴露出物欲的罪恶。可见,本文用孩子纯真的眼光透视扭曲的人心,巧妙地映照出丑恶。
③几种视角叠加在一起,让读者既能够了解到成年后的大卫的成熟与智慧,又能够感知童年大卫的形象,体会他的内心情感,并在他的发展变化中看到其“心灵成长”。
6.课文主要采用了哪些手法来刻画米考伯的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艺术夸张,重复突出。先看米考伯先生的初次亮相,“衣服破旧,但装了一条颇为神气的衬衣硬领”“拿着一根很有气派的手杖”“外套的前襟上还挂着一副有柄的单片眼镜”,三言两语,一个经济拮据却喜欢装成“文雅的气派”的米考伯形象便跃然纸上。之后的描写中,作者重复突出此类特征,如“把下巴架在了衬衣的硬领上”“腋下夹着手杖,腰杆儿笔挺地走出来”“他又带着先前那种文雅的气派”等。人物爱慕虚荣的心理在反复强化中得到了很好的折射。
(2)一悲一乐,前后对比。当债主上门追债时,他“真是又伤心,又羞愧,甚至悲惨得不能自制,用一把剃刀做出抹脖子的动作来”,可是“还不到半个小时,他就特别用心地擦亮自己的皮鞋,然后哼着一支曲子,摆出比平时更加高贵的架势,走出门去了”;星期六晚上谈起债务负担时,他“泣不成声”,可是“到了快结束时,他竟又唱起‘杰克爱的是他可爱的南’来”,到了上床睡觉时“又计算起来,有朝一日,时来运转(这是他的一句口头禅),给房子装上凸肚窗得花多少钱”;在监狱里大哭一场,刚说完“一个人要是每年收入二十镑,花掉十九镑十九先令六便士,那他会过得很快活,但要是他花掉二十镑一先令,那他就惨了”的至理名言,又马上“向我借了一先令买黑啤酒喝”,随后就“变得高兴起来”……相反相成的滑稽表现,极具夸张的前后对比,凸显了人物喜欢享受,缺乏责任心,但面对困难时乐观自在的性格特征。
7.有人说,狄更斯的语言十分丰富,是第二个莎士比亚。苏联学者伊瓦肖娃说:“没有多少作家在风格多样性上、词汇量的完备与丰富上,以及表达的鲜明与独创性上,能够与狄更斯相比。”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作者在风格上、语言词汇上、表达鲜明与独特性上的特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风格上:反映流浪汉人物,反映现实的黑暗淋漓尽致,对金钱与上层社会趋之若鹜,幽默风趣的语言。(2)词汇上:丰富多彩,如追债人叫骂的语言,生活化,市井平民化。(3)表达鲜明、独特:叙述与议论相结合,鲜明的人物,几句话就栩栩如生,如童工的师傅,如监狱里的船长,十分独特。
8.赏析文中精彩的语句。
(1)它那些镶有护墙板的房间,我敢说,经过上百年的尘污烟熏,已经分辨不出是什么颜色了;它的地板和楼梯都已腐烂;地下室里,成群的灰色大老鼠东奔西窜,吱吱乱叫;这儿到处是污垢和腐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运用视觉、听觉、嗅觉相结合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货行的破败、肮脏,突出了这里极其恶劣的工作环境。
(2)凡此种种,在我的心里,已不是多年前的事,而是此时此刻眼前的情景了。它们全都出现在我的眼前,就跟当年那倒霉的日子里,我颤抖的手被昆宁先生握着,第一次置身其间时见到的完全一样。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用一种“时空穿越”般的感受,极言往日做童工的情景给自己留下的刻骨铭心的印象,记忆犹新,一旦想起,宛在眼前。
(3)在我如此荣幸地开始独自谋生的第一天早上,童工中年纪最大的那个奉命前来教我怎样干活儿。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荣幸”是一种反语,实际上是一种屈辱、痛苦生活的开始。这种貌似幽默的写法,其实饱含着一种辛酸。
(4)石头是榨不出血来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现在的米考伯根本无钱还债,即便再逼迫、催要也无济于事的情状。
附:助读资源
1.作者简介
查尔斯·狄更斯(1812—1870),19世纪英国小说家,出生于海军小职员家庭,10岁时全家被迫迁入负债者监狱,11岁就承担起繁重的家务劳动。曾在黑皮鞋油作坊当童工,15岁时在律师事务所当学徒,后来当上了民事诉讼法庭的审案记录员,接着又担任报社派驻议会的记者。狄更斯只上过几年学,全靠刻苦自学和艰辛劳动成为知名作家。狄更斯是高产作家,他凭借勤奋和天赋创作出一大批经典著作。他又是一位幽默大师,常常用妙趣横生的语言在浪漫和现实中讲述人间真相,是19世纪英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艺术上以妙趣横生的幽默、细致入微的心理分析,以及现实主义描写与浪漫主义气氛的有机结合著称。马克思把他和萨克雷等称誉为英国的“一批杰出的小说家”。
2.《大卫·科波菲尔》故事梗概
