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活动二 运用有效的推理形式
[活动目标] 从具体的语言材料中概括出推理过程,初步认识三段论、条件推理、排除法(选言推理)、归纳、类比等若干推理形式,自觉运用这些推理形式解读文本,解决问题。
活动重点 分析言语活动中的推理过程及形式
推理形式分类 常见逻辑推理形式 前提和结论的关系
演绎推理形式 三段论、充分条件推理、必要条件推理、排除法、二难推理 从一般到个别
归纳推理形式 归纳推理 从个别到一般
类比推理形式 类比推理 从个别到另一个别
任务 理解推理及其形式,探究常见逻辑推理形式
(一)推理及其分类
1.定义
推理是从一个或几个前提推出新结论的过程。一般来说,推理中前提和结论都以判断的形式出现,因此,推理又可以看作是从一个或多个已知判断推出新判断的过程。
2.分类
从前提和结论的关系来看,推理分三大类型:
第一类推理称作“演绎推理”,演绎推理的结论涉及的范围没有超出前提,例如“物以稀为贵,白菜是物,所以白菜以稀为贵”,结论中的“白菜”只是“物”的一种。
第二类推理称作“归纳推理”,归纳推理的结论涉及的范围超出了前提,例如“白菜以稀为贵,芦荟以稀为贵,所以物以稀为贵”,结论中“物”涉及的范围远远超出了白菜和芦荟。一般来说,“归纳推理”的“归纳”是指不完全归纳,至于说完全归纳,其结论的范围也没有超出前提。
第三类推理称作“类比推理”,如果“演绎推理”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推理,“归纳推理”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推理,那么“类比推理”则是从个别到另一个别的推理。例如:“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二)探究常见逻辑推理形式
1.三段论
由一个共同概念把两个简单性质判断连接起来,得出一个新的简单判断作为结论的推理。整个推理由三个判断组成,大前提、小前提、结论,所以称“三段论”。例如:
大前提:所有的介词都是虚词→小前提:所有的虚词都是词→结论:所有的介词都是词
其推理形式可以概括为:所有S都是M→所有M都是P→所有S都是P
这是三段论最基本的一种有效形式,但并不是所有符合三段论定义的推理形式都是有效的。
例如:《十五贯》中过于执的推理就是一个无效的三段论。其推理过程为:
大前提:熊友兰有十五贯钱→小前提:杀死尤葫芦的罪犯有十五贯钱→结论:熊友兰是杀死尤葫芦的罪犯。
推理形式可以概括为:所有S都是M→所有P都是M→所有S都是P。
1.下面的语句中暗含一个三段论推理,请仔细研读,在后面的横线上补写相应的语句。
改革是新事物,当然避免不了要遇到前进中的困难。
大前提:①
小前提:改革是新事物。
结论:②
答案 ①新事物都免不了遇到前进中的困难。②改革避免不了遇到前进中的困难。
2.充分条件推理
也叫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假言推理有两个前提,其中一个前提是假言判断,另一个前提是这个假言判断的前件或后件。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就是它的假言前提是一个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假言推理。所谓“充分条件”,就意味着有这个条件,就一定有相应的结果或结论;通常用“如果p,那么q”的形式表示p(前件)是q(后件)的充分条件,有p就一定有q。
规则1:肯定前件,就要肯定后件;否定前件,不能否定后件——如果p,那么q→有p,定有q。
例如:如果你喜欢语文,那么你学习语文会很投入→你学习语文确实很投入,所以你喜欢语文。
规则2:否定后件,就要否定前件;肯定后件,不能肯定前件——如果p,那么q→并非q,并非p。
例如:如果得肺炎,就会发烧→小刚没发烧,所以他没得肺炎。
解析:在充分条件命题的相关推理中,“肯定前件就可推出后件的肯定”和“否定后件则可推出前件的否定”都是有效的,而“肯定后件”和“否定前件”都不能有效地推出任何结论。
“肯定后件”是常见的逻辑错误。例如:
《世说新语》中有一个著名的故事。有一次,孔融在众人广坐之中有上佳表现,陈韪却说:“小时了了(聪慧),大未必佳。”孔融反唇相讥:“想君小时,必当了了。”
孔融的推理就是“肯定后件”,写成规范的格式就是:
如果小时聪慧,那么长大不一定优秀→(陈韪现在不优秀),想必小时很聪慧(肯定q)。
“否定前件”的错误在生活中也不少见。例如:
某交友相亲节目中,男嘉宾面对出场的24位女嘉宾,将自己喜欢的划入红区,其他的划入蓝区。一女嘉宾问男嘉宾:“区分不同区域是如何考虑的?”男嘉宾称,如果划入红区,一定是他感到“气场很强的”。该女嘉宾说:“我未被划入红区,那说明我气场不强。”
女嘉宾的推理就是“否定前件”,写成规范的格式就是:
如果划进红区,那么气场很强→未被划进红区(否定p),气场不(很)强。
解析:“否定前件”和“肯定后件”虽然都是无效的推理形式,但并不等于推出的结论一定不符合事实,但即使某一次符合事实(例如那位女嘉宾确实气场不强,陈韪小时候确实聪明),也不能保证每次都能从真前提推出真结论。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语数英三门学科的三位老师小聚。语文张老师说,古人宴会上有投壶、射覆的游戏。《醉翁亭记》里写道:“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这里的“射”就是猜谜推理,咱们今天也来一个雅致一点的逻辑游戏。数学王老师说:“好。”
张老师说:“我取两颗葡萄,一颗枣。现在,我分给你们一人一颗,我自己留下一颗。请你们根据自己手上的水果来推出对方手里拿的是什么。”
当王老师和李老师拿到水果时,起先都呆了一下,好像推不出来。就在这时候,英语李老师喊了起来:“我猜到了。”
请问李老师是怎样推理的?她推出的结果是什么?请写出她的推理形式。
答:
答案 李老师的推论过程:如果王老师手里拿的是枣,王老师应当能够判定“我”手里的是葡萄。因为材料里指出,枣只有一颗。但是,对方“呆了一下”。这就意味着王老师手里不是枣,那就只能是葡萄。
3.必要条件推理
也叫必要条件假言推理,就是它的假言前提是一个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假言推理。
例如,《晏子使楚》中的著名典故: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
解析:案例可规范表述为:只有出使狗国,才从狗门入→我出使的不是狗国,我不从狗门入。
需注意:日常语言的逻辑推理,识别和运用关联词语很重要。一般来说,表示充分条件会用到“如果……那么……”“只要……就……”“因为……所以……”等关联词,表示必要条件会用到“只有……才……”“除非……不……”等关联词。但有时日常推理会省略关联词语,这就需要通过辨析事理关系和表达意图来分析逻辑关系。
必要条件推理的第一种有效形式:只有p,才q→并非p,并非q(否定前件式)
解析:通常用“只有p,才q”的形式表示必要条件关系,p是q的必要条件,没有p就没有q。
必要条件推理的第二种有效形式:只有p,才q→有q,定有p(肯定后件式)
解析:p是q的必要条件,有p才会有q;q是p的充分条件,有q就一定有p。
例如,《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从遗传学的分离律观点看,纯种水稻品种的第二代是不会有分离的,只有杂种第二代才会出现分离现象。今年它的后代既然发生分离,那么可以断定去年发现的性状优异稻株是一株“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
解析:在研究杂交水稻的过程中,袁隆平的这一则推理就是典型的必要条件肯定后件式推理,推理过程如下:只有杂种水稻的第二代,才会出现分离现象→它的后代发生分离,它的后代是杂种水稻第二代(它本身是杂种水稻第一代)。
3.请仔细分析下面两个例句,仿照并根据每个句子内部的逻辑关系另写两句话。要求:分别符合例句①、例句②的逻辑,句式基本一致,语言简洁明了。