大卫·科波菲尔尚未出世时,父亲就去世了,他在母亲及女仆的照管下长大。不久,母亲改嫁,继父谋得斯通凶狠贪婪,他把大卫看作累赘,婚前就把大卫送到了女仆的哥哥佩克提家里。佩克提是个正直善良的渔民,住在雅茅斯海边一座用破船改成的小屋里,与收养的一对孤儿艾米丽和海穆相依为命,大卫和他们一起过着清苦和睦的生活。
出于对母亲的思念,大卫又回到了继父家。然而,继父不但常常责打他,甚至剥夺了母亲对他关怀和爱抚的权利。母亲跟继父生了个儿子,不久,母亲便在继父的折磨下与那个出生不久的婴儿去世了。母亲去世后,继父因嫌学费太贵,立即把不足10岁的大卫送去当洗刷酒瓶的童工,大卫从此过起了不能温饱的生活。他历尽艰辛,最后找到了姨婆贝西小姐。
贝西小姐生性怪僻,但心地善良。她收留了大卫,让他上学深造。大卫求学期间,寄宿在姨婆的律师威克菲尔家里,与他的女儿安妮斯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但大卫对威克菲尔雇用的一个名叫希普的书记极为反感,讨厌他那种阳奉阴违、曲意逢迎的丑态。
大卫中学毕业后外出旅行,邂逅了童年时代的同学斯蒂福思。两人一起来到雅茅斯,拜访佩克提一家。已经和海穆订婚的艾米丽经受不住阔少爷斯蒂福思的引诱,竟在结婚前夕与他私奔国外。佩克提痛苦万分,发誓要找回艾米丽。
大卫回到伦敦,在斯本罗律师事务所任见习生。他从安妮斯口中获悉,威克菲尔律师落入诡计多端的希普所设计的陷阱,正处在走投无路的境地,这使大卫非常愤慨。此时的大卫爱上了斯本罗律师的女儿朵拉,但两人婚后的生活并不理想。朵拉是个容貌美丽,但头脑简单的“洋娃娃”。贝西姨婆也濒临破产。这时,大卫再次遇见了他当童工时的房东米考伯,米考伯现在是希普的秘书,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米考伯最终揭露了希普陷害威克菲尔并导致贝西小姐破产的种种阴谋。在事实面前,希普只好伏罪。后因他案并发,被判终身监禁。贝西小姐为了感谢米考伯,送给他一笔资金,使他在澳大利亚发财致富,事业上取得成功。
与此同时,佩克提和海穆经过多方奔波,终于找到了被斯蒂福思抛弃后,沦落在伦敦的艾米丽,并决定将她带到澳大利亚,开始新的生活。然而就在启程前夕,海上突然风狂雨骤,一艘来自西班牙的客轮在雅茅斯遇险沉没,只剩下一个濒死的旅客紧紧地抓着桅杆。海穆见状不顾自身危险,下海救他,不幸被巨浪吞没。当人们捞起他的尸体时,船上那名旅客的尸体也漂到了岸边,原来竟是诱拐艾米丽的斯蒂福思。艾米丽被海穆的行动深深打动了,回到澳大利亚后,她终日在劳动中寻找安宁,并且终身未嫁。
大卫终于成了一名作家,朵拉却患上了重病,在佩克提返回澳大利亚前夕便离开了人世。大卫满怀悲痛地出国旅行散心,其间,安妮斯始终与他保持联系。当他三年后返回英国时,才发觉安妮斯一直爱着他。两人最终走到了一起,与贝西姨婆、女仆愉快地生活着。
3.写作背景
19世纪50年代,当时英国正处于工业革命后期,在经济、政治、文化上都居于世界领先地位。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资产阶级的贪欲和冷酷,剥削和压迫成为普遍的社会现实。社会两极分化,上层人物穷奢极侈,而劳动人民却饱尝失业、贫困、疾病、饥饿之苦。狄更斯极度同情不幸的人们,尤其是像他一样的儿童,他在日后的创作中着力描写了这个群体。
4.名家评点
(1)《大卫·科波菲尔》是“所有英国小说中最好的一部”。——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
(2)米考伯先生是《大卫·科波菲尔》中最令人难忘的形象之一。米考伯先生的形象生动鲜活,但又有些不可捉摸的东西,令人玩味不已。他是真的相信自己会“时来运转”吗?还是不愿正视现实、自欺欺人?还有,米考伯太太时常缅怀的“跟爸爸妈妈过的好日子”,有多少是现实、多少是幻想?这对夫妇在双重意义上没有现实感,首先不善于务实,像美国文学中著名的典型瑞卜·凡·温克尔一样,“除了自己的事情以外”,料理什么都很能干;其次是对自己的状况处境没有一点儿现实感。加上他们那“能屈能伸”的性格——米考伯先生被债逼得拿起刮脸刀往自己脖子上比画,可是一旦对付过去,那么“还不到半个小时,他就特别用心地擦亮自己的皮鞋,然后哼着一支曲子,摆出比平时更加高贵的架势,走出门去了”——这是英国小说中少有的喜剧性人物。他们属于喜剧世界,不能用现实世界的尺度去衡量。
——朱虹《名作欣赏》(1982年第1期)
附:积累卡片
1.读准字音
词语 读音
货行 hánɡ
呜咽 yè
胖墩墩 dūn dūn
憔悴 qiáo cuì
模板 mú
干酪 lào
2.解释词语
词语 释义
咄咄(duō duō)怪事 形容令人惊讶的怪事。
诨(hùn)名 外号。
屈尊俯就 降低身份做某事。
局促不安 形容举止拘束,心中不安。
佣(yònɡ)金 买卖时付给中间人的报酬。
邋遢(lā tɑ) 不整洁;不利落。
褴褛(lán lǚ) (衣服)破烂。
慰藉(wèi jiè) 安慰。
孑(jié)然一身 形容只有孤单的一个人,没有亲友。
契(qì)据 契约、借据、收据等的总称。
纠葛 纠缠不清的事情,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