①只有年满十八岁,才有选举权;小周不到十八岁,所以小周没有选举权。
②谁如果骄傲自满,那么他就要落后;他骄傲自满,所以他会落后。
③
④
答案 (示例)③只有坚持不懈,才能取得成功;他没有坚持下去,所以他不会成功。
④如果有大雾,飞机就会停飞;今天起了大雾,所以飞机会停飞。
比较:充分条件推理与必要条件推理的不同规则
充分条件推理规则:①肯定前件就能肯定后件
②否定后件就能否定前件
③肯定后件不能肯定前件
④否定前件不能肯定后件
必要条件推理规则:①肯定前件不能肯定后件
②否定后件不能否定前件
③肯定后件就能肯定前件
④否定前件就能否定后件
4.排除法(选言推理)
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河中石兽》)
老河兵凭借自己的丰富经验,使用排除法,判断出石兽在上游。他的推理过程是这样的:
石兽要么在原处,要么在下游,要么在上游→石兽不在原处,也不在下游→所以,石兽在上游
其推理形式可以这样概括:一件事共有n种可能,排除(n-1)种,剩下最后一种就成为必然。
解析:运用排除法有两点须注意:第一要注意前提中有没有穷尽所有可能,如果没有穷尽所有可能,就有可能犯类似“假二择一”的错误;第二要注意前提中列出的可能彼此之间是否相容。不相容的既可以用“排除—肯定”法,又可以用“肯定—排除”法;相容的就只能采用“排除—肯定”法,不能采用“肯定—排除”法。
案例中关于石兽位置的三种可能是不相容的,既可以通过排除两种可能来肯定一种可能,也可以通过肯定一种可能来排除另外两种可能。
再如《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郑伯面对秦、晋联盟有三种选择:①抗战;②降敌;③破秦、晋联盟。
抗战,郑是小国,必败;降敌,丧权辱国;破秦、晋联盟,不战而屈人之兵、是最佳选择。所以,郑伯接受佚之狐的建议派烛之武见秦伯,破秦、晋联盟。其推理过程有两种情况:
情况一:抗战,降敌,还是破秦、晋联盟→抗战必败,降敌丧权辱国→破秦、晋联盟最佳(排除—肯定)
情况二:抗战,降敌,还是破秦、晋联盟→破秦晋联盟→避免抗战必败、降敌丧权辱国(肯定—排除)
上述两种推理情况都是有效的,因为三种选择是彼此不相容的。但下面两种推理则不然:
推理一:或者你说错了,或者我听错了→我没有听错→肯定是你说错了(排除—肯定)
推理二:或者你说错了,或者我听错了→你说错了→所以我没有听错(肯定—排除)
解析:推理一有效,推理二无效。因为出错的原因只有两种可能,所以排除一种就可以肯定另一种,故推理一有效;因为这两种可能是相容的,信息传递出错,完全有可能信息发出者和接受者都错了,所以不能通过肯定一方有错而推出另一方无错,故推理二无效。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孟尝君有个食客叫冯谖。一次,孟尝君请冯谖到薛地去收债。辞行的时候冯谖问:“债收完了,买什么回来?”孟尝君说:“您看我家缺什么就买什么吧。”冯谖赶着车到薛地,派官吏把该还债务的百姓找来核验契据。核验完毕后,他把所有的债款赏赐给欠债人,并当场把债券烧掉,百姓都高呼“万岁”。冯谖回来后见孟尝君。孟尝君问他:“债都收完了吗?怎么回来得这么快?”冯谖说:“都收了。”“买什么回来了?”孟尝君问。冯谖回答道:“您曾说‘看我家缺什么’,我私下考虑您宫中积满珍珠宝贝,外面马房多的是猎狗、骏马,后庭多的是美女,您家里所缺的只不过是‘仁义’罢了,所以我用债款为您买了‘仁义’。”
(1)上面的故事中,冯谖运用了①推理做出废债买义的举动,这个推理的形式是②。
① ②
(2)写出详细的推理过程和公式。
案例 公式
收债完毕,给孟尝君家或者买珍宝、牛马、美人,或者买仁义 p或q
① ②
所以,收债完毕给孟尝君家买仁义 ③
答案 (1)①相容选言 ②否定肯定式
(2)①孟尝君家不需要买珍宝、狗马、美人 ②非p ③所以q
5.二难推理
排除法适用于一件事情有诸种可能,而诸种可能都会导致同一种情况的情形。例如:
《红楼梦》第六十四回中,贾宝玉得知林黛玉在私室内用瓜果私祭时想:“但我此刻走去,见他伤感,必极力劝解,又怕他烦恼郁结于心,若不去,又恐他过于伤感,无人劝止。两件皆足致疾。”
解析:分析案例中宝玉的推理过程,有以下体现:
若去劝解,黛玉会烦恼郁结于心而致疾→若不去劝解,黛玉会过于伤感而致疾→或者去劝解,或者不去劝解→总之,黛玉会致疾。
这段文字推理严密,把宝玉因爱至深至切而矛盾纠结的两难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就是两难推理的最基本的一种形式,不同情况会导致同样的结果;也就是说无论如何选择,都会导致同一个必然的结果。规范化表达如下:如果p,那么 r→如果q,那么 r →p或者q→总之r
以下是历史上两个著名的二难推理:
①东方朔喝了汉武帝的“不死酒”,汉武帝要杀他。他说:“如果你杀死我了,说明所谓的不死酒是假的,那你原本就不该杀我。如果杀不死我,不是白费劲吗?”
②一次,赵飞燕在汉成帝面前告班婕妤的状,诬陷她曾向鬼神诅咒过汉成帝。汉成帝传诏班婕妤。班婕妤从容地回答道:“妾闻‘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修善尚且不能得福,做坏事还能得到什么呢?假使鬼神无知,向他们诅咒又有什么好处呢?假若鬼神有知,他们就不会接受坏人的诉说。因此,我是不会做那样的傻事呀。”
解析:分析案例中东方朔和班婕妤的推理过程,有如下体现:
①如果你杀死我了,说明所谓的不死酒是假的,证明你原本不该杀我→如果你杀不死我,又会白费力气,也证明你原本不该杀我→杀我,或者不杀我→总之,毫无意义,都会证明你原本不该杀我。
②假使鬼神无知,向他们诅咒没有意义→假若鬼神有知,他们就不会接受坏人的诉说→鬼神无知也好,或者鬼神有知也罢→总之,向鬼神诅咒毫无意义(我不会做那样的傻事)。
5.阅读下面的诗歌,思考诗歌中的逻辑推理形式,概括其推理过程。
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寄与不寄间,妾身千万难。(姚燧《凭阑人·寄征衣》)
(1)逻辑推理形式:
(2)概括推理过程:
答案 (1)二难推理
(2)如果寄征衣,你就不会回家,非我所愿→如果不寄,你会受寒,非我所愿→或者寄征衣,或者不寄征衣→总之,不能如愿。
6.归纳推理
前五种推理,三段论、充分条件推理、必要条件推理、排除法(选言推理)、二难推理都属于演绎逻辑;课本案例④是归纳推理,案例⑤是类比推理。如课本案例④:
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着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鲁迅《藤野先生》)
其推理过程可以概括如下:白菜因稀缺而珍贵→芦荟因稀缺而珍贵→事物因稀缺而珍贵。
推理形式可以概括为:S1是P→S2是P(……Sn是P)→所有S是P
解析:归纳推理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推理,它抓住个性,推知共性。不带括号中内容为不完全归纳,加上则为完全归纳。一般来说“归纳推理”的“归纳”是指不完全归纳,至于说完全归纳,在实际语言表达运用中一般做不到。
拿归纳推理和三段论相比,就会发现其推理过程和三段论恰恰相反。同样的内容,三段论推理大致会这样:事物因稀缺而珍贵→白菜(芦荟)是事物→白菜(芦荟)因稀缺而珍贵。
推理形式如下:所有S是P→S1是S→S1是P
解析:同样素材的推理,三段论的前提断定了所有事物,结论只断定了所有事物中的白菜或芦荟,属于从一般到个别的推理:归纳推理的前提只考察了白菜和芦荟,结论断言了所有事物,属于从个别到一般的推理。
根据这一比较,可以发现:归纳推理结论涉及的范围超出了前提,演绎推理结论涉及的范围没有超出前提。从这个认识出发,不难推出结论:演绎推理的结论未超出前提,所以前提真,结论一定真,是必然性推理;归纳推理的结论超出了前提,所以前提真,结论不一定真,是或然性推理;而正因为归纳的结论超出了前提,归纳可以增加新知,纯粹演绎不能增加新知。因此,人类新知识的增长,归根到底来自归纳。
6.归纳推理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推理,它抓住个性,推知共性。请仿照下面的示例,另写两句话。要求:每个句子包含两至三个短句,语言简明、连贯。
示例: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老子》四章)
(1)仿写一:
(2)仿写二:
答案 (示例)(1)骄傲来自浅薄,狂妄出于无知。
(2)静水流深,大美无言;岁月不居,时不我待。
7.类比推理
课本案例⑤: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的这番话,结论是“王之蔽甚矣”,他是如何推出的呢?其推理过程可概括如下:
我身边的人和我有情感利害关系,他们没有告诉我徐公和我孰美的真相→大王身边的乃至普天下的人和大王都有情感或利害关系→他们也不会告诉大王一些事情的真相。
推理形式可以概括为:A对象具有c、d属性→B对象也具有c属性→B对象也具有d属性
类比推理是由两个事物一个(些)方面相似而推出它们另一方面也相似的推理。如果说归纳推理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推理,那么类比推理则是从个别到另一个别的推理。
解析:邹忌的推理前提只是“闺房小语”,结论却是国家大事,结论和前提分别属于不同的范畴。可见,类比推理也是一种或然性推理,其推理的强度甚至比归纳推理更弱,但它在探究(人对物)和说理(人对人)活动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7.我国古人善用譬喻来说理,这些譬喻有些是类比推理,有论证的价值;有些只是一般性比喻,只有修辞的价值。学生只有掌握了类比推理的基本形式,才能合理区分两者。
请问以下案例是不是类比推理?
(1)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晏子春秋·杂下之十》)
(2)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3)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六国论》)
答:
答案 判断是否为类比论证,关键看形式结构。
(1)是一个典型的类比推理,其推理形式结构为: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水土不同使橘的味道不同→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楚之水土使齐民入楚善盗。
由橘(A)生两地味(c)不同,民(B)生两地不盗而转盗(c)的相似属性,推知就像橘的味不同是因水土不同(d)一样,民不盗而转盗也是因水土不同(d)。这显然是类比推理的形式结构。
(2)出自《隆中对》中刘备之口。这只是一种比喻,只有修辞的效果,目的在于表达自己得到诸葛亮如鱼得到水,凸显君臣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这和晏子的“橘论”以及邹忌的“蔽说”有本质的区别。
(3)看起来很短,只有一组相似性。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以地事秦,地不尽,侵不止。但这一组相似性其实建立在另一组相似性的基础之上:薪助火势,地助秦强(贪)。这一组相似性在作者眼里是常识,所以未曾言明。所以这句话的完整推理过程是:
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因为薪助火势→以地事秦,地不尽,侵不止→因为地助秦强(贪)。
8.老子云:“治大国,如烹小鲜。”请指出其中的逻辑推理形式,并根据烹饪佳肴与治理国家的相通之处,谈谈你从中得到的治国启示。
(1)逻辑推理形式:
(2)治国启示:
答案 (1)类比推理。
(2)①治理大国如同烹制佳肴——做菜既不能太咸,也不能太淡,要调好佐料才行;治国如同做菜,既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松弛懈怠,只有恰到好处,才能把事情办好。②治理大国如同烹制佳肴——做菜不能随意翻动,要掌握好火候,尊重烹饪的规律;治国不能朝令夕改乱折腾,要了解国情,体察民意,尊重规律,科学施政。③治理大国如同烹制佳肴——“烹小鲜”是日常生活小事,尚需要用心、尽心方能做好;“治大国”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更须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与责任感。
难点比较:比较“三段论”与“归纳推理”、“类比推理”与“比喻”,思考其推理形式分类或语用手法的不同及区别特点,填写任务表。
比较对象 推理形式分类或语用手法的不同 区别特点
第一组 三段论 (1) (2)
归纳推理 (3) (4)
第二组 类比推理 (5) (6)
比喻 (7) (8)
答案 (1)演绎推理形式
(2)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推理;结论涉及的范围没有超出前提,前提真,结论一定真,是必然性推理;不能增加新知。
(3)归纳推理形式
(4)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推理;抓住个性,推知共性;结论超出了前提,所以前提真,结论不一定真,是或然性推理;可以增加新知。
(5)类比推理形式
(6)是从个别到另一个别的推理;推理形式结构为由两个事物一个(些)方面相似而推出它们另一方面也相似;是一种或然性推理;属于逻辑思维技巧。
(7)语言修辞手法
(8)只有修辞的效果,目的在于凸显某方面的内容或表达生动形象的效果;属于语言表达技巧。
(三)常见逻辑推理形式运用练习
1.阅读下面的语段,思考袁滋的逻辑推理形式,概括其推理过程。
冯梦龙的《智囊全集》里记载了一个令人称奇的故事:唐代有一个农夫耕田时挖到一瓮马蹄形黄金,乡里(古代居民组织单位)立刻派人送到县衙去,县官担心公库防护不严,就放到自己家里。隔夜打开检验,发现都是土块。瓮金出土时,乡里人都曾去见证。县官无法辩白,最终承认将黄金掉包的罪名。就在快要定案的时候,事情传到了一个叫袁滋的官员耳里,袁滋说:“我怀疑这案子里有冤情。”州府长官让他重新调查。他点验出瓮中“马蹄金”共二百五十多块,请金铺铸造同样形状和大小的马蹄金,才造出一半数目,总重就达三百斤了,又了解到当初是两个农夫用竹扁担抬着瓮到县府的。算一下,如果这二百五十多块是真金,就不是两个人能抬得动的。这说明在运到县衙之前,金子就被换成土块了。至此案情大白,县官洗清冤屈。
(1)逻辑推理形式:
(2)概括推理过程:
答案 (1)充分条件推理
(2)如果县官以土换金,那么不可能只有两个人用竹扁担抬送金子到他那里→但事实上,运“金”的只有两个人,用的是竹扁担→所以县官收到的不是黄金,不可能以土换金。
2.三段论是演绎推理中的一种简单推理判断,它包含一个一般性原则的大前提,一个附属于大前提的小前提,一个由此引申出的符合一般性原则的结论。请仿照下面的示例另写两句话。要求:大前提必须引用名言,语言简明、连贯,句式不要求完全一致。
示例:“机遇总是垂青那些有准备的人”,我们是有准备的人,所以最终我们将获得机遇。
(1)仿写一:
(2)仿写二:
答案 (1)“狭路相逢勇者胜”,我们是勇者,所以最终我们将取得胜利。
(2)“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我们要努力做时代的君子,所以我们要努力奋斗、自强不息。
3.阅读《烛之武退秦师》片段,联系文章语境,思考晋侯在秦伯与郑结盟,并退兵不辞而别后的表现。指出晋侯的逻辑推理形式,并概括其推理过程。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逻辑推理形式:
(2)概括推理过程:
答案 (1)排除法
(2)秦伯已与郑结盟,并退兵;晋国要么击秦,要么退兵→如果击秦,“不仁”“不智”“不武”→所以,只好退兵回晋。